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化疗或放疗有没有效果,在临床中是如何评价的?
肿瘤患者放化疗在现在医院用是非常多的,特别是新辅助治疗(即术前采用放、化疗),如直肠腺癌、乳腺癌,符合指征的,我们医生都会给他上,副作用小、疗效好,那这个疗效到底是怎么确定的呢?
下面我就来聊一聊:
一、症状和体征的改变
- 体征。就是大家一来住院我们都会来看一下你们,有时候还会带着实习生,让他们给你们查个体,像甲状腺肿大、乳房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直肠癌(直肠指诊),反正就是一些可以目测、量化的肿块,放化疗之后看这些有没有缩小或者数量减少,这是我们医生主观上的判断;
- 症状。就是大家自己感觉怎么样,像食管癌这种内部的癌症,外表几乎是看不出来的,但是患者往往会有咽物困难,吃不进东西,放化疗之后可以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即吞咽困难是否减轻来判断放化疗是否有疗效。
影像学检查是相对比较可靠的方法,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对于很多实质性的、可测量的癌症病灶,比如直肠癌、胃癌、肝癌等,可以通过CT/核磁、以及B超和PET—CT,来观察病灶是否有缩小。
根据病灶的大小变化,国际上最常用的是RECIST标准,可以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四种情况。其中PET-CT可以反应病灶的血供情况(如下图)
三、肿瘤标志物的改变
肿瘤标志物检查是是比较方便的,只要抽一两管血送去化验就可以啦。很多癌症都有相对应的肿瘤标志物,如AFP(甲胎蛋白)是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CA-125(癌抗原125)是卵巢癌标志物;CA15-3(癌抗原153)常见与乳腺癌等等,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持续下降预示着放化疗是有效果的!
四、血液里的癌细胞改变
这是近几年刚新起的一种检测手段,我们科直肠癌患者也会去做,但是做的不多,个人感觉意义不是很大,敏感性50%左右,就是说癌症患者的一些癌细胞会脱落到血液里,通过检测血液里的癌细胞,间接反应原发肿瘤的活性。
五、病理检查
对于大多数疾病,病理检查都是金标准。放化疗的效果也可以通过病理检查来评判,而且这是最可靠的。像我们直肠癌的患者采用了新辅助治疗之后,再通过手术切除肿物,然后再送去做病理,病理科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有多少癌细胞被杀死,确定我们术前的放化疗是否有效,如果没效果或者效果很弱,我们就会更换放化疗方案。
而且对于病理检查还有肿瘤消退分级标准(TRG),要求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而不是通过肉眼看到的肿瘤变化,简化版的只分为三个等级:TRG1:完全消退,无肿瘤细胞;TRG2:不完全消退,肿瘤细胞上纤维化为主;TRG3 :极少或无消退,残留肿瘤细胞成长超过纤维化。
癌症化疗或放疗有没有效果,在临床中是如何评价的?
目前为止,癌症的治疗除了外科手术之外,还有化疗和放疗两种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评价化疗和放疗对癌症到底有没有效果呢?化疗是用特殊的药物来治疗疾病,放疗是用高能电子束照射而组织,使得癌细胞大量死亡。
通常而言,对于诊断癌症的效果,优先采取的是通过造影技术来诊断。造影术是通过造影剂的应用,在特殊光线的照射下,使得肿瘤病灶和正常组织产生不同的阴影类别。进而诊断肿瘤病灶的扩大或者缩小,这对于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判断具有十分大的作用。
第二种,体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指特异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由恶性肿瘤细胞产生的物质,或者是机体对于癌症细胞的刺激而反应产生的特殊物质。例如甲胎蛋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最常用的检查项目,目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也可以用于诊断女性卵巢癌。通过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判断,肿瘤标志物的上升下降,从而判断癌症的进程,进而就可以用于放化疗疗效的监测
第三种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就是突破基底膜,进入到人体外周血当中的特殊肿瘤细胞。通过对循环肿瘤细胞的监测,可以实时监测肿瘤的动态,评估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实现实时的个体治疗。
以上三种是较为常见的放化疗治疗效果监测指标。
指导专家:胡炜,副主任医师,锦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从事肿瘤科工作14年,擅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恶性肿瘤的早、中、晚期化疗、生物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癌症化疗或放疗有没有效果,在临床中是如何评价的?
