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秦朝危急之时,“骊山徒和人奴产子”被赦免,组成军队归章邯统领。章邯将军临危受命,承载着秦人的希望,迎战周章所率领的数十万军队。
章邯不负秦人众望,率军一路势如破竹,捷报频传。从此以后,章邯率领的秦军重现昔日的威风,除了项梁小小的挫败过章邯两次以外,在巨鹿之战前几乎没有败绩。如此骄人的战绩,令秦人看到了希望,给秦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直到巨鹿之战,章邯失败以后,秦军的气势才被遏制住。但此时的秦军仍然保留了强大的战斗力,与项羽率领的军队相互对峙。这一点从项羽并未莽撞率军发起进攻,就可以看出来,即便是项羽,也没有信心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一举击溃。
章邯在秦军仍有战斗力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投降项羽,从此成为项羽的部将。章邯为何投降?他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吗?不是,因为他投降项羽以后,与刘邦有过一场恶战,在战败以后,他没有投降,而是毅然举剑自刎。
那么,章邯为何在尚有一战之力时选择投降项羽?而在兵败刘邦时,却又宁死也不肯归顺刘邦呢?
章邯处境艰难章邯临危受命,率军替秦朝续命,为何仅仅战败于项羽两次就选择率军投降了呢?因为章邯的处境太难了,即便是后来败于刘邦时,同样处境堪忧,似乎他注定要成为一个悲凉的人物。
章邯初败时,率军对项羽对峙期间,秦二世对这个结局非常不满。秦二世昏庸无能,性情暴虐,他在愤怒之际能做出任何事情,这也就意味着,章邯在下一次对阵项羽时,若是继续失败,他将丢掉的或许不仅是兵权,还有可能是性命。
秦二世甚至还专门派人到军中“责让”章邯,章邯被则让以后,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恐惧”。显然,章邯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清楚了解的,否则他不会被谴责后感到恐惧。为了自保,章邯没有选择自己回京复命,而是派司马欣代替自己回京打探情况。
当时的赵高只手遮天,秦二世不理朝政,司马欣回京以后,得先求见赵高。但赵高这个人很奸诈,接连几日未见司马欣,反而在暗中安排了人手,要害死司马欣。好在司马欣觉察到事情不对劲儿,连夜逃回了军营这才保住一命。
司马欣回来以后,就开始劝章邯拥兵自立,与项羽联合,趁机称王。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欣与章邯的关系非常好,但章邯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将领,虽然知道司马欣所说的话非常有道理,但他还是万分犹豫。
就在章邯犹豫期间,陈余给章邯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将章邯的处境剖析得非常透彻,他告诉章邯,未来与项羽一战,章邯获胜,会功高震主,同时引起赵高的嫉妒,必然被害,白起、蒙恬都是例子。如果章邯战败,秦二世必然不会放过他,到时候只有死路一条。
章邯的处境可谓进退维谷,已然陷入一个死局。同时,他与项羽的再次交锋,也以失败告终,联合项羽拥兵称王,还是引颈受戮,此时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
章邯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原本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但秦二世是昏君,赵高又把持朝政,章邯是大义凛然的丈夫,自然不愿死于这两人的手中。反观项羽,不仅是雄霸天下的战神,而且有着贵族血统,若是跟着项羽一起征战天下,倒是一桩美事。
就是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之下,章邯不得已选择投降项羽,被封为王。
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
投降后的章邯处境更难大家从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章邯投降以后,虽然被封王,但他却被剥夺了兵权,并被置于楚军中。反倒是司马欣得到了兵权,不过司马欣也没好到哪里去,他虽然掌兵,却一直在给楚军当前锋,说难听一点,也就是做炮灰。
章邯选择投降,失去了秦国大将军的威风,也失去了“忠良”的美名,顶着雍王的虚名,实际沦为寄人篱下的“囚犯”。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章邯虽然保住了性命,却生不如死。尤其是项羽还坑杀了秦军20万,这笔血债压得章邯抬不起头来。
虽然灭秦以后,秦地三分,章邯成为一个有封地的王。但项羽将他安排在秦地做王,考虑过秦人对他的态度吗?所以,章邯投降后虽然做了王,其实处境反而更加艰难。如果说他此前面对秦二世和赵高时面对的是生死危机,那么投降项羽以后所处的就是生不如死。
而且,章邯所处的秦地,是抵御刘邦出蜀的重地,有朝一日刘邦率军而来,章邯是项羽的第一道防线。
章邯是一个大丈夫,无论处境如何艰难,他自己选的路,跪着也会走完。所以,当刘邦挥军而至时,章邯履行了一个将军的职责,他率军奋勇抵抗,与刘邦展开一场殊死搏斗。若不是刘邦的一场大水,恐怕分出胜负还要迁延不少时日。
章邯将自己当成了项羽的将领,他与刘邦拼杀时,始终盼望着项羽的援军,却直至兵败也没能见到一个楚军来援。章邯的人生,似乎只有“悲凉”,从开局到结束,他从未交过好运气。
战败以后,章邯没有再次选择投降刘邦,而是果断地拔剑自尽。他既然投降过项羽,为何此刻不愿投降刘邦呢?
