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阉流刑”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你怎么评价?

所谓“阉流刑”,我查找了一下清史卷,却并未发现这个刑罚,不过从字面意思去分析,“阉流刑”可以拆分为“阉刑”与“流刑”。

“阉刑”

清朝的百姓身在所谓盛世,却是一个“饥饿的盛世”,古代的盛世远不如今天的太平盛世,清朝的盛世更是如此,有很多人吃不饱饭,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有很多人选择“自宫”当太监。

不过太监并不是你“自宫”就能当的,没有门路关系,想进宫恐怕并不容易,有多少穷人家的孩子在宫外自宫,却终生没能入宫做太监,在宫外做了一辈子的阉人,极为悲惨。

今天说的“阉刑”,即蚕室也。蚕室,宫刑名也,或云犗刑也。这个刑罚和“自宫”自然不会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主观意愿,“自宫”去当太监,虽然是这个决定有无奈在里面,但是总归属于自愿行为。而“阉刑”则不同,如果说“净身”(自宫)是手术,那“阉刑”可是受刑,完全是两回事儿。

“净身”之人,多在小孩儿的时候去做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可是大事儿,在年龄大了之后“净身”,那存活率极低,所以“净身”的人一般都是在10岁之前,毕竟保住性命才能入宫当太监,小命不保了,什么都没了。

即便如此,小孩“净身”死亡率仍然很高,这还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因为古代的医疗条件实在太差,“净身”后丧命的事情很常见。如果及时用药的话,肯定会提升存活率,但是穷人没钱买药,有钱买药的有钱人又不会去“净身”,这是一个死结。

“阉刑”作为一项刑罚,自然不会是收钱做“生意”那么温柔,一刀子下去,管你什么死活。多数“阉刑”的人,都会在阉割之后的几天内死掉,毕竟破伤风和感染足以致命,即便高烧不退,也是万难活命。

受了“阉刑”可不会有人照顾你,更不会给你送医院去,给你一抷黄土止血,都是宽容之人了。

综上可见,受“阉刑”之人,在古代基本和受死刑也差不多,比之砍头之刑,更是多了几分折磨,痛苦程度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流刑”

所谓“流刑”,乃是流放之刑,流放刑罚,在古代也是酷刑,一般都是重犯才会被流放,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一路长途跋涉,加上有强人沿路抢劫,路上险阻重重,更有猛兽作乱,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带枷锁赶路,只是想想已经是汗流浃背。

流放之刑罚,在古代没有关照的情况下,很难到达目的地,如果有仇家交代押送的衙役,日子更加难过。若身无分文,不给衙役孝敬钱,衙役连打带骂,并不给吃食,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要死于非命了。当然了,这种犯人死在路上的情况,不是什么大事,一般没什么人会过问。

“阉流刑”

了解了以上的刑罚之后,大家可能对“阉流刑”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阉流刑”就是在执行“阉刑”后再执行“流刑”,如此一来,二罪并罚,死亡率无限接近100%,即便有人能熬过刑罚,落下病根,往后余生恐怕也不会好过了。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

清代的“阉流刑”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你怎么评价?

在古代,对于任何一个男人而言,比死难以接受的刑罚有两种:阉割、流放。

阉割,可以夺取一个男人的尊严。

流放,可以把一个男人送入炼狱。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被施以阉割的男人,当属司马迁。司马迁被斩鸡刀“伺候”过之后,生不如从,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在他写给老伙计任安的书信里,他这样写道:

“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司马迁被斩鸡时,已经年近50岁!这样的年纪在西汉时期,早已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人生该体验的滋味,大都已经体验罢了。唯一需要期盼的,就是告老还乡,和儿子一起牵着黄狗去打猎。

不过,这一切都随着“鸡”的离去,化作泡影。

极刑过后,司马迁成了乡党的笑柄。天知道司马迁在面对这些昔日“狐朋狗友”时,内心要承受多大的创伤!

比外人带给他的创伤更严重的,是家人带给他的心灵打击——司马迁的两个儿子因蒙羞而改姓!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司马迁虽说有二子一女,可是两个儿子都改了姓,那还算是司马家的后代吗?这才是司马迁所说的“以污辱先人”,更没脸去给爹妈上坟了。

想到这些,身心俱疲,冷汗直流。

司马迁想过自杀,可是他还有未竟之事业。历史上被施以阉割的男人何其多?他们大都像刚刚被施以极刑的司马迁一样,在遭此横祸之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死,然后执行潜意识里的命令。

让这些被阉割的人自己去死,才是皇帝的终极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其变态需求——凌辱。(能被施以阉割之刑,大都是士族阶层,往往把面子看得比性命还重要。)

有没有比阉割还要恐怖的刑罚?

