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帝陵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盗?
清朝帝陵容易被盗,主要有几个原因导致,这几个原因让清朝帝陵比其他帝陵更容易被盗。
第一、清朝帝陵墓深很浅
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原因,也是最现实的一个原因。贼偷方便,盗墓贼也是一样。万历的墓葬深度达27米,这样的深度让盗墓贼很绝望,一般的洛阳铲要挖到吐才能弄出这样一个盗洞,而且如此深度的盗洞让盗墓者害怕进入,因为如此长度,即使出现一只凶猛的老鼠,一直咬这个盗墓贼,恐怕都无法生还。毕竟盗洞狭窄,一旦遇到危险根本逃不出来啊一般的盗墓贼不愿意选择这样危险的墓葬,毕竟赚钱也要有命花才行。
清朝的墓葬就不一样了,非常浅,这样方便的墓葬是盗墓贼最佳选择。而且清朝的墓葬有钱,陪葬品多,危险还小,不盗它盗谁?
第二、位置好
清东陵离干道不远,方便盗墓贼运输,偷完东西直接带走,很方便,不用翻山越岭的背着古董,对陪葬品的损伤也小。
毕竟他们的行为见不得光,当然是快点离开比较好,所以盗墓贼愿意光顾清朝帝陵。
第三、年限近
清朝灭亡离现在时间最短,他们的墓葬也比较安全,陪葬品也更新。
慈禧的墓葬又新又有钱,当然是最佳选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古代的陵墓中都有很多机关,盗墓贼一不小心就被弄死了,古代盗墓贼没那么多手段和本事,有的陵墓他们根本进不去。但是清朝陵墓时代不那么久,现代科技又发达了,所以机关的作用降低了。
像慈禧和乾隆的陵墓,机关基本成为了摆设,坚固的墓葬被孙殿英直接用大炮和炸药给轰开了,简单粗暴,但是不得不说很有效,虽然破坏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但是孙殿英这种强盗根本不在乎,他只是想卖钱花而已。
清朝陵墓年代近,修得再完美,却抵不过火药的威力。所以清朝帝陵率先遭到了破坏。
第四、清朝陵墓是少数民族政权
这也是清朝帝陵被破坏严重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当时属于外族入侵,所以清朝陵墓的盗墓贼经常会打着“驱除鞑虏,为汉族报仇”的口号盗墓,这样一来,反而成了一种“正义”行为,让人啼笑皆非。
清朝帝陵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盗?
清代共有三处皇家陵寝,包括关外福陵、昭陵及祖陵、关内遵化清东陵及易县清西陵。简单介绍一下三处陵寝的被盗状况,易县的清西陵确认被盗帝陵只有光绪帝崇陵,其余帝陵目前判断未被盗掘,而关外三陵均未被盗掘。被盗掘最严重的是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除顺治皇帝的孝陵未被盗掘成功外其余各陵寝包括陵区外各王爷园寝、公主园寝、奶妈坟等均被盗掘一空。从各处陵寝被盗的情况看,清朝帝陵容易被盗的问题应该就是指清东陵为何容易被盗掘。
▲清东陵陵区示意图
清东陵为何容易被盗?笔者觉得有以下主要三个原因:
地理位置清东陵距离北京125华里,看似偏僻但其实也并不偏僻,因为陵区南面一山之隔就是一条从北京到东北的重要官道,往来人员众多,八国联军侵华时一部分侵略军就是由此进入清东陵,而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直奉两系军阀所属军队也多次在这条官道上你来我往,或是进攻或是败退,而清东陵也自然会引起这些军队的关注和觊觎,所以当孙殿英的部队驻扎在附近的马伸桥镇时就盗掘了乾隆裕陵及慈禧定东陵。而1945年日军投降后,东陵地区一段时间内处于权力真空状态,又导致大量陵寝被盗。
清东陵埋葬的人物及珍宝清代历史上要说最有名的人物大多都在清东陵,顺治、康熙、乾隆、孝庄、慈禧等,特别是慈禧太后,生前穷奢极欲,死后更是陪葬众多精美宝物,特别是当时流传的一本据说是李莲英口述由侄子执笔所写的《爱月轩笔记》,详细记录了慈禧棺椁的陪葬品,且不论这笔记的真假,光是慈禧陪葬品这五个字就足以让那些盗墓之人垂涎欲滴跃跃欲试了。正因如此孙殿英首先就盗掘了慈禧定东陵,之后又盗掘了乾隆裕陵。
清代皇帝陵寝地宫埋深比较浅清代皇帝地宫埋深普遍都比较浅,如乾隆裕陵地宫埋深不到十米,而明朝十三陵的定陵埋深却有二十七米,差了将近三倍。地宫埋的越深盗掘起来相对就越难,而清代地宫如此之浅盗掘起来就容易多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清东陵其他陵寝都被少量土匪或盗墓分子很快就全部盗掘一空了的原因之一。2015年10月31日,清东陵景陵妃园寝的温禧贵妃地宫再次被盗,团伙为8个人,利用夜晚警卫巡查的间隙时间才几天就打通地宫,贵妃地宫虽不如帝陵地宫深,但也不会差太多,所以地宫埋深浅确实容易被盗掘。
