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嘉庆帝不许拔?

前几天我去故宫游览的时候,发现在隆宗门的匾上有一个大大的“钉子”,当时觉得很奇怪,难道是制作的工匠因为疏忽留下了这么一个“大钉子”吗?于是我拿手机放大拍照,仔细看去,这才发现,原来匾上留下的不是什么“大钉子”,而是一个弓箭的箭头!

这隆宗门的匾上怎么会留下一个箭头呢?难道是哪位游客的“杰作”吗?为此,我还特意去找了工作人员告知他们这个情况,结果工作人员说那是特意留在上面的箭头,是当年嘉庆皇帝亲自下令这样做,到今天也就没人取下来。

这位工作人员还给我讲解了这枚箭头的来历,当时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有一支名叫“天理教”的起义军,在当时的京畿天理教“坎卦”头领林清的带领下,桥抓打扮后,同时收买了太监刘得才,这样里应外合之下,林清的二百余起义军,顺利攻入了紫禁城。

原来,林清进攻紫禁城做足了准备,他选择进攻紫禁城的时间,正是嘉庆皇帝带着紫禁城守军出去狩猎的时机,在内应的帮助之下,这支起义军一路杀到了隆宗门。

这隆宗门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它的门内外挨着军机处和太后的慈宁宫,同时连接内廷与外廷,是一道内廷的重要屏障,一旦起义军攻破此门,则内廷就会失守,后果可想而知。

这道门即使王公大臣,没有得到皇帝的宣召,都不能私自通过,当时林清带领的起义军正是攻到此处,紫禁城危在旦夕。

幸运的是,在此危急时刻,智亲王带领军队到来,由于智亲王军队的火力装备明显优于林清的起义军,所以智亲王最终打败了林清,守住了紫禁城的隆宗门,这场激战之中,隆宗门的匾额上中了数箭。

当嘉庆皇帝知道此事后,龙颜震怒,他没想到的是,偌大一个紫禁城,居然受不住一个二百余人起义军的进攻,看着隆宗门匾额上的箭矢,他觉得有必要给后世留下点警示,于是他命人取下隆宗门匾额上箭矢的时候,让人特意留下一个箭头,作为后世的警钟,时刻敲响在后人的耳畔。

这件事情,被称为“酿汉,唐,宋,明,未有之事”,也成为了嘉庆皇帝的一个污点,嘉庆皇帝的大清,差点被几百人捅破,天下都为之一震,民间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令嘉庆感到无颜面对列祖列宗,痛心疾首的嘉庆皇帝,最后决定写一份“罪己诏”,以此来减少自己内心的惭愧。

只是嘉庆留下箭头警示后人的好意,他的后人却没能领会多少,从他开始,大清走上了下坡路,专家称为“嘉道中衰”,随后,大清在腐败中走向灭亡,辜负了嘉庆皇帝留下箭头的一片苦心。

工作人员给我讲完,他一阵唏嘘,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心中为嘉庆皇帝感慨万千!

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嘉庆帝不许拔?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89岁高龄的太上皇乾隆带着对帝国和权力的万分不舍与世长辞,清王朝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乾隆时代”就此谢幕。乾隆皇帝驾崩后,已经继位四年的嘉庆皇帝终于亲政,这为乾隆皇帝再三选择出来的皇帝,此时面对的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大清帝国,康乾盛世的余晖似乎还能够照在这位中庸保守亦步亦趋的皇帝身上,但是若想再造一个王朝的盛世,显然他是做不到的,嘉庆皇帝也深知自己的能力无法皇祖皇父匹敌,所以在他的执政方式就是在修修补补中持续着先祖们的政策。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嘉庆皇帝的执政能力非常一般,他既没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也没有大刀阔斧的决断,对于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不断激化的局面,嘉庆皇帝总是显得手足无措,并无法制定解决的办法,他将王朝内部臣民的反抗归咎于和珅之流的贪腐,却又无法制定出根治贪腐的政策,所以嘉庆皇帝执政的二十五年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进行的。