司马迁被阉了之后,并没有继续关押在监狱,而是被赎出来,继续从事老本行。

在所有被阉割的男人里,司马迁是幸运的。与其他“被阉割的罪犯”相比,司马迁“只需”承受心理上的磨难。更多被阉割的男人,在承受那一刀的痛苦之后,还要继续接受另一种处罚——流放。

阉割+流放,这种变态到极点的刑罚,组合使用后,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阉流刑”。

换言之,被施以阉流刑的男人,在接受心理痛苦之后,立马就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双重痛苦之下,狱卒还要保证不能让他自杀!如此,真真是要把这个“男人”给逼疯。

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对流放没有具体概念。

可以回想一下老家、农村老家(很穷的那种)。倘若村里来了一个外乡人、亦或是来了一个乞丐的长期在村里不走,会有什么结果呢?

外乡人所到之处,都会承受异样眼光,村里人会想方设法占便宜,直到吸干喝净成为乞丐。成为乞丐之后,这个外乡人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除了要承受歧视,冷不丁还要遭受“刁民”的毒打。

古代帝王“常所用”流放地,通常就是你能够想象的、最穷最偏远的农村,比如云南、海南、新疆、东北等等。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民风彪悍,犯人到了这里以后,大都会被安排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给当地人当奴隶。

倘若一个被阉了的男人送到流放地,会怎样呢?除了干繁重的体力活,还要时不时地接受“参观”,或许是扒了裤子被参观;最特么坑爹的是,不允许自杀!当然了,如果犯人“因病”死去,那也没办法。

因此,很多押送阉流刑的官兵,手里都挺富裕。为什么呢?猜猜吧。

这种变态的刑罚,当然只有变态能想得出来。正因为这种刑罚的变态,才能够震慑一部分胆小怕死的官员。但是,对于我等平头百姓而言,恨不得将天下所有贪官捆起来,然后施以阉流刑,看他们还敢不敢贪赃枉法。

清代的“阉流刑”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你怎么评价?

中国古代的酷刑非常残忍,清代达到了巅峰。所谓阉流刑就是阉刑➕流刑,是清代刑罚中独特的发明。所谓宫刑就是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流刑为传统五刑之一,就是流放到边远地区服苦役,非常恶毒。

阉流刑的对象大部分是针对那些大逆不道的罪犯,判处结果往往为诛灭九族。但是,统治者偶尔也会发一点恻隐之心,犯人家里如果有未成年的小孩,有些具体情况也不会杀死。一般是男性为奴,女性为妓。不杀死不代表会放过,朝廷把这些称之为逆裔的人,关押到大牢中,等到了16岁后,由刀子手实施阉割,断子绝孙,不能留下祸根,然后发配到西北等地区做奴仆。

阉人身体被摧残,心理上被扭曲,一生活在阴影里。他们没有后代,没有财产,没有自由,形同鸡肋傀儡与行尸走肉。

实际上,由于古代技术水平和卫生条件不足,监狱环境恶劣,加上犯人的死活也不会过于关照,因此没有活到16岁或阉割期间死了的很多。 那些侥幸活下来的犯人,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分为三等流刑,等稍微恢复,养好伤口之后,就被遣送到各地,限定具体地址和自由。

在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如懿传》中,就有部分表现。这部分囚犯没有被赦免的可能,就是赦免了也没有生活能力,可以说是一生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体质不好的,走到半道上就死了。 如果是女性,人生境遇就会更惨了。犯人勉强到了发配地点,不是累死就是被主人打死,能够善终者很少,这种黑暗与无助简直就是人间地狱,惨无人道。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清代的“阉流刑”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你怎么评价?

“阉流刑”在古代也叫“宫刑”,是残忍刑罚中的一种。据说在清朝有过这种刑罚手段,其具体操作跟阉割太监是一样的。只是犯人在被阉割完了之后,就会被发配到西北军营服劳役,也就是说“流放”到边远地区干苦力。因此这种刑罚叫做“阉流刑”。

清朝对于一些罪大恶极的犯人的惩罚,首先是斩首当事人,然后在处决他的全家,俗称“株连九族”,也就是说一人犯罪,全家遭殃,整个家族被灭门的意思。当时犯人家中只要有为成年的幼儿,也就是说有几岁的孩子在,那就会被免除一死暂时不杀他们,然后将他们收养在大牢之中,这些被留下来的孩子被称作“逆裔”。

等到他们长大,十五,六岁快成年的时候,朝廷主管犯人的刑部就会造册报请皇帝审批,然后由刑部专门从事阉割犯人的“阉流刑役”,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刀儿匠”。对这些已经长大了的“逆裔”进行阉割。上面说了,阉割手法同阉割太监是一样的,用的也是特殊的阉割刀。

阉割,顾名思义,就是将这些人的生殖器官全部割掉。因为这种阉割手术风险系数极大,他和阉割太监虽然方法是一样的,但是阉割太监时一般都是在几岁的时候开始,而阉割这些长大了的犯人就难度大了点,因为他们基本上已经属于成年人了,所以由于当时的技术和条件有限,常常会发生死亡事故。

