杨秀清是天生的军事家,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统治吗?

可惜了!堡垒首先是从内部攻破的。如果能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算处理好对英美等国外交关系,历史将会重写。

杨秀清是天生的军事家,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统治吗?

杨秀清是天生的军事家,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统治吗?

可以确定,必须能!

那么,杨秀清之死,为什么或者果真有这么重要吗?我分明已经看到了各位瞪大的眼睛,充满了困惑。

列位别急!

这是因为,杨秀清之死,直接给了清廷和列强以可乘之机!所以,杨秀清为什么被杀和太平天国为什么失败,二者有着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且,研究学者已经找到了确定的证据!

这些证据会证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正是这样一场本不该熄灭的熊熊烈火,在它烧的最旺,可以毁灭清王朝之际,却因为一个人的昏招,自断臂膀。而它被过早扑灭,让这场原本可以呈现燎原之势的烈火,却被过早的熄灭。而灭掉它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洪秀全。

正是来自于“天王”洪秀全的两个“天大”的失误,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最终的失败,让触手可及的胜利果实,顿时化为乌有,这应了那句话,“事业步步是坎坷,笑到最后是大哥”。高兴太早,难免乐极生悲!这不但因为他的愚蠢让当不了天王,还变成了饱受诟病的争议人物。

洪秀全的两个重大失误,一个失误是错误地杀掉杨秀清,再一个就是作茧自缚,困守天京城,消耗有生力量,变主动为被动,可以说重蹈了明末崇祯皇帝的覆辙。

关于洪秀全用计除掉杨秀清是过去长期一致的普遍共识。

过去,一直认为是杨秀清以下犯上,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导致洪秀全必除之而后快。

按照前辈太平天国历史学者罗尔纲先生的观点,洪秀全除掉杨秀清,是杨秀清飞扬跋扈,不断不断制造事端,加剧了他和洪秀全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在其权利欲望极度膨胀后,“逼宫”封万岁,洪秀全被迫杀掉他。

然而,事实并非这么简单。二号人物逼迫一号人物封万岁,自己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除掉,生前还在指挥太平军的大战役,而且是捷报频传,这样的解释,可以自圆其说,但不能解释这么做的依据,没有更说服人的证据,有牵强附会之感。

近年来,关于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有了更多发现。

那就是,洪杨之间,本是诸多小矛盾,最终演变成“水火不容”的导火索却是小人挑拨离间,是洪秀全中了别人的“离间计”,而痛下杀手,自毁长城。

在此之前,洪秀全以精神领袖的身份,深得人心。杨秀清以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善打胜仗而成为勇冠三军的军事奇才。“洪杨两人”可谓是天作之合。

但是,很快就因为一个小人物“陈承容”的出现,打破了二者之间的平衡。

陈因之前被杨秀清处罚多次而怀恨在心,他处心积虑地导演了这出杨秀清阴谋造反的“告密”好戏。

他利用了洪杨矛盾,用谋反的罪名挑唆洪秀全用计谋除掉杨秀清。这才有了洪秀全密旨韦昌辉杀杨秀清,而韦昌辉伙同秦日纲,陈成荣不但杀了杨秀清,还血洗了杨秀清部属两万人,这些京城里骨干,广西起事后,一路跟随杀到天京城里来的“老兄弟”被屠杀殆尽!

洪秀全本想杀一人变成了杀掉一群人,还是最忠心的骨干力量!

局面失控,大厦必倾!

这个内讧,被称为“天京事变”。发生在太平天国全胜时期,杨秀清被杀之时,前方捷报频传不断,他本人也是意气风发,大有当年三国时代周公瑾之气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悲剧,竟然会在太平天国被他开创的巅峰时刻,自己却被反杀!这无论如何,都是一场历史大悲剧,他甚至于对即将到来的这场杀身之祸,浑然不知。

杨秀清葬身于这场大阴谋,给历史留下了无数的唏嘘!