嘉庆皇帝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其在位期间并没有暴政,他虽是庸君,却不是暴君,作为皇帝来说他的能力在清朝诸帝中位居中游,不要说像雍正皇帝那样的大手笔改革,实际他的改革力度连咸丰皇帝都还不如。嘉庆皇帝执政时期,清王朝在乾隆时期就愈演愈烈的内部矛盾开始得到了总体的爆发,发生于嘉庆十八年的林清之变就是嘉庆执政时期一次具有代表性的民变。

紫禁城中的隆宗门:

相比紫禁城中很多著名的城门不同,隆宗门的明年起是在小的很,它是指乾清宫广场西侧的一个便门,隆宗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明万历年间进行过重修,清朝入关之初的顺治年间,进行了翻修,从此历经将近三百年,直到清朝灭亡,隆宗门的规制再无变动,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既不壮观,也不雄伟的城门,却在嘉庆十八年时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巨变,这场巨变在当时让朝野上下倍感震惊。它就是嘉庆十八年发生的“林清之乱”。

”汉、唐、宋、元、明未有之事”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农历九月十四日,天理教首领林清决定派教徒进攻紫禁城,教徒大约200人被林清分两小队,这些教徒化妆成北京普通百姓的模样,但是每个人身上的衣服里都暗藏着武器,就这样,在暴乱的前一天,教徒们暗中潜入了帝国的都城北京。

第二天,天理教教徒大约有九十余人在陈文魁率领下,由信教的太监张太、刘得财等引导接应,分别从东、西华门攻入皇宫,实际上如果这些教徒们在宫中没有内应的话,是很难进入固若金汤的紫禁城的,当然,内应是一方面,守城的兵丁的麻痹大意和玩忽职守也让教徒们有机可乘。当时负责守卫紫禁城的都是八旗宗室子弟,常年的承平让这些兵丁早已经失去了警惕性和防范意识。就这样,天理教教徒并没有太大的伤亡,便攻入了紫禁城中。

这些教徒攻入皇宫的目的实际上并非抢劫财物,不为滥杀无辜,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掉当时的嘉庆皇帝,因此他们入宫后便四散开来,到处寻找嘉庆皇帝,但是此时嘉庆皇帝并不在宫中。教徒们在宫中厮杀的过程中遇到抵抗的宫中侍卫,他们便大开杀戒,因此内廷之中的侍卫们大多死的死,逃的逃,仅有少部分在隆宗门外与义军激战,家百年来安静肃穆的紫禁城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征兆额之下迅速的陷入了一片混乱。天理教的一部分教徒甚至冲至养心门,这实际上距离皇帝日常居住的养心殿已经很近了。当时宫中本来准备开赴保卫皇帝的火器营正在紫禁城内休整,闻讯后被紧急调来镇压起义军,由于当时攻入紫禁城内的起义军人数较少且人员分散,武器装备又多位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在经历了一番激战后,被逐渐赶来的侍卫官军团团围住,最终。这不到一百人额天理教徒全军覆没。

当时由于现场十分混乱,教徒们的一支箭射到了隆宗门的牌匾上。事后嘉庆皇帝回宫后还亲自来到了隆宗门视察从现场,当他抬头看到了隆宗门上的箭时,沉默良久,并特意嘱咐人么不要摘下这支箭,目的是让自己和后代子孙引以为戒,时刻警醒。

林清之乱发生后,嘉庆皇帝还专门下了《罪己诏》特意强调这一事件为"汉、唐、宋、元、明未有之事。”起义军打进皇帝居住的皇宫,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但只这也说明了嘉庆时期的官逼民反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嘉庆帝不许拔?

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由圆明园行宫返回京城,照例在神武门换乘御轿进入内宫。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手持短刃突然迎面向他扑来,嘉庆慌忙夺路,跑进顺贞门,直奔养心殿。

御前侍卫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惊呆了,一时间竟都手足无措。幸有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反应迅速,他猛冲上去拦挡搏斗,官服袍袖都被刺破了。

有绵恩对凶手搏斗,固伦额驸亲王拉旺多尔济、御前侍卫丹巴多尔济、扎克塔尔几人这才跟着扑上去奋力擒拿凶手,最终,中年男子因寡不敌众,体力不支被擒住。

是谁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冒天下之大不韪,直奔紫禁城来刺杀当今皇上呢?

