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准备杀刘禅,刘禅赶紧在门上刻下“中山寨”三个字,为何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诸葛亮仙逝五丈原之后,蜀汉再无力抵御魏国,发展十几年后,曹魏的国力发展速度超越蜀汉极大,这时候司马昭派三路大军进攻蜀汉。
姜维选择抵抗到底,但是他一人之力又如何对抗天下大势呢?最终导致失败身亡。刘禅的选择与姜维截然不同,在刘禅看来,人生在世当以天下大义为重,于是刘禅在看清形势的情况下,知道即使反抗也必然是失败结局,于是选择投降,免去了一场百姓浩劫。
有人觉得刘禅是个傻瓜,明明有一战之力,却轻易投降了;但是也有人认为刘禅是大智慧,以蜀汉苍生为念,这样的善举最后才让他能够善终。
关于刘禅投降,作为亡国之君到了魏国以后,有很多版本的故事,都表明了司马昭有心杀了刘禅,但是最终却没有动手。
例如题主说到的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给刘禅安排了一个小地方,给刘禅居住,让他安享晚年,但是司马昭继承了司马懿多疑的个性,他向来谨慎小心,即使是刘禅这样的人,他也要防一手,于是在刘禅身边安插了眼线,监视刘禅。
刘禅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是司马昭不放心他,为了表明心迹,刘禅将一个牌子挂到了他的地盘,这牌子上书“中山寨”,寓意着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再出去了,这三个字倒过来读就是“在山终”的意思。
司马昭看了这个牌子,于是就不再对刘禅起杀心了,让刘禅安度晚年。
其实这个故事是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司马昭再笨,也不可能因为一个牌子就对刘禅放松警惕,只需要继续安插眼线,盯住了刘禅的一举一动即可,完全可以用曹操对付汉献帝的手段,将刘禅身边从上到下都换成自己人就可以了。
现在有一个主流的说法,认为刘禅能够善终是因为刘禅聪明,他装疯卖傻,其实刘禅的善终真的和装疯卖傻没啥关系。
刘禅投降之后,亡国之君举国投降,司马昭自然不能杀他,毕竟杀了刘禅,则以后无人再敢投降曹魏,况且东吴此时还与他分庭抗礼,所以司马昭要优待刘禅,将刘禅作为一个对投降者的榜样和姿态。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降,东吴的人也不会全力与他决一死战,肯定会有人希望投降,继续享受富贵。
司马昭不杀刘禅除了有这点需要之外,还有一点重要原因,就是在三国的时候,不流行杀亡国之君。
其实不仅是司马昭没杀刘禅,司马炎也没杀孙皓。东吴的孙皓是一位暴君,他作为亡国之君落到了司马炎的手里,司马炎给他备了一杯酒,对孙皓说,喝了吧,这杯酒给你准备很久了。
孙皓一听不乐意了,怼了回去:“我在家乡也给你准备了一杯这样的酒等你喝。”即便如此,司马炎也没杀孙皓,所以说,刘禅能够善终,和他装傻说什么“此间乐,不思蜀。”没啥关系。真想杀你,你说什么也没用,认为刀俎,你为鱼肉,只能说是当时的风气救了孙皓,而时局救了刘禅,仅此而已。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了解历史~
司马昭准备杀刘禅,刘禅赶紧在门上刻下“中山寨”三个字,为何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现在,随着观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刘禅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人说:刘禅是一个傻子,至少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有人说:刘禅很聪明,能够当40年皇帝,还活了64岁,真的了不起;
有人说:刘禅属于中庸之人,能够在被敌人俘虏之后,实现自保,确实不易,应该属于智慧上乘之人。
第三种说法很有道理,尤其是察觉司马昭对自己杀意重重的时候,赶紧在门上刻下“中山寨”三个字,从而让司马昭杀意全无,绝对算是大智慧。
刘禅是如何被俘的呢?