杨秀清之死,不但给历史留下了太多遗憾,也给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其一,太平天国此后,军营里疯传“王杀王”,极大地影响了内部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太平军的战斗意志。

杨秀清作为二号人物,举足轻重,在拜上帝教内,以“天父身份”奉若神明,其并未上过军事学堂,没受过军事理论学习,有着高操的军事指挥素养和天赋,深受基层将士的爱戴和拥护。

天京城里,鲜血染红的街道,江面上漂出的将士遗体,对太平天国朝野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不但人心惶惶,更让拜上帝教受到广泛质疑。

其二,从此,太平天国高层诸王之间,埋下了彼此不信任的巨大隐患。“将帅不同心”,也为苏州兵变,“四王四将”杀害主帅谭绍光开了一个坏头。军队不团结,如何形成战斗合力?试想,苏杭乃是李秀成经营数年,“政通人和”,政绩突出,被时人树立功德碑盛赞的典范城市,都能被它的敌人从内部瓦解,如果不是信仰的缺失,意志力的磨灭,焉能不败?

其三,天京之变,杨秀清被杀,石达开被迫出走,带领军队另立山头,形成了太平军事实上的分裂,诸王相互拆台,彼此不信任,还给外国势力造成了不信任感,呈现衰败之兆头。而且,全盛之时,反成了回光返照,这是内部争权夺利的下场。

其四,外国势力,洞若观火,本来不好轻举妄动,他们一直打着中立的旗帜,隔岸观火,此时,因为内乱,尤其是他们对太平天国禁烟的决心感到绝望,在多次试探归于失败后,他们彻底失去了信心。

此时,清政府的李鸿章,自己一边悠然自得地抽着大烟,一边大度地向英法表明了支持鸦片贸易的态度。英国公使敏锐地及时地向本国政府拍发多封电报,认为天赐良机,捕捉到了插手中国内政的绝佳机会。

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清军尽管面对的是内讧后的太平军,但是,他们依然感到了绝望。对太平天国的凌厉攻势,已经没有了任何决战的勇气。向皇帝上奏时候,已经到了恬不知耻的地步。两江总督何桂清直言不讳,向列强投降以自保。要求朝廷,全盘接受英法开出的条件,“速定和议,借兵助师”。

清政府和英国等列强勾结的证据之一。

这预示着,列强们得了好就卖乖,他们要落井下石,要动手了!

这个意义有多大呢?

我们看看相关证据。从下面的证据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太平天国被清军打败了,不如说是被英法列强打败了!

列强为什么要插手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仅仅靠清政府的势力,要打败太平天国是根本不可能的。

1865年,在太平天国被镇压的第二年,英国政府在8月8日的《每日新闻报》上,公开阐明了当初自己支持清政府的立场和态度。

它毫不讳言地承认,“无论天王最终结局如何,广西造反一定会成功”。之所以这么坚决,他们认为,“在中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它镇压下去。”

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事实,当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整合了各种各样的反清势力!“所有的较小的造反都已同它合流。”英国人更因此确信,“倘若没有外力援助,鞑鞑人要想扑灭这场大火,便如同试图把太阳吹到天外一样。”

这些事实表明,他们认为他们的插手是解决太平天国问题的关键。甚至以盖棺定论、趾高气扬的语气向世界宣布,“如果没有英国和法国的干涉,满清政府可能早就被赶跑了。”

英国人主动承认“插手”的证据。

有意思的是,该声明发布后,一名幸存下来的太平天国战士、“洋兄弟”呤唎,怒不可遏,对英国等欧洲列强助纣为虐的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第二年,他就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关于太平天国历史真相探究的著作,《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问世。

该书问世后,因为大量真相的披露,让英国当局颜面扫地,尤其是,在当时的清朝言论自由被限制的环境下,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数据,更为我们今天研究太平天国,了解那场战争真相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数年后,著名太平天国历史学者罗尔纲在耗时一年多的真伪鉴别对比研究分析后,发布了对这本书的研究报告,并充分肯定了该书巨大的史料价值和贡献。毫无疑问,在当前网络上三无网文泛滥和清朝反宣传抹黑贬低的伪史料满天飞的当下,呤唎的书就是辨别太平天国历史真伪的一个有力证据。

时至今日,英国的历史教科书里还讳言当年的的鸦片贸易,对此绝口不提。而为了反抗列强反抗鸦片最坚决,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绞杀的太平天国,其铮铮铁骨的英勇事迹却永远不会被时光淹没!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将永远留下他们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总之,太平天国是洪秀全一手创建的,却又葬送在了自己的手里。杨秀清之死+内讧+外国势力干预,是它最终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杨秀清不死,同仇敌忾的太平天国会提前灭亡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或在《资政新篇》的指引下,早50年走上独立自主的强国之路,根本不会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屈辱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让我们团结一心,一起建设伟大的祖国,共同走上繁荣富强的复兴之路!

