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降不下来是怎么回事?
血压降不下来,在临床上,我见过三种人!
第一,给他开了血压药,回去又不吃,宁愿吃所谓祖传秘方或者购买高电位治疗仪等仪器来降压,因为它们没有副作用!我身边一个真实例子,一个亲戚,差点花了三万多块钱买了一个所谓日本货,科治好,所谓宣传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典型就是专骗老人家的钱,利用不断让老人家体验以及送一些免费礼品来博取老人家信任!可以这么说高位电疗法有用,直接坐在变压器上就可以了,根本不用买他的产品!再次声明:一旦诊断高血压,必须要通过药物干预,而且药物治疗基本上就是长期,甚至终身的!
第二,从来不觉得自己吃的太咸的人!我们都知道高血压患者要限盐,尤其是高钠盐,钠离子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等,导致血压升高!跟患者讲了他们也懂,但是他们对限盐完全没有限制到多少的概念,以为只要是比自己以前吃的淡就好了,实际上,还是咸了!最简单方法:拿一个啤酒瓶盖子,装满不超过为宜!而不是说正常人一天吃的盐6g左右,那是正常人,对于你,已经是高血压了,至少减半!
第三,特有想法或外向的患者!有一部分患者非常喜欢去跟别人交流病情,尤其是碰到一个也跟自己一样患有高血压的人,亲如兄弟,这时候就非常喜欢自己擅自改变服药剂量、服药方式,甚至直接停药,改服另一种别人吃的药!有种别人家的都是好的感觉!但实际上,犯了高血压服药的大忌,高血压服药一定是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的,哪怕用药调整更换,都必须经过经治医生同意,因为高血压药一旦服用,就必须要有规矩服用,不能轻易漏服、停服以及乱服,这很容易导致血压不稳,不降反而加重患者病情,引发危险!
血压降不下来是怎么回事?
血压降不下来是怎么回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甚至有许多年轻人也患上了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对器官的损害很大,所以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避免高血压并发症很重要的手段。
许多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一个疑惑:该吃药吃了,为什么血压值还是降不下来,或者刚刚降下来又弹回去?对此,王药师总结了5种最常见原因,希望能帮助有此困惑的人找到病根儿。
原因一:白大褂效应
有些人,尤其是刚刚被确诊为高血压的人,一见到医生就有些紧张,血压也随之升高,甚至服用降压药也无济于事。这种高血压在医学上叫作“白大衣高血压”,同时也是一种伪高血压。
【支招】这类患者无需过多的药物治疗,只要疏导心理,消除精神紧张就可以了。
原因二:忽视非药物治疗
高血压除了和遗传有关外,还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系。精神紧张、食盐过多、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身体超重等因素都可以引发高血压。有些患者觉得,只要吃了药,生活就可以像从前那样潇洒。
【支招】其实,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收效甚微。只有在服药的同时改善生活习惯,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
原因三:药物使用不当
药物使用不当有多种情形,包括药物用量不足,剂量偏小;单一药物疗效不好的时候,没能够联合用药;不了解药物代谢的半衰期,导致服用间隔过长;服药依从性差,经常漏服或者没能坚持长期服药。
【支招】这类患者尽量不要跟风服药,或者自己配药,而是在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原因四:肾损害影响了高血压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发现,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使得肾脏血流减少而受损。肾损害反过来加重高血压,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支招】这类患者应该到医院检查一下肾功能,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同时改善肾功能。
原因五:继发性高血压没有针对性治疗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因为某些特定的病因引起的高血压。常见的如肾性高血压,由急慢性肾炎、肾囊肿、肾动脉狭窄等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比如由甲亢、皮质醇增多症引起的。
【支招】高血压服药效果不好的患者,要看看是否存在某些原发病,积极治疗,从而在根本上降低血压。
血压降不下来是怎么回事?
长期坚持步行可以降低血压。我过去的血压比较高,我每天坚持步行两万步以上,坚持了近两年,现在血压达到了正常水平。
血压降不下来是怎么回事?
