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从底层乞丐走到巅峰皇帝位置的传奇人物,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设立锦衣卫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很多事情让朱元璋苦恼,他十分担心自己的皇位有人抢,于心不安。在胡惟庸谋反之后,朱元璋突然意识到,这样下去可能不能行,万一谁把他的皇位抢走就完了,于是朱元璋开始改变策略,废除丞相,加强集权。

丞相是废除了,但是万一别的人还要谋反他不知道咋办啊?于是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主要负责三项工作,守卫值宿、侦察逮捕和典诏狱。

诏狱

平时锦衣卫主要完成守卫值宿的工作即可,保卫大内安全,是锦衣卫的首要责任。同时,锦衣卫也有监察职能,防止大臣们有人谋反,最后,锦衣卫还有典诏狱的权利,在锦衣卫下辖的镇抚司正是掌管诏狱的部门。镇抚司进行审问,交给三法司定罪,后来,为了摆脱三法司的钳制作用,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犹镇抚司审问后的犯人,是否有罪也不用通过三法司了,直接自行处置,一时间镇抚司的权力极大,而镇抚司掌管的诏狱也成了一个人人敬而远之的炼狱。

所谓的诏狱是一个什么地方呢?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诏狱”就是皇帝下诏抓人后的监狱。一般啥样的人会被皇帝直接下诏入狱呢?例如:后宫妃子干啥不好的事情了,惹怒了皇帝,皇帝就会下诏降罪,当然了,后宫的妃嫔一般都是打入冷宫。再比如:在早朝的时候,有人顶撞皇帝了,皇帝一生气,下诏入狱,修理修理,这时候的罪人就要进入诏狱。

还有最重要的一种人,就是蓄意谋反之人,皇帝一定会亲自下令入狱,诏狱一定是他们这类人的不二选择。通过这几个例子,也不难看出,入诏狱的人,非富即贵,反正都是能够接触到皇帝的人。

诏狱有多可怕呢?通过一些电视剧也能看出来一些端倪,有的人为了不入诏狱,甚至选择一死了之,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夸张,因为进入诏狱的人,大多数都无法再出来,只有少数的寥寥几人有天大的运气,才能走出诏狱。

进得多,出得少

一入诏狱,变永不见天日,这里不是说诏狱刑罚黑暗,而是说诏狱真的很黑,因为诏狱没有窗子,它修建在半地下,门在平地开启,进入门之后,是一个长长向下延伸的石梯,顺着石梯走下去,就来到了恶名远播的诏狱。

诏狱一般有前门和后门,前门就是咱们说的地上的门,后门指的是在诏狱后方的一个小洞,只能一人爬行通过,一般这里都是用来处理犯人尸体使用,这个洞很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毕竟走出去的人并不多。

诏狱之所以让人不寒而栗,因为它与外界隔绝,无论你如何喊叫,你发出的声音都会被宽厚的大墙阻隔,在不见天日的诏狱,很多犯人都不盼着早日出去,他们只盼着早日死去,因为他们受的刑罚让他们生不如死。

诏狱的犯人基本可以概括为得罪了朱元璋的贵族们,他们锦衣玉食惯了,到了诏狱自然是百般痛苦,等待着他们的刑具,最著名的便是拶刑,这种刑罚会让人痛入心肺,还不得挣脱,一旦错位,恐怕手指骨就会断掉了。拶刑虽然出名,知道的人很多,但却不是诏狱中最残酷的刑罚。

诏狱中的刑罚花样繁多,包括弹琵琶,灌毒药,杖刑,拶刑,棍刑等等,都是酷刑,专门折磨犯人。

幸运儿和硬汉

尽管诏狱中进去的多,出来的极少,但还是有人能够成功离开诏狱,比如海瑞,再比如只剩下一口气的钱若赓。

即使他们能够出来,也只剩下了半条命,当然了,海瑞是一个特例。更多的人没有他们这么幸运,在其他人当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在诏狱一个月左右,居然绝不向阉党低头,这份坚韧,真是绝无仅有,令人佩服!

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

诏狱是锦衣卫审问犯人的地方,大多是一些犯官。既然是审问,当然少不了刑法,大家都知道锦衣卫是个什么德行,有罪无罪 ,诏与不诏,都要先过一下堂。

诏狱的刑法极其残酷,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 ,说说很著名的刑罚“活剥皮”,就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头,然后把头上割开个口子,往里面灌水银,因为水银很重,就会往下坠,人痛苦又会挣扎,但被埋住了只能上下小幅度活动,最后,人就从皮里慢慢跑出来了 ,但人还活着 皮在土里,会无比痛苦的挣扎半个时辰才会死去,想想都害怕,每个进去的人,哪怕你在硬气也会变成绕指柔。如果有人扛过去,那他一定没经历过这些刑法。

