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境贫困的你记住了哪些心酸的童年往事?
家境贫寒的儿时,经历了太多的心酸事,随便列举几件吧:
85年儿童节那天,家里窑洞突然塌了,没了家,父母不忍心孩子饿肚子,让我们去二奶奶家吃午饭,看着端到桌子上的发霉馒头和一碟老咸菜,我们含泪吃下了此生最难忘的一顿饭,算不算心酸事。
人穷的时候父母都可能瞧不起你,更别说被亲戚嫌弃了,即便是关系很近的亲戚也一样。
看见这个题目,思绪不由飘到了30、40年前,那充满辛酸的童年时期,一件件让人心酸的往事:
1、78年冬天爷爷去世了,在外吃公家饭的堂叔给买了个发丧的瓦盆,没等办完事就找爸爸要钱。
夜里守灵,只有我们一家人,堂叔堂姑一个也没在。我记事早,还记得昏暗的油灯下的悲凉。爷爷是突发脑溢血去世的,才63岁,孝顺的父亲根本接受不了,他心里最亲的叔叔一家人又如此绝情,更觉得伤心不已,爸爸说,我们一家人要抱团取暖。
2、爷爷刚去世时,与爷爷一奶同胞的二爷爷赶回来看爷爷身上衣服破烂,就熊爸爸说爸爸不孝顺,但也没有掏出点钱办后事。发完丧后,二爷爷(我们镇供销社主任)说爸爸看你们这日子穷的,我看你爸没了,你怎么过下去?
3、给爷爷办完后事,家里来了很多债主,有的都没有欠条。债主堵了门,爸爸去二爷爷家借钱无果,认了债,用了三年的时间才还完。
4、80年代家里出了点状况,一家人辛辛苦苦翻新的窑洞突然塌了,没了家,爸爸让我们上二奶奶家吃午饭,她早知道我家的事情了。我们去的时候,她家已经吃过饭了,二奶奶端出长了绿毛又馏过的馒头给我们吃,那会几个姑姑叔叔都是公家人,生活相对很富裕的[流泪]。
后来爸爸知道了,带我们连夜清理了废墟,第二天就先解决了吃饭问题,再没去二奶奶家吃饭。
4、我最大的堂妹是82年出生的,也就是说二爷爷家里很多年都没有小孩子,即使这样,我们也不受欢迎,几个逢年过节去的时候,二奶奶拿给我们吃的点心十有八九是要坏了的东西,也可能觉得我家里穷,给东西吃就不错了,甚至有时候看我们去了,守着我们父母还紧着藏东西[流泪]
我家为什么会这么穷?为什么会和二爷爷家瓜葛颇深?其实我家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
我家在晋南的一个小乡村,父母都是农民,今年70多岁了,我们兄妹四个,大哥69年,二哥72年,我74年,弟弟76年的。我们兄妹四个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有爷爷奶奶,一大家子8口人生活在一起。
一、二爷爷从小过继给了王家,王家是大户人家,供二爷爷上了学,在供销社安排了工作,娶亲生子日子很不错。
二爷爷成年后王家老人去世,刚好黄河滩发大水遭了灾,爷爷带着妻子老母亲来投奔。就近找了个破院子安顿下来。后来生下了个男孩,没想到出了满月回娘家时不幸窒息夭折。
那个奶奶不敢回来,等着在附近抱养了个男孩,又在娘家住了几个月才回来,随着孩子长大还是被发现了:爷爷浓眉大眼的,身材高大,抱养的男孩单眼皮,小个子,一看就不是一家人。
爷爷动手打了那个奶奶,离了婚,后来又找了个奶奶结了婚,但没有孩子。幸运的是一家人对抱养的孩子不错,这个孩子就是我的父亲,父亲很孝顺,也知道自己的身世,懂得感恩。
二、物资缺乏的年代,我二爷爷是供销社主任,采购东西自然有门路,就做起了生意,爷爷给他打长工。俩家没有分家,除了温饱,从来不给爷爷发工资。爷爷喜欢喝酒,他说怕爷爷把钱都买了酒。
后来二爷爷家的孩子陆陆续续出生,一共是七个孩子,都是爷爷和爸爸帮着带的。老大老二都是十来岁不幸去世,后面的几个孩子都养得很小心[祈祷],其中有个叔叔小儿麻痹症,从小就是爷爷扛大的,在爷爷去世时也没有怎么伤心,让人感到寒心[祈祷]。好在下面个孩子都健康长大了。因为家里经济底子好,通过招工接班各种方式都成了公家人。家里经济条件自然不错。
