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数一数二的能人,他能掐会算,算无遗策,民间对刘伯温的评价很高,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充满了无数的遐想。

对于刘伯温的实力,历史上是给予肯定的,民间也是给予肯定的,有一种说法,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大家都认为刘伯温是诸葛亮转世,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

朱元璋从草根到帝王,自然有无数人帮助他,否则凭他自己的本事,是无法走到帝王位置的,这也是因为朱元璋求贤若渴的缘故。

刘伯温与朱元璋相识,是由人引荐。刘伯温12岁就中了秀才,这是多少人都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后来他在官场混得不舒服,觉得当时腐败昏暗的官场不适合自己,自己的一身才学也无用武之地,于是选择弃官回乡。

就在这时,求才的朱元璋遇到了仕途不顺的刘伯温,两人经人引荐,在朱元璋当时的住所见面了。

当时朱元璋在客厅等待刘伯温的到来,一直等到了中午,朱元璋也不恼,直到等饿了,自己拿起一个烧饼就咬了一口,这时候,有人喊道:“刘伯温到”。

朱元璋一听,人来了,于是将咬了一口的烧饼放在了桌子上,用大碗盖了起来。他想,你刘伯温来见我摆这么大架子,我必须要考考你,如果你是一个草包,一会儿看我怎么收拾你。

这样想着的时候,刘伯温进来了,两人寒暄过后,朱元璋对刘伯温说道:“素来听说先生能算一切,不知道先生能不能猜出这个碗是个啥?”刘伯温一听,哎呦,还考我,于是掐指一算,笑道:“这里面的东西像太阳又像月亮,还被龙咬了一口,应该是个饼。”

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朱元璋一听,刘伯温不仅猜对了,还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啊,笑逐颜开,对刘伯温又佩服又喜欢。

后来刘伯温与朱元璋二人你侬我侬,开开心心走天涯,一统天下。朱元璋就想知道这个大明朝能咋样,于是问刘伯温800年后明朝是啥样?刘伯温一听,赶紧和朱元璋求一个免死金牌,否则绝对不说,朱元璋无奈,只要赐给他一个免死金牌,刘伯温这才将他的预测写成了《烧饼歌》,以这样的方式去说明明朝800年后的样子,以天机不可泄露为由,没有直接说。

后来,刘伯温在朝廷中逐渐不受待见,他本人也感受到了朱元璋对他的防范之心,于是刘伯温选择离开朱元璋,告老还乡。

朱元璋不希望刘伯温离开,他还想得到刘伯温的预测呢,可惜刘伯温铁了心要离开,最后朱元璋只好放刘伯温回乡了。

刘伯温在家乡临死之际,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吃一口烧饼。吃完之后,刘伯温这才咽气。

刘伯温临死前吃一口烧饼,一个是表达自己对朱元璋的感情,回忆自己这一生辉煌的开始,也纪念朱元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一个是提醒朱元璋,《烧饼歌》并非戏作,要仔细参悟,好自为之,他先走也。

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看历史不要相信野史,野史只是历史的一个补充和附会。历史上的刘伯温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牛逼。“什么前世诸葛亮,后世刘伯温”都是扯淡!

既然说刘伯温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怎么就没看透朱元璋是一个冷酷的皇帝?怎么没算到自己被他害死的结局?

说实话,真实的刘伯温(1311~1375)年轻时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最高官职不过是元朝的一个县令。

刘伯温是元朝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从小聪慧,12岁考中秀才。14岁即赴省府读书,学习努力刻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古代这样的人不鲜见)

元统元年(1333年),刘伯温赶往元大都参加会试,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这一年刘伯温22岁。

刘伯温踏入仕途的时间点没“算”对,此时正值兵荒马乱、战火纷纷的元末。朝廷哪顾得选官,因此刘伯温在家闲赋了三年。

公元1336年,25岁的刘伯温才被元朝政府选授为江西高安县县令。他在基层一干就是5年,在任上两袖清风,他的座右铭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位卑不敢忘国。”

刘伯温刚正不阿,棱角有余,圆滑不足,势必得罪了一些权贵。

伯温受到了贪官污吏的弹劾,面对腐败的官场,洁身自好的他愤然辞官,之后返回了青田县。

古语云:“三十而立”。30岁正是人生黄金时代,正是为国家效力的时候,然而,元末的黑暗统治却不给伯温机会,伯温就像当初的诸葛亮一样,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难道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在等待一位明主“三顾茅庐”吗?