其一,章邯是一个有忠心的将领,当年投降项羽,实属被逼无奈,是走投无路时的选择。做出这个选择后,章邯才真正明白了这个决定的代价是什么,这代价太沉重,他不想重蹈覆辙,既然“忠良”之名已失,断然不可沦为“反复小人”。所以,这一次他选择死;
其二,章邯投降项羽,与项羽的高贵血统和勇武有关,因为他给项羽做下属不丢人,他只败给了项羽,被项羽的勇武所折服。但刘邦不同,刘邦的出身虽然也不一般,但与项羽相比有天壤之别,章邯自然不甘心屈居于刘邦之下。
无论怎么说,章邯都无愧于一代名将的称号,一来输给项羽不丢人,二来他背后的朝廷已经腐朽不堪,否则他与项羽之间的战斗,恐怕胜负仍未可知。或许,这就是生不逢时吧!
参考资料:《史记》
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章邯率领由囚徒组成的秦军,从周章开始,一路击溃田儋、魏咎、邓说、伍逢、蔡赐、陈胜、项梁等人。可谓是所向披靡!
直到遇见了项羽,这才碰到真正的对手。章邯原本想和项羽来一场巅峰对决,却没有想到自己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看到陈余送来的书信,章邯内心不断地挣扎着。最终章邯趁着项羽粮草短缺的大好时机,与项羽缔结了盟约。
到了会盟的时候,章邯这么一个堂堂的汉子,在看到项羽的时候居然放声痛哭!一个铁血的汉子,居然痛哭流涕!
“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章邯见到项羽,涕泪交下地向项羽诉说赵高的种种行径,这是多么大的委屈!
面对这个涕泪纵横的对手,项羽自然能够体会到章邯此时的心情。一个是备受楚怀王打压的项羽,一个是满腹委屈的章邯,两人不免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项羽把关中地区分封给章邯及司马欣、董翳,事实证明项羽的做法是正确的。
司马欣和董翳先是投降了刘邦,之后又重新投靠了项羽。司马欣与董翳在汜水兵败后自刎而死。
刘邦把死去的司马欣枭首悬挂于栎阳市。一方面是出于对司马欣反复无常的痛恨,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收买秦地的人心。
汉军击败了章邯,把章邯困在了在废丘,章邯一直与汉军在作战。刘邦久攻不下,最后采用水淹之计这才将其攻破。章邯誓死不降,最终拔剑自刎而死!
当年二十万秦军被项羽坑杀,都是因为章邯而起。项羽固然残暴,但是刘邦也不是没有没有干过屠杀的事。
章邯在见到项羽之时,只是控诉赵高的罪行,丝毫没有言及秦二世胡亥。这就是章邯的底线。在章邯的心目中,刘邦才是那个大逆不道的反叛者。
当年的白起在自刎的时候,把罪责归到在长平杀了四十万降卒。
不知道章邯挥剑自刎的时候,是不是也想起了那二十万秦兵?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
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章邯是秦末最后一个名将,也是一个极具实力的人物,他临危受命组织骊山囚徒,在短短数十日内将一直散漫无秩序的临时军事集团,组建成一支虎狼之师。
当时陈胜吴广起义,陈胜自称楚王,派周文带几十万兵力赶到戏水,胡亥吓得不行,赶紧问群臣对策,有人就提到了章邯的名字。
当时诸侯并起,除了陈胜吴广这样的泥腿子,还有沛县起兵的刘邦,会稽起兵的项梁,在几十万联军逼近函谷关时,章邯先败周文,后破齐楚联军,击破楚军统帅项梁,杀之定陶。接着章邯又连续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迫陈胜遁走至城父……
正是因为章邯屡战屡胜,才给秦朝喘息的时机,更重要的是六国再一次看到如“黑衣死神”般整齐肃然、战无不胜的大秦虎狼之师,也是“地狱之师”。
然而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不是因为项羽的出现,而是因为掌权者又蠢又坏。
纵观历史,很多统治者资治都不同,有的精明能干,但过于心狠手辣,在让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因对功臣的斩草除根,导致后来的江山不稳,子孙互相残杀,说起来也是祖先作孽的惩罚;有的统治者虽然资治愚钝,但善良,能够以“仁义”治国,这样的君主容易成傀儡,朝政被又精明又坏的权臣掌握,也闹得国家不得安宁,但一般不会闹到亡国的程度。
