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偏偏要资质平庸的刘禅做皇帝,而不选其他三个儿子?

刘备一生有四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是养子。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因襄樊之战,刘封没有主动去救关羽,被刘备一气之下所杀。

刘备因关羽被东吴所杀,第二年帥兵攻打东吴,败于夷陵之战,后来就一病不起死于白帝城。

当时刘备死的时候只有三个儿子,其中最大的刘婵也不过才十七岁,其他的更小,无奈,矮个子里面调高个子,于是,重任就落在了最大的儿子刘婵身上,历史也有了重要的白帝城托孤。

当然,刘婵也不负对手所望,后期吃喝玩乐,中用混臣,作乱朝政,主动投降,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轻而易举的就送给了别人。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怎样就怎样,谁不会把自己的家产留给自己的娃子,哪怕他再昏庸,再无能,再败家,也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啊,当然,理论上是亲生的,要是再不是亲生的,就更无语了。

刘备为何偏偏要资质平庸的刘禅做皇帝,而不选其他三个儿子?

刘备为何偏要资质平平的刘禅做皇帝?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刘备与甘夫人长子也是蜀汉第二位皇帝。刘禅自幼多磨难,刘备兵败长坂坡时,幸亏赵云相救,后来吴夫人孙尚香欲挟持刘禅到江东做人质,又是赵云横江劫穿,将阿斗夺回,不然历史就要被改写。刘备入主益州后,封刘禅为太子,公元223年,刘禅继位,拜诸葛亮为义父,先后六次支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又先后九次支持姜维北伐。

后期刘禅因宠幸宦官黄皓不急朝政,加上刘禅荒淫无度,增加后宫嫔妃,导致蜀国国力急转直下。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其中邓艾偷渡阴平,攻克绵竹,兵临成都,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刘婵因弃城投降并且苟且偷生乐不思蜀,被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在世人看来刘禅不但软弱无能,而且不善于朝政和治理国家,刘备也有四个儿子,为何会选择资质平平的刘禅做皇帝呢?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刘备长子刘封为刘备义子,又因不救关羽、欺辱孟达遭到刘备痛恨,并将其处死。刘备不但事业不顺,子嗣也不顺,刘备投靠荆州刘表之时已经四十多岁,已过不惑之年的刘备膝下无子,最主要是刘备在荆州也没有任何势力。刘备就收留了荆州有势力地位的刘封为义子,即是为了培植荆州的政治势力,也是为了防止自己后继无人。自从刘禅出世之后,刘封就成了附带品,世子之位也就和刘封没我太大关系,在古代人眼里庶出的儿子都没有继承权,更何况是一个养子,因此刘备有了亲生儿子之后,就不会再立义子刘封为太子了。

后来刘封刘备刘备安排到孟达身边,共同防御汉中,其实这也是刘备对孟达不信任。刘封到达汉中后,一直对于立世子的事情耿耿于怀,便把自己的怨气都发泄到孟达身上,屡次找借口欺辱孟达。再怎么说刘封也是刘备的义子,孟达也只能忍气吞声。后来关羽兵败走麦城,曾向刘封请求援军,但刘封孟达以三中刚刚稳定,不能擅自出兵为借口,拒绝了关羽。关羽死后,孟达因惧怕刘备怪罪他不救关羽,又屡次遭受刘封欺辱,于是投降曹操,并且配合魏军拿下汉中三座城池,刘封一败涂地,孟达屡次修书给刘封劝其归降曹魏,刘封不肯?回到成都后,刘备痛恨刘封所作所为,加上诸葛亮说刘封性格刚烈难以驾驭,怕日后威胁到刘禅,就劝刘备将刘封赐死,刘封死前道:悔不听孟达言。刘封死后,刘婵更少了一位政治劲敌。

其次分析刘备为何不立刘永或刘理为太子。刘永和刘理分别是刘备的三子和四子,二人都是吴夫人所生,并非刘备长子。自从义子刘封死后,刘禅就成了刘备的长子。古代世袭制,有立长不立幼的规定。古代皇帝的儿子都很多,一般都在十几或者是几十个,一般来说只有最年长的儿子有继承皇位的权利,皇帝的其他儿子都会被封王,也有自己的封地和相应的权利。