公元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争霸的时候,元朝行将就木,谁来执掌牛耳?

朱元璋和强大的汉王陈友谅的火拼达到了白热化。谁胜出谁来当皇帝。(秦失于鹿,群雄逐之,得之得天下!)

此时朱元璋招贤纳士,请刘伯温出山做了自己的谋臣。这一年刘伯温50岁。

换言之,刘伯温在“知天命”时才辅佐了朱元璋。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称帝后,为何只授了刘伯温一个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低级官职的原因。伯温出道太晚,想当年诸葛亮27岁就做了刘备的军师。

假如刘伯温功高盖世,辅佐老朱经过8年的时间建立了大明,至少得封个丞相吧?(脑补诸葛亮)。别给我说刘伯温不慕权势,如果他像汉朝张良那样急流勇退,也就不会被朱元璋的“新贵”胡惟庸害死了。你说是不?

历史说明一切,从老朱称帝开始(此时刘伯温58岁),到刘伯温去世(64岁),仅6时间就被朱元璋默许下毒毒死了。伯温到死也不过是个诚意伯,俸禄只有240石,假如他功高盖世,怎么也得封为公吧!(公、侯、伯、子、男),想想和老朱一起打拼的徐达、胡大海等人,哪个没封“公”?

刘伯温在明朝只做了6年的官,最后被朱元璋选中的新丞相胡惟庸下毒毒死了,临死前,刘伯温向儿子要了一个烧饼,对着烧饼狠狠咬了一口,为何临死前他要吃一口烧饼呢?

(以下皆为传说)原来刘伯温曾为朱元璋写过一本谶书,名叫《烧饼歌》,刘伯温临死前吃一口烧饼和这事有关。

写《烧饼歌》这本书的起源是这样的:有一天,刚做了皇帝不久的朱元璋召见刘伯温,他想考考老刘,于是提前把咬了一口烧饼扣在了碗下。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的面前,老朱一指碗,说道“军师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刘伯温心中暗骂:“我的眼又不是x光射线,我咋知道呢?”如果这样说显得自己没有水平。于是老刘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原来伯温知道老朱早上爱吃烧饼,饭碗下面还能扣什么呢?刘伯温摇头晃脑,掐指一算。朗声说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烧饼也。

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道:“果然神人也,堪比姜子牙和诸葛亮”。既然你知过去未来,你就为朕算算,大明江山有多久?传多少代?

这次刘伯温犯难了,于是对老朱说。“陛下,天机不可泄露,臣恐言语有失,冒犯陛下”。老朱说“恕你无罪,尽可敞开心扉”。

这才引出了《烧饼歌》一书的问世。《烧饼歌》书中从明朝一直推到了大同世界,刘伯温的《烧饼歌》和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诸葛亮的《马前课》,袁天罡和李淳风的《推背图》并称于世,《烧饼歌》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谶书之一。

刘伯温一看推辞不过,于是对老朱说:“臣的答案只有4个字”。朱元璋一听,急忙问道,“哪4个字?”刘伯温答道:“万子万孙。”

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心想,这“万子万孙”不就是千秋万代吗?这说明我大明江山永传万世。朱元璋一高兴,当场赏了刘伯温1万两银子。

刘伯温临死前想起了这件事,既然你朱元璋如此不仁不义对待我,默许胡惟庸下毒毒死我,我要破了你的“万子万孙”这句谶语。

“万子万孙”最初是刘伯温保佑大明江山永传万代的谶语,刘伯温临死要打破这个局。

他掐指一算,只要把一个完整的烧饼咬一口,明朝圆满的结局就破了,这就是刘伯温临死前为何非要吃一口烧饼的原因。

刘伯温狠狠咬了一口烧饼,注定了明朝亡于“万历子孙”的格局。

明朝命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的千秋万代,最后亡于万历的儿子朱常洛及他的两个孙子——“超级木匠”朱由校和“苦命天子”朱由检之手。大明江山传到“万子万孙”戛然而止。

结语:这不能怪刘伯温,谁让朱元璋做人不厚道呢!