这得看化疗或放疗是在治疗的什么阶段来说,进一步讲就是化疗后放疗是在术前还是在术后。
首先看术前的放化疗疗效如何评价。有些肿瘤因为局部进展明显或可以侵犯周围的组织或脏器,直接手术切除困难并且有可能导致癌残留,一般先行2-4周期的新辅助化疗(进展期胃癌)或新辅助放化疗(局部晚期的食管胃交界癌也叫贲门癌);还有一种情况不一定是肿瘤切除困难,只要是中期就需要术前的放疗或放化疗,典型代表就是进展期的中低位直肠癌,这个部位的直肠癌术前放疗或放化疗可以显著降低术后的复发风险。
对于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学术界有几种方式,最常用的就是RECIST标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肿瘤负荷评价标准。通过测量靶病灶和非靶病灶的长短径,及是否有新发病灶,与治疗前相应的病灶进行比较,得出治疗效果如何。治疗疗效的评价指标有:
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任何病理性淋巴结短轴必须小于10mm。
部分缓解(PR):以临界半径的总和为参照,所有目标病灶半径的总和至少减小30%。
疾病进展(PD);以所研究(目标病灶半径)的总和最小值为参照(包括最小值等于临界值的情况),所有目标病灶半径的总和至少增加20%,另外,半径总和增加的绝对值还必须大于5mm(注:出现新的病灶也可认为是恶化) 。
稳定(SD):以所研究(目标病灶半径)的总和最小值为参照,既达不到部分缓解标准、也达不到疾病进展标准者。
除了测量病灶的长短径以外,目前部分临床研究还建议根据PET/CT的病变SUV值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这属于功能性的评价指标,可以作为解剖评价标准的补充。
对于根治术后辅助性的放化疗效果评价,目前没有可测量的指标,很难去评价。只能看患者经过治疗后是否会出现复发或转移,以及术后到出现复发的时间长短(无复发生存时间,PFS)来评价化疗或放疗的意义。当然,这属于马后炮,但是在治疗之前目前的确没有好的预测方法,学术界在一直研究寻找可靠度疗效预测指标,到目前还是比较遗憾,没有发现可靠的预测指标。只能寄希望于不久的将来,如果能够寻找到好的预测疗效指标,可以做到更好的个体化治疗,有的放矢。癌症化疗或放疗有没有效果,在临床中是如何评价的?
癌症化放疗后肿瘤会缩小甚至是消失,这是最简单、最直观的效果评价。
这个不难理解。
目前对肿瘤治疗后(实体瘤)疗效的评价多参照RECIST1.1标准,核心内容就是,有可测量的病灶,根据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和肿瘤病灶数量的变化来评价疗效。一般肿瘤缩小或肿瘤病灶数量减少就认为治疗有效,并且根据缓解程度可以分为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稳定)、PD(进展)等四种情况。
不过,有些癌症,存在的是不可测量病灶,比如骨的病灶、脑膜病灶、胸腔/心包积液、淋巴管播散或一些囊性变的特殊病灶等。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患者PET-CT的检查结果、患者的症状、胸水/心包积液的增多或减少、肿瘤标记物的变化等,综合评价。
总之,评价有没有效果,根据的是肿瘤是否有缩小,病灶数量是否有减少,症状是否减轻,胸腹水是否减少或消失,肿瘤标记物是否下降等综合评价出来的结果。
癌症化疗或放疗有没有效果,在临床中是如何评价的?
