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说起这个事儿,还要从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说起。
接班人姜维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尽管马谡这个憨憨丢了街亭,导致诸葛亮不得已撤兵,但是,好在诸葛亮也并非两手空空而回,他在第一次北伐时,得到了一员大将,深受诸葛亮喜爱,甚至将其作为接班人,这名将领就是姜维。
当时诸葛亮受降了姜维以后,姜维就被诸葛亮特别重视,也就是说,姜维投降以后跟着诸葛亮混,代表的是荆州派的利益。但是姜维的横空出世,让魏延很闹心,因为本来在蜀国地位最高的武将是魏延,但是姜维来了以后,他隐隐能够感觉到,诸葛亮想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
于是,在魏延为首的那伙武将,就与姜维不太和睦,有意无意的就会刁难姜维,魏延的行为得到了益州派的支持,而这之中,又不是简单的两派竞争,同时还夹杂着文武之争,情况非常复杂。
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诸葛亮算出魏延要谋反,就设计将魏延除去了,这样一来,最大的收益人是姜维,尽管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是千古贤相,但是杀魏延后最大的受益人是他的接班人姜维,这一点让很多人不免有一点猜疑,也正因为这样,姜维在蜀国才能顺利接过了诸葛亮的接力棒,统管了军权。
匡扶汉室诸葛亮帮姜维扫清了道路,可以说是为了姜维力排众议,对姜维信任有加。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了兵权的同时,也接过了诸葛亮的遗志,从这一天起,匡扶汉室成了姜维毕生的夙愿。
姜维多次出兵北伐,以弱蜀伐强魏,打了几次胜仗,也打了几次败仗,但是却没有决定性的战国,后主刘禅的暗弱,黄皓的捣蛋,让姜维的北伐和诸葛亮的结果一样,都是无疾而终。
终于在曹魏军队大举攻打蜀汉的时候,姜维守卫剑阁,邓艾出奇兵直接进攻刘禅所在的成都,结果无能的刘禅直接选择了投降,成都百姓被屠三日,姜维听到刘禅投降的消息,直接就哭了,跪地向五丈原的方向磕头流泪,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
刘禅投降了邓艾之后,姜维也选择投降了钟会,最后在与钟会入蜀的时候被魏军所杀。据说,当时的姜维被割开了肚子,他的胆比斗还大,让人敬佩。
“叛国投敌”但是姜维从曹魏投降诸葛亮,然后口口声声的高喊“匡扶汉室”,在大敌当前之下,又投降了钟会,这样的选择和做法让当时的百姓觉得可笑,就这德性,遇到困难就投降,翻来覆去的投降,也配高喊“匡扶汉室”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背负了骂名,连《三国志》对姜维的记载也是投降。昨天还是蜀汉名将的姜维,一夜之间成了叛国投敌的反复小人,很多人都说,诸葛亮当初瞎了眼,选择了这样的一个人做接班人,诸葛亮泉下有知,一定死不瞑目。
姜维背负“反复小人”的罪名82年,直到82年之后,出土了一封信,才洗刷了姜维的冤屈。
密信内容:“陛下忍辱数日,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从密信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姜维仍然抱着一丝复国的希望,还在心中安慰刘禅,让他稍作忍耐,等他和钟会复国,再行图谋,重新组织蜀汉,匡扶汉室。
可惜的是,钟会和姜维的密谋被识破,被邓艾所杀,这封信直到出土,姜维的冤屈才被洗刷。直到此刻,蜀汉原来的百姓才明白,诸葛亮慧眼识人,也同时惋惜姜维,更觉心中有愧。
大业未成正是这封密信,为姜维正名,全了姜维忠肝义胆之名,也没有辱没了诸葛亮,算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姜维和诸葛亮一样,一生为匡扶汉室殚精竭虑,最终都没能达成夙愿,可悲可叹,可歌可泣!
▲文/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我了解历史!
