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疫归来的医护人员心脏骤停的一个接一个?
从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张静静,到6月1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抗击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员于铁夫,这些确实都是抗疫归来隔离期间突发心脏骤停的不幸离世的医护人员。
但是实际上,因心脏骤停倒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有很多,比如前不久刚刚离世的梁小霞,还有袁洋洋、湖南90后村医宋英杰、37岁村医王土成等等,还有很多,而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心源性猝死倒在了抗疫一线,都是为抗疫拼过命的人,请大家不要忘记他们,他们是英雄!
但是同样,大家要正确看待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心脏骤停事件,我看网上就有人评论说怎么抗疫归来的医务人员就似乎更加容易心脏骤停,其实这样对心脏骤停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主要有以下二点:
第一点,抗疫一线,相比我们正常的工作环境,确实更容易引起心脏骤停;
第二点,事实上,心脏骤停每天都在发生,绝对不是说抗疫归来的医务人员才更加容易发生心脏骤停,正常人也有很多发生心脏骤停,只不过医务人员现在已经成了心脏骤停的高风险人群。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抗疫一线,相比我们正常的工作环境,为什么更容易引起心脏骤停?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之前写过的一个头条科普问答,是关于《梁小霞昏倒的原因是什么》的详细解答,里面我就提到了为什么梁小霞会在工作中晕倒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天高负荷的工作,同时穿着一层厚厚的防护服,而且当时小霞那时候是在武汉疫情最为严重时间去的,那时候还出现防疫物资缺乏的现象,没办法,要省着用,为了避免少上厕所,就穿纸尿裤,尽量少喝水,引起低钾血症,最终引发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
具体为什么人得了低钾血症以后,会导致心脏骤停,我在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大家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进行深入的了解。http://toutiao.com/group/6831469552648323342/?iid=0&app=news_article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长期高负荷,高强度工作,是导致抗疫一线心脏骤停主要的原因。因为连续工作,反复大汗淋漓,得不到补充,很容易导致我们人体体内电解质流失过多,出现紊乱,引发低钾血症,而这可诱发室颤心脏骤停。
那么什么是室颤?为什么它会引起我们心脏骤停?
室颤,全称叫做心室颤动,是我们平时很多人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它跟我们的房颤都属于心律失常,而且同属于快速心律失常,就是我们的心脏正常情况是跳60-100次/分钟的,但是房颤或室颤,使得这个人的心房或心室每分钟超过了300-600次的跳动,这些心律失常,在我们的心电图检查中,我们医生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
因为室颤的心律是那种很不规则、不规律的,形成不了一种有效的、同一方向的收缩力,相当于心脏在做无效的收缩,那随着而来的就是不能形成稳定的血流,而一旦这种心律无法及时得到转复,这个病人就会面临死亡!
(如图:室颤心律是很不规则、没有规律的)
但注意,房颤不一样,虽然它跟室颤一样,也是一种心房的无效收缩,但是心室功能才是占了我们心脏功能的80%,即大多数,所以哪怕我们心房功能不行了,但是如果我们心室可以维持稳定的收缩,那也是可以让我们病人正常活着的!
所以,一旦发现室颤,第一时间心肺肺苏和除颤,非常关键!
接着说说第二点,为什么我说心脏骤停每天其实都在发生,哪怕不是抗议一线人员,其实我们现在很多医务人员都有这种心脏骤停的风险?我国其实每年因为猝死的总人数基本上达到了50多万人,算下来,基本上1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猝死而死去,每天都有一千多人。
而在这些猝死的人当中,心源性猝死占了大多数,大概占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他还包括有癫痫、脑出血、支气管哮喘、肺栓塞、败血症、糖尿病相关并发症(4.2%)等等。
也就在前几天,5月29日,台州市立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市立医院发布讣告: 一名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阮建伟同志,在上海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疾病因公殉职,终年48岁,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事实上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发生猝死事件,而网上总有人嘲笑医生自己都救不了自己。
其实医生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健康面前,并没有豁免权,患病风险并不比普通人群低,而且医生过劳老累看似一定程度缓解了医疗资源,但实际上越来越多医生倒在了高强度的工作下
(这是2016年,一个医生因工作太累,睡倒在手术室,迅速网上走红的照片,而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英雄——于铁夫)
同样,不单单是医生,高强度的工作,对健康不重视,是社会各行各业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不是纯属抗疫归来医护人员才会,只不过在特殊时期,它们抗起来了那一份“沉重”的工作,在负重前行,而我们如今岁月安好,是他们拼了命换来的!
