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30多度的高温,病毒非但没死反而又补一波,怎么解释?

都说病毒怕高温嘛,说在25摄氏度以上病毒存活不了多长时间,非典也说是天气热了自己消失了,可现在都6月底了,每天都30多度,病毒啥时候能自己乖乖消失啊?再热了出门戴口罩非给憋死

这次的新冠病毒确实是陪大家从寒冬走到烈日夏天,而且还在这个6月初,再次出现一波小反弹。根据我国卫健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从6月11日0时至6月25日24时,北京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280例。

而我查了下北京这6月份天气情况

大家可以发现:北京从疫情开始,也就是在11日前后气温,其实最高都能达到30℃以上,甚至在疫情发生以后连续几天35℃左右的高温天气,而病毒非但没死,还呈现了一段小幅度的上升。

当然,这主要跟病毒之前就有扩散传染有关,毕竟新冠肺炎的潜伏期比较长,14天,而大多数人都会在感染病毒后的3-7内发病。

这时候就会有人疑惑,那为什么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可以随天气变热而退去,但这次发生在2019年冬季的新冠病毒却没有因气温升高而得到遏制,而且我们人类90%以上人口,其实还都生活在北半球炎热的夏季!怎么解释?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我们先来说,同为冠状病毒,03年的SARS冠状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还是不一样的!

虽然03年的SARS疫情和这次新冠,都导致了全球性传染病疫潮,但是怎么样,03年那一次疫情也没有现在这次传播那么广泛。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6月28日5时,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突破1000万例,此次新增百万用时仅用了4天,为疫情爆发以来最短,而且遍布北半球,南半球,全球各大洲!而SARS,当年是8000多人感染,同时主要都发生在东南亚地区。

可见两种病毒传染性是不一样的,像我们平时碰到的流感一般传染指数也就是在1,也就是说一个流感病人一般传染一个人;而SARS是2,就是一个传染2,但是到了这次新冠就变为3了,它的传染性更强。

而且SARS病毒,潜伏期比新型新冠那病毒要短,很多人在感染该病毒以后都会在3~5天内发病,而且临床表现比较急,症状比较严重,比较容易被我们所发现。但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不一样,它潜伏期比较长,虽然大多数也能在3-7内发病,但是它可以达到14天,而且最主要的是有不少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以后,症状不明显,比较轻微,甚至有一些人没有无症状,我们临床上称之为无症状感染者,但它同样具有传染性。

同时,很重要一点,为什么当年“SARS疫情”能消失,那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它的传播途径,即中间宿主,很快锁定了SARS病毒当年是借助中间宿主中华菊头蝠、果子狸进行传播的。所以,我们只要把它的传播途径给它截断,那么自然而然就消失。因为对于任何一种传染病来说,尤其是烈性传染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都是防控离不开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而我们至今还没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所以只能采取哪里有传染源,我们就控制哪里,同时保护易感人群不被传染的手段。因此,新冠病毒传播,重来的可能性是一直存在的!

那么,我们接着说气温的升高,对于当年SARS疫情影响有多大?这次的新冠病毒也真的会随着“烟消云散”吗?

其实现在的新冠疫情已经非常清楚给了我们答案了,新型冠状病毒不会随着气温升高而烟消云散,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跟SARS等其他冠状病毒一样,会随着季节和气温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为冠状病毒都有这样一些生物学特性,那就是对热敏感

我们来看一下当年我国军科院对SARS冠状病毒的温度影响实验结果,看图:

大家可以发现:SARS冠状病毒在我们平时的4℃,冷藏温度下和正常室温24.5℃都能一直保持较高的病毒滴度;但随着温度升高,到了37℃,会发现病毒滴度在下降,也就是病毒活性在减弱,而且在72小时以后病毒滴度直接降为0,也就是说病毒全“挂”了!

同时,在当时军科院还对病毒做了一项实验,就是对病毒进行加热,结果发现病毒在56℃加热90分钟,在75℃加热30分钟均可灭活病毒。

而我们说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人类从来没见过的,但是它跟我们SARS冠状病毒同源的一种病毒,因此也具有以上对热敏感的特点!

但这不代表当年气温升高,是让SARS病毒消失的原因,同样现在每天差不多30多度的高温,也不可能让新冠病毒“消声灭迹”!

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点,我们人是一个恒温动物,外面温度再高,大家体温也不会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是会一直保持在36℃—37℃,而这温度,刚刚说过了,很显然不足于灭活我们的冠状病毒,至少体内的病毒是不是杀不死?