263年夏天,魏国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率领大军进攻蜀国,刘禅派遣姜维率领众将抵抗魏军。姜维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
可是,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派遣诸葛瞻领兵拒敌。诸葛瞻战死绵竹。
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最终,刘禅向邓艾投降。
刘禅敕令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
姜维计划不幸泄漏,钟会杀死姜维及张翼等蜀国大将。
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刘禅成为司马昭的俘虏。
“乐不思蜀”刘禅用四个字保住了性命
俘虏刘禅及其大臣之后,司马昭想侮辱一下刘禅,便设宴款待刘禅。
喝酒途中,司马昭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命令唱四川歌、跳四川舞来为酒席助兴。
见此情景,蜀汉大臣们或者掩面抽泣、或者低头流泪。唯独刘禅怡然自若,没有丝毫悲伤。
司马昭看见刘禅的表现,便问他:“安乐公还思念蜀国吗?”
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蜀汉旧臣郤正趁上厕所时,对刘禅说:“陛下,司马昭如果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眼看上方;接着,闭上眼睛,再睁开双眼,很忧伤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返回蜀国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酒席继续进行中,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按照郤正所教的方法,认真做了一遍。
司马昭对刘禅说:“这话好像是郤正说的?”
刘禅睁大双眼,惊讶不已,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呀!”
司马昭及其左右大臣全都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坦诚,暂时放弃了杀死刘禅的念头。
“中山寨”三个字再次保住了刘禅性命
司马昭不想让俘虏刘禅住在都城洛阳,把他及其眷属、旧臣、以及所有下属,都迁到鹤壁市北部万柏山的山坳里。
刘禅毕竟曾经是蜀国君主,留在世上总是一颗毒瘤,早迟要出事,所以,司马昭还是很想把刘禅杀死。
司马昭把刘禅一行人安排到山坳里,派遣一批士兵驻扎在他们附近,用来监视刘禅,一旦发现刘禅有什么异常行为,立即将他们全部杀死,就地处理。
刘禅带领一行人在山坳中住了下来,并且开山垦地,俨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万柏山的山民把刘禅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蜀村。
当听到士兵禀报,刘禅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蜀村”的时候,司马昭顿起杀心,准备命令士兵将刘禅杀死,因为,“蜀村”让人觉得刘禅始终没有忘记蜀国,刘禅还会寻找机会恢复蜀国,刘禅依然是司马魏国的敌人。
司马昭准备杀刘禅、还没有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刘禅做了一件看起来很小、实际上生死攸关的大事。
刘禅听说有人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蜀村”,吓得冷汗直冒。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在自己村庄的入口,建立起一座巨大的门楼,并刻上三个硕大的文字:中山寨。
士兵向司马昭禀报了刘禅的这一举动,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中山寨”3个字为什么能让司马昭对刘禅消除敌意、消除杀意呢?
“中山寨”直抒胸臆,清楚表达了刘禅的最大愿望
中山寨,让人看到的含义就是,刘禅我是寨主,我对这地方非常满意。我建好这个山寨,希望我的子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寨中。
中山寨表明这个山寨就是刘禅最大的理想;刘禅没有其他愿望了。
“中山寨”倒过来念就是“宅山中”。这样意思更加明确:刘禅在这个山村中安家落户,并且“宅”在山中,哪儿也不想去,只想吃好、喝好、生活好,其他别无所求。
“中山寨”还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刘禅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里是中山靖王子孙的村寨,刘禅会与祖先中山靖王一样过着热衷于生儿养女的生活。中山靖王怎么生活?