在养心殿避祸的嘉庆皇帝,惊魂未定,旨令军机大臣和刑部严加审讯。

在严刑审问下,行凶刺客起先招供说,他叫陈德,四十七岁,汉军镶黄旗人,属契买家奴,在大户人家当差。两年前,其妻病故,留下八十多岁瘫痪在床的岳母和一对未成年的儿子,更糟的是,那大户人家见他拖累颇多,不讲人情,又将他辞退了。

生活无路后,陈德认为草民活不下去,是皇帝无仁德,于是滋生刺杀之念。

此前,陈德曾在宫中内务府服役过三年,二月二十日这一天他看见有人在街上垫道,判定皇帝一定会从这里经过,于是连忙回到家中,将一把短刃藏进怀中,带着大儿子陈禄儿潜伏在神武门外,再后来,就有了上述的刺杀一幕。

军机大臣认为这种说法太“出乎常理”,于是又对陈德严刑逼供。

在一轮又一轮的酷刑折磨下,陈德最后又供出了这样一件事——嘉庆二年,他曾在正阳门内求得五支上上签,回家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被朋友领到了一个有许多房屋的地方,这时他脱口而出,此为东宫。

嘉庆三年,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一座无水桥下躺着,后来忽被人拉到桥上,发现眼前出现了一座知府大堂,低头看自己却是身着蟒袍。

陈德说,事后他才知道这是绝好大梦,东宫是守阙之意,知府大堂是黄堂,在桥下睡是虬龙,蟒袍是黄龙袍。

被这一梦兆谶语蛊惑,他便做了这天下无人敢为之事。

前一种说法是仇恨,后一种说法是疯癫,并有民间宗教色彩。

但军机大臣为了早早了事,没有再审下去,最终陈德被千刀万剐,他的两个未成年儿子也被斩草除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嘉庆九年,又有僧人了友从神武门混入宫中,这一次宫中护军发现及时,将闯宫僧人拿获了。

被拿获后,这僧人的说法颇为诡异,他闯宫没有恶意,只为面圣。

这一次嘉庆没有杀人,只勒令僧人还俗,依擅入神武门杖责六十,流放一年,枷号两个月示众,此外当晚神武门值班护军遭到革职,枷号处罚。

谁知道,这事过去后,嘉庆十年,直隶省正定府刘士兴又摸到神武门下,上演了一出硬闯禁宫,被乱棍打死的闹剧。

三年之内,神武门三次出现险情事故,嘉庆若是明察秋毫、内外智明之主,他理应有所警醒、反思,进而革新朝政,但嘉庆却是麻木无为,草草了事。

于是乎,嘉庆十八年,紫禁城又出事了,而且是自汉唐宋明以来未有的大事。

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嘉庆从承德避暑山庄返回京城,行至中途,宫中忽然有人来报,以林清为首的天理教教徒两百余人,竟然从东华门、西华门两路攻进了紫禁城。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九月十五日清晨,以林清为首的天理教教徒假扮成小商贩,在宫中太监的接应下,突然从东华门、西华门两路向紫禁城发起了攻击。

进入东华门的一支由陈爽带领,太监刘得财作内应,当他们进入城门时被守卫看出破绽,守卫急忙扑过去捕拿,并立即关上了城门,但已经闯进去的十几个人却是一路向里猛冲,守卫一路追到苍震门才最终扑灭这一伙作乱教民。