当蠢和坏集中在一个统治者身上,那国家就要倒霉了。胡亥是集蠢和坏于一身的统治者,这点不服不行,一般人还不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
章邯是有血性的,但绝非贪生怕死之辈,章邯投降项羽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出在胡亥和赵高身上,他们二人本就忌惮章邯功劳大,尤其是赵高就是一个嫉妒和谄媚的小人,天天想弄死这个弄死那个。巨鹿之战,章邯败了,就后退驻扎跟项羽军队遥遥相望,此时赵高上蹿下跳,说要派人责让章邯。
“责让”是什么意思?就是罗织罪名。
章邯手下有个叫司马欣的,他劝章邯说:“那个赵高嫉妒心强,这一次我们仗打赢了,将军免不了被他找个罪名杀死,打不赢,胡亥也要杀我们,请将军深思熟虑吧!”
这时候有一个叫陈余的人,给章邯写了封信,信上说——
“白起为秦将,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杀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数,而最后竟然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辟榆中几千里的地域,最终竟然斩于阳周。”
他说:“现在的形势危急,赵高到处找人推卸责任,他早就盯上将军了,将军你有功也是死,没功也是死,你看着办吧!”
此时章邯也只是心动,并未允诺,尤其是对手下提出的“签订合约,割地为王”,其实他是向往的,但只是有所顾虑。他顾虑什么呢?名节。
自古名将都看着名将,叛将、降将会让他们生不如死,背负一辈子的心理负担。所以章邯走出这一步是无比艰难的,心里必定经过激烈的煎熬。
真正让章邯走出这一步的是项羽又一次击败了他,从项羽的英姿勃发和惊人的军事天才中,章邯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当时认为项羽这样的人,才配当天下之主。
所以我们说,章邯之所以会降项羽,有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上文所说的,形势所迫。胡亥和赵高这两人,算是臭了,满朝文武包括百姓没有不恨他们的,而章邯是个英雄,他不瞎,当然知道“良将择主而侍”的道理。
人不怕死,就怕死得不值。死在一个小人手里,倒不如跟随英雄,哪怕战死沙场,也能成全一世英名。
第二,项羽的出身和个人能力。项羽是贵族出身,古代非常注重门第,“项”字自古就尊贵,原本是西周时期皇帝后代的封国,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变成一个姓氏。项羽是名门望族之后,极具号召力,其个人也有过人的军事能力,所谓“英雄惜英雄”,章邯真心佩服项羽。
第三,刘邦低微的出身和为人处世的流氓手段,章邯是鄙夷的,在章邯眼里刘邦赢在运气好,他完全没资格为天下之主。章邯也是心高气傲的,即使项羽兵败,刘邦真心邀请,他恐怕不会屑于与市井之人为伍的。
第四,章邯的人生不能再有污点了。章邯的人生只有一次背叛的机会,而且必须是形势所迫,这次背叛已经让他被人戳脊梁骨了,如果再次背叛,不仅刘邦未必信任他,他自己那一关首先就过不去。
第五,秦军降卒,首先并非都是秦人,而是六国的人都有,原本是劳工被临时征兵,所以就无所谓给秦人报仇;更重要的一点是,坑杀一事项羽很可能是背锅的,其实并没有。
章邯投降项羽后,被项羽封为“雍王”,和塞王、翟王一起成为项羽精心设计的“屏障”。
至汉二年,刘邦久攻废丘不下,汉军用计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剑自刎。
章邯是个悲情英雄,他到临死那一刻,仍然期待项羽的军队如同天降神兵一样到来,然而等了半年也没等到,他所信仰的一切和崇拜的一切,都随着一个朝代的覆灭而灰飞烟灭了。
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章邯是秦朝末年的一代名将,当时残暴的大秦王朝已笈笈可危,陈胜、吴广的起义已经让秦政府难以支撑。而在这个危急关头,章邯挺身而出,亲自率领一支由囚犯为主体的军队,开始了对大秦朝的挽救之旅,先是打败了进军咸阳的义军,随后又打败了陈胜吴广的主力义军,最终逼迫陈胜兵败被杀。可是在刘邦攻入关中时他却死守孤城不愿投降,为什么最后却归顺与项羽?
