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碎尸案,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早就有预谋?为何要在自家做案?

杭州碎尸案肯定是早有预谋的,这点毋庸置疑。不然杀个人那么大的动静许某某是怎么做到无人发现的?别忘了他们的11岁小女儿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熟睡中将来某某杀害,刚开始来某某肯定会反抗,杀害后又很冷静的碎尸冲走,这期间居然没有一点惊动旁人,百分之百是预谋已久。想想就惊的一身冷汗[流泪][流泪]细思极恐呐

杭州碎尸案,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早就有预谋?为何要在自家做案?

先说答案在分析:

杭州杀妻碎尸案凶手许国利,是预谋杀人,所有的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包括杀人地点的选择。

分析:

1、杀人原因:

死者来惠利和许国利是初恋、也是二婚夫妻。来惠利从认识许国利开始,就非常崇拜许国利(闺蜜、亲戚口中得知)。原因是许国利能说会道、能赚钱(曾在上海养鸭年收入80万,这也是来惠利与修理工的前夫离婚的原因)。但是近几年许国利生意失败,回杭州开滴滴了,收入大不如前了,并且许国利炒股票亏了180万。另外家中的两套房子都是来惠利的。很明显,来惠利的经济地位超过了许国利。许国利很不爽。来惠利也不像以前这样崇拜丈夫了。经济影响家庭地位,这是许国利萌生杀妻的念头!

2、杀人经过:

4号晚,来惠利小儿女生日,又时值周末。许国利选择这条动手,是充分想过的。第一、那天是周末,杀死后有48小时可以处理尸体,不会被来惠利的单位察觉。第二、当天是暴雨天气,任何动静在暴雨天都会被淹没。第三、生日当天喝点酒,下点安眠药很正常吧。女儿也听不到,妻子也少反应。

为了避免因打斗在自己身上留下伤,许国利采取了闷死或者掐死。吃了安眠药的来惠利,很少会反抗,就马上窒息。当晚,许国利处理了尸体没有处理尸体。(警方告诉记者,许国利说,他是支开女儿去处理尸体的,显然需要支开女儿必定在白天)第二天,也就是,5号,他把抽水马桶的坐便器下边缘割开。将尸体血先行放完(对于一个常见杀鸭子的许国利,放血,易如反掌)。然后分尸后扔于下水道。当然很多骨头是无法通过下水道的。于是许国利去了地下层,通过窨井抛弃大一点的骨头。

3、处理现场

许国利在5号买了洗洁精,创口贴。洗洁精用来清洗现场,创口贴是因为自己处理时受伤了。因为来惠利的尸体是被先放血再分尸的。所以现场血液不多。可以用洗洁精清理干净。这也是5号当天会有2吨水的原因。

为什么选择自己家来杀人分尸的原因:

1、安全

因为杀人分尸需要时间长,如果在室外,长时间易被发现,自己心理压力也大。

2、方便时候伪造现场,清理现场。

许国利能将马桶底座割开,来抛尸。说明他考虑了很久,自己觉得很成熟了才干的。

他不但想好杀人,连分尸大小都想好了。

3、自家分尸自家处理。只要做得好。不被发现。就能和来女士自己走失相互应证。扔在化粪池,时间久了。尸体就化成污水了(就死无对证了,许某的想法)。

杭州碎尸案,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早就有预谋?为何要在自家做案?

在杭州杀人分尸案中,许某某肯定是早有预谋,为何这么讲呢?

首先,该案件被许某某办的天衣无缝。许某某在妻子熟睡期间将其杀死,没有发出任何的噪音,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这就可以说明他提前调查了他们小区和周边环境的监控情况,从而顺利的躲过了监控。另外,他趁妻子熟睡期间,证明他摸清了他妻子的作息规律。不仅如此在分尸的过程中没有发出一点点声音,说明他可能人为地制造噪音,或者是用一些东西将声音遮盖了过去。通过这些种种的发现,我们可以确定他一定是有阴谋,有预谋。

第二点,他把尸体分尸以后冲入了化粪池。来女士怎么说也是个成年人,身上有大块的骨骼,这些骨骼是如何被冲入化粪池的呢?一般的如果使用一般的刀具的话,是不可能将骨骼从马桶里面冲到下水道,然后再冲到化粪池的。可能的先前可能肯定是进行了切碎,要么就是他购买了切碎机碎肉机,要么就是他使用了化学药品。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是临时杀人所可以做到的,肯定是先前就购买了相关的药品或者是机械,所以说一切都是有预谋。

杭州碎尸案,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早就有预谋?为何要在自家做案?

不在家里做在哪里做会更好?在哪里做可能被人发现的几率会更低?

许国利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策划,不仅是心理上的建设,而且在工具的准备上,位置的选择上,时间的安排上,都做了精密的策划,包括在杀死来女士后,后续一系列的伪装的活动,送孩子去学古筝,佯装不知情给大女儿打电话询问人是不是在那里等等。

都是做过精密的筹划,做了这么多事情,忘掉了当天家里的异常用水量,忽略了面对记者提问的准备,看似策划周密,实则漏洞百出。

家里的马桶和卫生间肢解一部遗体,是需要大量水进行清洗的,并且,在清理的过程中,会留下很多证据,血迹、骨渣、毛发等。

而在自己家的浴室清理,本身就是在自己家,因此警犬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如果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警犬可能会发现有气味,在这方面,许国利是有一定的反侦察经验的。

如果整个遗体弄出去,就要有大的行李箱,这样在监控中就会很清楚了,带着这么大的箱子去哪里,很值得怀疑。警方只要确定,人下午回家后在没有出去过,那就是被分尸带走了,重点查证相关区域即可。

杭州碎尸案,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早就有预谋?为何要在自家做案?