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昏暗的昭狱中响起一个沉闷的声音。

忽明忽暗的灯光映在两张苍白的脸上,一人提着一盏灯站在一旁,手里的灯不停地晃动着。一人瘫坐在冰凉潮湿的地上,手里正拿着一块残破的碗片,正在做着些什么。

仔细一看,那坐在地上的人分明在用碗片的钝角一下一下刮着腿上的骨肉。腿上腐烂的肉已经被刮的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的筋膜。

一旁掌灯的看守克制不住想要逃开,他见过太多次的酷刑,听过无数次的哀嚎,他已经多久没有赶到如此的恐惧了?可是眼前这个平静到一声不吭的人,却把他拉回到那个初入昭狱的恐惧的日子。

明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戒斋三日以《请诛贼臣疏》死谏严嵩,力数严嵩“五奸十大罪”。

不死不休!

严嵩文中有以召问二王(裕王朱载垕、景王朱载圳)的话,向嘉靖进谗。嘉靖大怒,将杨继盛廷仗一百、下昭狱。

虽然在陆炳的授意下,诏狱的看守没有难为杨继盛,没有“用心打”,即使这样,一百廷仗也足够脱层皮了。

廷仗前,一个同僚送了他一壶蛇胆酒,杨继盛拒绝了,他说我杨继盛有胆,不需要这个。

被廷仗打的只剩下半条命的杨继盛,又被扔到了潮湿阴暗的昭狱。

就在这里,他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却只有一人见证的壮举。

他借着昏暗的烛光,用一块不锋利的残破碗片,磨去的不只是一层层的腐肉,还有奸臣强加在他身上的诬陷和恶行;露出的不只是铮铮的铁骨,还有在他身上永远也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赤胆忠心。

他不怕死,因为他选择的是,不死不休!

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

在《绣春刀2修罗战场》中有一幕,身为锦衣卫的殷澄为了不去诏狱,宁愿自刎而死,由此可见诏狱之恐怖。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逐设立锦衣卫,而其最初的职能便是守卫值宿、侦察逮捕和典诏狱三项,诏狱中有十八套刑具,而很少有人能够扛过五种,可以说一入诏狱、九死一生,那么有没有人能够扛过来呢?事实上还是有的。

△《绣春刀2》中殷澄宁死也不去诏狱

诏狱有多恐怖,为何让人谈之色变

明朝时期的诏狱,其实不是唯一的,经皇帝同意后,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其实都相继设立过,不过我们一般提到诏狱,指的都是由锦衣卫控制的锦衣卫诏狱。锦衣卫诏狱的恐怖是多面的,不仅环境糟糕、刑具众多,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滥用刑罚。

首先,诏狱环境极度恶劣。史载狱中“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和一般建在地面上的鉴于不同,诏狱是一种半地下室的监狱,诏狱四面也不设窗户,不仅阴暗潮湿,且隔绝了一切声音和光线,能看到的仅是微弱的烛光,而听能到的就只有用刑时的惨叫声。而由于终日不见阳光,诏狱的空气质量也极差。待在这种环境中,完全就是一种从心理到生理上的全面折磨。

其次,刑具极度恐怖。按照记载,诏狱中主要用到的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十八种,而除了这些之外,诏狱中的锦衣卫还经常发明一些其他的惩罚方式,例如梳洗、灌鼻、钉指等等,其中“械、镣、棍、拶、夹棍”被称为全刑,很少有人能够全部挺过去。根据明朝《刑法志》记载,“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因此,每次用刑下来,囚犯哀声震壁,血肉溃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惨毒难言。

最后,诏狱用刑不受约束。锦衣卫诏狱直接由北镇抚司管理(洪武年间为南镇抚司),他们可以直接拷掠刑讯,取旨行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根本无权过问。最初,诏狱只有审讯之权,审理完成后还要送交三法司定罪,但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锦衣卫诏狱审理完犯人之后,直接提交皇帝,三法司连定罪之权也没了。锦衣卫这种独立于司法体系外的存在,为他们滥用刑罚提供了可能,以至于嘉靖时期的刑科都给事中刘济抱怨道,“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

正是由于诏狱如此恐怖,当时的人一入诏狱便魂飞魄散,而一旦能从诏狱中转送法司,竟然觉得不啻于天堂之乐。

有没有人能够扛过刑罚,从诏狱中活着出来

虽然诏狱如此恐怖,入之便是“九死一生”,令人谈之色变。不过,虽然有人能够将在锦衣卫的刑具中活下来,但能够走出诏狱的却少之又少,而且就算能够走出来,也已经是半死不活。