以林清为首,进入西华门的那一支就凶了。

他们由太监杨进忠等作内应,全部顺利进入城门,而西华门值班护军因为疏懈畏险,竟然全部被关在了宫门之外。

随后,这一支作乱教民深入宫中,到处滋扰,并且很快闯到了隆宗门,并在那里同守门护军展开了激烈交战。

时至今日,依旧留在故宫隆宗门上的箭头,就是那时候射上去的,可见当时交战的激烈程度。

隆宗门交战之时,有三名作乱教民手执教旗,翻上宫墙,欲杀进养心门(可见隆宗门的位置何等重要,再进一步就是内宫了),这时,嘉庆皇次子绵宁(后来的道光皇帝)正在上书房读书,听到异动,他随即亲持鸟枪,甚是神勇地连毙两人,贝勒绵志继击一枪,将墙头上的第三人击伤,坠墙而逃。

大内由此平定,否则不堪设想。

正因为如此,事后绵宁受赏首功,由此也可看出,当时的大清朝廷,虽已显出坏败之相,但气数未尽。

之后,作乱教民与调集而来的一千名火器营官兵战到当天夜黑,依旧没有完败。之后他们趁着黑夜在宫中各处隐藏起来,第二天天一亮,他们便开始四处放火,作困兽斗。

幸好,那一天突降大雨,紫禁城才免遭大火焚烧。

经过两天一夜的拼杀藏躲,作乱教民除了战死的,其余全部被捕获。

当嘉庆了解全部真相,将天理教头目林清凌迟处死,将其同伙尽力捕杀后,这位平庸的帝王陷入了深深地困惑,他不明白嗣皇位十八年以来,自己兢兢业业,并无无半点害民虐事,为何会连遭让皇家蒙羞之事。

为了给自己以及治下的臣民一个交代,他颁了一道《遇变罪己诏》,但这道罪己诏除了表达自己的愤懑,对绵宁等人的赞赏,剩下的就是讲了几句叫天下臣民“赤心报国”的空话,而警醒之智,变革之志,并无半点涉及。

嘉庆的善后之举亦能看到这是个没有格局,没有雄才的平庸之主。

他都干了什么呢?

将紫禁城轮班值宿制度加强了一下,对太监加强了一些管理,还有就是紫禁城的门钥制度管理的更严格了。

至于警醒之举,他只做了一件事,保留了射在隆宗门上的那支作乱箭头。

其实,拔不拔下那支箭头不重要,重要的是透过这支箭头,他应该看到盛世已衰的危机,警醒之下有真正的革新雄举。

这样,那支箭头才有意义,否则那就是一个标记,一个清廷由盛转衰、锈迹斑斑的标记。

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嘉庆帝不许拔?

答: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最先是连着箭杆、箭羽一起插在那儿的,非常惹眼,有碍观瞻,很多内侍都提议要将它拔去,但嘉庆坚持不许。

这么着,由于箭杆是木料、竹料做成的,箭羽就是鸽子羽毛,那么,经过长久的风吹雨晒,箭杆和箭羽都没有了,却还剩下那枚已经生锈的箭头牢牢钉在“隆宗门”的匾额上。

嘉庆帝为何不许拔掉呢?

都是给气的。

要知道,清朝定鼎中原,从顺治算起,紧接着的康、雍、乾三朝被称为“盛世”,大清朝鼎盛威武,天威不可冒犯。

但到了嘉庆当家了,却是冏事频现,让嘉庆烦透了。

插一句,嘉庆帝后来驾崩了,他的庙号居然是“仁宗”。

历史上的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都是仁政爱民;尤其是宋仁宗,更是把一个“仁”字推到极致。

但是,这个清仁宗嘉庆帝,唉……

嘉庆帝不但是清朝诸帝中遇刺客最多的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诸帝王遇刺客最多的帝王。

早在,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嘉庆从圆明园回宫,刚进入神武门,就遭遇到了一个名叫陈德的剌客的行刺。

嘉庆九年(1804年)冬十一月,有一个法号为了友的妖僧窜入大内,不知意欲何为,同样是在神武门被巡夜护军擒获。

嘉庆十年(1805年)春二月,又有一个姓名为刘士兴的刺客肩扛一杆用袍子裹着枪头的铁枪闯入神武门,先用枪刺伤了值班护军图塔布,后又从腰间抽出了两把杀猪刀,守门章京舒当阿的帽檐被砍破,护军莫尔根的手指头被砍伤,另一护军校八十四的头脸也被砍伤,且伤势严重。