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蜀汉自诸葛亮去世后,以蒋琬辅政。蒋琬是随刘备从荆州入蜀的旧部,也算蜀汉勋臣,是诸葛亮临终时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任费袆为尚书令,以为副手。蒋琬和费袆执政后,力撑危局,一改诸葛亮在时穷兵黩武、倾国伐魏的做法,采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保国安民,对外结好东吴、防备曹魏的政策,基本上维持了诸葛亮身后蜀汉的稳定局面,在军事上再也没有进行过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
蒋琬并未忘记恢复汉室的使命 。他曾计划训练水军,再顺汉水东进共伐曹魏,这本是值得一试的新思路,但因为朝议时遭众臣反对,没有得以出军。蒋琬本是颇有才干之人,可惜身体羸弱,执政仅几年便身患重病,遂由费袆担任大将军,执掌军政,而当时蜀汉直接统军的大将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原是曹魏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时归降蜀汉。姜维能文能武,足智多谋,深得诸葛亮的青睐与器重,赞誉其为“陇西奇才”。他归附蜀汉后,诸葛亮先封其为将军,后来又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死后又晋封为卫将军。
公元246年,蒋琬病殁,由费袆接替其职,执掌朝政。费袆继续执行蒋琬罢兵息战、保国安民的政策。姜维自以为文武兼具、才略过人,又熟谙陇西地理民情,总想继承恩师诸葛亮的衣钵,继续大举出兵北伐,但每每受到费袆的掣肘,并严格限制他的兵力,使其麾下所统之兵从未超过万人。姜维饱受裁抑,总有壮志难酬的憋屈感。
253年,在一次欢宴中,费袆被曹魏降人郭循刺杀,军权遂全部落到姜维手中。郭循因何刺死费袆?因史料记载含混闪烁,且语焉不详,遂成三国蜀史上的一大谜团。
姜维独掌军权后,便开始出兵向曹魏发动频繁的进攻。诸葛亮六伐中原的故事脍炙人口,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令人感佩;姜维独揽蜀汉军政大权后比恩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九伐中原,虽取得过局部胜利,但总体是胜少负多,丝毫改变不了魏强蜀弱的被动局面。为了谋求军事上的胜利,改变久战无功的尴尬态势,姜维绞尽脑汁,加紧了对战略、战术的创新研究,随后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军事变革”——撤掉前汉中守将魏延在(汉中)外围精心部署的军事据点,全面收缩防线,企图通过诱敌深入,快速反击,实现一次性大量歼灭魏军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
实际证明,姜维的军事变革不但没有达到大量歼敌的目的,反而因为轻易放弃外围防御,给长于骑战的魏军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可乘之机,不但很快失去了战略要地汉中,还为之后的曹魏灭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后来,魏国司马昭命钟会、邓艾率军灭蜀。蜀军按姜维的战前部署,全面收缩防线,退守汉、乐二城。而钟会则对二城视而不见,只命偏将分别率军围困,自己率大军绕过二城继续前进,直接西出阳安关。魏军对汉、乐二城不理不睬,而是分兵围困并绕城而前,一旦越过这两座据点,姜维精心设下的防线也就名存实亡、不攻自破了。
随着汉、乐二城这两道互为犄角的防线被魏军撕破,钟会屯兵剑阁与姜维对峙,邓艾就可以从容地率奇兵寻找入川的捷径了。如果不是姜维擅改魏延将兵力集中在汉中外围、且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守御法,汉中就不会失守,邓艾也绝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偷渡阴平,假如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平原,蜀汉凭借山川之险,也就不会迅速房倒屋塌了。