△杨涟扛过了刑具,但并没能活着走出

杨涟、左光斗等人虽然扛过用刑,但并未活着走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而被罢官,后魏忠贤又指使北镇抚司指挥许显纯捏造供状,诬陷杨涟、左光斗收受贿赂,两人逐被押入锦衣卫诏狱。根据记载,许显纯将锦衣卫的诸多酷刑逐一用于两人,持续一月有余。左光斗直接被折磨致死,而杨涟则被折磨的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导致后来提审杨涟时,杨涟已经被折磨的无法坐、立,只能躺在地上受审。即使这样,杨涟仍不屈服,在狱中写下《绝笔》,但两人最终还是没能走出诏狱,被许显纯处死于狱中。

△钱若赓走出诏狱时仅比死人多了一口气

钱若赓被投入诏狱长达三十七年,走出诏狱已经形同死人。万历年间,临江知府钱若赓因得罪权贵,被明神宗朱翊钧投入诏狱长达三十七年之久,直到明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后,才将其释放。其子钱敬忠曾上书称,“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

△海瑞便活着走出了诏狱

其实,诏狱可以看作是皇帝处置大臣的私人监狱,虽然也曾被权宦用于打击政敌,但也并不是说进入诏狱就“十死无生”,一切还要看皇帝的态度,当然运气也很重要。例如海瑞也曾被打入诏狱,但在明世宗驾崩之后,明穆宗朱载垕,海瑞便被大赦出狱。

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

“诏狱”最初出现在两汉时期,很难讲那个时期的“诏狱”就专门是一座监狱,因为那时候的“诏狱”主要是指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郡守一级别的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才能进监狱的案子。

而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延续历代设立诏狱的传统,重新开设了诏狱,并由锦衣卫北镇抚司负责诏狱的日常管理工作。事实上,诏狱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可以不走正常的司法审理程序,由皇帝直接下诏入狱,对象一般也是官员。

明代诏狱的管理

明代的诏狱有专门的实体监狱,由锦衣卫北镇抚司管理。一般关押的是牵连重大案件的官员,但实际上到了明英宗正统以后,这个范围就扩大了,宫门喊冤的也会被监禁到诏狱,宫内的内官太监们也会下诏狱,强盗、妖言罪的案犯同样也会成为诏狱的犯人。

诏狱的管理,最注重保密性。诏狱建筑为半地下式结构,为防止犯人之间串供、监狱泄密,牢房的墙壁比普通监狱修建得更加厚实,相互之间的隔音效果非常好。同时,诏狱附近也不准人靠近,周围布满了锦衣卫和东厂暗探。

诏狱保密性的管理措施十分严格,对泄露狱情、擅自入狱等行为制定了残酷的惩罚措施,泄密的直接斩首,擅自入狱的砍断双腿。在严格的制度下,诏狱与外界联系基本被割断,仅仅能通过诏狱的直接管理部门北镇抚司与外界取得联系。所以对于被关押在诏狱内的犯人而言,最残酷的就是完全与外面的世界割裂,没有申诉的权力,(犯官上疏基本被北镇抚司官员阻隔)没有家属探望的机会。

但是,因为诏狱内关押的犯人,以官员居多,大多都是皇帝点的钦犯,所以诏狱犯人的饮食、医药供应要比刑部的监狱好,都能做到起码的保障。

洪武二十四年以前,刑部监狱犯人的饮食由政府供给,后来就直接废除了,由犯人家属自行解决,被废除的不止刑部监狱,还有诏狱。但到了明英宗正统二年,明英宗恢复了对犯人的每日的米粮供给,但因为土木堡之变而没有落实,后来英宗复辟后,才开始恢复供米制度。虽然诏狱供给饮食,但是皇帝陛下经常会下令断绝惹怒自己大臣的饮食,以发泄不满情绪。

诏狱的犯人时常会受刑,再加上诏狱内的环境恶劣,受刑以后,身体虚弱的人呢很容易死去,因此,诏狱仍然给犯人没提供一些医药,但是并不能挽救许多犯人的生命。许多犯人死后,锦衣卫北镇抚司官员为了减轻责任,往往会上报犯人死于疾病,这同时也为诏狱内杀人提供了合理的理由。

尽管诏狱死亡率很高,但仍然有一些北镇抚司官员在尽忠职守,为降低诏狱死亡率而努力,同时也有一些狱卒在明令犯人不得以外界接触的情况下,收受贿赂,使得外界可以进入诏狱。

诏狱犯人的生活

诏狱的生活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因为其半地下式的建筑结构,使得诏狱内常年非常阴冷,古时候没有空调(有也不可能在监狱装),而犯人不能生活,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人多地窄,在加上严刑拷打,诏狱十分容易爆发传染病,死亡率十分之高。