三、转眼间爸爸长大了,不愿意上学,初中毕业找了个食品公司去上班(二爷爷家抠门,但是爸爸上学还是支持的)。到了成家的年龄,姥爷来县城卖豆腐时,不知道怎么相中了爸爸,托人说媒把妈妈嫁了过来。
妈妈也是个苦命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没了,姥姥带她改嫁给了姥爷。姥姥很要强,生下舅舅后没有出月子就织布,落下了毛病,舅舅不到一岁时姥姥就去世了,那年妈妈才八岁 。后来妈妈说可能是骨癌,临走前疼得厉害[祈祷]。
姥爷人特别好,没有再婚,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拉扯大两个孩子。姥爷是生产队饲养员,三年困难时期,靠着翻喂牲口的麦秸捡拾麦粒,居然没把两个孩子饿坏。姥爷家在山里,地多人少,姥爷个子很高,人也勤快 ,舍得下力气,家里至少不缺吃的。
四、爸爸妈妈结婚时,爸爸家真是家徒四壁,妈妈说三口人只有一个被子,一个土炕还有个大洞。因为爸爸结婚,爷爷和二爷爷分了家,只给了一个破院子,一点钱没有给。爷爷那会已经抗不了活了,还好喝点酒。爸爸一个人那点工资根本不够花的。
到第二年冬天大哥出生后,因为大人吃不饱奶水不够,经常饿得哇哇哭。二爷爷不管不顾,妈妈没有办法只好托人给30里外的姥爷捎信,姥爷扛着半袋子粮食就来了。多亏了姥爷那些年的救济,我们兄妹几个才没有饿坏[祈祷]
四、爷爷去世后,爸爸说一个人工资养活不了一家人(以前还得给生产队交钱)还得还债,就辞了工,回村里当了生产队长,爸爸说人穷志短,带着大伙一起劳动致富,妈妈个子矮却很要强,干的是公分最高的活,上山给生产队牛割草。有一次下大雨,草淋了雨太重了,差点没弄回来[流泪]。
后来改革开放和分产到户,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爸爸妈妈的勤劳吃苦就有了用武之地,我记得爸爸最多时打四份工,还不耽误种地[赞]。
就这样,我们几个孩子慢慢长大了,上学同时也能帮家里干活。尤其俩个哥哥不喜欢上学,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一家人一起努力,日子越来越好了,盖了新楼房,娶了新嫂子[耶]。
五、爷爷的猝然离世给爸爸留下了无尽遗憾,随后奶奶改嫁了,又没有亲生父母。爸爸把自己对父母的那份遗憾都给了二爷爷二奶奶。全然不提当年那些伤心事,不管怎么说都有养育之恩[祈祷]。
写在最后:事光荏苒,二爷爷已经离世30多年,也是突发脑溢血[流泪],二奶奶也走了20多年了。父母也到了耄耋之年,当年的心酸事早已随风而去,留下的都是俩位老人都我们的好:都是穷惹的祸,后来条件好了就其乐融融了。几个姑姑叔叔,在爸爸手术后多次探望,明显感觉比以前亲了。
爸爸妈妈常常教育我们,说人穷志短,以前穷被人小瞧,赶上政策好了憋口气再苦也得把日子过好。爸爸妈妈那几年吃的苦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今我们几个虽说没有大富大贵,但是日子也过得去。而且都很孝顺,父母也可以安心地颐养天年[祈祷]。
关键是兄妹心齐团结,去年爸爸做心脏手术,农村家庭,自费花了26万,大家看个人能力,有钱多出没钱少出,没有闹出一丝不快,我们如父母所愿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想,这应该是父母最大的欣慰吧,童年的心酸往事也算是对我们人生的磨练和激励吧。
小时候家境贫困的你记住了哪些心酸的童年往事?
大概有六七岁时,妈妈有三个儿子,加我一共有四个子女,那时不知是六几年,记得那时候很穷,粮食不够吃的,更没好的穿,记得有一次,最让我心疼,不知妈妈从那儿弄来的黄菜叶子,一头在砧板上切着老菜叶子,一头在吸气流着泪,当时看着妈妈,心里也不觉得太难受,逐渐长大了的我,常常想起这些情景,是我心里越来越心酸了,直到现在也忘不了,妈妈为了子女们能吃饱肚子,你太辛苦了
小时候家境贫困的你记住了哪些心酸的童年往事?