文/秉烛读春秋

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刘伯温临终前有没有吃烧饼,正史没有记载,但是刘伯温的确在病榻上对子孙千叮嘱万嘱咐,让他们以后不要学“算命”之类的玄学,当一个普通人也无妨,而刘伯温当时留在这世上的,最经典的“预言”就是《烧饼歌》。

后世历史总把刘伯温捧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与历史上的诸葛亮相呼应,在民间的玄学家的体系里,这两位都是“祖师爷”,都能算出几百年后的事,堪比人间神仙。

可事实上,刘伯温自跟随朱元璋起,地位一直都没有很高过,比起常遇春、徐达、李善长之流,刘伯温远远不及,如果刘伯温真的“料事如神”,朱元璋又怎么不会把刘伯温当作神来供呢?

所以刘伯温的一生,该从另类的角度去解读。

刘伯温从小就是个聪明人,善于思考的他加上有文化背景的家庭,十二岁就考中了举人,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举动了,很多人一生的理想就是个秀才,烧香拜佛才敢乞求举人,而刘伯温则是年少得此功名。

刘伯温十四岁的时候,就到他们地方的“府学”进习,刘伯温所学的乃是儒学的大成文化,当时以“春秋经”为主,这部书让任何初学者来看,头几遍都只能说不懂,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却不懂了,可刘伯温却是一遍就看会了,这意味着他的精神境界,从小时候就已经很高了。

在府学的时候,人人都为了应对科举专门的试科而读着单调乏味的书本,只有刘伯温敢“全面发展”,他不管是天文之学,还是地理之道,都能看一些,也都涉猎,他看过的书很多、懂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刘伯温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辩证的思想很强。

这也是刘伯温后来“神算”的根基所在。

刘伯温二十三岁时,去了元朝的大都进行“礼部试”(会试),对于其他学子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寒窗苦读数十载”的重要环节,刘伯温却是连过两关,通过了礼部试,然后又直接进入殿试,成为了“进士”,而这些年里,刘伯温对众多学科和其他的知识的吸收,从未懈怠。

在学习方面,刘伯温是很强大的,可在做官的这条路上,刘伯温似乎命运并不好,因为他的第一次“出道”,就没有如同他的少年一般,横空出世,惊艳众人,在刘伯温二十七岁的时候,他被朝廷任命为江西高安县的二把手,也就是县丞。

说实话,以进士之身担任县丞,实在是有点浪费了,更何况他还是见多识广的刘伯温。

不过相信命运随遇而安,刘伯温没有抱怨什么,在高安县的时候,刘伯温一样对自己的岗位十分负责上心,刘伯温把县令都不愿意轻易惹毛的地主豪强、恶霸凶人都给政治了,一下子就把高安县的风气调整了过来。

刘伯温嫉恶如仇的个性让他得到了两种态度,第一种是被欺负已久的百姓,他们很感谢刘伯温的援手,第二种则是当地的豪强势力,他们很厌恶刘伯温这样的人,所以多次“谋害”于他,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刘伯温后来只能辞官。

这个过程中,刘伯温都没有展现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

他终究是个文化人,而脾气也有点特别,总是喜欢得罪人,虽然在元朝的时候,刘伯温因为名气后来还担任了江浙儒副提举、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可刘伯温在元末朝廷的统治下,处处感到暗无天日的贪腐和挫败,所以在反对招安方国珍失败后,刘伯温彻底辞官。

而这,也就给了朱元璋机会。

公元1360年,在龙凤政权已经成为中流砥柱的朱元璋打听到了浙东地区有个奇人,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算刘伯温,此时的朱元璋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出于对手下人才的填充,还有不同地域的参照,朱元璋拜访了刘伯温,请刘伯温出山辅佐。