废长立幼自古是世袭制的大忌讳,一但不立长子,其他的子嗣都会不服气,都认为自己也有做皇帝的才能,这样皇帝死后,诸皇子门就会争夺皇位,导致国家不稳,一但长子继位,这是世袭制的传统,其他子嗣自然没有理由谋反。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就是个例子,他有几十个儿子,但唯独长子司马衷是个傻子,晋武帝不敢破坏规矩,还是让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做了皇帝,最终导致西晋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因此作为长子的刘禅,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刘备也不敢废长立幼。

再者刘备立太子之时,刚入益州,立足未稳,三子刘永四子刘理当时只有七八岁,刘禅已经接近二十岁,刘备考虑到刘永和刘理没有能力治理国家,立幼子为太子自古又是一大禁忌。西汉的王莽篡位,以及外戚专权就是个例子,刘备不想重蹈覆辙,因此不会立两个不足十岁的孩子为太子,他们更没有任何人心和威望。最主要是刘备废长立幼也会遭受益州文武的指责,本来刘备初入益州刘人心不稳,更不想招惹更大的麻烦。总而言之,刘禅虽然昏弱无能,但在当时刘备看来,确实是唯一的太子候选人,可以说除了刘禅刘备别无选择。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被选为太子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刘备为何偏偏要资质平庸的刘禅做皇帝,而不选其他三个儿子?

首先就是因为刘禅出世之后,刘封就成为了附带品,而是子之位就和刘封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因为在古人的眼里庶出的儿子都是没有继承权的,又何况是一个养子,所以在刘备有了亲生儿子刘禅之后,就不会再立刘封为太子。于是乎刘封就一直对于立世子的事情耿耿于怀。

而废长立幼自古都是世袭制的大忌,会因为诸位皇子去夺皇位导致国家不稳,而长子继位是世袭制的传统,其它的子嗣没有理由去谋反。所以说刘禅作为长子则就是优先考虑的对象了,而刘备也不敢废长立幼。

而刘备考虑当时刘永和刘力只有七八岁,没有能力治理国家,立幼子为太子,又是古时候的大忌讳,所以刘备不想重蹈覆辙,因此只能立这样一个较为软弱的刘禅为皇帝。

刘备为何偏偏要资质平庸的刘禅做皇帝,而不选其他三个儿子?

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纷争的历史,因所写诸事在《三国志》中有所体现,很多人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真实的历史,把空城计、草船借箭、单骑救子的传奇故事当作茶语饭后的谈资,其实真实的历史

并不文艺,至少没有像作者罗老师说的那样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于是我想到,刘禅是不是真是乐不思蜀的无能之辈?刘禅(shàn),(207年-271年) 荆州江陵人,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细心者可能会发现,支持北伐,通俗讲就是开疆拓土,此举属于有志帝王的基因。再细了解一下,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面前夸奖刘禅:“很惊叹他的智慧度量,进步很快,远远超过了自己对他的预期。”以诸葛亮的为人,断然不是阿谀奉承之词。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逐步不动声色的取消了丞相之位,分化了权力结构。这显然不是一个平庸之人能够做出的。在从其执政来看,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是三国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在位四十年也是一个很高的记录。是不是感到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其实真实的阿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在看看他的兄弟们吧,另外三个儿子分别是刘备的庶子刘永、后来被封为鲁王,刘禅还有一个兄弟叫刘理,被封为梁王,最后一个就是刘封,只是这个儿子有点特殊,这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只是相当于义子的哪种。

挑重点的说说刘永吧,他是刘备的庶出儿子,虽然聪明好学,但是在处事方面的性格相当的强硬,刘备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让刘永来当蜀国的皇帝,可是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很清楚,这位对权势的掌控,那几乎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地步,可以说蜀国在之后的多次北伐中,诸葛亮把持了整个蜀国的大权,没有给任何人分担一点权力的机会。所以刘永的性格方面与诸葛亮相当的不合,这对于将来蜀国能不能统一天下可能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刘备还活着,哪这一切都还好说,可是等到刘备去世后,真让刘永成为蜀国的皇帝,诸葛亮会不会因为权力的原因从而把刘永架空,或者说直接将刘永给换掉,这个就真心不好说了。其他两位也说一下吧,一个不是亲生,一个年龄太小,这就决定刘禅当皇帝属于天时、地利、人和,还加上必须是他干。

结论不言而喻了,刘禅虽然最终丢了国家,但相比吴国的国君投降,魏国的让位,他至少还算战斗最后让敌人抓去的。比起历史上那么多庸碌无为、籍籍无名的皇帝,刘禅实在算是可以的。即便是在三国明君名将辈出的时代,刘禅也是仅次于几个大明君的君主。也就是说,刘禅可以在曹操、孙权、刘备之后排名第四,比什么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还有其他什么东吴的几个皇帝都要厉害。

刘备为何偏偏要资质平庸的刘禅做皇帝,而不选其他三个儿子?