儿时家贫,母生十子,活六人,四人死在一至五岁之间。父身体不好,身小力单。靠父亲一人难以为济,只有合力同心,方可度曰。七,八岁时开始挖野菜,十来岁时开始捡柴。暑假挖菜,捡麦子。寒假到黄豆地顺垅扒开黄豆叶,捡叶下的豆角或豆粒,每天一人可捡七,八两黄豆。以补缺粮之需,手冻得通红,嘴呼热气以暖之。心中只有一念:多捡点以解饥腹之需。
每天晚上,我们姐弟数人齐聚一桌,个学个的,天天如此,不曾中断。艰苦的生活,成就了我们的学业。六一年我大姐考入了北京大学,她是我县考入北大的第一人。六三年,我二姐考进吉林财贸学院。文革时,我在高中读书,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我回乡劳动,心中升起了重建奋斗目标的想法,我不悲观,在以学校回家的路上,大风雪,迎雪归乡,壮志重生,遂作七绝一首:置身风雪志更豪,壮忘依然抑九霄。魑魅相斗当破胆,万难逢我定惊消。
我们一家人最对不住的是我小妹,为一家人的生活,她十四岁就入社劳动了,每天干她那个年令不该干的繁重劳动,她太辛苦了。她六十大寿之日,我们去为她祝寿。我当时写一首七律:亲人聚庆妹六旬,勤劳忠厚质善真。挖菜头顶炎炎日,捡豆身迎冽冽风。夏日农田曰为伴,冬夜编蓆到日红。往事如烟风吹去,今入美景步步新。
回首往事,有苦,有甜。有泪水,也有笑颜。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小时候家境贫困的你记住了哪些心酸的童年往事?
小时候心酸的童年往事,真是很多很多了,现在就说几件吧。
现在就是住在农村的大人小孩也都能吃到苹果🍎,尤其这几年苹果🍎也不贵,记那小时候就是来来回回,看到生产队有个果子园,尤其到苹果熟了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从那园子路过的时候,都是盯着那苹果看看,记那个平果园子还不是俺那个生产队的,所以俺也分不到一个苹果。
再就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那水饺,年前就推磨,磨玉米糊摊煎饼,一推就要推好几天,就是叫忙年,那时候简直就是推够了那磨。主要是吃煎饼,常年不吃馒头,记一直到上初中了,爸爸出去开会,爸爸在邮电局上班,买几个馒头回来,就光叫我拿饭。那时候吃那个馒头可真是香了。
过年才能换一身新衣服,年前就不知道要试穿多少次,穿穿再藏藏起来,尤其第一年爸爸给我买那双红色呢绒袜子,简直就不知道试穿了多少次,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袜子可真是质量好,一直穿到变颜色了,也没坏一点。
最难忘是奶奶炒菜的时候,坚持是不舍的倒那点油啊!记有几次就光炒炒那花椒叶子,再放上白菜,放点盐那样吃,现在想想也真是不好吃了。奶奶就是身体缺营养,腿才站不起来了,六十二岁就去世了。哎!长辈们也越是没享受着一点福啊!
小时候家境贫困的你记住了哪些心酸的童年往事?
奶奶做了一碗豆角焖面,把我骗到小伙伴家里看飞机,只给堂姐一个人吃!于是,那碗豆角焖面馋了我小半辈子……
小时候,爸爸妈妈在南方打工。哥哥在县里的中学念书很少回家。
那时我还没有上学,和大多数留守儿童一样,和爷爷奶奶在乡下老家住着。
记得有一天,在省城工作的大伯娘突然带着堂姐回来了,当时年纪小,也不记得是堂姐放假了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只是地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堂姐身穿浅绿色碎花裙,留着整整齐齐的齐肩发,配着齐刘海儿,齐刘海儿上方带着与碎花裙同色系的发带。脚上穿着一双浅绿色软底小皮鞋,套着一双带蕾丝花边的白袜子。
她就安安静静地坐在奶奶家的堂屋里唯一一把高脚竹椅上。皮肤白皙,透着淡淡的粉红色,和周围乱糟糟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看到我侧着脑袋在门口偷看,奶奶笑盈盈地冲我摆手:“素素快过来!”我大大方方地走进堂屋。此时,大伯娘早已离开,就剩堂姐一人。
“来,带着你姐姐出去玩一会儿吧!别太久了,记得回来吃中饭!”奶奶看着椅子上的堂姐对我说。
我当时看看了自己身上脏兮兮的衣服,心里就想着:这么漂亮干净的小姐姐,会和我一起玩吗?