诏狱的生活艰艰苦,却也没有消磨部分官员的一只,他们把下诏狱看作是一种磨砺,在狱中利用空闲时间读书。永乐时四朝名臣杨溥因为东宫太子被汉王朱高煦诬陷,东宫属官纷纷下诏狱,杨溥这一关就是十年,然而十年之中,杨溥坚读书不缀。有读书的,还有写书的,天启时翰林院编修黄文焕在狱中著书立说,注楚辞八卷,陶渊明诗集析义两卷。

从北镇抚司设立的目的来看,诏狱其实仅仅是类似看守所一般的存在。主要是一个犯人在定罪之前的暂时羁押场所。犯人一经打问便宋法司拟罪,无辜株连者立即释放,但实际上,那些没有被北镇抚司判定是否有罪的人,是被“淹禁”的。所谓“淹禁”就是留在诏狱内,等弄清是否有罪,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司法裁判。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淹禁”问题,一则是皇帝有意拖延;法司审问过后,报经皇帝批准,但皇帝对于司法审理结果不满意,但又没有合理理由驳回,于是就把案件处理结果扣下来,于是乎,就导致犯人长期被关押,特别是那些得罪皇帝狠的文臣,进了诏狱,不在于你犯什么罪,而在于皇帝想不想让你活着,或者出来。

二则是北镇抚司官员的不予问理,前面说过,诏狱的犯人主要由北镇抚司来审讯,要等他们有了结果才能递交法司裁判,这个犯人才算从诏狱解脱出来。但北镇抚司的官员常常会以各种借口拖延,甚至不予问理案件,而使得犯人长期淹禁”。

诏狱里最惨的犯人,其实是明明没有什么罪,只是得罪了皇帝,或者不小心被株连,然后关进来之后,也不被定罪,就这样一直关着。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定罪了,哪怕是斩刑,起码也有个结果,这种没有刑期的长期羁留,对人的精神打击是十分巨大的。

而进了诏狱不代表就出不来,有的朝臣只是因为皇帝气不过被关了进去,算是一种眼不见心不烦的情绪,实际上皇帝并不想他死,所以往往他们在狱中并不会受到严刑拷打,而是在等待被皇帝们想起来开释的一天,比如前文提到的杨溥、以及杨士奇。

还有朝廷还有五年一次的朝审、每年天气炎热时的热审,每月镇抚司上报见监人数,借此机会有一部分诏狱犯人会得到开释,年终见监罪囚,也会有一部分罪犯被开释以示黄恩浩荡。

除了这些常规方式外,还有皇帝大赦天下,官员上疏请求开释,民众请愿,锦衣卫北镇抚司官员中间斡旋,宦官矫旨释放等特殊方式。

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

明朝的监狱,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因为它的刑法没几个人能熬过去。今天说说弹琵琶、梳洗、勾肠等几个有名的!

弹琵琶这个名字,主要是取该刑法的姿势。受刑人被绑在木桩上,裸露出上身,用刑的人手持尖刀或者匕首,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反复的割肉。刀锋划过肋骨,就如同手指划过琵琶弦?一边的肉划乱了,再换另一边!

受刑的人肋骨附近上面的皮肉,经过几次“弹琵琶”,基本都和骨头分离了!据记载,受过这种刑法的人,会几次昏厥再醒来,每次被刀划过都会大汗淋漓,痛不欲生!

梳洗这种刑法大家可能听过,这种刑法又叫刷洗。在行刑前,先把犯人绑在一张特制的床上,然后行刑者用滚烫的开水浇到犯人身上。犯人的皮肉被开水烫过后,处于半熟的状态,行刑者则立刻用铁刷子用力刷犯人的皮肉!

半熟的皮肉马上就出于糜烂的状态,犯人收到的痛苦是很难想象的!如果犯人还不屈服招供,行刑者会不断地重复上面的过程,到了最后,犯人已经全身没有完好的地方,即便要是逃得性命,也奄奄一息活不多久了!

还有残忍的勾肠刑法!犯人同样被固定在木桩上或者床上,行刑者用铁钩从下体伸入犯人体内,在勾住了犯人的肠子后拉出来一个头,然后把肠头绑在马或者其它动物的腿上,再用力驱赶动物,犯人的肠子就会整个被拉出来!

有的不用动物,直接由行刑者来动手拉!

犯人被在如此酷刑下,只能是死路一条,但过程中受到的痛苦,却是惨绝人寰的!

明朝的刑法让人听了就觉得不寒而栗。受刑的人哪怕能熬过酷刑,阴暗潮湿的监狱里蟑螂老鼠到处都是,伤口也会腐烂发言最后同样丧命!

毕竟,很少有向杨继盛这样的狠人。他弹劾严嵩下了牢狱,受刑后在监狱里伤口发炎肌肉都腐烂了,这位狠人自己用破碗片自己刮掉了烂肉,据说刮下来三斤多腐肉!

他居然在不见天日的牢狱里硬挺了三年,绝对是个奇迹!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