我是小影大夫。癌症化疗或放疗后有没有效果?很多朋友反对放疗和化疗,他们觉得放化疗太伤身体,做了化疗的人身体会越来越差,得不偿失。他们只是看到个别的病例,不知道大数据的统计,放化疗对癌症的真正治疗效果。目前对癌症的治疗,早期可以手术治疗,但是中晚期的患者,放疗和化疗成为了其最常规的治疗方式。
做了放化疗,临床上用什么方式去评1估疗效?1.影像学评估
影像学评估是最直接的能看到治疗有有没有效果的一种方式。看到肿瘤缩小,说明治疗有效。
这是一位鼻咽癌患者的片子,对于鼻咽癌主要的手段就是化疗和放疗,能起着立杠见影的效果,经过了3个疗程后的化疗,肿瘤明显缩小,再经过放疗后,肿瘤完全消失了。
另外这个是一个乙状结肠癌的患者,发现的时候肿瘤有10cm大,这么大的肿瘤,跟周围组织黏连,无法手术,经过化疗后。肿瘤缩小到了3cm,可以说效果非常好,这时候可以考虑手术切除。用化疗和放疗的方式把肿瘤缩小了再手术,这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
2.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也是常用来评估疗效的一种方式。比如肝癌的病人,刚发现的时候AFP达上千,做了肿瘤灌注化疗后,AFP明显下降,说明治疗有效。
肿瘤标志物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肿瘤,有些肿瘤其肿瘤标志物不高,那么放化疗后,也看不出来变化。
3.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也很重要。比如肺癌多发骨转移的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和全身骨痛,经过放疗和化疗后,做了影像学检查,肿瘤看起来没有变化,但是临床上疼痛减轻了,呼吸困难也减轻了,也是说明治疗有效。因为影像学检查的变化一般落后于临床症状。所以在治疗后,虽然影像上没有变化,但是症状减轻了,也是治疗有效。
尽管放疗和化疗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这两种治疗方式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确实为很多中晚期癌肿患者延长了生命,实现了带癌生存。
我是小影大夫,想了解更多医学知识,请关注我。
癌症化疗或放疗有没有效果,在临床中是如何评价的?
癌症放疗、化疗到底有没有效果,这是病人最关心的问题,毕竟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比较大,如果没疗效还白白承受了毒性,不仅浪费了钱还损害了身体,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在癌症病人治疗过程中,医生对每一次的放疗或者化疗都会进行综合评估,判断效果如何。判断的依据主要通过三方面。
1.症状 这个是病人自身感觉最显著的地方,如果治疗有效,原有的症状会有所缓解,比如食管癌进食梗阻,放化疗有效的话,梗阻症状会减轻。伴有疼痛的病人治疗有效的话,疼痛会有所改善。无法手术的肺癌病人如果放化疗有效,咳嗽、痰中带血及气喘症状会减轻。此外,患者的体重、胃口和精神状态也是评判效果之一,体重增加、胃口好转、精神状态好转,说明治疗起到了作用。所以,每天医生查房都会仔细询问病人的情况,包括吃喝拉撒,都要记录在病历中。
2.肿瘤标志物检查 虽然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不高,但对于肿瘤标志物异常的病人来说,这个检查在评估病情及治疗效果中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每次住院化疗或者放疗前后都要复查肿瘤标志物,前后对比,看数值是上升、下降还是基本稳定,直观的观察变化幅度,可以大致判断治疗效果。但肿瘤标志物不能作为评判疗效的依据,在疗效评价中仅起着辅助作用。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肿瘤放化疗评估疗效的依据。包括CT、磁共振以及PET-CT,淋巴瘤病人使用PET-CT评估疗效最合适,而其他实体瘤患者使用普通CT复查就足够了。目前临床使用的都是RECIST实体瘤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一旦评估为PD说明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完全缓解(CR)指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任何病理性淋巴结(无论是否为目标病灶)的短轴值必须<10mm。
部分缓解(PR)指以基线病灶长径总和为参照,所有目标病灶长径的总和至少缩小30%。
疾病进展(PD)指所有目标病灶长径的总和至少增加20%或者出现新的病灶。
疾病稳定(SD)是指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
对于化疗病人来说,每2周期(6~8周)的重新评价是比较合理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应调整为更短或更长的时间。比如乳腺癌相对来说癌细胞生长缓慢,可以治疗3周期后复查,而像胰腺癌、小细胞肺癌病人可能需要更短的时间复查来评估疗效。放疗的评估同样如此,一般在放疗疗程结束后一个月进行复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