清东陵被盗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就是以上三点,其他也有一些不太主要的原因,例如民国初期“驱除鞑虏”的思想,使很多人仇视清朝,还有孙殿英盗掘东陵时距离清朝覆灭才不过十六年而已,很多建陵工匠都在,对帝陵的地宫结构比较清楚,甚至还有人归咎于风水之说等等。
综上所述,这些主要和次要的原因加在一起应该就是清东陵容易被盗的原因,当然这是笔者一家之言,大家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探讨。
清朝帝陵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盗?
清朝共有皇帝十二位,帝陵十一座,其中五座被盗。最引起轩然大波的是1928年孙殿英盗掘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这也是清皇陵第一次被盗掘。1938年,清西陵中光绪的崇陵又被盗,这是清西陵中唯一一座被盗掘的皇陵。1945年,清东陵被盗,除顺治孝陵之外的所有皇陵(注意是所有,包括妃嫔和公主皇子的陵墓,共100多座)均被盗掘一空。同样的事情几度上演,不得不慨叹,同样是帝王陵寝,为何偏偏清朝帝陵这么容易被盗?归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清东陵示意图
历史背景这里面还有孙中山先生的“功劳”,就是他在1905年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诸多汉族人士对满清始终抱有敌意,三百多年来,满汉矛盾长期存在。及至清末,腐朽的清政府卖国求和,割地赔款,更使得清朝成为众矢之的。在民国,满清政府更是革命的对象,挖掘这个朝代的陵寝,可以杜撰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师出有名”。 比如孙殿英便如是说:“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孙中山有同盟会、国民党,革了满清的命;冯焕章用枪杆子去逼宫,把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族赶出了皇宫。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经孙大麻子这么一通忽悠,兵士们一听既是革命,又能捞金,何乐而不为!事实亦证明,孙大麻子这个看上去很扯的理由,在事后确也得到了不少支持的声音。
东陵大盗孙殿英
盗掘难度不知道是清朝皇帝对自己的统治迷之自信,还是瞧不上“摸金校尉”们的技术水平,总之,无论是从选址还是陵寝设计方面,清皇陵的盗掘难度都比前朝皇陵低了不止几个档次。
首先,清皇陵的选址都比较偏僻。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山区,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下,两座陵墓群距北京均有120公里,可谓“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这就给大规模盗墓行为提供了作案机会,再大的动静也没多少人发现。
其次,清皇陵的结构比较简单,地宫修建的位置一般都较浅,且入口固定,寻找便捷,花费不了多少时日,就能来到地宫的石门。清皇陵的建造结构也都差不多,盗开一座,便能举一反三,把相邻的其他陵寝的墓道口挖开。
再者,民国距离清朝时间较近,很多修建过清皇陵的工匠或者他们的直系亲属,大多还在世,找到其中一两个,逼他们说出墓道口的位置并不难办到。
另外,当时冯玉祥已经把溥仪等满清后裔赶出了紫禁城,又撕毁了《皇室优待条件》,所以活人尚且顾不过来的满清后裔,根本无暇安排人手看管清皇陵,偌大的皇陵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
清东陵
珍宝藏量清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其自身加上前朝数代的积累,使得清王朝拥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陪葬品自不会少。在那个战乱纷仍的民国时期,枪杆子、钱袋子是各方势力安身立命之本,因而,埋藏着数不尽的珍宝的清皇陵,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可谓不大。
因此,不难想象,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有如此众多无人值守、又方便打开的巨大宝库摆在眼前,那些军阀、土匪岂有客气之理,清皇陵被大肆盗掘便在所难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