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二月初十,在景运门内值班的内阁中书屈廷镇的海龙皮褂后襟竟被潜入宫中的贼人用刀割开了一道口子。

……

所有的一切,明摆着都是冲着嘉庆帝来的。

嘉庆帝为此大动肝火。

但让他在大动肝火之余,又悲愤莫名,并且伤心透顶的事,是发生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的“紫禁城之变”。

该日,北京天理教教首林清悍然发动起义,以200人潜入城内,分由东华、西化门攻进清宫。

当时,宫廷内的皇子、显贵大臣、武将勋戚等惊慌失措,哭爹喊娘,乱成了一锅粥。.

负责守午门的清将策凌竟然在亲兵的保护下开门首先开溜。

所幸,当时有火器营、健锐营留驻京师,他们入宫与天理教众在隆宗门外展开激战,最终平息了这场变乱。

但嘉庆帝一想到二百人的“乌合之众”竟然可以如此顺利地攻入了由八旗军层层守卫的皇宫,火急攻心,气不打一处来。

他痛斥臣下,声称这是汉、唐、宋、明从来未有之事,竟出大清朝,实是大清朝的奇耻大辱。”

作为对爱新觉罗皇室的一个警示,他下令谁也不得拔去混战中钉在隆宗门上的那支箭镞。

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嘉庆帝不许拔?

去故宫参观旅游,如果不注意的话,根本不会注意到紫禁城内,隆宗门的牌匾上还插有一枚箭头。这枚箭头之所以被认为是清嘉庆年间遗留下来的,主要是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推测出来的。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北京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的居住地,必然是守卫森严之地。单独的刺客想混进去,已经非常困难了,更不要说数十上百人的队伍,攻入紫禁城了。恐怕多数情况下,还没来得及靠近紫禁城,已经被守卫紫禁城的禁军给拿下了。

但是,偏偏在清朝嘉庆年间,这种事情就是发生了。

《清史稿·仁宗本纪》记载:“奸人陈爽数十人突入紫禁城,将逼内宫,皇次子用枪殪其一人……王大臣率健锐、火器营兵入,尽捕斩之。”清仁宗就是嘉庆帝。

《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嘉庆)十八年九月,从幸秋狝木兰,上先还京师,而教匪林清党犯阙之变作。是月……贼入内右门,至养心殿南,欲北窜。上御枪毙二贼,馀贼溃散,乱始平。”清宣宗就是道光帝。

原来,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带着宗亲大臣,到木兰围场秋狩。紫禁城空虚,白莲教的一个北京分支天理教,认为正是发动起义,进攻紫禁城的最好时机。他们在首领林清的带领下,买通了紫禁城内的太监,进入了紫禁城。

其中,百余教众从东华门进入,一路杀到了景运门,被堵在门外。另外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则从西华门杀入,一路攻打到了隆宗门。

景运门、隆宗门都是隔离内外廷的重要门户,攻进去就是皇帝与嫔妃们居住的内宫。平时,王公大臣也是不经允许都不可擅入的。好在,未登基的道光皇帝已经提前从木兰围场返回,就在宫内,率人抵挡住了天理教众的进攻。随后,禁军赶来,平息了天理教众的进攻。

嘉庆皇帝返回紫禁城后,听闻了消息,十分震怒,就命人去了箭杆,留下了插在匾额之上的箭头,以示警醒。这就是嘉庆不让拔掉箭头的原因。为此,嘉庆皇帝还下了罪己诏,表示此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以此推算的话,自这个箭头被射入隆宗门匾额,距今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

不过,到了现在经过文史专家走访,以及对古籍、史书的查找之后,认为这个箭头可能并不是嘉庆时期留下来的。根据对五十年代,负责清理、修复隆宗门的老工人回忆,当时隆宗门的门框、匾额、椽柱上有很多箭头。门框等显眼位置的箭头都被拔掉,修复了。