杨秀清是天生的军事家,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统治吗?

杨秀清的军事能力确实非常了得。

不过,他还没有强到可以给太平天国改天换命。

杰出的军事才能

杨秀清不读书,也不知道什么兵法,但他对行阵机宜,山川形势都了然于胸,诡谲机警,“竟能成燎原之势”。(《贼情纂要》)

太平天国能从金田起义,一路攻取南京,后来又发展到横跨数省的强大政权,都是在杨秀清的指导上取得的。

尤其是道州决策。

当时,绝大多数太平军将领都希望回到两广发展(石达开建议往贵州、四川发展),唯有杨秀清主张“专意金陵”。

如果没有杨秀清,太平天国可能始终只在广西一带打转,是不可能闹出后来这么大动静的。

除此之外,杨秀清非常善于总结经验。

他将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汇编成《行军总要》,使缺乏军事经验的农民军行军作战颇有章法。

无论是建军,还是作战指导,杨秀清都胜人一筹。

如果没有杨秀清,太平天国是闹不出这么大动静的。

杨秀清之死影响极大

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杨秀清在时,整个太平军都处于他的统一指挥下。

石达开、韦昌辉、秦日纲等人,无论地位多高,都被杨秀清调来调去。

太平军令行禁止、功过赏罚,悉数出自杨秀清。

杨秀清死后,尽管陈玉成、李秀成颇具才干,但只能在作战上协同、合作,再无人能像杨秀清一样总揽全局了。

最终,太平军各将各有利益,形同军阀,一盘散沙。

可以说,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的形势会发展得更好。

然而···即使杨秀清不死,他也还没有强到可以给太平天国改天换命。

军事才能虽强,但与创业之主尚有差距

杨秀清的军事能力确实强,但他的战争指导能力与刘邦、朱元璋这样的人物尚有差距。

后来,李秀成总结的《天朝十误》中,有四误出自杨秀清之手。

比如:北伐。

杨秀清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率3、4万人北伐,并一再嘱咐林凤祥等人直扑北京。

在林、李受困后,杨秀清又派曾立昌、秦日纲先后去救,每次兵力都不足,打成“添油战术”,损兵折将。

当年,朱元璋已据南方诸省。他派徐达、常遇春25万大军北伐,朱元璋对各个作战步骤交代仔细、明确,做了多种预案,异常谨慎。

相比之下,杨秀清的北伐部署就“大条”多了。

诚然,太平军北伐,有牵制清军之意,与朱元璋北伐不能简单做比较,但是,杨秀清的决策使最为精锐的数万老兄弟“肉包子打狗”,实在不智。

又比如:西征、东征。

西征、东征中,太平军屡屡取得重大胜利。

但是,杨秀清总是在取得重大胜利后,立刻调整部署,使太平军始终不能化优势为胜势。

太平军西征,攻取庐州(合肥)后,旋即分兵武昌,结果庐州力量薄弱,后很快丢失。

攻取武昌后旋即分兵襄樊、湖南,结果,力量分散,被湘军所败,水师精锐丧失殆尽,形势几乎逆转。

在石达开施展奇计取得湖口大捷,再克武昌,围攻南昌时,杨秀清又调石达开东征。

结果,东征回来,原本散架的湘军形势复振,石达开解不开武昌之围,韦昌辉连败于江西。

东面,太平军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形势大好。

但杨秀清旋即调石达开、韦昌辉往湖北、江西战场,结果,秦日纲在东线又陷入僵持。

天京事变前,尽管太平天国胜利不断,军事上达到鼎盛。

但实际上:由于太平军屡屡在取胜后不能实施果断的追击、歼灭,因此,清军的有生力量损耗并不多。

天京事变前,石达开、韦昌辉、秦日纲在各条战线仍处于僵持阶段;同时,太平军水师主力已经损失殆尽,太平军已失去了制江权。

可以说,杨秀清在东西两线,有些“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意味,与当年朱元璋在陈友谅、张士诚之间的游刃有余相去甚远。