虽然这么想,但我还是和向姐伸出手:“姐姐,咱俩去后园子里看兔子好吗?”
堂姐没有说话,只是怯生生地摇头。也没有回握我的手。
这才对嘛!她要是真的和我一起去看兔子,我还不习惯呢!我在心里长舒了一口气!
于是,我自己出去玩了,堂姐还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
我出去了一小会儿,感觉外面太热了,便回家了。
“欣欣(堂姐小名),咱中午吃什么?”我刚一到家,便听到奶奶小心翼翼地问堂姐。
“米饭!配上香菇肉丝!”堂姐不假思索地说。
米饭?米饭我知道。肉丝?肉丝我也知道,过年的时候,我就经常吃嘛!可是……啥是香菇?我开始暗暗期待,期待奶奶把香菇肉丝做出来后,我也能跟着吃一口……
“可是……孩子,咱家没米啊!”奶奶一脸窘迫地说。
“哦!那就不吃米饭了!吃蒸面条就好了!放上豆角和肉丝!”堂姐淡淡的说。
“那……也好吧。”奶奶同意了。
我心里一阵窃喜,虽说没能看看香菇到底长什么样子,但是能吃到蒸面条也是不错的!上次吃蒸面条,还是妈妈在家时蒸的呢!
奶奶让爷爷去隔壁村儿王屠夫家里买点肉,自己在家洗豆角切豆角,和面,擀面……
不一会儿,只见爷爷提着一小块肉回来了!
奶奶把肥肉留下,瘦肉切丝,打算一会放面条中。然后,把擀好的面条均匀地拌上油,放入蒸锅里。
不一会儿,豆角和肉也炒好了,奶奶便把蒸好的面条和炒好的菜一起翻拌均匀,打算再蒸一次。
我搬个矮凳就坐在地锅旁边,一边咽着口水,一边看着爷爷烧锅。
待奶奶把面条和菜一起放入蒸锅盖好锅盖后。突然笑着冲我说:“素素啊!小玲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飞机,你的小伙伴们都在那边玩儿呢!你也赶紧去吧!”
“真的?奶奶,我去了!看一眼我就回来!”当时,我想也没想,撒腿就跑!(只要当时稍稍动一下脑子,我就会想到,奶奶一早上都没有出门,她怎么会知道呢?哎!只怪自己笨!)
于是,我跑到了村头东小玲家。正午时分,小玲家的院子里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有。我站在院子里东张西望。
“是素素来了?我家玲玲这几天不在家,去她姥姥家了。素素进来吃饭啊!”小玲的妈妈听到动静后,端着碗站在屋檐下招呼我。
“不用了,姨姨!我回家去了!明天再来!”我才不在你家吃饭呢!你碗里都没有肉!我奶奶在家蒸面条呢!见小玲不在家,我也不想问飞机的事儿,一心惦记着我奶奶蒸的面条呢!
我快步回家,心里抱怨着奶奶记性不好,让我大中午的顶着太阳从村西头跑到村东头……
到家一看:堂姐用一个白瓷碗在吃蒸面条,豆角翠绿,肉丝伴着少量酱油呈红褐色,面条筋道柔软,顺着光看过去,面条越发显得油光发亮!
我吞了一下口水,马上端起碗去盛饭。只是,锅里哪有什么豆角焖面!只有小半锅汤面条在锅里冒着泡,上面飘着几片菠菜叶,连酱油都没有放。锅子下面的柴火还没有完全熄灭。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便抱着空碗去了奶奶旁边,只见奶奶碗里是菠菜面条。又转身来到爷爷身边,也是菠菜面条!我便认命了,抱着碗去锅里盛面条。此时,锅里的汤面条已经变的相当浓稠,没有一点汤,我挖了一大勺放在碗里,坐在堂姐对面,看一眼她的碗,吃一口我的面……
突然,姐姐往我碗里夹了一筷子蒸面条:“妹妹也吃!”我抬头一看,正对上堂姐亮晶晶的眼睛。我迅速吃完,堂姐马上又夹了一口给我。
“干啥呢干啥呢!你咋就那么馋?”奶奶拉着我到门口坐着吃饭:“平时都蹲大门口吃饭,你今天怎么回事儿啊,非要上桌吃饭!”奶奶一边说着,一边狠狠地掐了一下我的胳膊……
很多年以后,家里条件好多了!但我最喜欢吃的饭还是蒸面条!
