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老中师生,现如今过得怎么样?
我是七七年参加高考被录取到商丘师范学校的,八O年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中二中三都教过。中三语文一直教了二十多年。现在65岁,14年退休,教龄三十八年。目前家庭幸福,生活还算富裕。一儿一女都在外地,均有稳定的工作。自己退休后也一直在工作上干杂活,每天八十到一百五不等,又能创收又能锻炼身体,累并快乐着。感谢华主席邓小平恢复高考给我带来的机遇!
一代老中师生,现如今过得怎么样?
从80年代初开始,为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开办了中等师范学校。直到1999年,中等师范学校完成了它艰巨而光荣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等师范学校开办的近20年内,全国有300~400万学子在中等师范学校就读。当年就读中师学校的都是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学习优异,出类拔萃的学子。
由于当时城乡差距很,加之中师毕业工作包分配,就端上了铁饭碗。所以,大部分农村家庭和城市贫困家庭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都首选了报考中专,而当时的中师有优先录取的政策,只要填报了同意中师优先录取的孩子,最后都上了师范学校。
毕业之后,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担负起基础教育的历史重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他们之中很多人,一生都守候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生活过得清苦而艰辛,把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二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基础教育从一个时期发展到另一个时期,一代中师生顺应教育发展需求,边任教边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历尽周折和艰辛,在砥砺前行中,为农村基础教育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一代中师生的存在,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
他们几乎撑起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多半边天,真正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坚固基石。
时光如梭,一代中师生,已青春不再,子女已经长大成人,自己已步入负重的中年,甚至有一部分已到退休年龄。
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师范毕业不久就跳槽转行,一部分人离职下海,还有一部分人继续深造就读。但绝大部分人都定向回乡守候在基础教育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二三十年过去了,他们之中有一些人后来成了一些行业和单位的领导。还有一部分人成了地市级,县团级党政一把手,甚至还有个别人成为省部级领导。然而,绝大部分人一直都守候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就在今天,他们仍然是中国基础教育最牢靠,最有力,最值得信赖的主要力量。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成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他们仍然是当下中小学讲台上的主力。可以肯定的讲,是他们撑起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半个天!
二三十年已经过去了,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现在都还做着单纯的教育工作,过着平静而详和的生活。虽然绝大部分人生活过得也并不富足,但有吃有穿,有车有房,子女优秀,老人康健,过得也还算幸福。但也有一部分人,生活过得并不如意,辛苦一生,守候一生。
向一代中师生致敬!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
一代老中师生,现如今过得怎么样?
中师生是中等师范类学生的简称。 8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解决小学教师短缺问题。各地普遍设立了中等师范学校, 从优秀初中毕业生中录取学生为小学培养教师。
我于1996年考入了当地的师范学校。三年中师毕业以后,按照当时的分配政策,只能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区县农村任教。
当时班上40名同学,30名女生10名男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周边的农村,只有五六位同学是城区的。当时城区学生中考报考的时候,报考师范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选择了高中。
中等师范在周边的涉农区县,报考的孩子是比较多的,因为在师范三年中,免学费免住宿费,还有一定的伙食补助,我记得当年每月伙食费是国家补助40块钱。当时班上40名学生中,中考成绩最高的是500多分,最低的300多分,分数差异也比较大。
当年我从去教育局拿到的自己工作的派遣手续,去当地一所学校报到,我看到介绍信,明确写着基本工资295元,加上其他地方性补贴共300元左右。20多年前我第一个月工资是300多元,现在想起来的的确确少的可怜。
那时候除了工资不是很高之外,最难接受的应该是上班的路,乡村的土路,如果遇到下雨天骑自行车上班儿确实艰难,不是我骑自行车儿是自行车骑我了。
那时候下雨天成了标准的水泥路,只能扛着车子步行去单位。如果雨过大,晚上也就不回家了,但是晚上只能走十几分钟路,在村上的小卖部买一两包方便面凑合着对付。
其实走过那些年回头再看,农村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我所在地区过去确实是以农业为主的,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变成了新的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是典型的城市新区。
老师各方面待遇也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跟主城区的老师基本持平,某些地方可能还超过了主城区,所以现在很多同行有车有房,虽然还要还房贷,但是生活可能比过去好了不少。
一代老中师生,现如今过得怎么样?
我是八四年毕业的老师范生,说实话当年选择师范学校还是因为家在农村,一个“穷”字了得。听说上师范有伙食费补助,毕业就拿工资了,就上了。其实按照我的成绩,如果家庭条件好,上个高中,考个重点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好在一路走来虽辛苦,但也知足了。学历上,先中师后函授专科到最后自学本科,不管怎么说合格了。调了几所学校,从初级中学到普通高中,现在在一所中专学校任职。教师资格最终也混到了中高。现学校在城乡结合部,离省城不远,二、三十公里就到市区了。娶了个商品粮户口没正式工作的老婆,只敢生一个孩子,碰巧是个男孩。一个人拿工资养活三个人,可想而知当年的生活有多么拮据。好在本人脑子不笨,在房价最低的时候,借钱买了几套房子,少了十屁股账,还了九屁股了,还欠一屁股账。现日子好过多了,儿子大学毕业接着就考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又考上公务员,老婆打工满十五年工龄,去年也拿到国家退休金了。还有几年我也要退休了,回过头来看,虽辛苦也值得。人一定要想得开,知足长乐。我经常跟老伴说,一转眼就老了,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把身体搞好,不给医院和孩子添麻烦就得了。
师范毕业转眼三十多年了,想当年在班里我也是个不老实分子,一心想找个女同学,摆脱农村苦力。也曾经给同班的女同学写了一封求爱信,女同学也约我谈了两次话,后来毕业了也没确定恋爱关系。再后来工作后,听说那位女同学改行从政,到了市政府上班,我的心彻底凉了。当初被分配到农村一所初级中学任教,偏远地方不好找对象,所以最后就找到现在的老婆。前几年在一个同学儿子的婚礼现场遇到了我的那位女同学,我们已三十年未见了,我一下子就没认出她,唉!都老了!可她的女儿才十来岁,后来有位同学说,我的那位初恋同学差点就单身了,她三十几岁才结婚。我心里窃喜,难道她一直在等我吗……?