因此,杨秀清的军事才能确实了得,但与朱元璋这种创业之主来还是有不小差距。

虽有政治才能,但不可能摆脱奇葩教义的束缚

改朝换代,除了需要卓越的军事指导,更需要得人心的良政。

刘邦“约法三章”,废除苛政;李渊行“租庸调”,减轻劳役。这些莫不是直指时代痛点,赢得人心。

太平天国最大的问题,不在军事上。

奇葩教义的束缚,才是核心问题。

诚然,历代农民起义多需要披上宗教的外衣,但从来没有哪个教义对社会的干预如此之多,束缚如此之大。

为了摆脱干扰,杨秀清已经尽力了。

他废除了“男女分居”的奇葩规定,使普通人家庭生活逐步回归正常;他令石达开在安庆改制,不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束缚,使农村生产秩序回归正常;他开始重申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不过,这些决策,杨秀清都是以”天父下凡“等方式传达的。

拜上帝是太平天国立国的基本思想,是洪秀全、杨秀清等人权力合法性的来源,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

只要这个不改变,太平天国就很难真正的获得民心。

即或是杨秀清做出的这些改良,其本质仍然只是对正常秩序的恢复。

除了“有衣同穿”之类的空泛概念,他们自始至终没有提出比大清更适合人心的经济、政治举措。

杨秀清不可能制止内讧、分裂

同时,杨秀清也不可能制止太平天国的内讧。

正常情况下的权力斗争,是有可能和平解决的。

只要一方取得绝对优势,免去对手的官职、权力,事情就解决了,不必非要刀枪相向。

但太平天国不可能。

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甚至幼南王、幼西王都是有宗教身份的,他们的身份是不可动摇的、世袭的。

而且,这些王,他们是有靠国宗(亲戚)、府官(各王府都有一套班子)、乡里(起义前,跟随该王参加太平军)组成的政治军事力量的。

这些王,你不可能通过免去他的官位来剥夺他的权力。

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太平时,王杀王”的悲剧,是绝不可能避免的。

不可能躲过中外敌人的联合绞杀

最后,当时的中国,已进入近代。

不管你是要坚决反抗,还是要平等相处,或是“勾结”,对于洋人,你都是需要有一定了解的。

杨秀清在这个方面,比乾隆爷还不如。

杨秀清提出:你们洋人都是信上帝的兄弟呀。洪秀全、我,都是上帝的儿子(我还能为上帝代言),你们要“识得真主”呀!

乾隆爷还只是认为洋人是来朝贡得小弟,杨秀清则直接指出天王是“万国之主”···

显然,以杨秀清对国际形势的认知,他很难找到正确处理国际关系之道。

由于对洋人的无知,他不可能像辛亥年一样,争取洋人的长期中立,也不可能“以夷制夷”,更不可能战而胜之。

总的来说,杨秀清确实颇具天赋、才干。

但是,以古代君王论,他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尚有差距;以古代贤臣论,他与张良、李靖、刘基又显然不是一回事。

因此,他很难以明显高于对手的军事能力、政治主张来击败实力强于自己的大清,他也不可能避免太平天国的惨烈内讧。

以近代英雄论,杨秀清的局限性又太强,对外部世界非常无知。

因此,他很难正确处理外部关系,不可能躲过,也很难击败中外敌人的联合绞杀。

历史没有如果,是因为历史往往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太平天国不能成事,是必然。

杨秀清不可能改天换命。

杨秀清是天生的军事家,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统治吗?

杨秀清就算在天京事变中没有死,太平天国也不能推翻清政府。

这里边有几个方面非常容易让多数人忽略:

第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并非只是中外联合绞杀这么简单。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就是太平天国。

1853年3月下旬,太平军势如破竹,彻底击垮了南京的清军势力,并改南京为天京。打下南京后,太平天国的局势可谓一片光明,其中一线猛将罗大纲提出的上中下三条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

上策是洪秀全御驾亲征,在河南指挥接下来的战斗,河南位居中原,以此表明太平军并非乱国贼寇,而是想光复汉人的江山,以此获取广大汉人的支持。二是直接趁热打铁,挥师北上,目标直指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荡平京畿地区的清军势力,一鼓作气打垮清政府。

中策就是先稳住自己的大后方东南九省,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然后再分兵三路,一路进入中原心腹之地,二路遡江北上,打下四川、陕西,三路是沿着华东几省的路线,进入山东,随后三路大军会攻北京。

下策就是按着杨秀清、洪秀全的意思,划江自治。以南京为首都,大力组建海军,将长江牢牢地控制住,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的新兴政权。