高血压患者常常有这样的苦恼,高血压吃了很多药,就是降不下来。这是怎么回事,血压降不下来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我们今天就来简单的探讨一下血压降不下来的问题。
血压降不下来原因1——生活调理没跟上虽然强调过很多次,但还是要强调,高血压患者不管是否需要服药,或者是否在吃药,生活的调理控制都应该跟上。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是保证平稳控制血压的基础。
很多时候,生活方式的改变,难度要远远大于坚持服药。改变一些固有的生活习惯,让高盐饮食的吃的淡一点,让吸烟的人戒烟,让不爱运动的人加强运动,让整天生闷气、焦虑的人想开点,这些其实都是很难的事儿,但实际上,这些又都是对健康很重要的事,如果您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不想血压一直那么高下不来,就一定要改掉一些固有的,影响血压的坏习惯。只有在生活上严格自律了,做好高血压的相关生活调理,才能更好的配合药物控制和降低血压。
血压降不下来原因2——用药不合理或依从性差很多朋友埋怨血压降不下来,却没有扪心自问是否真的重视这个慢性疾病了。您的高血压是否需要服药,经过医生的严格评估了吗?选择哪一类的药物,是医生根据身体情况开具的,还是自己去药店随便买的?是应该用一种药物降血压,还是应该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如果发现有高血压的问题,不要嫌麻烦,不妨去一次医院,和医生充分的探讨下自己的血压状况和身体状况,根据情况,选择合理的降压药物方案来服用,同时注意血压的监测,了解血压的控制情况,做到用药的合理有效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该服药而没有服药,该用这种药用了那种药,该联合用药,就用了一种,血压降不下来,也就不奇怪了。
还有一些朋友,用药依从性不好,吃了几天药,血压降下来了,就以为治愈了,不再继续服药了,或者担心药物副作用,于是吃吃停停,能不吃就不吃,想起来就吃,想不起来就不吃,这样的一些不好好用药的情况,血压又如何能降下来呢?
血压降不下来原因3——继发性高血压如果生活上注意调理,而用药也严格遵照医嘱,用药种类也已经包含2种甚至多种药物联合了,血压仍然一直很难控制,居高不下。则应该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也就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的情况,应当进行适当的检查和排查。比如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等,可以排查肾实质性高血压,另外,肾动脉狭窄引起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造成的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造成的高血压,皮质醇增多症造成的高血压等,这些继发性高血压的问题,针对引起高血压的相关疾病进行治疗,往往才会对高血压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血压降不下来原因4——难治性高血压实际上,在少数高血压患者身上,生活上严格控制了,用药也已经应用了包含利尿剂在内的2种和3种药物联合应用,也并不存在继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疾病问题,但血压确实还是很难控制下来,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难治性高血压”。
对于难治性高血压的问题,通常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用药方案,通常说来,利尿剂的应用,对于难治性高血压的达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在应用三种药物仍然无法控制血压的患者身上,加服螺内酯,可以提高血压的达标率。但具体的用药方案,还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咨询医生确定。
血压降不下来是怎么回事?
感谢邀请!虽然我的从医生涯时间仅仅只有短短的三四年,但是在这三四年间,我不只一次听到有人抱怨道,我的血压老是降不下来,是咋回事呢?从我的经验来判断,血压降不下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改变生活方式诸如低盐低脂饮食,加强运动,严格戒烟,限制饮酒量这些是控制血压必不可少的措施,如若不信,可以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测一下血压,然后再抽一支烟之后,再次复测一次血压,血压绝对升高10mmHg左右。
二,没有按时吃降压药,或者血压高时吃降压药,血压不高时就不吃,或者自行减少药物剂量,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这样更容易造成血压的大幅度波动,加重血管的损伤,使血管发生小动脉瘤样改变,在血压急剧升高的时候,引起血管破裂,更容易发生脑溢血。
三,过于迷信一些偏方,比如说玉米须熬水喝,醋泡蛋等食疗,这些食疗方式可能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作为必要的养生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去本逐末,只相信这些偏方而放弃降压药物治疗。
四,部分青年人的反复血压波动较大,给予三种以上的降压药仍然不能使血压降到目标值,可能存在其他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这类人群的高血压称之为顽固性高血压,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搜寻可能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去除病因后,该类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能有可能痊愈。
五,在坚持正规药物降压治疗的时候,同时注意改变生活方式的情况下,血压仍降不下来,需要在医生处就诊,调整药物的种类或者剂量。
血压降不下来是怎么回事?
血压无法下降,需要警惕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是否存在继发性因素。我们所称的高血压多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是那些由于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综合原因导致的血压升高的临床综合征,而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的那些有特定原因而导致血压升高的疾病,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等。
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服用常规的降压药物效果往往不甚明显,所以,需要警惕这类疾病的存在,如果发生应该针对疾病治疗,比如说结节性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应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后部分患者的血压可能就会恢复到正常的范围之内,甚至不需要服用任何降压药物。
2.是否合理配伍。对于血压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合理配伍。每个患者的降压策略,最基础的是个体化原则,也就说说,不同的高血压患者适合不同的降压药物。
比如说,青年高血压多数是由交感活性增高,外周阻力增加等原因所导致的,在这个时候,药物上可能会优选β受体阻断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果选用了常用的钙通道拮抗剂,效果可能不会太明显。
总而言之,在临床中,多数的高血压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一定要积极就诊,除外一些特殊疾病的可能性和一些继发性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