刘伯温知道这个“布衣”能人,从一个和尚出身,一步步走上了起兵抗元的道路,因为朱元璋本身的身份让刘伯温这种对基层亲切的人产生了很大的好感,加上他了解到朱元璋创业的历程,便应允朱元璋,加入朱元璋的团队。

从“能力”上来说,刘伯温和朱元璋的“淮西团队”是不同的,刘伯温偏向板正的路子,多年的传统儒家教育和他的官宦生涯,让他做事情、做计划有条理,思路很明确,所以在一开始,朱元璋就因为刘伯温提出的计谋大感惊喜。

但问题是,刘伯温并不是很受淮西团队的喜欢。

刘伯温这个人并不是卑微出身,和朱元璋的初创团队代表着“两个类型”,实际上在朱元璋称帝之前,他用得最多的,还是李善长的计谋,而不是刘伯温的,不过刘伯温说的话他都会听,偶尔还会让刘伯温用“龟壳”算上一卦,这也是刘伯温后来“大名鼎鼎”的原因。

朱元璋得以“脱离”小明王,倒是有刘伯温很大的“鼓舞”原因在其中,所以在朱元璋和国内势力争雄,并且顺势灭元的计划中,都有刘伯温的身影在其中,不管怎么说,刘伯温的“计划书”那是最好看的,在朱元璋的“吴元年”,刘伯温成为“太史令”。

也是这个时候起,刘伯温开始犯毛病了,他把原来幻想规范元帝的那一套,开始用在了朱元璋身上:

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荧惑守心,请下诏罪己。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吴元年,荧惑守心,这不是什么好天象,在历朝历代,这都是大凶之兆,所以刘伯温让朱元璋下“罪己诏”,其实刘伯温是想用这种方式让朱元璋用另一种方式潜移默化“代表”大统,即便是道歉,但也是皇帝才能用的道歉。

可问题来了,朱元璋的脾性会一下子就接受这个事情吗?

刘伯温自己的确是很信“玄学”,但对于淮西集团的众人而言,他们每一步哪里不是用血汗去拼出来的,包括朱元璋自己,正是出身越卑微,才越讲究人定胜天,若都盲目信天命,那么何必还去造元帝的反,纷纷引颈就戮还更实在。

所以从刘伯温做事的方法上,朱元璋注定不可能怎么太过依赖刘伯温了。

后来朱元璋的确把刘伯温当作这种“玄学”人才,就类似于以前钦天监部长的长官一样,让他们以“人和”与“天时”相勾连,找出规律,然后决定做一些什么事情,比如天不下雨,大旱,那么朱元璋就让刘伯温去释放罪犯,以此来求雨。

若以刘伯温的工作去对照李善长的工作,不难看出来两者做的事情截然不同,李善长是真的成为了朱元璋最核心的文臣,帮朱元璋注定主要路线以及管理政事,朱元璋创业多年,基本盘这么稳,和李善长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到了朱元璋称帝后,人家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任命为“左丞相”,特别是洪武三年,李善长还被加封为左柱国、太师,改封为“韩国公”,乃是大明初六国公之一,再看看刘伯温,却仅仅是上护军、诚意伯。

不管后世再如何说朱元璋“依赖”刘伯温的占卜之术,刘伯温到头来只是一个“伯爵”的事实不可否认,而一个伯爵和一个国公公爵之间的差距多少,自然是不用说,李善长年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却只有二百四十石,差距堪称天上地下。

而在朱元璋即位后,他对刘伯温的“安排”其实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想靠着“浙东”出身的刘伯温来“压制”他的这批“淮西集团”的老臣们,其实说压制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两股力量根本不对等,毕竟朱元璋也没有办法用非常规手段“拔高”刘伯温的地位。

在朱元璋登基后,李善长时不时表现出对刘伯温的“敌意”,根本原因就是李善长也明白朱元璋的“意图“,这本就是常见的“帝王心术”,所以李善长就算是“演戏”,都要把这个态度给表现出来,只有“权臣”和臣子在斗争,皇帝才放心。

朱元璋一开始让刘伯温当的官也很有意思,那就是“御史中丞”,所谓御史,就是监察体系的官员,让刘伯温来当监察,目的很明显,直指淮西这群不怎么守规矩的老臣,只可惜刘伯温的确力量不够强,当了几年御史中丞,也没有太大的弹劾建树。