见邓艾率军突然兵临成都城下,蜀二世刘禅方寸大乱,意志崩溃,在投降派譙周的劝说下,刘禅献城投降。这年是公元263年,建国43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姜维先是继承恩师诸葛亮的遗志,九次出兵攻伐曹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国家灭亡、山河破碎之际,后主刘禅已经献土降魏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初心,还一门心思图谋恢复蜀汉。他企图通过诈降曹魏,再结好钟会,撺掇他起兵谋反,再寻机除掉钟会,实现自己灭掉曹魏、匡复汉室的最终理想。
姜维骗取了钟会的信任,又劝说钟会起兵谋反。他试图利用钟会的力量反戈一击,推翻曹魏,然后再杀掉钟会,帮助后主刘禅复国。
最后姜维功亏一篑,兵败身亡,常使后世英雄为之扼腕垂泪。但最近也有人说,姜维降魏是真降而非诈降。
依据是:蜀后主刘禅都已经放弃抵抗,举国投降了,姜维早知大势已去,且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他还会死脑筋般心怀前朝、并忍辱负重、煞费苦心地策反钟会、迎回后主吗?这等曲折离奇且令人感动的情节,只会出现在演义小说中,在真实历史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他是真心归降曹魏的。后来钟会之所以铤而走险,意欲谋反,实属手握重兵被司马昭猜忌而百口莫辩,只得举兵造反,但最终被司马昭的政治攻势和内外夹击之策给彻底击灭了。司马昭为了彻底消灭蜀汉残余力量,就把降将姜维也给罗织进去了,于是诬陷他伙同钟会造反,再将其一网打尽。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姜维被杀83年(一说82年)后 ,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公元346年,东晋名将桓温再次率大军伐蜀,目标是消灭盘踞西蜀的成汉政权。晋军入蜀后,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攻陷了成都,灭掉了成汉。桓温的部将孙盛进成都后,在宫殿内存放档案的密室中发现一封尘封已久的密信,打开一开,发现竟是前蜀汉大将姜维写给后主刘禅亲笔信,只有寥寥23个字。孙盛将信交给桓温。桓温看罢很是感慨 ,喟叹道:“诸葛亮可以瞑目矣”!
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短短23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很明显,姜维投降钟会是诈降,目的仍是走“曲线救国”之路,以图恢复蜀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迎回后主刘禅。到此人们才知道姜维之用心良苦。他劝刘禅忍几天屈辱,他一定说服钟会倒戈,举兵击魏,使社稷转危为安,让黑暗归于光明。很显然,若钟会起事后不愿逢迎刘禅为主,姜维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诛杀他。姜维对蜀汉的忠心可鉴日月,不禁让天地动容。难怪桓温看信后为之唏嘘感叹“武侯可瞑目矣”!
姜维的军事能力如何暂且不论, 他对蜀汉的忠诚却毋庸置疑,他一直没有忘却诸葛亮的遗愿,以恢复蜀汉为己任,虽然最终功败垂成,和钟会双双殒命,他的道德操守似乎并不比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动古今的诸葛亮差许多。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看的很准,他确实可以瞑目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姜维是蜀汉后期蜀国的大将,也是当时人才凋敝的蜀国唯一能够与魏国相抗衡的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其继续北伐的遗志,在他一生中“九伐中原”,但结果也基本如诸葛亮一样,都是无功而返。
从客观来说,蜀国是当时国力最弱的一国,在灭亡之时人口也就94万多人,同时期的魏国有500多万人,吴国也有200多万人,以这样少的人口还维持着大约10万左右规模的军队,基本上已经是穷兵黩武的境地了。
蜀汉的灭亡还要从公元262年说起,当年姜维进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在遭遇邓艾之后大败而归。实际上到了后期,邓艾就成了姜维的克星,基本每次遇到邓艾,姜维都会失败。
262年的那次失败之后,很快成都就流言四起,认为姜维无能,这个时候的姜维也知道不能回到成都了,一旦他回去,很可能会被朝中的反对势力给弄死。所以他上书刘禅,在沓中吞并,刘禅也接受了。
我们从地图中可以看到,沓中临近魏国,远离蜀国政治中心成都,一来可以避祸,二来也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可以很好地防御来自魏国的进攻。