可惜洪秀全占了南京之后,便坠入了温柔乡,失去了他的初心。

在南京,洪秀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了天王宫,并专注神学,设立“圣库”,并将“圣库”充作自己骄奢淫逸的钱囊,由此逐渐脱离了革命队伍,为后来的天京事变埋下了祸根。

洪秀全每天的时间,除了浪费在管理后宫上面,其他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在了自己的“神学”上。洪秀全每日都要专注自己的神学。从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一直到1864年洪秀全兵败自杀,洪秀全在温柔乡中足足生活了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洪秀全专注神学,努力神化自己,逐渐脱离了群众队伍。在这十一年间,洪秀全从未走出城门一步,也从未认真理会过太平天国的“朝政”,对于前线的战事、清军、太平军的战争走势,洪秀全也从来都不过问。而洪秀全在做的,只有专注神学,并发布所谓的“天父指示”,努力神化自己。写了一堆毫无文采、摆不上台面的“天父诗”,在这十一年间,洪秀全仅仅发布过二十五篇诏书。

第二,在太平天国这个问题上,西方列强的态度也很重要,所以他们选择支持清政府。

所以他们公然组建了干涉军,并以海军封锁了沿海。

在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上,太平军高层一直都想拉拢西方列强,甚至是太平军高层给洋人的信中曾说“你我共同信奉基督”,并亲切的称呼洋人为“洋兄弟”。但西方列强在这件事上,最初显然犹豫不决。高层朝令夕改的政策致使一线太平军将领一而再再而三的贻误战机,导致清政府缓过来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这简直是中法战争中一线清军和“太上军机”奕譞的翻版。1860年,十二万太平军列阵苏州河,饮马黄浦江,上海本来已是太平军的囊中之物,却成就了淮军大帅李鸿章,难道不是因为上层的犹豫不决,延误了战机么?

虽然中立只是一块殖民者的遮羞布,但西方列强却不敢粗暴的撕去。所以华尔洋枪队得以在这个时代舞台上粉墨登场。而西方国家也开始对太平天国实行经济、军事封锁,华尔洋枪队得以名正言顺的成为清军的“友军”,中外联合势力形成同盟,对太平天国实行绞杀

第三,正因为洪秀全的“骄奢淫逸”“乐不思蜀”,直接给了清政府喘息的机会。

所以李鸿章的淮系势力、曾国藩的湘系势力如雨后春笋一般,茁壮发展。成为大清帝国热兵器武装下的新式陆军典范。

第四,太平天国高层拉帮结伙、争权夺利。天京事变就是一个导火索,事件根源就是藩王对待权利的追逐。再加上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整日钻研神学之事、且贪图享乐,压根不理朝政。所以这才给了东王杨秀清太大的权利,导致了天京事变。

早在1851年太平天国立“永安建制”时,洪秀全就曾命其他四王统归杨秀清节制。冯云山和萧朝贵死后,杨秀清大权独揽,党羽遍布太平军,再加上杨秀清多次假托“天父下凡”传令,导致洪秀全在某些时刻也要服从杨秀清的命令。杨秀清做人做事非常嚣张跋扈,对于异党和反对者,杨秀清多次无诏擅杀、先斩后奏,这让太平军早期的几个诸王敢怒不敢言,各个背地里都恨杨秀清恨得咬牙切齿。韦昌辉就曾请求天王洪秀全诛杀杨秀清,但洪秀全否决了韦昌辉。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清军主力全线战败,钦差大臣向荣见清军防线兵败如山倒,深感无法面对皇帝,竟愤而自杀。

清军的江南大营被打垮,标志着彻底清除了清军势力对南京的威胁。东王杨秀清将战胜的功劳全部归纳于自己,这更加引起诸王的不满,北王韦昌辉、朝内官领袖佐天侯陈承熔早就与杨秀清不合,二人见杨秀清“居功自负”,佐天侯陈承熔恨得咬牙切齿,心里也多了份计划。他与韦昌辉、秦日纲等人秘密请求天王洪秀全诛杀“逆贼”杨秀清,理由是杨秀清图谋不轨、有弑君篡位之企图。

对于陈承熔等人的不满,显然杨秀清早已知情,但摄于韦昌辉、石达开等人手中的兵权,只得借前线战事吃紧将二人调离了南京。

与此同时,洪秀全听完陈承熔的告密后,果然勃然大怒,他迅速密诏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率兵回京勤王。