隆宗门上遗留的箭头,除了匾额上的之外,在椽柱的头上还有残存的一枚箭头。说明老工人所说,是可信的。而在之后的修复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这些箭头就留了下来。这就说明,这些箭头很可能并不是天理教众进攻紫禁城时留下的。因为没必要留下这么多箭头作为警醒,实在是看着不雅。

因此,专家推测,这些箭头很可能是在清朝灭亡后,清朝的一些宗室子弟,在紫禁城内闲来无聊,拿大门当箭靶射,留下来的。特别是被勒令搬离紫禁城之时,也没什么心思去清理这些箭头,因此,才被长期遗留了下来。

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嘉庆帝不许拔?

一到国庆,北京故宫人流如织,熙熙攘攘,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或许会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譬如隆宗门的牌匾上的那只箭头。

这是一只没有箭羽的箭头,箭羽早已风化,箭头也已锈迹斑斑,但仍入木三寸之多,足见力道之深。

谁这么大的胆子,胆敢往隆宗门射箭呢?在此暂且不提,咱们先来看看隆宗门在什么位置吧!

结合上图可以看出,隆宗门在乾清门的广场西侧,正北是养心殿,即皇帝办公兼小憩的地方;正西是慈宁宫,即太后生活的地方。

进入隆宗门一直往北,就到了内廷了。所谓内廷,就是皇帝的私人居所,就算是王公贵族,皇子皇孙,倘若没有皇帝批准,也不能随意进出,否则以罪论处。

所以说,隆宗门是戒备森严之地,平日里,就算有个鸟飞过,也要留意鸟的动向的。

话说回来,那么这只箭从何而来的?难道是打鸟的吗?肯定不是。

据说这只箭是李自成留下的。当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经过隆宗门之时,一时豪情万丈,搭弓射箭,准备射这个“宗”字的,可是方向稍稍偏了一点,射在了“宗”的左边。

这是真的吗?

假的!难道没看见“隆宗门”旁边的满文吗?难不成崇祯提前推算出满清要进入北京城,生怕他们不认识汉字,特意来个满文标识一下,给他们导引一下方向?

还是看看正史吧!

《清史稿》记载:

是日,奸人陈爽数十人突入紫禁城,将逼内宫,皇次子用枪殪其一人。一贼登月华门墙,执旗指挥,皇次子再用枪击之坠,贝勒绵志续殪其一。王大臣率健锐、火器营兵入,尽捕斩之。

事情一下子就水落石出了!

公元1813年,嘉庆外出打猎,御林军大多都随之而去了。皇帝一出发,留在宫内的守卫就放松多了,他们趁机给自己来个小长假,喝酒的喝酒,泡妞的泡妞,打牌的打牌。

这时候,“天理教”头目林清敏锐地发现了“战机”,皇帝外出,城内空虚,正是暴动的最佳时机,大丈夫建功立业,正当此时!

于是,林清带领着200人组成的攻城“大军”气势汹汹席卷而来,200“大军”兵分两路,100人攻打东华门,100人攻打西华门。

义军在东华门遭遇重挫,城门迟迟攻不下来。然而,起义军在西华门却出奇的顺利,很快就攻了进去。

原因很简单,因为天理教策反了宫内的小太监,在小太监的积极配合之下,很容易就攻入了城门。

义军一路砍杀,很快砍到了隆宗门,正在这时,旻宁也就是未来的道光皇帝听到了动静,抄起一条火枪就蹿上了大殿顶,在制高点上,一枪一个,射死了好几个义军。

这时候,宫内的禁卫军包拢过来,很快就把义军剿杀了,战斗结束,隆宗门上留下了那只箭。

嘉庆打靶归来,听说此事之后,雷霆震怒,区区200乌合之众就能攻入紫禁城,这还了得。

嘉庆深感痛心,当年马背上的八旗子弟已经腐化堕落到了何种地步了,居然连城门都守不住。

以此为鉴,为了给后代以警示,嘉庆特意令人留下这只箭头,而且还发了罪己诏,称此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