当姜维在沓中屯兵的时候,他也不忘国事,上书刘禅要注意几处险要的地段,要刘禅在那些地段分兵把守,但沉迷于声色之中的刘禅根本没当回事。
公元263年,魏国出动三路大军16万人进攻蜀国。一路是邓艾部,从临洮出发进攻沓中方向的姜维部;一路是诸葛绪,从临渭出发策应邓艾,从背后进攻姜维;一路由钟会领军,是进攻蜀国大军的统帅,从长安出发,进攻汉中。
很快魏军就拿下了汉中,而姜维此时正在沓中方向和邓艾对峙。发现情况不妙的姜维很快就调转部队,与汉中撤下来的部队集结在了剑阁,与钟会对峙。
而邓艾则带领一支奇兵,绕过了剑阁险道,翻山越岭直接出现在了成都平原。此时的刘禅才如梦初醒,连忙打来姜维的上书,发现只要按照姜维所说在险道上分兵把守,邓艾也是不可能会出现在成都平原上的。但为时已晚,不得已由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军在绵竹大战邓艾大军,结果绵竹大战蜀军战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双双战死。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刘禅选择了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在剑阁收到投降消息的姜维仰天长叹,但他并没有放弃。当时的姜维已经59岁,看人看的非常地准,他根据自己的了解,认为魏军统帅钟会实际上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不会甘于人下。于是他选择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计划就是诈降钟会,怂恿钟会反叛,然后乘乱恢复蜀国。那么这个计划可行么?可行。在姜维投降钟会之机,他写了封秘信给刘禅,内容如下: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也证明了他的真实想法,诈降钟会,扰乱魏国,乘乱复国。这封密信是在姜维死后82年,公元347年恒温平定巴蜀在成都偶然发现的。
姜维刚投降钟会,就向钟会献策:除掉邓艾,控制住蜀国境内的全部魏军,然后和他率领的蜀军一同进攻长安,如果成功可以夺得天下,即便失败也可以退回成都封疆裂土,做个土皇帝。
姜维果然没有看错,钟会确实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不会甘心居于人下,他是个一心只想当老大的人物。这个计划钟会会接受么?肯定会!为何?因为钟会这一生如果想当老大,也只有这次机会了,统帅了16万大军的兵团,但是还差一个因素,就是蜀中势力的支持,现在有姜维的大力支持,所以这个因素也成立了。
钟会当然会掂量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了,蜀中的16万魏军再加上姜维带领的至少5万蜀军,一起有21万人之多,是当时三国最大的兵团,而且没有之一!
魏国500万左右的人口,军队人数最多50万人,除去他带的16万人,还剩下34万人左右,而这些部队中,有20万人要防守东吴,10万人左右要在全国各地驻防,还要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在长安地区的魏军也就5万人左右,顶多能凑上10万人。而他一旦实行了这个计划,能够进攻长安的部队可以达到20万人,当然是胜算极大的事情!
钟会和姜维可以说一拍即合,姜维很快又献出了一策,除掉邓艾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截下了邓艾回复朝廷的信件,把给朝廷的上书改的极为傲慢,尤其是对司马昭,充满了鄙视之情。同时他们又上报魏国朝廷,说邓艾有反叛之心。魏国朝廷很快就下旨捉拿邓艾,于是他们拿着圣旨来到成都,拿下了邓艾,当然还没等邓艾被送到长安,在路上就除掉了邓艾。
此时钟会和姜维要做的就是准备谋反了,但是这需要时间,尤其是在蜀中的魏国将领,要逐步地换上钟会自己的亲信,把不服从钟会的一个一个地除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昭察觉出了钟会的想法,就表示要到成都慰问钟会。钟会和姜维收到信函之后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组织了成都的军官召开宴席,打算在宴席上宣布反叛的事情。由于计划仓促,当时成都的很多军官都对钟会的这个想法表示了反感,从而引发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双双遇难。
虽然说姜维的复国计划没能成功,但是他在临死之前除掉了钟会和邓艾,也算是为蜀国报了仇了吧。