据《史记》记载,中山靖王刘胜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喜欢美酒、热爱女色。
中山靖王吃好之后,就是沉溺妻妾美色。中山靖王儿子很多,令人吃惊。
《汉书》记载中山靖王有120多个儿子,传说另外还有160多个女儿。
刘胜不仅自己奢侈淫乐,还教导同母哥哥赵敬和其他人员说:“兄长(汉武帝)为王,专门领导官吏治事。为王应当日听音乐,玩赏歌舞美女。”
刘胜一生就是在玩赏美女中度过的。
现在刘禅之所以起名为“中山寨”,意在表明:我刘禅是中山靖王后代,我继承先辈的特点,我会向中山靖王那样生活,就在这个山寨中享受余生。
司马昭从“中山寨”三个字上看见了刘禅的“远大志向”,觉得刘禅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将他杀死的必要,所以,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刘禅亲自命名的“中山寨”,后来,被人们称为“阿斗寨”。
经过多年的改造、发展,阿斗寨成为远近闻名的寺庙。
现在的阿斗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一个文化亮点,地址就在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乡、蜀村东万柏山上。
亲,有时间,去旅游哈。
司马昭准备杀刘禅,刘禅赶紧在门上刻下“中山寨”三个字,为何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谴三路大军伐蜀。
当时诸葛亮已经去世29年了,当初丞相布置的军事基地早已被后主刘禅荒废。因此三路大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入了蜀国。
其中一路在征西将军邓艾带领下,走阴平小路突袭成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其子诸葛尚在迎击邓艾部队时双双战死。
后主刘禅在投降派,蜀地大儒樵周的劝说下投降了魏国,蜀国灭。
蜀汉灭亡后,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为了防止刘禅复国,司马昭命令刘禅带着其手下大臣及家属移居魏国都城洛阳,此时司马昭的意思是把刘禅看押起来。
司马昭把刘禅置于鼻子底下,无非就是害怕他有朝一日复国。
有一天,司马昭要探试一下刘禅的内心世界。于是从蜀地调来了刘禅老家的“歌舞队”。召集刘禅及手下大臣一起观看节目。
当乐奏响起时,台上演员跳起了蜀地舞蹈,这些旧蜀臣看到家乡舞蹈时,思乡之情悠然而生,看着看着都伤心落泪了。
也难怪,不是有句话叫做“穷家不舍,故土难离吗?”
司马昭就是想利用这种氛围试探一下刘禅的反应,他偷眼观瞧,人家阿斗看的津津有味,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此时司马昭低声问刘禅:“安乐公,思蜀不?”刘禅笑呵呵的说“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一看刘禅没心没肺,知道他没有复国的心思,从此也就对他放心了。
其实刘禅是个大智若愚之人,他的演技很出色,刘禅知道司马昭要试探自己,这才说出上面的话。
有些人笑话刘禅窝囊。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能做的就是自保。
难道司马昭问刘禅“思蜀不?”刘禅回答思蜀就显得有骨气和决心了?其实那是找死,在没人能帮助自己的时候,装傻是最好的办法。
刘禅的装傻充楞使司马昭放下了戒心。
过了些时日,刘禅带着一些旧臣及他的一家人,移居到了河南省鹤壁市万柏山上。刘禅带领大家修建了“阿斗寨”,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阿斗这些举动再次引起了司马昭的怀疑,他害怕刘禅死火复燃,他萌生了杀死刘禅的想法。
司马昭频频光顾刘禅的“寒舍”,这引起了刘禅的警觉,别看他平时傻乎乎的,其实他比谁都精明。
刘禅看了一眼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阿斗寨”突然明白了一切,原来是这个寨名起的不妥,以致于引起了司马昭的疑心。
阿斗急忙让人摘下了“阿斗寨”的牌子,他亲自书写了“中山寨”三个大字,司马昭一看放心了,心想阿斗没有反心,我可以回都城了。
阿斗写了“中山寨”三个字,为何打消了司马昭的杀意了?原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个小不点的国家,这个小国最后因为“农夫惰于田,战士惰于行阵,君王娱于歌舞”,形成了一种好逸恶劳,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因此最后被赵国所灭。
阿斗写下“中山寨”无疑是要效仿中山国那样不思进取。这和之前的乐不思蜀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在司马昭眼中看来,阿斗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
阿斗用自己的智慧,再次躲过了一劫。要不说做人要低调,阿斗深谙其中的道理。
公元272年,65岁的阿斗无疾而终。他建设的“中山寨”现在改名为前蜀村和后蜀村,有到鹤壁游玩的亲们不妨游览一番。领略一下当年阿斗的风采。
文/秉烛读春秋
司马昭准备杀刘禅,刘禅赶紧在门上刻下“中山寨”三个字,为何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破诸葛瞻,攻占绵竹,剑指成都。刘禅在还有能力抵抗的情况下,选择出城投降,最终蜀国灭亡。
次年,刘禅被送到了洛阳,当时的魏元帝曹奂在司马昭的指使下封刘禅为安乐公,将他的儿子与大臣们都封了侯。其实刘禅的待遇算不错了,与汉献帝的山阳公是一个等级的,而后来投降的孙皓也只是个侯。
虽然刘禅是主动投降的,但司马昭对刘禅还是不太放心,因为司马昭深知刘禅手下的大臣很多还是向汉的,只有向刘禅肯定其没有复的心思,司马昭才能放心。
于是在一次宴会大家都在开怀畅饮之时,司马昭乘机询问到刘禅思不思念故国,因为只有乐开怀的时候,人的心里可能才会说出真心话,刘禅的回答是“此间乐,不思蜀”,这也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这次事情后,司马昭对刘禅还是放心了不少,但依旧没有彻底放心杀心,偶尔还是有想将其除之而后快的心思,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虽有这心思,但司马昭也没理由杀呢,于是就将刘禅与一些他的臣子软禁了起来。而刘禅和他的近臣们就在软禁之地开始生活,形成了一个村落叫做蜀村。村落逐渐形成后,自然是要给这个村寨命名了,刘禅想了想,给这个村寨命名为了“中山寨”。
刘禅村寨名字一出,司马昭知道后,就彻底放下了自己的戒心。这是为何呢?