为什么抗疫归来的医护人员心脏骤停的一个接一个?
抗疫归来的战士们,有很多是我传染病研究生时的同学和师兄弟,他们回来后我们一起喝了一场大酒。
我一个宿舍的兄弟,这次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英雄,平时滴酒不沾,那天端着杯子,一杯一杯的跟大家碰,喝完了开始哭,一直说一句话:活着真好。我以为他喝多了,后来才发现,援鄂的兄弟姐妹,都哭了。
从他们跟我说的话里,我总结一下,分享给各位:
第一、去武汉之前,他们也会恐惧,心理压力很大。面对未知,这是人之常情,面对死亡,谁也不能坦然。很多兄弟姐妹都是跟家人留了遗言的,都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人,谁不牵挂。
第二、去到武汉,进了医院,就开始要面对数不清的患者:早期防护服、口罩等医用物资不足,氧气、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短缺,医生护士绝对数量匮乏,这些都让他们无法喘息,无法休息,生理和心理压力巨大。同时重症和死亡病例很集中,即使是见惯了生死的医生们,也不免感觉抑郁。
第三、回来后的突14天隔离期的放松让他们很多人感觉到紊乱。很多人常常有噩梦甚至错觉,比如晚上听到呼叫器的声音等等。
综合以上几点,我总结一下就是援鄂战士们身心俱疲,如果有基础疾病确实有较高风险。因此我也在此呼吁大家尊重医护人员,谢谢大家。
为什么抗疫归来的医护人员心脏骤停的一个接一个?
6月2日,注定是悲伤的一天,因为著名抗疫英雄“黑脸医生”胡卫锋因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人世。此外,另一位抗疫英雄于铁夫因心脏骤停也离开了我们。如果说胡卫锋是因为多器官衰竭而离世的话,那么于铁夫又为何心脏骤停呢?
一、于铁夫为什么会心脏骤停突然离世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于铁夫经历了什么。据报道,自从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于铁夫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本以为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结果在4月中旬开始,黑龙江省新冠单日新增确诊病例陡增。
对此,黑龙江省紧急安排部署防控任务,各大医院再次成立疫情防控攻坚小组;而于铁夫又一次冲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方,他同125位同事奔赴牡丹江进行支援。
于铁夫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工作任务,除了日常查房外,还要检查病例质量等。但是对于他而言,这是出于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5月27日,于铁夫的二次抗疫即将结束,他进入了隔离病房,很快就会与家人团聚。没想到,4天后却突发心脏骤停离世。
从上文不难推测出,于铁夫为何会心脏骤停。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积劳成疾导致。早在2016年,于铁夫累倒在手术室休息的照片就感动了无数人。可见,长期的疲劳过度,再加上疫情期间高强度的工作,直接诱发于铁夫身体出现异样,最终不幸离世。
二、抗疫归来还有哪些医护人员因心脏骤停离开人世?4月5日早上7点,援鄂医生张静静突发心脏骤停,一天后离开人世。张静静于1月26日至3月21日前往湖北援助,4月4日隔离期满,本可以马上见到家人,结果却突发悲剧;
2月28日,河南宝丰县中医院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袁洋洋突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报道他已经连续工作39天;
2月28日,广西援鄂护士梁小霞突然心脏骤停,后被发现并接受紧急救治,但是在昏迷三个月后,还是离开了我们。
以上医护人员均是在抗疫期间或者抗疫即将结束的时候,突发心脏骤停离世。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无以言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对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珍惜防控疫情成果;二是做好个人防护;三是避免劳累过度,做到劳逸结合。
为什么抗疫归来的医护人员心脏骤停的一个接一个?
这种情况确实有,先说说我知道的案例,再具体分析原因!
2020年2月28日,河南省宝丰县中医院院长助理兼医务科科长、宝丰县中医院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袁洋洋,因为突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去世。
2020年4月5日早上7时,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静静,在回到家乡进行隔离时,突发心脏骤停,不幸去世!
2020年6月1日9时许,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消化病研究中心普外科八病区主治医师于铁夫因突发心脏骤停永久地离开了我们,他生前刚刚圆满结束了在绥芬河的新冠疫情“战役”任务,就在隔离尚未结束时发生的意外!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大致如下:
1、疫情期间的高强度工作、超负荷工作以袁洋洋为例,这位年轻的医务科科长,在疫情防控期间,连续奋战,全天候坚守工作岗位39天,还经常吃住在医院。
39天啊!大家可以算一下,这是什么概念,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敬业精神在支撑!平时咱们连续加班两周都会感觉撑不下去,这位医生坚持了整整39天!