每次回家看奶奶,奶奶问我要吃什么饭时,我总是脱口而出:“蒸面条!”但总是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后来,我吃过妈妈蒸的、姑姑蒸的、姨妈蒸的、嫂嫂蒸的……但就是感觉没有当年堂姐夹给我的那一口好吃!
我想,也许好吃的并不是那碗蒸面条吧,而是一种执念!今天,写出来的目的就是放下过去……
问:小时候家境贫寒,你记住了哪些心酸的童年往事?
素素答:那夏,堂姐碗里的蒸面条,馋了我的前半生!
小时候家境贫困的你记住了哪些心酸的童年往事?
心酸的往事很多,就说一说“腊八粥”的往事吧。
有一年腊八那天,父母去办事,中午不能回来,让我看着弟弟妹妹,中午给弟弟妹妹做饭。那年我十三岁,妹妹七岁、弟弟五岁。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时我会煮大碴粥。
每天放学后,我都用水淘大碴子、淘三遍后下锅,再用笊篱打玉米脐子,然后小火慢慢煮,等大人下班了,饭也煮熟了。在看着锅的同时,把一盆土豆打去皮,留着做菜用。
那个年代,家里吃的粮食以粗粮为主,主要是大碴子和玉米面,大米和白面每个月只有一点。
妈妈拿出一点大米,让我中午做大米饭给弟弟妹妹吃。告诉我这些大米放多少水,不用像大碴子煮那么长时间。
上午十点,我把大米淘好,放入锅里,按照妈妈说的数量放好水,往灶里放入木柴,烧起火来。
那个年代,没有电饭锅、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做饭全用一口大铁锅。无论做饭还是炒菜,都用它。因为家里人口多,我家用的是八印锅。
不一会,屋里就有了大米饭的香味。妹妹和小伙伴去外面玩了,弟弟则围着锅台转,一遍遍地问我:“哥哥,什么时候才能熟呀”?我说:“一会,你姐回来饭就熟了”。弟弟着急了说:“姐姐咋还不回来呀”?
在那个年代,能吃上大米饭是我们的愿望,看见别人吃大米饭,我真的咽过口水。
一会妹妹回来了说:“哥,我看见别人家做腊八粥了,可香了,可好吃了”!同时妹妹用渴望的眼光看着我。
说实话,那时,我听说过腊八粥用粘米做,我长那么大,我也没吃过。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只能把几个大节日像样地当节日过,其他的小节日一概忽略。
不像现在,什么节日都隆重地过,原有的不够,还从外国舶来几个节日过。
- 看着弟弟妹妹渴望眼光,我说:“好,哥哥做腊八粥”!
大米饭熟了,我故意多烧了一会火,让米饭结一层黄色锅巴。
然后,把大米锅巴加上水搅碎,小火慢慢煮,并且用勺子不停地搅动,把米粒都搅碎。
锅里的热气熏蒸着我,再加上不停地搅动勺子,一会我就汗流满面。妹妹拿毛巾给我擦汗,弟弟则用一个小木板给我扇风。
当锅巴粥成了黄色的黏稠的粥糊时,我做的“腊八粥”出锅了。
我给弟弟妹妹各盛了一碗,拿出妈妈给的钥匙,打开柜子,取出红糖,给弟弟妹妹的碗里各放了一勺,弟弟妹妹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腊人粥”。
她俩说真好吃,并且,争着往我嘴里喂,让我也尝尝。
- 当时,我的泪水就流了出来,感觉到辛酸和委曲……
自己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让弟弟妹妹吃上真正的腊八粥,并且一定让她俩吃够为止。
这件事,在我心里留下了痛苦的印痕。虽然那时家家的生活几乎都一样,但是,当弟弟妹妹吃着我做的假“腊八粥”,还幸福地说真好吃时,我的心碎了。- 贫穷,让我们从小就很容易满足,只要没吃过的东西,都能带给我们幸福的感觉。
这些年,弟弟爱吃河鱼,我疯狂地给弟弟买,不管多贵,也买一堆让弟弟吃。最后弟弟说:“哥,以后别再买河鱼了,我都吃伤了,看见都反胃了”。
妹妹喜欢喝茶,不论到哪个地方,我都去茶桩,给妹妹买些茶叶。在我的心里,有一个信念,一定让弟弟妹妹吃够想吃的东西。
有一次家庭聚会,在桌上妹妹说起这件事,家人都望向我。我和妹妹说:“以后这件事不要再说了”。我下桌来到阳台上,望向窗外远方,有泪从面颊流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