“中山寨”反过来就是“寨山中”,“寨”与“在”音似,也就是说刘禅的意思是在山中。刘禅表明自己想一直呆在这山里面,不愿再参与外界纷争,不再争权夺利。
一个没有丝毫野心,只愿呆在山里的刘禅这是司马昭最愿意看到的,所以司马昭对刘禅再无杀意了,至少在他不出山时是这样。
这个由刘禅亲自命名的中山寨,后来被人们成为阿斗寨,经过多年的改装,后来成为了寺庙,现在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地址在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乡蜀村东万柏山上。
司马昭准备杀刘禅,刘禅赶紧在门上刻下“中山寨”三个字,为何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其实刘禅一点都不傻,说刘禅傻的人才叫傻呢!
刘禅早在蜀国灭亡二十年前,就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了,他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
张飞的两个女儿都是夏侯氏所生,而夏侯氏是夏侯渊的亲侄女,是夏侯霸的堂妹。
夏侯霸投降刘禅之后,刘禅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喊夏侯霸叫舅舅,当时夏侯霸感动的热泪盈眶。
刘禅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蜀国早晚要完蛋,诸葛亮六次北伐,耗尽蜀国国力,尚且次次都是无功而返,何况姜维呢!
恢复汉室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这一点刘禅早就看透了。所以,他才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凭借其夏侯家女婿这个角色,就算不能继续享有荣华富贵,保个命应该不成问题的。
当邓艾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乖乖地投降了,他早就想到了这一天。
到了魏国以后,司马昭对他很不错,不仅封他做了安乐公,还把他迁到了大都市洛阳居住,条件一点不比成都差,要吃又吃,要喝又喝,要美女有美女,而且每天都有歌舞表演。
乐不思蜀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有人说刘禅真傻,只知道贪图享乐,把先皇的谆谆教诲全抛之脑后了,把兴复汉室的伟大梦想留在四川了。
拜托,这是在敌国,刘禅是投降来的,不是来旅游的。司马昭本来就对刘禅有所顾虑,假如刘禅早起晚睡,天天就知道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从来不去喝酒,从来不玩游戏,从来不近女色,从来不去KTV。
那么,司马昭就会想,你刘禅如此励志,如此勤奋,难道有什么“想法”吗?想革命不成?我还是趁早灭了你吧,以绝后患!
刘禅想活得更久一点,更安心一点,他表现的越“傻”,越“昏聩”,越贪图享乐就越好,一旦停止享乐就可能会遭到司马昭的疑虑。
刘禅就是个演员!然而,乐不思蜀事件之后,司马昭还是对刘禅不放心,他觉得刘禅是不是在“演戏”,故意装傻呢?
于是他就派人全天候监视刘禅的一举一动。刘禅也察觉出来了,为了尽快消除司马昭的疑虑,他在大门外悬挂了一个牌匾,牌匾上书三个大字:
中山寨。
探子发现这个牌匾之后,就汇报给了司马昭。司马昭一听哈哈一笑,好吧,你们回来吧,不用继续监视刘禅了,让他颐养天年吧!