提到刘备,虽然有的人会说他伪善、擅长包装自己,但总体上,他还是作为一代枭雄被承认的。而他的继承人蜀汉后主刘禅,则背负了非常多的负面评价,人们认为他愚蠢、懦弱、宠信宦官,种种昏庸行为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那么,刘备为何偏偏要资质平庸的刘禅做皇帝,而不选其他三个儿子呢?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刘禅的嫡长子身份。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是小沛人,刘备屯驻在小沛时将之纳为妾。刘备“数丧嫡室,常摄内事。”在甘夫人之前,刘备有过几个夫人,不过都死掉了,于是甘夫人名义上是妾,却主管刘备的内事,在刘备的配偶中地位最高。

章武二年(222),当上了皇帝的刘备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并将灵柩从荆州运到成都。一年后,甘夫人的灵柩还没来得及到达,刘备就病逝白帝城,谥号汉昭烈帝。诸葛亮上书请求追封甘夫人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可见甘夫人一直是作为刘备的正妻存在的,他们的孩子刘禅自然就是嫡长子。

古代嫡庶观念非常严重,从中国奴隶制社会传承至刘备所在的东汉时期,其根深蒂固可见一斑。况且,刘备本人就是一个嫡长子继承制的支持者。刚来到荆州,面对刘表宠爱的小儿子刘琮和失宠的大儿子刘琦,刘备坚决支持了身为长子的刘琦。

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人物曹操的例子也很具有借鉴意义。曹操的儿子中,曹丕和曹植都才能出众,在长子曹昂死后,曹丕就是嫡长子,但曹植因为文采出众,性格谦和,曹操在二者间纠结,便询问智谋过人的贾诩,贾诩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一言不发,等到曹操问他为什么不回答时,贾诩说,他在“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袁绍喜爱幼子袁尚,去世后让袁尚掌管大权,长子袁谭因此不满,起兵讨伐袁尚,兄弟二人互相攻伐,被曹操坐收渔利。刘表也是类似的情况,长子刘琦不受喜爱,刘表传位给幼子刘琮,刘琮与其母蔡氏孤儿寡母,荆州被曹操轻易取得。

曹操听后,便决定了立曹丕为继承人的念头。刘备同样了解袁绍、刘表死后不立嫡长子,从而产生的矛盾,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当然会在决定继承人时谨慎选择。

其次,刘备的其他三个儿子,刘封、刘理、刘永,都没有刘禅合适。先说年纪最大的刘封,他并不是刘备所生,而是刘备迟迟没有子嗣所以找的养子,从血缘来看,他占了下风。而且,他虽然武力过人,但性格刚直,作为将领尚可,当君主就容易导致冲动坏事。其他两个孩子都是庶子,且年纪比刘禅小好几岁,刘备逝世时,最小的刘理才六岁。

综上,刘禅虽然资质平平,但刘备的其他孩子则因为血缘、名分和年龄等原因,比刘禅更加不适合。在我国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遵守嫡长子继承制是非常重要的,让刘禅继位虽然令人惋惜,但实在是当时情况下唯一能做的无奈之举。

刘备为何偏偏要资质平庸的刘禅做皇帝,而不选其他三个儿子?

据史书记载,刘备共有四个儿子。其中,刘封为义子、刘禅为嫡长子、庶子为刘永、刘理。

依据封建宗法制度,刘禅做为嫡长子,是刘备的法定继承人。更何况,刘封为义子,且因没能援救关羽而被赐死。刘备征吴失败,白帝城托孤时,庶子刘永、刘理年龄尚幼。

自古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多有变乱。所以,不是刘备偏偏选择刘禅为继承人,而是他的最好和唯一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