就在1856年9月4日夜,韦昌辉亲率三千亲兵与秦日纲在南京城外汇兵一处,早就等的不耐烦的陈承熔指挥兵将迅速打开城门接应韦昌辉、秦日纲的“勤王之师”。凌晨,韦、秦、陈三人率军突袭东王府,还在睡梦中的东王满门被屠杀殆尽。随后,北王韦昌辉借“搜捕东党”为由,捕杀异己,对于已经投降缴械的东王党羽、士兵,哪怕是手无寸铁的平民,韦昌辉也毫不手软,一夜血洗南京城2万多人,顿时南京城内浮尸遍野、血流成河。

当石达开回到南京后,他曾厉声问责北王韦昌辉滥杀无辜之事,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恐已经杀红眼的韦昌辉加害自己,就连夜逃出南京。韦昌辉未能捉住石达开,恼羞成怒之下,将石达开一家全部杀净,并清洗翼王余党。石达开回到安庆之后,迅速点兵征讨北王韦昌辉,并联合其余几王请求洪秀全处决韦昌辉,韦昌辉一时间身处舆论漩涡中心,恼羞成怒的韦昌辉情急之下调兵攻打天王府,失去了支持的韦昌辉最终兵败被杀。

而天京事变的另外两个罪魁祸首燕王秦日纲及陈承瑢也在几日后被处死,天京事变最终以杨秀清、秦日纲、陈承瑢、韦昌辉等人被杀而告一段落。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事变的发生大大削弱了一线太平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并减缓了前线对于清军的攻势,同时也为清军整军备战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第五,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后,辛酉政变爆发,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着手参与帝国军政大事。清政府高层一改先前咸丰皇帝排斥洋人的态度,开始联合国外势力,以及西方列强组成的雇佣军。

第六,见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太平军不断反水的将领成了压垮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太平军兵源的劣根性,导致后期的太平军中充满了大量的投机者,这些投机者就像蛀虫一样瓦解着太平军的战斗力。

所以在苏州,以纳王郜云官为首的八员降将带着部队成建制的投了李鸿章的清军。

实际上后期投降清军的太平军官兵多如牛毛,郜云官为首的八王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第七,就算是杨秀清不死,他也是有心无力。

杨秀清的最大问题在于政敌太多,这就像李鸿章,他个人在政治上的得与失根本不能左右太平军整体的作战能力。

所以,就算杨秀清活着,太平天国运动,该失败还会失败。

更何况,历史没有假设。

杨秀清是天生的军事家,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统治吗?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最杰出的军事家,杨秀清本来是有机会推翻清朝统治的,可惜战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误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之前,杨秀清指挥太平军出奇制胜,多次大胜清军,从广西一直打到南京,太平天国此时号称百万大军,至此杨秀清的军事战略是基本正确的。

可惜定都南京以后,洪秀全与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袖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陶醉于南京花天酒地,美女如云,没有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全力北伐,把战火进一步扩展到清朝的北方统治区,继续把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向北推进,猛烈冲击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

杨秀清没有亲自统帅太平军主力北伐中原,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等带领两万多太平军精锐北伐,希望依靠偏师长驱直入侥幸获得成功。

但杨秀清只派两万多人去推翻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朝,简直就是羊入虎口。

林凤祥李开芳等带领两万多太平军北伐,从安徽河南山西河北一直打到天津附近,最终因为孤军深入,陷入清军的包围而全军覆没。

杨秀清仅仅只派两万多太平军就打到天津附近,由此可见清朝当时在北方的统治是多么薄弱。

如果杨秀清石达开等太平天国名将亲自率领几十万太平军主力全力北伐,一举攻克北京推翻清朝统治是完全有可能的。

太平天国攻占南京的时候,清朝刚刚经历鸦片战争的惨败而元气大伤,曾国藩李鸿章等清朝地方武装还没有成立,西方列强对同样信仰上帝的太平天国颇有好感,在太平天国与满清王朝之间保持中立,这是太平天国北伐一举推翻清朝的最好机会。

太平天国此时杨秀清石达开秦日纲罗大纲胡以晃李秀成陈玉成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名将如云,如果全力北伐,打垮清军攻占北京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如果洪秀全韦昌辉等太平天国领袖不发动天京事变杀害雄才大略的杨秀清,太平天国虽然失去了推翻清朝的最好时机,但仍然有机会推翻清朝,只不过由于曾国藩李鸿章等清朝地方武装的羽翼丰满,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的难度比刚刚攻占南京的时候要大很多。

如果没有天京事变,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杨秀清石达开等完全可以率领太平军主力大举北伐,与英法联军对清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也还是有机会推翻清朝的。

杨秀清是天生的军事家,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统治吗?