章邯先是打压了项梁、项羽和刘邦,后来,盖世英雄项梁更是死在了章邯的屠刀之下。对当时而言,章邯凭一己之力挽救了秦朝,但是后来夺掌实权的楚怀王派刘邦宋义兵分两路进军咸阳。途中,作为副帅的项羽刀劈停军不前的宋义,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军队领导权。随后又率军进军巨鹿,而当时守巨鹿的秦军主帅正是章邯,项羽依靠"破釜沉舟"的策略逐个击灭,他先是切断秦军的粮道,然后把章邯的秦军主力围困在巨鹿孤城,最后秦军大败。
失利后的章邯希望得秦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结果朝中手握大权的赵高却想把他当成"替罪羊"。因此对秦朝政府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章邯最终选择了归顺项羽。而项羽也不计前嫌,大度地接纳并重用章邯,这使得章邯由衷的感谢项羽,也是被项羽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后来在项羽分封天下诸侯时,给章邯的封地也是地位非常重要的三秦之地,以便于扼守刘邦东归。(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章邯死心塌地追随项羽其实说不上,既然被项羽封为三秦之王,成为一方诸侯,那就是给他一方地,他守得住是王;守不住,有气节的人就得殉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理,是贵族时代的理,就是那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且那时候项羽在齐国正跟田容纠缠,他不可能远距离从齐地奔袭到咸阳来援助章邯。
至于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结合历史事实,可以做如下分析:
其一,章邯是秦末的一个悲情名将,他不可能投降韩信这样没有士人底线的将领。先秦时期最让人着迷的就是那种贵族精神,可以打,可以杀,但是决不受羞辱。那是士人的底线,但是后来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演化歪了,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什么“忍辱偷生”种种托词为贪生怕死找理由,这些“蝼蚁”精神的渊薮就是刘邦和韩信,他们是鼻祖。
以前的士人是可以不要命但一定要脸,到刘邦一帮人崛起时,这个时代的精神就彻底扭转了“没有命,要什么脸?”
韩信起初在哪儿都不受重用,尤其是项梁、项羽那。不是因为韩信没有才华,而是他连基本的士的精神都没有,他被乡里认为“贫而无行” ,他受“胯下之辱”,是被主流的士人所鄙夷的一种人。因此章邯失败后不可能投降像韩信这样的将领,这是其一。
其二,章邯不会投降刘邦。因为章邯被迫投降项羽导致二十万秦军被坑杀,其实跟刘邦是有直接关系的。当时刘邦进逼武关时,赵高就已经像刘邦暗送秋波,并派使者与刘邦谈判,赵高希望杀死秦二世胡亥投降,与刘邦共享关中。
正是这一阴谋,实际上导致秦王朝开始放弃章邯的这支军队,国家一旦有这样的决策,章邯就面临政治上孤立,物资无法供应的窘迫。试想一只二十万的大军一旦粮草无法供应,要么等死,要么兵变。
章邯也算是秦末的一位悲情英雄。他在镇压秦末农民起义中表现相当卓越,镇压了反秦第一波声势浩大的浪潮——陈胜吴广,而后又打败了天下反秦的核心力量楚国的项梁军。《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章邯率领临时组建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里面应该有宿卫咸阳城的秦军精锐,就像汉朝拱卫京畿的就有南军北军。骊山临时征召的囚徒,有可能主要是做后勤运输补给用的。
不然没法解释章邯组织的一帮囚徒能无往不胜,如若是,说不定早像当年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临时组织的奴隶阵前倒戈。
试想骊山的囚徒大都是各国因罪被处罚的罪人或服徭役的普通百姓,这些人即便有战斗力也称不上训练有素,顶多是散兵游勇,他们对于秦朝统治只有怨愤,战一开打估计直接跑光了,谁还会去卖命。
后来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在巨鹿包围赵王歇和陈余时,章邯其实已经被靠边站,直接只是负责运送粮草了。