“中山寨”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刘备到哪都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自然也是中山靖王之后。
中山靖王到底何许人也?
中山靖王是刘胜,他是汉武帝刘彻异母同父的兄弟,这个中山靖王啥本事没有,就喜欢三样东西,抽烟喝酒烫头,不是,这是于谦。
中山靖王喜欢的三样是喝酒、吃肉、女色。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把生娃娃,中山靖王的那方面能力出奇的强悍,一辈子生了一百二十个儿子,女儿也有一百三十个。
加起来,正好二百五十个。
刘备之所以往中山靖王身上靠,就是看重中山靖王儿子多,儿子的儿子更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多到眼花缭乱,乱七八糟,多到谁也弄不清楚。其实,后来汉献帝查家谱的时候,根本就没查到刘备。他为了拉拢刘备,才替他撒了个弥天大谎。
刘备估计就是个冒牌货。看到这,大家应该清楚了吧!刘禅之所以写上“中山寨”三个字,就是向司马昭表明:
我刘禅,就像老祖宗中山靖王一样,只喜欢吃喝玩乐,根本没有任何非分的想法,您就放一万个心吧!
刘禅后来幸福的活到了死。
司马昭准备杀刘禅,刘禅赶紧在门上刻下“中山寨”三个字,为何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在现如今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以北十多公里处的蜀村东万柏山上,有一处非常出名的旅游景点,叫做阿斗寨,总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
这座阿斗寨,原名叫做中山寨,据说是蜀汉后主刘禅亲自命名。
当时是在蜀汉灭亡后,刘禅被俘至洛阳,魏元帝在司马昭的指示下封刘禅为安乐公,其子孙和大臣封为诸侯的有50人。客观来说,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其待遇已经算是很不错的。
有一次,司马昭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教人为刘禅表演故国蜀地的音乐舞蹈,在旁的蜀官都悲伤落泪,唯有刘禅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边乘机询问到刘禅思不思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见此情形,司马昭就对心腹大臣贾充说:“人的无情,竟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地安全无事,何况是姜维呢?”这件事后,司马昭就对刘禅放心不少,但他内心依然还是有些担心,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于是,司马昭就将刘禅和他的臣子都软禁起来,并派人时刻监视,此后几年,刘禅和他的近臣们就在软禁之地开始生活,久而久之,这里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叫做蜀村。村落形成后,自然是要给这个村寨命名,刘禅想了想,就给这个村寨命名为:中山寨。
当司马昭听到这个中山寨的名字后,就彻底放下心中对刘禅的戒备。因为,这“中山寨”反过来就是“寨山中”,其中“寨”与“在”音似,也就是说刘禅的意思是暗指自己只愿一辈子呆在山中,不愿再参与外界纷争,不再争权夺利。
虽然,这个故事被传得有鼻子有眼睛,但其实是标准的民间故事,并且从逻辑上来说,它也是禁不起推敲的。
首先,“在山中”就一定表示永不出山吗?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卧薪尝胆而伺机东山再起么?换句话说,如果刘禅真想一辈子不出山,干嘛不乞请自削封号,逐离故蜀旧臣,岂不更加能表明自己的心志。
其次,司马昭不是傻子,如果刘禅能够用“在山中”来明心迹,那他之间的“此间乐,不思蜀”的戏码,岂不是故意装傻。如果刘禅真是这样一个有心机的人,司马昭就算不杀他,也会对他诸多限制,至少会把他身边的蜀国大臣给调离,但司马昭却始终没有这么做。
最后,在三国这段历史中,亡国之君都没有被杀的,从汉献帝到蜀汉刘禅,再从魏国的曹奂到东吴的孙皓,他们在国家灭亡之后,都被司马昭和司马炎父子优待,即便是残暴的孙浩,最后也是自然病逝,司马昭实在没有理由来杀刘禅。
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刘禅被幽禁于此,日常怀念先人,便以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的名义,为自己的村寨取名为中山寨并题字,表示对父辈的愧疚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