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瞑目的不仅是诸葛亮,还有姜维本人。因为这封密信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密谋——姜维是忍辱负重的忠臣良将,诸葛亮是识人任人的大师,只是他们两人都没有回天之术。
诸葛亮对姜维的培养姜维原本是魏国将领,但他在魏国不受重用,身怀绝技的姜维,一心建功立业,却没有用武之地,甚至被怀疑有异心,于是他干脆选择跳槽,投靠了当世奇才诸葛亮麾下。
诸葛亮是识人用人的大师,他一直在为缺乏接班人而烦恼——蜀汉虽不乏优秀人才,但能替代自己,充当中流砥柱的人才,经过短暂接触,诸葛亮认定姜维就是理想人选。
诸葛亮是把姜维当作接班人培养的,所以他对姜维毫不保留,放手大胆地锻炼培养,不吝提拔重用。在诸葛亮看来,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远胜蜀汉其他文臣武将,一定可以继承自己衣钵,成为蜀汉未来的中流砥柱。
姜维遭遇的困境诸葛亮死后,以姜维之才,本应成为蜀国梁柱,但费祎、诸葛瞻等人对姜维并不完全信任,反而处处制约,让姜维不得尽情施展才华,尽管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数次率军北伐,但由于蜀汉内部的争权夺利,姜维作为外来户和魏国降将,北伐未能取得更大成功。
魏国的钟会、邓艾率军对蜀汉采取攻势,姜维是唯一能堪舆匹敌的对手,但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对带兵在外的姜维不予信任,黄皓甚至谋划废掉姜维,夺取兵权,愤怒的姜维向刘禅上书,请求砍了黄皓这个奸臣的脑袋,糊涂的刘禅非但不听,反而听信黄皓谗言,对魏军的全面进攻不以为然,依然醉生梦死。
关键时刻,还是姜维统兵抵御魏军,他率军退守剑阁,试图凭借天险御敌,但无奈邓艾兵出亲谋,偷渡阴平小道,出剑阁之后,率军击破绵竹,大军直抵成都城下。
关键时刻,刘禅置姜维固守成都或东面投吴的意见于不顾,露出逃生怕死的本姓,亲自开城投降,还亲自下令并让姜维投降。
姜维原本要率军拼命抵抗,全体将士闻讯愤愤不平,拔刀砍石,发泄不满,但皇帝的话不得不听,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忍辱负重蜀汉灭国后,刘禅得到魏国礼遇,过得乐不思蜀,姜维却没有老老实实,他投降魏国后得到钟会的礼遇,却唆使钟会起兵造反,但因谋划不周,事情败露,姜维、钟会、邓艾等都被杀害,换来了一个三方皆输的结局。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姜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本是魏将,却叛魏归蜀,后来又叛蜀降魏,投降之后却又唆使他人叛魏,如此反复无常,最后身败名裂而死,不仅引起蜀国方面对他的鄙视,也招致百姓的痛恨。
但到姜维之死80年后,一本密信的发现改变了姜维的命运,为他彻底正了名。
这封信的名字《密书通后主》,是姜维投降魏国后,偷偷写给刘禅的密信,信的内容是:“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华阳国志》)
由此可见,姜维奉刘禅之命不得已投降魏国后,发现魏国高层争权夺利,矛盾重重,便想要来一“反间计”,自己忍辱负重,跟钟会混到一起,然后利用钟会的野心和与邓艾的矛盾,挑拨钟会谋反,再浑水摸鱼。
东晋的孙盛一直不喜欢姜维,但他后来也见到了这封密信,不得不承认姜维“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
可以说,这封密信的发现彻底洗脱了姜维朝秦暮楚的叛将之名,见证了他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面,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识人水平,足以让他瞑目,可惜姜维摊上了刘禅这个平庸之主,“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虽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倍受世人赞叹;但他“错用马谡守街亭”的决策,则又是他一生的最大诟病。
因此,当姜维的“敛兵聚谷”之策失败后,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并灭亡蜀时,有人在指责姜维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的同时,又将矛头指向了诸葛亮“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诟病。