再到后来,朱元璋又进行了一次对刘伯温的试探,他询问刘伯温,他觉得李善长这个丞相现在做得不好,想要让刘伯温来担任,试问刘伯温意下如何。

在明面上,刘伯温和李善长应该是“死对头”(两人分别代表着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所以朱元璋把这个问题交给刘伯温来回答,就是看刘伯温是否能够“以德报怨“,而刘伯温的答案也确实如此,他回答朱元璋道: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丞相,李善长又比杨宪、胡惟庸等人更好,还是让李善长来当。

看似朱元璋很重视刘伯温,很尊重他的意见,可刘伯温当时乃是御史中丞,也只是一个诚意伯,论资排辈,根本轮不到刘伯温,朱元璋即便真的有意这么做,刘伯温也不可能一下子上去这个位置的,这其中的“鸿沟”太大了,不是刘伯温能够跨越的。

在被加封后的第二年,刘伯温就因为被“排挤”不得不辞官告老还乡,其实刘伯温整一个在朱元璋身边辅佐的人生阶段,都是很无奈的: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

因此在刘伯温和朱元璋一次以“烧饼”为主体的交谈,反而成为了刘伯温的“绝唱”。

某一天,朱元璋正吃着烧饼,恰好此前他已经召来了刘伯温,因此把吃了一半的烧饼拿碗盖着,就让刘伯温“猜猜”碗里面盖的是什么,从而引发出了刘伯温的一大段“预言”,也就是《烧饼歌》。

《烧饼歌》之所以是“预言”,那是因为刘伯温在这首似诗似诉的“作品”中,说出了大明天下未来会覆灭于“胡人”之手,而其中的押韵和读腔旋律朗朗上口,在后世流传甚广,譬如其中一段:

“还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土牛。”

从后世大清入关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刘伯温这一招“预言”是相当的准,从一个烧饼的试探引发出的思考,这或许不再是刘伯温的“猜测”那么简单,因为当时的大明实则还没解决北方草原对中原的侵扰,刘伯温也许看出来了大明最终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还会被“覆灭”。

朱元璋认真地把刘伯温所说的东西听了,但到底有没有听进去却是不知道了,刘伯温在和李善长等人的“斗争”失败后,一样是要离开离开南京,在洪武八年,刘伯温忽然染上风寒病重,朱元璋听说后,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和药物去看望刘伯温。

谁知道就是这次“看望之后”,刘伯温的病情更加严重,他一方面暗示朱元璋,这是胡惟庸给他下的“套”,一方面就是在交代后事了,而朱元璋也是对刘伯温的“暗示”置之不理,也许在朱元璋的心里,《烧饼歌》就和此时的刘伯温一样,没有重视的必要。

所以刘伯温最后在病榻前,对自己的儿子说,自己所拿的这本《天文书》在他死后要立马贡献给朱元璋,而且以后不允许子孙后代学习,可见此时的刘伯温对“玄学”忌惮非常: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就这样,刘伯温病死家中,而在刘伯温病死之后,朱元璋“才开始”愤怒,后来胡惟庸案大量的人被清算,其中一部分就和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有关。

所以这个烧饼刘伯温到底吃没吃,这件事已经不清楚了,可是能确定的是,刘伯温在大明初期的确没有那么地位而后世称之为“料事如神”,无非就是被《烧饼歌》打响了他的名声。

结语:

比起兔死狗烹,过河拆桥,刘伯温的人生从转折再到下坡直至病亡,并没有那么多被“辜负”的色彩。

只能说在朱元璋的眼里,“治世”的能人更强于在语言上威风凛凛的非能人,刘伯温虽然是朱元璋“另类”的军师,但经过无数场大小战斗后、前线的官员肯定要比刘伯温更受朱元璋信任,而至于刘伯温,当故事听听了也挺好。

直到后世大清入关,有人才想起《烧饼歌》的内容,顿时钦佩刘伯温,只可惜,到了最后的关头才知道,一切都已经晚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中国传载着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在这段慢慢长路中有很多能人志士、有勇有谋的人不断涌现出来,说到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我们就会想到刘伯温。

