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总有人忙的要死,有人却闲的要死?
这是个普遍现象,确实在单位中有的人忙得要死,有的人闲的成天无事做。即便是在机关事业单位都存在。
有的人忙是主动忙,有的人忙是被动忙。主动忙的人一般是出入职场的新鲜血液,他们希望做出一番成绩,也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激情,他们努力工作希望被领导赏识加以重用。反之一些资历老的人,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失去了对这份工作的热情,每天能少干就少干,能推就推。在这样的单位里,老人不愿干的活,自然就推到了愿意干活的新人身上,在总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下,老人干少了,新人自然干的就多了。
为什么感觉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总有人忙的要死,有人却闲的要死?
在体制内,这是普遍现象,在大企业,也是普遍现象,俗称大企业病或者体制病。这是群居动物的基本属性,二八定律,20%的人承担80%的工作量。高明的管理者,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但是团队小一点,人力资源少,管理者往往无能为力,因为他没有办法。
我从事中层管理多年,每天都面对这个问题呀。一个文件来之后,我就想这件事交给谁办呢?手下就七八个人,或者一二十个人。巴拉来巴拉去,也就是小李合适做这件事。举一个例子吧,文件一来,就要报材料,能写材料的,只有小李。于是,小李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每次有文件来,都让他写材料。
小李写材料,是非常费精力的。办公室几位大姐,还总让他帮忙取个快递,他就更忙了,因为赶材料,没有帮忙,几个大姐就开始冷嘲热讽。见到小李材料上有个错字,就到处说小李的坏话。甚至还当我面告状,小李干活不认真,你看材料上有错字。我都是一笑,谢谢你的纠正,但是,我自己改过来就行了,从不会批评小李。我对几位大姐员工,也不说什么,心里想:你们怎么不写?但我不说,心里有数。
两年过后,需要晋升主管,我肯定第一个提拔小李,谁干得多,能力强,我依赖谁,当然要重用谁。手下十几个人,减掉那七八个,不但不少人,反而更精干。有时候,我再想,真的希望那几个不干活还捣乱的人不来上班,上班也不干活,干活就是添乱,闲着就说闲话,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其实,这个现象,就是客观规律。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人性定律。
第二,人力资源自然分布,总有能干的,总有不能干的,凑到一起,就会出现能干的多干,不能干的少干,因为管理者不会浪费管理效率。
第三,人力资源的不足,能干的就符合帕累托效应,越能干,上司交办的事情就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但是,上司明知道,自己也解脱不了。
第三,如果是体制内,养的闲人太多,能干的提拔走了,闲人不动,越攒越多,就会形成二八定律。还有,能干的委屈了,跳槽了,不能干的没人要不跳槽,又形成二八定律。
第四,工作态度。有的人是内驱型的,愿意多干活,主动多干活,想锻炼成长,想早日进步。有的人是算盘型的,拨一拨动一动,不拨拉就不动。还有的就是心理不平衡,能干也消极怠工,故意不干活。
第五,管理方法不合理,上司不能知人善任。不过这个在小单位,不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人力资源不足,手下就这些人,谁能干,当然找谁干了。你让不能干或不积极干的人去做事,不但做不好,还给你惹事。管理者也是无奈的,尽管有些管理学的书本,但是在实践中,其实,管理者从管理效率出发,不得不抓“二八定律”。
为什么感觉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总有人忙的要死,有人却闲的要死?