因此,到了乾隆年间,为了避免在阉割犯人时出现死亡现象,乾隆皇帝降旨将皇宫中内务府专门阉割太监的“阉役”调到刑部,负责阉割准备流放到外地的这些犯人。因为这几位被称作阉役的“刀儿匠”都是老手,刀法娴熟不说,而且经验特别丰富。

这些“逆裔”被阉割完了,养好伤口之后,就被押赴西部军营服役,或劳作,或当奴役,总之受尽了折磨。一些身体不好的犯人,就会被折腾的死在半路上。所以犯人们都不愿意去那种地方。

好好的人被阉割了不说还要被流放去服劳役,清朝的这种“阉流刑”真是太惨无人道啦!

清代的“阉流刑”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你怎么评价?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肉刑是一种极其野蛮的刑罚,有大辟(砍头)、墨(在脸上身上刺字,或许现在叫纹身?)、劓(割鼻子)、刖(挖膝盖)、宫(割生殖器)等以残害肢体达到惩戒的目的。后来为了保护劳动力,肉刑在汉朝逐渐被废止,吕后禁过一次,文帝禁过一次。

但是有三种肉刑却一直广为流传,一个是墨刑,一个是宫刑,一个就是大辟。

墨刑和大辟就不要多说了。

宫刑是五种主要肉刑里面残忍度仅次于大辟的,毕竟砍了头你就死了。所以宫刑在古代是对活着的人最大的惩罚。同时也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特色,甚至已经形成完整的手术流程和产业链了。

从殷商开始就有宫刑的记载,一直到清朝。历史上宫刑最相比较下最多的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这个小王朝占地不过两广,国内阉人却成千上万(原因有机会再说)宋太祖灭南汉后,曾多次成批处死阉人和去势官。

清代的阉流刑很简单,就是把你去势后,再把你流放到边远地区,或者充军,或者为奴。

宫刑在古代中国有其特定的存在条件。首先他不会像其它肉刑一样残害身体,受刑者只需要静养数日就能接着劳动。其次皇家需要太监。太监阉割不能算刑,但是只要有太监,给人阉割这种行为就一定会存在。

既然阉割这种行为无法禁止,那么统治者们就会用这种行为来惩罚人,侮辱人。这就成刑了,于是乎太史公就悲剧了。

(说实话,这和古代宫刑的本质是没什么区别的。)

清代的“阉流刑”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你怎么评价?

“阉刑”指的是宫刑,也就是将人的生殖器割下来,需要提一下的是,阉刑不仅限于男性,女性也有阉刑,过程的残忍程度相对于男性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流刑”指的是流放,就是将犯人带到边远地区进行劳动改造。可别小看这种刑罚,古代讲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旦一个人犯了重罪被流放,那十有八九是回不来了。再加上劳役之苦以及看管之严,所以在古代,流刑一直是处于降死一等重刑的地位。知道了阉刑和流刑,就能明白“阉流刑”是什么意思了。阉流刑就是这两种刑罚的结合体,先将犯人阉割了之后,再把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劳役。古代有很多刑罚都使人毛骨悚然,想想我们生活在现代真好。

那么所谓的“阉流刑”是真是假,究竟有没有出处呢?上次我写过一篇关于古代“十恶”的文章,其中这十恶中包含“谋反”、“谋叛”、“谋大逆”这三种大恶。根据1911年1月25日编订的《大清刑律》记载:凡犯谋反、谋大逆者,只要是共谋的,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其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以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十六岁以上,不论笃疾废残,皆斩;十五岁以下的男性亲属及所有的女性亲属,给付功臣为家奴,财产入官。即使子孙确不知情,十一岁以上,也要阉割发往新疆给官为奴。凡犯谋叛者,只要是共谋,不分首从皆斩,妻妾、子女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由此可见,清朝的确有这样的刑法,一人犯罪就株连九族,这样的酷刑也只能在封建社会才会发生。可笑的是,清政府被推翻后,还有张勋之流的人要拥戴清帝复辟,封建社会跟我们现如今的主义制度相差太远,那些想回到封建社会的人,建议他们先体验一番古代的刑罚。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太监越早阉割越好,据说10岁以下的孩子阉割的存活率要远比10岁以上的存活率高,可能是生理原因吧。而刑法中规定11岁以上的孩子要经受“阉流刑”,其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宣告这些孩子的命运了,因为古代净身后的孩子存活率很低。基本上净身之后没多久,要么被疼死,要么被感染死,像那些超过11岁的孩子被净身,可以说能够判定这些孩子即将要死亡了。而且如果不做太监,却被净了身,即便有幸活下来,估计也没脸活下去了吧。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