刘伯温很聪明但年少不得志,他也曾跟随过别人,因不被重用就隐居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也是非常尊重和赏识有才能的人,于是经人介绍后他认识了刘伯温这样一个仪表堂堂、满身正气的人,再加上两个人多次交流以后,朱元璋觉得此人可以重用,于是刘伯温就成了朱元璋非常得力的助手。

果不其然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后来在治国上刘伯温也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刘伯温非常了解朱元璋的为人于是就急流勇退、自行辞官隐退了下来,但是还是遭到了胡惟庸的陷害,他自知时日不多,所以在临终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吃一口烧饼,而刘伯温为什么要在死之前吃烧饼呢?

原来刘伯温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众所周知他曾写过一本预测书叫做《烧饼歌》,这本书详细记载了明朝之后800年将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刘伯温之所以会在临死之前要吃一口烧饼就是为了告诉世人,自己的预言一定会成真的,希望世人能早一些做好准备。

刘伯温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不是空穴来风、空口无凭的事情,因为朱元璋曾经通过一个小小的测试确认了刘伯温的能力。

有一次朱元璋拿烧饼咬了一口用碗扣住让刘伯温猜里面是什么,刘伯温不加思索就说里面是金龙咬过的东西,像太阳又像月饼,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就是龙的化身,刘伯温说是龙吃过的,就等于说是皇上吃过的,朱元璋听后觉得很舒服。

既然刘伯温知天文地理,能掐会算,又有预测能力,朱元璋就想让刘伯温预测一下明朝的未来,刘伯温深知这样的事一句话说不好,就会遭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向朱元璋要了一块免死金牌才敢预测,如此也就写成了这本有名的《烧饼歌》,写了明朝开始之后800年所要发生的大事件。

最终刘伯温在六十五岁的时候去世,被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追封为太师,也算是刘伯温对明朝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吧。

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和宋濂两个人名声都很大。作为朱元璋最主要的谋士之一,刘伯温身负绝技、知识渊博,尤其精通象纬之学,曾经帮助朱元璋问鼎天下,参与了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功勋卓著。刘伯温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格,也明白要激流勇退的道理。尽管如此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也最终没有安享晚年。在洪武四年,天下初定,刘伯温就请求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也不干预朝廷事务。

但是,人不找事事却找你,作为朱元璋枪手的丞相胡惟庸,先是罗织罪行使得刘伯温被夺去禄位。此时,如惊弓之鸟的刘伯温只能进京谢罪,朱元璋不发话,刘伯温不敢回家。本来身体就有病,在紧张的情绪中,愈发严重。有趣且耐人寻味的一幕就发生了,胡惟庸猫哭耗子,带着所谓的御医来探望,给他开药,之后就派人把刘伯温送回家,一个月左右刘伯温就死在了家乡。根据《明史》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皇帝是无情的,特别是朱元璋权力欲与猜忌心又非常严重。其实,胡惟庸是在朱元璋默许下,下毒伤害刘伯温。胡惟庸来过之后,刘基就抱病去觐见了朱元璋,禀告了御医探病吃药之后,病情更加严重的事实。朱元璋心知肚明,轻描淡写地宽慰了几句。

刘伯温回家之后,知道时日无多,也明白皇帝想要自己的命,就不再吃药了,65岁驾鹤西去。至于死前吃一口烧饼,在正统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或许是野史中的故事。可能是有些人熟悉刘伯温著名的《烧饼歌》,就与烧饼联系起来了。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历史上神机妙算的人,去世前似乎都比较忙呀。刘伯温死前,还要吃一口烧饼,这又是为了何事呢?这跟刘伯温和朱元璋的一次对话有关。

刘伯温自幼习文,通晓经史、天文、兵法,元至顺年间还考中了进士,入仕为官。只是呢,刘伯温为人廉洁正直,嫉恶如仇,因而屡遭排挤。刘伯温感觉仕途无望,弃官归隐。

至正十九年,刘伯温48岁时,朱元璋攻下了浙东,力聘刘伯温、宋濂等浙东名士。刘伯温一出山,就向朱元璋“陈时务一十八款”,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后又分析天下大势,帮朱元璋定下了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之后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大策。刘伯温由此有了“诸葛转世”的美誉,正所谓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神机妙算,天下无双。

正因为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识通晓古今,又可预知未来,所以,朱元璋就想测试一下刘伯温。

有一天,朱元璋在内殿,拿着一个烧饼,刚咬了一口,太监进来禀报,说刘伯温求见。朱元璋一听,放下了手中刚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了起来,召刘伯温进见。

朱元璋看到了刘伯温,就问:“先生通晓古今,可预知未来,可知这碗中为何物?”