为什么我越忙就越安排干不完的活,闲人不干活还提拔快,领导是睁眼瞎还是故意欺负老实人?这个问题我从两个角度来回答;
这个问题我先从管理者者角度来回答,从员工立场分析就是缘木求鱼。我好歹做过多年体制内的管理者,对这种“职场微生态”也是头疼,但自有处理办法。
在职场几乎每一个人都想成为优秀的员工,公司也经常搞优秀员工评选,就是为了让公司看上去欣欣向荣一些。
但是在公司我们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有的员工每天工作特别多,工作很忙,感觉老板都没有他忙,另外有些员工却一点屁事都没有,每天都是悠闲自在,就像来公司玩一样。
去年,一个手下忙人心理不平衡,找我诉苦说,为何什么大材料总让我写?他们闲得要死,还在旁边指指点点。我说,不让你干,我让谁干?让他们干,能拿出手吗?还不如我自己干呢?让你干,这是信任你。
最气人的就是领导看到这一切却装作没看见一样,那些闲人依旧在哪里悠闲自在,那些忙碌的员工依旧继续安排新的工作任务。
这位下属嘟囔了一句:你这不是鞭打快牛嘛,欺负老实人嘛。我怒斥道:不欺负你,我欺负谁?别人还没资格让我欺负呢。你好好干,一两年后你就知道了。一年左右,这位忙人被晋升主管。
三点原因;
第一,如果团队少于50人,负责人对下属基本了解,符合帕累托法则。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呢。如果上司眼睛不瞎,智力不欠费,对50人以内的下属,相处一年左右,基本会有一个了解。如果下属超过50人,可能记不全,再分成几个组,采取二级管理,但对主要骨干员工也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认为领导看不到还是故意欺负老实人,这对领导的误解。
优秀领导者的核心职责,就是要知人善任、用人所长。50位下属,有能力强的,有态度好的,有偷奸耍滑的,有投机取巧的,有憨厚老实的,有聪明伶俐的,等等,要善于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是领导者的责任和权力。
这个角度与员工的认识是不同的。比如,员工互相之间是不服气的,张三想干李四的岗位,领导不同意,但又不好意思点破,说你不适合干那个岗位,说个“善意谎言”吧,那个岗位已经有人了。其实,即使没人,领导也不想让张三干,因为他能力不匹配,但员工不自知,就认为领导不给他机会。这个小例子,说明在人岗匹配上,领导认知和员工认知往往不是一个频道上。
那么,忙者更忙,闲人更闲。这是职场上二八定律,20%的骨干承担80%的主体工作量;80%的人承担剩余20%不重要的工作量,关键是80%的闲人不自知,甚至觉得那些辅助工作比核心工作还重要。引用一个相声段子:足球队的厨师说,不给你们做饭,你们能踢出世界冠军吗?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帕累托效应”不断强化。
第二,领导眼睛看得见,心里也明白,但没能力或者没精力,解决“二八定律”。领导既然看得见,手下人忙得忙死,闲得闲死,为什么不管管?有的管不了,有的不愿意管,有的是优化管理精力。这既是领导的无能,更是无奈。有的领导心里明白,但没有能力解决二八定律。
主要有五个原因:
一,是领导手下的人,未必是他选的;
二,是即使是他选的人,也有许多选错的;
三,是有些员工的能力和悟性无法提高;
四,是有些员工心态不好,消极怠工;
五,是关系户、愣头青、资源户、坐地虎、“惹不起”、“佛系”等员工,干脆放弃不管,不浪费精力。
聪明的领导都明白,带什么样的团队,都是二八定律,所谓强强联合,最后还是四分五裂,强人与强人是很难组合的。所以,一个团队里,既有能人,也有平庸的人,养着的闲人,尤其是体制内,这种“微生态”普遍存在。
对领导者来说,不管团队成员如何,首先是分工合理、奖惩到位,让这个团队能团结运行,发挥整体效能最大化。比如,我的部门手下40人,我分为三个层次群体。骨干层,大约有10个人能力很强,可以独当一面;培养层,10个人能力中等,但有潜力,可再培养再提升;普通层,剩余20人,只能安排一个方面的业务,让他们单独负责一个整体工作就麻爪了。
举个例子吧:我让这普通层(20人)中的任何一个人,写一个面上工作的整体方案,他们挠破头皮也写不出来。但我让骨干层的人去写,他们就会写出一个让我基本满意的东西。但那20个人不会承认这一点,反而讽刺那些有能力的人,“不就是会写字嘛?”
我常常一笑了之,并不向这20个人解释,心里说:写好一个方案,可不仅仅是笔头子的问题,还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
第三,如果你是那个忙人,正确看待“忙”的含义。假设你就是那位“大忙人”,自己每天忙得像八爪鱼一样,其他同事闲得玩手机,时不时对你的工作吹毛求疵,实在闲得慌了,还对你工作深挖细找、鸡蛋里挑骨头。结果呢,你多做多错,多错多挨批评。那些人,少做少做,不做不错,还在旁边看忙人的笑话。是可忍孰不可忍?