但是,姜维死亡82年后,随着东晋恒温灭亡成汉政权,无意中发现姜维写给刘禅的一封密函,不但使诸葛亮“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诟病得以洗刷,而且也让姜维的“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的冤情大白于天下。
所以,有人感吧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那么,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对于诸多蜀汉文武几乎都没有提及,却唯独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显然,刘备非常担心诸葛亮重用和自己关系密切的马谡,从而造成难以想象的败局。
然而,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街亭守将、王平为副将,以拒张郃的曹魏援军。不料,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相劝,并未于街亭要道扎寨,反要在街亭道旁的侧山上扎营。结果,被张郃团团包围,断其水源,造成军心动摇,进而使马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破敌之策化为泡影。
接着,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才突然想到了先主的临终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此,诸葛亮失声痛哭,悔恨不已。也因此,“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诟病便成了诸葛亮一生的污点。
后来,于公元238年至262年间,姜维继承武侯遗志,先后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但是,在当他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后,遭到了蜀汉幼主刘禅的亲信宦官黄皓和佞臣阎宇的陷害,只好改变蜀汉的用兵策略。由原来的主动出兵北伐,变为被动固守待敌。同时,他还将魏延、王平曾经一直延用的“分固守险”策略,变为了“敛兵聚谷”之策,关键自己又躲去沓中屯田以避祸。
对此,有人说姜维如果没有改变魏延、王平的“分固守险”策略,钟会、邓艾的大军又怎么可能顺利占据。但是,也有人说,以蜀汉的地理和人口劣势,就算采用“分固守险”策略,也只是苟延残喘,并不能改变蜀汉的灭亡命运。而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却是主动将曹魏主力大军放进来,并深沟高垒以拒,然后断其粮道,便可将曹魏的主力大军消灭于险恶大山之中,进而为蜀汉冲出“偏安一隅”扫清最大阻力。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改变蜀汉无法冲出“偏安一隅的牢笼”。
公元263年,身在远沓中屯田的姜维,闻知钟会正在关中治军,随上书刘禅应当提早防备钟会入侵。遗憾的是,刘禅却在黄皓的蛊惑下,不予理睬。结果,造成钟会入侵蜀汉时,远在数百里外的姜维无法及时布防,终致“敛兵聚谷”的千古奇谋胎死腹中,而蜀汉也因此被邓艾灭亡。
同时,姜维接到刘禅的投降诏书后,随“投降”了曹魏主将钟会。次年初,姜维诱导曹魏主将钟会叛魏,失败后姜维和家人一同遇害。
事后,有人将蜀汉灭亡的矛头直指姜维,认为他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而作为招降姜维的诸葛亮,对姜维寄予厚望的诸葛亮,则连带受到了这些人的指责,说诸葛亮眼光太差,无识人用人之能。
然而,姜维死亡82年后的公元347年(永和三年),东晋安西将军恒温灭亡李特建立的成汉政权时,部将孙盛在成汉的宫廷密档中,偶然发现了姜维写给刘禅的一封密函:“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因而,证实了当初姜维“投降”钟会并非真心,也非不忠君殉节,而是“假意投降”,直到死亡的前一刻都在为重立蜀汉而殚精竭虑。期间,姜维确实取得了钟会的信任,钟会也已打算拔给姜维5万大军,意图割据蜀汉之地自立为王。而钟会拔给姜维的5万大军又正好是姜维的原班人马,又有地利和人和之利,完全有机会废掉钟会,重立蜀汉。结果,钟会不听姜维相劝,未能暗中处死关押的曹魏高级将领,最终反被这些脱困的将领杀死。
所以,或许诸葛亮在重任马谡的问题上存在感情用事的诟病,但是他在发现姜维这个大才上绝对是独具慧眼的,若泉下有知,又岂能不深感欣慰呢!