刘伯温掐指一算,信心满满的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估计朱元璋咬了一口饼,嘴角的饼渣没擦,而殿内又洋溢着烧饼的香气,加上朱元璋喜爱吃烧饼,这并不难猜呀。马皇后曾经为了给被关起来的朱元璋送烧饼,还被烫伤过,朱元璋喜爱吃烧饼,应该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朱元璋听刘伯温说出了答案,不由惊叹,特别是刘伯温说自己是金龙,内心泛过一阵喜悦,就想问问天下后世如何。朱元璋和刘伯温,一问一答,这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谶书,刘伯温的《烧饼歌》。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说朱元璋有“万子万孙”。这在朱元璋看来,是大明基业可以千秋万代了,这是秦始皇都做不到的事情,自然非常高兴。而实际呢,朱元璋的确有“万子万孙”,据说最多时有一百多万,但这并不代表明朝不会亡。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已经明确预言了大明的命途,从靖难之役,到明朝灭亡,都一一应验。我们摘取部分,来看一下这本谶书的神奇之处。

“只恐燕子飞来”、“秃顶人来文墨苑”,预言了道衍和尚鼓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天下饥寒有怪异”、“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预言了天下灾荒,魏忠贤乱政。“八千女鬼”即“魏”字。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预言了崇祯杀戮过重。

“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预言了李自成起义的祸乱。

“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刘伯温已经说了,大明朝遇到顺治就完了,而李自成过了黄河,崇祯也会吊死在煤山之上。

刘伯温甚至还预言到了顺治和多尔衮之争,“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刘伯温的预言很厉害呀。但自古有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刘伯温疾恶如仇的秉性很难改变,也最终害死了刘伯温。

朱元璋曾询问刘伯温谁最适合做丞相,说了三个人,刘伯温都说不合适。朱元璋让刘伯温做,刘伯温坦言自己太疾恶如仇了,不像李善长那么善于调节大臣之间的关系,是做不好丞相的。

正因这点,刘伯温树敌过多,饱受排挤。再加上刘伯温经常直言不讳,又不符合朱元璋很有主见的行为方式。这就导致了刘伯温虽然功劳很大,却并不受重用的结局。刘伯温反而受到多疑的朱元璋,越来越多的猜忌。最终,在朱元璋的默许下,胡惟庸在刘伯温的药中下毒,毒死了刘伯温。

据《明史》记载,刘伯温死前,将《天文书》交给了儿子刘琏,让刘琏献给朱元璋,并且交代,不准后世子孙再学此术。原本刘伯温还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朱元璋贡献自己最后所学,因为胡惟庸在,就作罢了。刘伯温遗言,待到“惟庸败后,上必思我”。

不过,那时候刘伯温早已经死了,朱元璋想也没用了。即使是通晓天文地理,可以预知未来,君子执着于正道,还是斗不过惯用歪门邪道的小人呀。刘伯温最终也没能斗过胡惟庸。

传说中,刘伯温死前,还是想为大明尽最后一份力。所以,他让儿子拿来了一个烧饼,咬了一口,然后命儿子用碗覆盖,并交代儿子一定要告诉朱元璋自己死前所做的这件事。其实,刘伯温是想提醒朱元璋,不要忘了他们之前的对话,不要忘了《烧饼歌》。只是呢,朱元璋并未能悟透呀,未能及早避祸,一切还是按预言发生了。

编后语:《烧饼歌》现在通常被认为,就是清末时的人所作的一部伪书罢了,仅供茶余饭后娱乐,不可当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