且慢,听我分析:
举例说明:前不久,有一位忙人发了一篇大稿子,马上就有同事到我办公室,很“真诚”地提建议:这个稿子里有个错别字,我斗胆提出来,主要是为部门好,担心给领导惹祸呀。我笑着说,感谢你的认真,我知道了。这件小事,我来处理,你反映到我这里就行了。这位下属听到我的表扬,高兴地走了。我是怎么处理的呢?我自己修改了那个错别字。我对那位忙人闭口不提这件事。
一,是作为上司,有责任为忙人擦屁股;
二,是没有必要给忙人造成一种多做多错的委屈感觉;
三,是同事来反映这个错别字,本意是打小报告,但本质对工作有利,可以当面表扬,但不能扩散负面影响。
有些职场文总是往歪处分析,其实作者只是职场“作家”,并没有管理部门的经历和经验。比如,他们会按照鸡汤文或者课程软文的逻辑和套路来分析:你忙,是不是瞎忙?你忙,是不是不会时间管理?你忙,是不是你不懂拒绝?人家闲,是因为人家效率高;人家闲,是因为人家学了某工具;人家闲,是因为人家用一杯咖啡钱买了一堂课。总之,你忙,是你自己造成的,活该!人家闲,说明人家聪明。如果把职场问题看得这么简单,也是醉了。如果是为卖点不靠谱的课,那就呵呵了。
从员工立场分析;
第一,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职场上也是一样,什么样的员工都有,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想努力工作,总会那么一些次品,不想好好干活、偷奸耍滑的员工。
对于这些员工,领导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对他们不管不问,让他们自然淘汰,另一种是让他们成为领导的走狗,监督其他员工干活,做领导的眼线。
第二,工作总是要有人干。
肯定有一些员工希望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更高的酬劳,并且希望自己的努力工作,而达到升职加薪的目的。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更多的钱,他们是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自然会选择拼命工作。
而领导最希望是看到员工的积极表现,同时也愿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工作安排给他们,工作总是要有人干,肯定是让这些愿意干的人干了。
第三,领导没有太多的时间。
同时又一部分员工工作能力有限,完成的工作不能达到要求,把工作安排给工作能力强的人身上,即放心有可以节省时间,同时能够公司安排工作任务也会更快更好的完成,这样领导也会被老板夸奖,说会带员工。
把工作安排给不会干活的员工,领导不但要花费好几倍的精力去核对,还要浪费不少时间去教员工怎么做事。
在职场,可能对于领导来说,他们也想减轻一下工作压力,把自己的工作分摊下去,自己也能舒服很多。所以领导漠视公司里有偷奸耍滑的员工存在,并非是装作没看见。
如果你是勤快的员工,你什么想法呢?请写在评论中吧!
为什么感觉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总有人忙的要死,有人却闲的要死?
雷哥先讲身边朋友的真人真事,相信职场也比较常见。
一朋友,上班时集中精力高效率做业务,相比于其他同事,总是能提前完成相同的业务量,虽然其他业务相对也更多,但却能做的有条不紊,更重要的是能按时下班;朋友有那么一两个同小组同事,业务量很少,都是朋友以前做过的一小部分业务,但是每天喊着“忙死了”,经常晚下班,像是“加班加点”忙一样,看到朋友按时下班,总会一脸惊愕;其他部门的人看到后会有人评论,“走这么早,看来不忙啊”,而小组领导对业务量的判断自有了解...
【雷哥观点】这种现象其实在职场还是很常见的。有时候拿同样的工资,有的人忙忙碌碌,有的人闲闲散散。
首先,有的人可能是真的“忙的要死”,但这部分人中也不乏有“装忙”群体!另一部分业务真忙的群体里,可能是个人自愿忙碌,追求自我价值体现;有的人是老好人,不愿忙但是难于拒绝,另外受限于领导分配业务的风格或公司制度特色也是有可能的;
最后,还可能个人需要反思:工作效率低导致“忙的要死”!