杭州杀妻案的许某某肯定早有预谋,原因有:

一、他有作案动机

由于来女士有由拆迁分得两套房子,一套55平方米,就是他们一家三口住的地方,另外一套有110平方米,据说正在装修。

他的亲友说,许某某曾经跟妻子商量,把110平方米的那套房子装修后,作为儿子的婚房,来某某不同意,由此埋下了祸根。

据说有亲友告诉记者,许某某之前也曾富裕过,特别在养家禽的时候,曾经赚过100多万元,但借与朋友经商,后来偶遇了来某某,旧情复发,与某某相好之后,还曾向来某某借过钱。

特别是近些年炒股,大家知道今年的股市行情不好,许某某也许在股市当中亏了很多钱,他曾经跟妻子借过钱,妻子不同意。这也有可能造成了他心里有怨恨。

因此,两种矛盾叠加在一起,就变成了杀妻的动机。

二、有作案时间

许某某选择的作案时间是在凌晨,在来某某熟睡的时候,他说晚上12点半起来上厕所的时候,来某某还在旁边,等到五点多起来的时候,来某某已经不在了。

那么他就是在凌晨时分,把来某某给杀害了,他安排这段时间,是因为来某某正在熟睡中,毫无反抗意识,容易下手。

如果是一时冲动,那可能是在两个人吵架的时候,愤怒而失手杀了她,但选择在凌晨人熟睡时下手,显然是有预谋的。

三、作案地点为什么在家里?

因为他们所住的楼房是商品房,城市里的人家很少串门,选择在家里是最佳的地点。

在家里只有小女儿,那时她应该在熟睡当中,夜深人静,无人知晓,那么这时候把人杀害不出声响,容易得手。而且选择在家里碎尸无人知晓,过后还可以清理现场,把现场清理得一干二净。

如果在户外,到处都有监控,容易被人发觉,或者在户外容易被人遇见,不容易下手。纵然下手了,也很快就会被警方发觉而被捕。

他真是一个聪明的人,以为在家里把妻子杀害了,把现场清理干净,瞒过了所有人便可以顺利过关,独占财产。实则自欺欺人,害人害己,被伤害最大的就是他家的孩子。

以上就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杭州碎尸案,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早就有预谋?为何要在自家做案?

关于嫌疑犯是不是早有预谋的这件事,杭州相关单位已经发出了通告,证实了许国利预谋许久对妻子来女士动手,因此这是一个有预谋有伪装的刑事案件,既残忍也无情,造成的社会影响真的非常恶劣。

不过关于为什么要在自己家里作案,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猜想,我个人猜测是因为选择别的地方很难,她本想造成一个失踪的假象,外面监控太多,本以为家里没有监控可以完成神秘失踪,没成想媒体关注以后,反而弄巧成拙。

右上角关注帮忙点一下,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嫌疑犯许国利预谋很久

很久杭州专案组成员做出的报道,许国利目前已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供认不讳,而且根据他这一系列的操作来看,也确实符合考虑很久,有预谋的作案。

像如何动手,选择的时间,如何一点声音也不发出,又如何支开女儿,如何去报案,到最后分散抛弃,这些都是预谋很久不是突然想到的。所以来说,这次案情性质真的非常恶劣,他很大概率会被判处死刑。

嫌疑犯许国利在家中作案最安全

许国利考虑在家里作案,我个人分析原因很有。

【①】更从容不迫

在别的不熟悉的地方作案,有遇到他人的风险,在自己家里,几乎没有被发现的风险,可以耐心的处理遗体的组织,也可以更加细心的清理痕迹。

如果未外面不熟悉的地方进行,肯定会漏洞百出遗留很多证据,因此选择自己家你很可能是为了安全。

【②】方便

在别的地方行凶很不方便,如果是荒郊野外处理起来也很吃力,因此选择家中作案,清理证据的时间就比较多。

现在天亮的早,三点多天就亮了,如果选择在荒郊野外,打车什么的也不方便,还容易暴露,所以选择在家确实比较方便。

【③】躲避监控

许作为司机,是知道城市遍布监控的,因为开车都要躲避抓拍什么的,这点司机都知道。他很可能为了怕被监控拍摄到,选择在家里,只是没成想相关单位调取的监控依然把他锁定了。

现如今刑事案件破案率百分百,只要作案就一定会留下证据

其实如果真的预谋许久,而且还有一定反侦查的能力,那么应该知道,现如今我国刑事案件破案率已经百分百了,不管是从技术手段还是破案思路上,都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不管如何做假,只要做了错事,就一定能够被发现的。

比如说杭州来女士失踪案中,嫌犯千算万算,却忽略了水,当天用水量太大,确实让人心生疑惑。

另外,很多人,包括我也是才知道,原来每个小区都有化粪池,我原来以为直接进主管道冲进大河里了…

总之,案情随着调查的深入,还会继续有一些后续疑问逐步的解开,像案发现场是不是卫生间,像为什么警犬没有闻到味道,这些都有待下一次进行公布。

喜欢的话,帮忙点一下关注,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