杨秀清确实是天生的军事家,这个出生在贫穷家庭的穷小子,长大后甚至因为没有田地而不得不种山烧炭为生。但就是这个为生计所迫而没有受过教育的“白丁”却在拜上帝会中迅速成长,并带领着太平军一路打进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在我看来,杨秀清才是太平天国的实际领导人,而洪秀全则只是一个精神领袖。虽然杨秀清是天生的军事家,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最终也不能推翻清朝统治。

(杨秀清影视形象)

那么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今天小祁就来讲讲杨秀清和太平天国的那点破事儿!

杨秀清

生于贫苦、成于贫苦

杨秀清出生于广西桂平紫荆山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家里没有土地可种,因此长大后的杨秀清不得不种山烧炭为生!

虽然这样贫苦的环境给幼年杨秀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也成就了杨秀清深谙世故、善于交游的个性,这为后来他在拜上帝会中脱颖而出埋下了伏笔。

代天传旨、跻身核心

1845年拜上帝会的创始人之一冯云山来到紫荆山宣传教义,并将这里作为了秘密基地。1846年,杨秀清加入了拜上帝会。

杨秀清本来只是一个普通教众,但是1847年2月冯云山的被捕入狱给了杨秀清站到前台的机会!两大核心一个被捕,一个被迫前去广州寻找关系营救,一时之间,拜上帝会陷入了没有首脑的危机之中,拜上帝会处于了分崩离析的边缘,人心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站了出来,他以当地的迷信巫术伪装成“神灵附体”,代表天父传达旨意,从而巩固了拜上帝会。(洪秀全影视形象)

后来冯云山被救出狱,洪秀全也返回了广西。洪冯等人对于杨秀清的伎俩自然是心知肚明,但是眼见在群众中效果非常好,可以利用,他们也就默许了杨秀清成为天父在民间的代言人。因为这个特殊的地位,杨秀清也就一跃成为了拜上帝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

在随后的起义中,杨秀清在困难的局面下又多次利用“天父下凡”稳定局面、团结力量,为金田起义的成功提供了基础。

受封东王、执掌兵权

1851年底永安封王,占有特殊地位且贡献巨大的杨秀清被封为东王,位在天王洪秀全之下,并可以节制其余诸王,同时还担任了太平军的统帅,正式掌管了太平天国的兵权。

1852年4月,杨秀清指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随后一路转战,先后攻取道州、江华、永明等城镇,并于6月进入湖南。

1852年7月,在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利后,杨秀清分析形势并提出了进取江南的战略方针,这套方针也得到了其他高层领导人的支持。也正是这次方针的制定,将太平天国运动推向了全国范围。(太平天国运动)

随后太平军在杨秀清的指挥下于1853年1月攻取了湖北重镇武汉,但很快太平军便放弃武汉,兵锋直指六朝古都南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完成了进取江南的战略方针,正式建立起了太平天国!

湖口大捷、两破大营

为了拱卫天京,杨秀清派出了西征军。但是西征军却在到达湘潭后,遭到了湘军的顽强抵抗接连受挫,从而不得不退守到湖口。关键时刻,还是杨秀清派出石达开前往支援,最终取的湖口大捷,西征军趁势又湖北、江西的广大地区,拱卫了天京。

同时,面对清军试图将太平天国扼杀在摇篮中而建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杨秀清也沉稳指挥,并于1856年2月和6月先后攻克江北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疆域图)

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的攻克不仅解除了天京的危机,也使得杨秀清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可以这样说,太平天国是杨秀清打下来的,也是杨秀清守下来的,这其中杨秀清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不得不感叹杨秀清是一位天生的军事家。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1856年6月,不仅杨秀清在此时达到了人生顶峰,太平天国同样在这时达到了军事全盛!

但是盛极必衰的道理在杨秀清和太平天国这里再次得到了印证。仅仅过了三个月,因为频频使用“天父下凡”的伎俩欺压群臣甚至天王洪秀全,忍无可忍的洪秀全下令密诏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等入京除奸,与杨秀清本就早有嫌隙的韦昌辉更是借此机会报复,大肆株连,除了杨秀清和家人外还有大批部属军民被杀,死者多达两万人!