一. 个人追求不同、习惯不同职场上有的人有个人追求,不愿意每天耗日子。这部分人一般是奋进型人物。业务来了就抓紧推进,多数不是拖延症患者,一般责任心很强,有担当,能主动挑起任务,业务量增多也无怨无悔。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能不做的就不做,能晚交就晚交,最后交作业表现也一般。当然,职场中有部分人也会“装忙”,上班时间玩手机、闲聊,快到下班时再开始“装忙业务,加班加点”。其实大部分老板不是傻子,心知肚明。
二. 性格使然:有的是老好人,有的是“刺头”、"吹风机"
有的人性格属于老好人,有些业务不属于自己的,但是因为其他朋友拜托或者其他部门同事试图推脱责任和业务,出于压力和难以拒绝,老好人同事往往业务量越堆越多。
所以会忙的要死;另一部分人则属于“刺头”,不好惹,如同“吹风机”,来了新业务能推则推,往往标签是“不好惹”。
三. 领导分配业务风格有关
如果一个人的业务能力突出,自然领导在分配业务时,会更愿意将有挑战性业务交给这种员工,这样领导才会更放心。可能有些领导这方面倾向更大,只要有任务就愿意交给业务能力强的人,导致“忙人更忙,闲人更闲”。
四. 公司制度有关
例如一个研发型公司,主要业务是研发,所以一般而言,研发岗位会比非研发岗位更忙碌,这就是公司性质使然,这就需要薪酬区别化。另外,如果组织结构不合理,比如核心岗位人手不足,也会导致核心岗位的员工真的“忙的要死”。
五. 工作效率问题如同开头雷哥身边的故事一样,有的人看起来忙,不一定就是真的忙,除了“装忙”之外,还有可能是方法不正确,工作效率低下。
举个例子,雷哥一朋友告诉雷哥,前一段时间老板要求各员工统计各自手头接的不同性质项目的各业务量统计。雷哥朋友接的项目业务量一直很大,因为在跟雷哥学EXCEL,用EXCEL函数几分钟就完成统计并提交,而朋友看到同事在一行行地统计记录数据,一上午过去了,还在手忙脚乱。
总之,雷哥认为,如果你是有追求的人,那是好事,即使干的多,学的也会多,对自己是一种锻炼,未来对自己职场非常有利。当然,如果是老好人,不管什么业务都自己扛起来,也是需要改正的,要学会适当拒绝,要尽量各司其职,不然不利于自己所在团体的团结。最后,提高效率,才能胜任更多的业务。纵使比别人干的多却拿一样的工资,短期内可能有点不爽,但是最终你会学的更多!
❤ 雷哥,畅销书作者/职场达人,多平台作者,著有《竞争力:玩转职场Excel,从此不加班》,悟空问答青云计划获得者。欢迎关注【雷哥office】,私信“模板”免费获取100+套PPT模板!为什么感觉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总有人忙的要死,有人却闲的要死?
在职场,忙了好,不要羡慕那些闲人。忙人是骨干,闲人可有可无。忙人一直在不停的历练,闲人在原地踏步。一年到了头,忙人、闲人都是一样累,忙人是身体累,闲人是心累。身体累会有快乐感、成就感,休息一下就好了;心累的人没有快乐感、成就感,休息一下心累也不会变好。因此,还是忙了好,亲们快乐的忙吧,忙了会有进步。
为什么感觉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总有人忙的要死,有人却闲的要死?
在岗位上,忙得忙死,闲得闲死,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按主动忙/闲、被动忙/闲、表面忙/闲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主动忙与主动闲
主动忙:有的人在岗位上能看到岗位上应该做的很多工作,不需要等领导安排安排就主动去做了。或者主动的学习岗位需要的各种技能,以提升自己。所以看起来常常比较忙。
主动闲:有的员工,工作效率比一般人要高,或者工作中主动采用新的技能,因此工作比别人用的时间少得多,在别人还在忙乱时,自己的工作早早完成了,因此显得闲得要死。比如我曾经的一位同事,别人处理数据分析一般要用几天的时间才能做完,但她因为会用一些简便的方法,利用电脑只需要一小时就能完成。所以别人反应她天天没事干,但要求的工作一点没耽误,工作结果比别人还要好。
二、被动忙与被动闲
被动忙:有的员工,因时间管理没做好,或者工作技能达不到,致使日常工作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或者完成了不合格又复工,造成看起来工作很忙,但是绩效并不高。
也有的员工,因为个人能力强,因此领导愿意把重要的任务派给他做,能者多劳,事情越来越多,也会忙得不可开交。
被动闲:有的员工,因工作技能达不到,或能力达不到,因此领导实在不敢派发工作重要的任务给他,只能没事干闲着。
三、表面忙与表面闲
表面忙:有的员工其实工作并不多,但比较会营造一种自己很忙得现象,时刻纸笔不离手,走路急勿勿的似乎有急事要办,与人沟通一幅自己忙不过来的样子,其实这只是一种手段,看看他的工作产出就能知道。
表面闲:有的岗位,因为岗位性质的原因,岗位人员闲着的时候,说明企业一切运转是正常的,如果这个岗位的人忙了,说明企业出问题了。比如电工、维修工这些岗位。一个好的维修工,只在平时做出机器的保养,日常不出什么大的问题,那平时看起来是闲的。其实是真的闲吗?不是的,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他是很忙的。
所以说,职场上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选择对应的处理方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