一代老中师生,现如今过得怎么样?
我读师范时班里有45个同学,从毕业30周年纪念册里可以看到,转到其它行业没有教书的几乎过半,成为副校长、校长的有10多个,至今仍是普通老师的只有不到10人。
不妨从他们中选几个代表人物来了解他们过得怎么样。
一、毕业后不久就没教书:邓同学、李同学和姚同学。
当年师范生大多是初中尖子生,当时年龄小不懂事儿,大多是家长安排读的师范。
他们毕业时18岁左右,知道读师范等于未来发展“封顶”了,再加上分配去的基层学校大多地处偏僻,条件简陋,不少师范毕业生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邓同学老家所在县是有名的文化之乡,读书氛围很浓。他分配到老家一所乡镇初中任教后,决定重新规划人生。
他先用一年的时间拿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文凭,获得报考研究生的资格。第三年就考上了某著名985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他应聘到广东某大学,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副教授。如今他是该大学法学院院长,省级立法顾问。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我班里他所在县有7个同学,先后都考上研究生,改变了人生走向。
而李同学走的是离职打工这条路。
那时候,学校老师工资低,还不到打工妹收入一半,很多老师都动心了。
当年我们一起分配到某乡镇的师范生有10多个,先后有6个离职外出打工,李同学就是其中一个。
他到了东莞后,先是进厂打工,后出来跑业务,挣了点钱后自己开了个小加工厂。
几十年商场摸爬滚打,他现在是一家年产值数亿公司的董事长,在同学中最早实现了财务自由。
再说说姚同学,他是属于另一类离开老师岗位的师范生代表。
那时各行各业人才较少,师范生年轻听话,可塑性强,成为不少外单位的“抢手货”。
姚同学师范毕业后,自学考到了全国律师资格证书。那时全县有律师资格证的没几个人,他被借调到司法局。
这一借就是几十年,后来他的人事关系转为公务员序列,现在是县司法局副局长。
像姚同学这样转为从政的师范生不在少数。
二、终于熬成校长:张同学、王同学
师范生到了学校,一生已经定向,唯一的努力方向就是当校长了。
我用10多年的时间,从教研组长到教务主任再到业务副校长,再也上不去了。
张同学运气比较好,他毕业后5年左右,就凭借能力加关系成为一所中学校长。
在校长的位置上他一坐就是20多年。
王同学则是大器晚成,在45岁时,才从政教主任的位置上提拔为中心校校长。
当年我班里的同学,留在学校里的有一半当了校长、副校长,成为基层学校中流砥柱。
虽然成就不大,但也聊以慰平生吧。
三、为了职称、房贷而教书:不少同学
他们犹如种子,当年被撒播在偏僻的角落,尽管他们也长成了树,但仍只能在那里默默地立着。
他们为班里学生成绩考差了影响教学排名而不安,为评高级职称缺少荣誉证书而发愁,为房贷车贷花去每月工资的一半而恓惶。
他们虽然是当年师范生中混得最不好的一群,但他们却是最能体现师范生初心的群体,他们真正活出了师范生应该有的样子,韶华难留,只留芬芳。
有一首诗叫《未选择的路》,我常常被它的结尾带进沉思:
林子里有两条路,
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一代老中师生,现如今过得怎么样?
不能以第一学历判断老中师生的水平,他们都是当年最优秀的人,有的已经退休;有的现在也是业务骨干或重要领导。
我教书30年了,提起老中师生,我心里是由衷佩服,我个人认为“包分配”的都可以算作老中师生。
1977恢复高考,许多人考上中师,他们是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那个时候,许多老师毕业以后出来就是学校的顶梁柱,尤其是有些人教高中,培养出很多大学生;而且他们还通过培训、通过函授提高水平,提升学历。也有许多人成了公务员,担任重要职务,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那个时候,农村家庭能够有一个考上中师,是村上甚至是乡镇的大事情,往往是一个村或一个乡镇的状元!
那个时候,一流学生初中毕业考中师中专。只要考上中师中专,就可以包分配,就吃皇粮国税,就有了铁饭碗;二流学生读高中考大学。
现在看来,上世纪90年初期的许多中师、中专生,都是清华北大的料(我就是80年代末期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曾经教过一个班,一二名读中师,当了初中老师;第三名读高中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现在已经是大学教授!
因此,“老中师生”是委屈的一代,默默无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们中有些人已经退休,享受天伦之乐。更有有些人仍然在各个行业是主力军:有大学老师、高中、初中、小学老师,也有公务员,学校领导等等。
总体来看,“老中师生”素质高,工作勤奋努力,在各行各业都非常优秀!不能用所谓的“第一学历”来判断“老中师生”的水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