第二点,外界环境,我们说温度再高,也就是在40℃左右,这同样也能灭活病毒吗?但是会导致不管是SARS冠状病毒,还是如今的新型冠状病毒活性下降,滴度减低是可以的,而这带来就是我们说夏天,病毒传染性会相比冬天有所下降是真的,这点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有很多院士,专家教授都会说冬春季节,很可能会碰到一波疫情反弹原因,因为那个季节和气候本身就更适应传染病的传播;

第三点,当年的SARS冠状病毒,之所以会消失,除了病毒本身特性有关感染人症状比较重以外,最主要的我们找到了它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搞清楚了,也就是中间宿主找到了,同时在夏天,又占据了天时优势,因此很快就可以把它控制住。而现在新冠,虽然也有夏天的天时优势,但是传播途径没搞清楚,中间宿主没找到,还有造成了全球化疫情,输入性风险一直在,这已经不是我们一个国家控制住就可以的事情了,我们国家没有了,但是国外有,而且北半球我们是夏天,但是人家澳大利亚等南半球,可是冬天呀。

而且从迄今为止我们获得的证据来看,新冠病毒可以在所有地区传播,包括气候炎热潮湿地区,无论是气候什么样的,现在都有确诊病例,其实已经告诉我们,新冠病毒传播不依赖于温度,或者说这种依赖性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因此,随着现在30多度的高温,也不会让我们的“新冠疫情”消失!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大家最为关心的现在30多度的高温,病毒非但没死反而又补一波,到底是什么原因?

第一,我国新冠境外输入风险依然很高,除了境外人员的输入,我们还存在一些冷链低温保存食物接触性感染风险,比如这次三文鱼,大概率是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污染了这个三文鱼,而很多低温保存的食物,有利于新冠病毒保持较高的活性,有助于病毒扩散;

第二,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尤其是中间宿主至今是个谜,这次疫情虽然排除了动物来源可能性,但是一天不找到中间宿主,未来仍然存在新冠疫情重来可能性。简单来讲,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搞清楚这个新型冠状病毒怎么传染给我们人类的,通过哪种动物,来源不清,就无法阻断;

第三,新冠肺炎潜伏期长,感染人后症状不一,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但仍可能具有传染性,而且新冠病毒传染性强,现在虽然我们具有核酸和抗体检测,但是这些检测手段仍然存在误差,有“假阴性”出现,个别病人核酸检测3-5次才发现阳性的,仍然偶有发生,所以未来出现散点式新冠病例应该会是一段时间的常态,也是正常的,大家不要恐慌,做好自身防护即可!

关于新冠疫情,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下方留言,我们一起交流!

现在30多度的高温,病毒非但没死反而又补一波,怎么解释?

现在是户外温度达到30多度以上,但是在海鲜批发市场等地方,为确保海鲜食材的新鲜,必须采取冷冻、低温、潮湿的保险手法,这种环境更适合新冠病毒长期存活,所以外界高温并不能解决海鲜食品储藏的低温问题。未来随着切断境外进口可疑携带病毒食品渠道,本土数千种海鲜、肉类食品在检测后没有发现新冠病毒,类似新发地市场这样的局部疫情应该不会在发生了,今后出入大型市场、超市一定要佩戴口罩,少吃不吃生冷食品,做好个人防护。

现在30多度的高温,病毒非但没死反而又补一波,怎么解释?

谁说病毒怕高温呢?新加坡算是赤道附近的国家了,人家一直在加办公呢,还有非洲也有感染这个疫情,他那里温度难道不高吗?

新冠病毒怕高温怕低温都是伪命题,不要拿非典和这一次的新冠相比,这一次病毒比上一次的更狡猾更聪明传播力更强。

现在30多度的高温,病毒非但没死反而又补一波,怎么解释?

这个事情说明,本身对于这种新型病毒,人类就是知之甚少,尤其是没有想到这种传染病的传染性那么强。

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肉类加工企业的要求就是低温环境、封闭空间,这样的要求是针对食品安全的,但是这种环境也有利于病毒的留存和传播。

病毒在一般情况下是会消失,就像那年的非典一样,但是这就是根据非典得出的经验,但是这个病毒明显的和非典不一样,而且现在象印度这种比较炎热的国家,每天的病例也是在那里猛增,说明这种病毒还是比较难对付的,恐怕要想控制住它只有特效药和疫苗了。

象海鲜市场这种地方,尤其是交易大厅也是潮湿环境、低温、封闭空间,有利于病毒传播。新发地的海鲜的确很可能是从京深或者大洋路拉过去的,但是京深和大洋路的摊位都是那种露天或者半露天的,并不是封闭空间,所以这样的环境不利于病毒的生长,当然没有这事的时候,这种露天环境并不舒服。

而且这次在北半球的增加的病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病例的源头都能够追溯的食品厂或者食品交易场所,而这些地方尤其是食品厂都是要求在低温环境中生产,这是由于食品加工等卫生要求所致,但是低温环境有利于病毒的繁殖,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北京还是德国都是在这种环境中爆发了聚集性的传染。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30多度的高温,病毒非但没死反而又补一波,怎么解释?

病毒在高温之下会失活这个观点本来就是美国刚刚开始爆发疫情给出的观点,这个观点无非就是为了拯救美国股市,忽悠美国老百姓继续工作而已。特朗普还曾把新冠叫做新冠流感呢。

另外这个观点在提出之时,我国专家就曾表示过:没有证据表明新冠会随高温减低传染性。

现在30多度的高温,病毒非但没死反而又补一波,怎么解释?

事实证明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不会因为天气热就会消失,我们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现在国外疫情肆虐,就算是我们国内控制住了,但是国际间的合作货物流通总是有的,所以不知道哪天又来一波。在病毒疫苗还没有研制出来之前还是小心点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