这样做的后果,身体肯定是超强度负荷,而且得不到及时休息,可以说是严重透支生命,因此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张静静也是一样的情况!1月25日到3月21日,在她援助湖北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张静静的团队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共救治患者411人,其中重症、危重症92人。411人,平均每天将近8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强度,需要耗费多大的心力和体力,作为一个一线的护师,需要怎么样的付出?不断地测量体温、送药物、做记录等等,高强度工作、高度紧张的环境,她硬生生熬了过来!
于铁夫医生,一直以来就是以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而出名!曾经因为一台手术,36个小时连轴转、不合眼,最后累到倚在墙上打盹。2020年4月25日到2020年5月27日,于铁夫在牡丹江市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这是整整一个多月时间啊,这位拼命三郎,不知道又付出了多少心血!
所以,这三位医生,疫情期间,经历了多少高强度的工作,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吧!
2、非生理性过劳死在抗击新冠病毒的一线工作,其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又何止是他们平时的工作能比的?我们平时听到疫情都会恐慌,他们天天和患者打交道,其中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近年来,大家应该时不时的都会看到猝死的新闻,但归纳起来在三种职业中居多:医务人员、IT从业者以及警察。
疫情期间,这些医护人员,需要连续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穿着厚厚的隔离衣,带着几层的口罩工作,本身连活动和呼吸都困难,可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真的是突破了他们身体的极限。有种说法叫非生理性过劳死,也就是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抗疫期间,这些医护人员普遍都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出现精过度疲劳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
正是因为这些,导致积重难返,就可能会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
也就是说,哪怕是从战场上下来了,但是心脏长期的“积劳成疾”已难以逆转,也就出现了这些意外!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谨以此文,向每一位抗疫英雄致敬!
为什么抗疫归来的医护人员心脏骤停的一个接一个?
2020年6月1日9时许,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消化病研究中心普外科八病区主治医师于铁夫因突发心脏骤停永久地离开了我们,他生前刚刚圆满结束了在绥芬河的新冠疫情“战役”任务,就在隔离尚未结束时发生的意外。我们在无限悲痛之余,也不禁要想,为什么抗疫归来的医护人员心脏骤停一个接一个呢?
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堪忧
近年来,我们时不时的都会看到猝死的新闻,但归纳起来在三种职业中居多:医务人员、IT从业者以及警察。为何这三类人会容易发生猝死呢?归根结底是职业使然,长期超负荷工作。IT从业员常常需要为完成一个程序而通宵达旦工作,警察为了尽快破案也会废寝忘食,我国的医务人员就更不用说了,劳动强度之大已是众所周知。作为人类健康的守护者,但自身的健康状况却堪忧。根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2013年和2015年分别对重庆某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体检中发现,2013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医务人员检出率为89.48%,2015年更高达93.94%,因此也可以反映出我国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为什么抗疫归来的医护人员心脏骤停一个接一个?
心脏骤停的原因很复杂,但近年来的主要原因大都是过度劳累而导致的。医护人员原本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就已经是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工作,当新冠疫情需要他们上战场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但要知道,在抗击新冠病毒的一线工作,其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又何止是他们平时的工作能比的?就说需要连续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穿着厚厚的隔离衣,带着几层的口罩工作,本身连活动和呼吸都困难,可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已经是突破了他们身体的极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发生心脏骤停的意外的。哪怕是从战场上下来了,但心脏长期的“积劳成疾”已难以逆转,所以张静静同志和于铁夫同志都是在隔离期内突发心脏骤停而离开的。
最近还有一个新闻,38岁的赵本山弟子刘宇因突发心梗猝死,这也提醒大家,即使是年轻人,无论多忙都好,我们一定要注意休息,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为什么抗疫归来的医护人员心脏骤停的一个接一个?
医生护士穿上防护服,每天长时间接触新冠病人,防护服上满是病毒,自己的身体距离病毒只有几纳米远,有一点点的大意就会感染自身。想象得到他们的工作危险性,会造成心理和身体上承受的压力。他们活着回家是英雄,牺牲了是值得纪念的烈士,必须善待这样的人,国家才有未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