天堂还是地狱?

自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就走上了下坡路,并最终于1864年8月被湘军攻破天京。

于是很多人反过来就想了,如果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是不是就可以推翻清朝了?如果没有清廷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就不会灭亡了呢?对于清朝的不争气,很多人甚至希望太平天国能够推翻清朝那该有多好,可是太平天国真的是天国吗,真的有那么好吗?

其实在我看来,太平天国不是亡于外患,而是内忧,甚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最后的灭亡!

平等只是空谈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这是一项划时代的纲领性文件,这对于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百姓来说是最大的福音,这也是驱使他们追随洪秀全的原动力。《天朝田亩制度》

只是太美好的东西终归是泡影,《天朝田亩制度》在太平天国的统治区内从来没有真正实施过,而平等更是无稽之谈。甚至相较于清朝,太平天国的等级制度更为森严,也更为混乱。

在太平天国内部,虽然确实都是以兄弟姐妹相称。但是当哥还是当弟却是以官大官小来界定的,因此21岁的石达开在文件中称60多岁的曾天养为帝、年轻的陈玉成称他的族叔陈得才也为弟,简直是荒谬至极!

制度的双标准

太平天国要求禁烟禁酒禁欲,但是这只是针对于下层普通百姓和军民的,而对于上次则没有要求,甚至还是最高级别的供应。

想当年这些王侯将相也都是跪在地上看着威风八面的满清官老爷,如今“长工当地主,也把鸡蛋补”,他们也要忙着盖王府、娶小妾,终日纸醉金迷、花天酒地。(天王府遗址)

而对于普通军民则是完全另一番景象,他们非但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反而被施予反人性的待遇。

太平天国不仅在起义时期对于军民实行男女分营管理,即使进了南京城后,太平天国领导层仍然严格实行男女分营,他们将所有的人按照性别,以25人为一个单位住进一“男营”、“女营”,母子、姐弟、父女甚至于夫妻都被强行分开,彼此之间不得私下聚居交流,所有的家庭关系都被剥夺,如有违犯则是杀头重罪。上层花天酒地,下层却是男女有别、不得聚居,简直就是反人性!

管理混乱

除了上层领导的私生活混乱以外,他们对于权力的管理分配也极为混乱,从永安封王开始就给日后的权力纷争带来了隐患,也最终导致了天京事变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天王洪秀全是君、东王杨秀清是臣,可是一旦杨秀清“天父下凡”,那么这时杨秀清(天父)就大于洪秀全(上帝小儿子),这种最高领导权的不确定性势必会给杨秀清以机会和野心,最终导致变乱的发生!(石达开影视形象)

而除此以外,太平天国的滥封王爵也是令人震惊。从永安封王开始到太平天国后期,前前后后总计封了两千多个,以至于太平天国遍地都是王,处处都是侯,彼此之间难以管理。

传统文化的毁灭者

无论是因为洪秀全屡试不第对于传统文化的仇视还是为了统一太平天国的思想,洪秀全都决定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起了最猛烈的冲击。

洪秀全宣称中国传统文化均为“妖”书“妖”术,妖焚毁所有中国经典,扫灭所有中国传统信仰。因此太平军所到之处,必焚毁孔庙、毁掉神像、拆改庵院。遇到名寺、书院、古迹、文物,要么焚毁一空,要么改作兵营、仓库、屠场。(曾国藩画像)

比如洪秀全在南京为了修建天王府,几乎将南京的古建筑拆光,比如举世闻名的南京大报恩寺塔被炸掉,明代故宫被拆毁的只剩一座门。

除了建筑外,书籍也毁坏严重。太平军收到各家的藏书,一担一担的挑来扔到厕所里。厕所里仍不下就用火来烧。读书的人要斩首、收书的人要斩首,买书卖书的人也要一同都斩首!因此当时的苏南知识分子叹息道:“经典书籍、弃等秽污。自古流寇之毒祸,未有如是烈者。”

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是清朝的危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而这也是曾国藩等人出山的目的,不仅是拯救大清王朝,更是要挽救可能被毁灭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此看来,太平天国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一目了然。即使杨秀清不死,你还会觉得他们有获胜的可能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