图片来源网络
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在一百多年的三国混战时期,出现了太多了不起的人物,可以说是谋士多如狗,名将满地跑,将星璀璨,谋士风流。特别是三国前期,诸葛亮、鲁肃、荀彧、庞统、郭嘉、贾诩、田丰、周瑜、陆逊、司马懿等人都是一时之选,智计百出。武将之吕布,关羽,张飞,典韦,赵云,马超,许诸,黄忠,孙策,张辽等,每个都武艺高强,有着万夫莫敌之勇。
而姜维,作为三国后期的蜀汉政权的领军人物,虽然被誉为三国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天才之一。由于终其一生都没有非常辉煌的胜绩,蜀国又是在他领军时期被灭国的,加上他还顶着一个“谋反”的名头。所以相对来说,他并不是很受后世人的喜欢,名声也不大。但是大家仔细分析下姜维当时所处的环境,就会发现他是多么了不起。
姜维出生于202年,这时候曹操已经打赢了官渡之战,确定了他曹魏政权在北方的统治地位,他的父亲姜冏当时就在曹操手下为官。在姜维15岁时,他的父亲为了镇压羌、戎族的叛乱,不幸战死沙场,曹操念其功劳,给姜维封了个中郎的官位,使他从此步入官场。
228年,诸葛亮出祁山开始第一次北伐,姜维作为天水关的将领,被平庸的太守马遵派去领兵与诸葛亮对战。但是他的上司却带着心腹手下偷偷地跑了,使得军心涣散,被诸葛亮大败。等他带着残兵败将找到马遵的时候,却又被怀疑已经投降了蜀军,拒之城外,还遭到了辱骂。一起之下,姜维就真的带兵去投降了诸葛亮,踏上了崛起之路。
姜维投降后,很受诸葛亮器重,把他收为了关门弟子,常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悉心教导,把一身经天纬地的本领,尽数教与之。诸葛亮曾在信里这样形容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来得诸葛亮推荐,姜维在30岁这年,被封为了征西大将军,开始独领一军,开始了他名将的征程。
此后几年,姜维随诸葛亮四出祁山,攻略曹魏之地,建功颇多。234年,诸葛亮再次北伐,与司马懿对战,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姜维临危受命,接掌了军权,下令秘不发丧,又使“虚实之计”骗过了司马懿,把蜀国的主力部队安全地带了回去。他也为此得封平襄侯。
失去了诸葛亮的蜀国,原本就处于三国中的弱势地位就更加突出。诸葛亮在死后,蜀国内政由蒋琬接手,战略方向由原来的主动出击,变为了全面收缩防御,加上蜀国连年出现叛乱,边境的少数民族也叛乱不断,姜维一直受命在蜀地四处奔波平叛,让蜀国不至于陷入内乱中,姜维也因功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244年,蒋琬病重,将大权交给了费祎。到246年,蒋琬病逝后,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虽是如此,姜维在朝堂上仍不得信任,处处受到受到费祎的制衡,每当姜维想兴兵出战,费祎就出面反对,让其前功尽弃。就连姜维想招降羌、胡等少数民族为蜀汉所用,也遭到了反对,常常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直至253年春,费祎莫名被魏国间谍刺杀身亡,姜维才开始独掌蜀国军权。
姜维作为诸葛亮唯一的关门弟子,继承了其师的意志,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并且深得诸葛亮兵法精髓。在接掌大权后,尽管蜀国内部仍然是党派林立,党争不断,但他仍然执行了诸葛亮制定的韬略,以攻代守,西出祁山,北伐曹魏,要以不断的进攻,蚕食魏国的版图,每次北伐都将一定的城池纳入蜀国版图。这是诸葛亮生前经过深思熟虑制定的“攻魏韬略”,如果诸葛亮不是那么早逝,“光复汉室”这个目标还是有希望达成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自238年第一次带兵出祁山,直到262年最后一次出兵,在这20多年间,姜维共组织了十一次北伐,胜五次,平手四次,败两次。要知道,当时的蜀国大将凋零,能战之兵仅十余万,在刘备失荆州后,仅统领着一州之地。魏国则是坐拥天下九州之地,战将无数,善战之兵六十多万,力量对比上是碾压蜀国的。但是姜维仍然凭着自己的能力,取得了大部分战争的胜利,两次失败也都是因为用人不当导致的。没有大将,他就自己上,没有兵就自己去招,去抓,没有粮草就带队去种植,硬生生地以一己之力,凭借自身的文武双全,独立支撑着整个北伐战局。