前期章邯军一直作为主力镇压起义,并连连获胜,在巨鹿包围赵国时,章邯军突然从主角变成配角,成了王离主攻,章邯辅助,其实里面暗含了秦王朝的政治角逐。赵高设计杀死蒙恬后,王翦的孙子王离代替蒙恬成为长城军主帅。王翦、王贲父子在秦灭六国中可谓居功至伟,在秦始皇琅琊刻石中王翦(史记记载是王离,可能有误)是居首位受封武成侯,王贲是第二位受封通武侯。
《秦始皇本纪》记录的琅琊刻石: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王翦王贲父子在秦国一统后可能功高震主,开始退隐了,因此到二世时只有王离在冲锋陷阵,可这家伙的军事才能真没遗传好。
秦二世胡亥和赵高让章邯靠边站,本意是想让王离来坐收镇压农民起义胜利成果的,借机笼络王氏军事集团。谁知半路杀出了一个项羽,把王离打败,彻底扭转了秦末战争格局。《张耳陈馀列传》记载: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在咸阳的赵高听到王离战败的同时,刘邦已经带一支军队进逼武关,在这种局势下,赵高就想自保,偷摸与刘邦暗通款曲。
天下群雄并起反抗秦王朝,胡亥不反思自己的罪过和自责自己的无能,反而问罪重臣,导致冯去疾、冯劫不愿受辱自杀,李斯具五刑而死。秦始皇留下的治国帮底被毁坏殆尽,秦帝国最后柱石倒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问罪重臣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秦二世这个蠢货,国家危难时杀良臣,自毁长城不说,还气急败坏地派使者问罪在前方打战的章邯,章邯派司马欣回咸阳求见赵高,希望澄清误会,赵高连着三日拒不接见司马欣。司马欣赶回章邯身边,劝他投降。因此章邯投降绝对是情非得已,而不是贪生怕死。
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章邯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时,陈胜属将周文率兵向西,等到他到达戏水时,兵力已有数十万。而戏水距离咸阳城,也不过一箭之隔。面对义军的到来,赢胡亥及赵高等人都惊慌失措,而这时身为少府的章邯却挺身而出,说现在义军兵强势壮,现在调发附近县城的军队,为时已晚。骊山刑徒很多,如果能够赦免他们,发给他们兵器,我愿意率领他们迎击义军。
赢胡亥只好听从章邯之计,而章邯率兵而出,大败周文,最后还大败项梁,项梁战死。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章邯是个具有超人的军事才能,且敢于担当之人。
其次,像章邯这种敢于为国担当之人,为什么偏偏投降了项羽?这一切,其实都是被形势所逼的。
巨鹿之战,王离主力部队被项羽击破,章邯受挫,还军棘原,项羽驻军漳南,双方一时僵持。面对一时退却的章邯,秦二世赢胡亥派人前来责备章邯。章邯害怕被问罪,派长史司马欣前往咸阳解释,不料到咸阳后,主事的赵高三天都没有接见他。司马欣也害怕,马上跑回军队,并且抄小路逃跑。后来赵高派人追杀,没有追上。
司马欣回到章邯处,对章邯分析说,赵高主事,如果你战胜,赵高一定嫉妒你的功劳,如果战败,肯定成他的替死鬼。
我将心来对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章邯已感觉到秦王朝要准备将他抛弃了。
章邯一时动摇,且又加上各方诸侯写信劝降,又加上属将也纷纷劝降。 章邯犹豫良久,终于答应向项羽投降。
从这件事看出,章邯之投降,是形势所迫,也是识时务。因为秦朝大势已去,凭他被奸臣赵高排挤的他,已经不能力挽狂澜,救秦朝大厦于既倒之中。
再次,章邯投降后,项羽坑杀秦卒二十万人时,并没有加害于他,反而将他跟司马欣及董翳分别封为雍王,塞王,翟王。而三人的任务,就是从三个方向防守刘邦,困刘邦于汉中,不让东出。
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用韩信计策,从古道出兵,袭击雍王章邯。章邯抵挡不住,败走废丘。这时刘邦基本拿下关中,塞王司马欣及翟王董翳已经投降,但章邯誓死守卫废丘城。
汉军见劝降不行,就引水灌城,城破,章邯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
如果说,章邯投降项羽,那是被赵高所伤,形势所迫而为之。那么,章邯宁愿自杀而不投降刘邦, 四个字,以身殉节。他没有完成项羽交给他的任务,那就必须履行贵族精神的准则自杀。他要以自杀证明他是有操守的军人,而不是苟且偷生之徒。
后来,项羽也是如此,兵败宁可自杀也不投降。再后来的汉朝,李陵投降匈奴时,汉武大帝大发雷霆,认为李陵没有自杀殉国,是对国家的一种污辱,也是对李广将军世家的污辱。
所以,少府出身富有担当精神的章邯,兵败自杀,以身赎罪,也是合情合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