就这,姜维为蜀国付出了如此之多,在蜀后主处还是没落得好处,经常受到诘问。加上宦官黄皓弄权,想废掉姜维,重新培养自己的心腹阎宇。在姜维上奏刘禅,让其杀掉黄皓,未得到同意后,姜维害怕再来一次“马遵之事”,所以不敢再回成都,只好带兵在沓中种麦避祸。
263年,魏国大将钟会,邓艾共同率领大军进攻蜀国,听闻消息后的姜维,立马放下成见,亲自带兵到剑阁驻守,阻挡钟会的正面大军,使其不得寸进。但是蜀国只有一个姜维,他挡住了钟会,却没人再挡住发起奇袭的邓艾。在邓艾穿过几百公里的无人区,骑兵天降杀死绵竹关守将诸葛瞻后,成都再无险可守。刘禅在官员的劝说下,开城投降,并且敕令姜维投降。
驻守剑阁的姜维,本想回军救援成都的,奈何刘禅已经投降,他无可奈何下,只能向钟会投降。自此,蜀汉政权灭亡,很多忠于蜀汉的官员或自杀,或带领家人退隐山林,或做殊死反抗。如果姜维也像他们一样真心投降或者退隐,那他的故事也就结束了。可他从未放弃心中的坚持,从未忘记诸葛亮的嘱托,即使现在蜀国已经投降,他还要以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在投降钟会后,姜维获得了赏识,加上姜维的刻意奉承,钟会对其极其喜欢,经常把酒言欢,出则同乘,甚至把他原来的蜀国军队交给了他统领,丝毫不把他当做一个降将对待。而姜维在与其相处间,看出了钟会对邓艾的不满,毕竟一起出征,现在自己可以说一点功劳没有,蜀国是向邓艾投降的,功劳全归了他。再说,钟会其实是一个野心非常大之人,现在领着大军在外,又收服了姜维这等文武双全的人,野心开始膨胀。
姜维正是利用这些因素,开始策反钟会,离间他与邓艾、魏国的关系,他为此跟钟会说会招降更多蜀国士兵,一起参与反抗。到时凭借着手中的二十万魏军和近十万蜀国降兵,对付邓艾是易如反掌,反攻魏国也未尝不可。钟会果然心动了,决定杀了邓艾,重新扶起蜀国刘婵这杆旗,打定主意对抗魏国。
于是,钟会与姜维带领大军擒杀了邓艾,把大部分的魏国将领都关押了起来,然后伪造太后遗诏,上书要废了魏主司马昭。可惜,钟会没有听信姜维的劝说,当机立断把所有魏将在第一时间杀死,只是关押了起来。后来这些 将领被各营官兵和残余魏军所救,趁着钟会与姜维在议事时带兵杀入,双方在蜀国王宫内大战,钟会寡不敌众,被杀害,姜维见此,自感复国无望,心灰意冷之下,挥剑自刎。
直到公元346年,东晋名将桓温再次率大军伐蜀,目标是消灭盘踞西蜀的成汉政权。在攻破成都后,其部下在王宫的一个已经蒙尘了的密盒,打开后发现了一封秘密奏折,是姜维写给刘禅的,只见上面写着:“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的这段秘辛才被世人所知,桓温看后,不禁感叹:“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纵观姜维一生,他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悲情的英雄。少年丧父,初战就被上司出卖,投降诸葛亮后虽得其器重,倾囊相授,但是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在蜀汉处处受制于人,自身报复都未得施展。等得独掌大权后,又有宦官弄权,欲除之而后快,导致他连成都都不敢回,只得躲在外面种麦子。十一次北伐,也因蜀汉国内的派系林立,相互制约,而未能竟全功,甚至还输了两场。到后来,魏国大举来攻,他不计前嫌,率军出战,顶住了钟会,但是刘禅却先一步投降了邓艾,都不等他救援,甚至还下旨他投降。
这还不算,在他投降后,以一个降将的身份,获得了钟会的信任,并将其策反,让其囚禁魏国将领,重新扶起蜀汉政权以对抗魏国。这是何等的魄力,身在魏营,以一己之力,要策反钟会,让其擒杀邓艾,对抗魏国,而他则会寻机杀了钟会,光复蜀汉政权,“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封密折就是这时候姜维写给刘禅的,如果他的计划成功,蜀汉光复有望。奈何,钟会没有第一时间把魏将杀了,导致反被其人所杀,姜维心灰意冷之下自刎,结束了一生。
虽然他计划没有成功,但也弄死了邓艾和钟会,使得伐蜀的魏军自相残杀,损失惨重。我们很难想象:姜维是如此的执著,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难以施展的夹缝中,在受到如此不公对待下,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仍然做到了初心不变,不断冲击命运,要以一己之力光复蜀汉政权?仅论执着,我认为他是三国第一人,当是无双国士,诸葛亮当真没有看错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