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当初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11个国家宣战,大家怎么看?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慈禧向十一国宣战,不是什么勇敢的行为,而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利,纯粹出于慈禧的私心而置百姓于不顾。

当时,光绪皇帝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站来了维新变法,进行了一百多天,这次变法速度太快,得罪太多的人,也影响到了守旧派的利益,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慈禧顺势将光绪皇帝给软禁了起来,对外称光绪皇帝病了。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北京有很多外国人的租界,对于光绪皇帝,外国十分认可,慈禧称光绪病了,就有洋人觉得不对劲儿,于是派医生给光绪皇帝看病,一看病,慈禧露馅了,光绪本来就没病啊,这件事让洋人很不满,慈禧太后更不满。

慈禧想废了光绪,但是没能成功,慈禧觉得这群洋人真的很烦人,总是破坏自己的好事,恐怕这样下去,她垂帘听政也就要到头了,早晚有一天光绪皇帝要重掌大权,这让慈禧太后很担心。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义和团全面爆发了,本来这样的农民起义,慈禧应该镇压,但是慈禧太后迟疑了,对于义和团该镇压还是该招抚,她有点拿不定主意。

毕竟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让慈禧很心动,她觉得如果义和团真的可以“扶清灭洋”,那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吗?没有了洋人的捣乱,她垂帘听政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

慈禧觉得事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她必须做出决断,要么义和团灭了洋人,要么洋人逼她还政于帝。

慈禧太后觉得她要搏一次,成功了那就万事皆安,她慈禧太后也会成为民族的英雄;失败了,那也无所谓,到时候有危险溜了就是了。

于是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态度,选择了放任不管,于是义和团如一场旋风一般,席卷了北京城,将北京城的洋人和租界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一下逼急了各个国家,他们都借口保护租界,派兵北京。

慈禧太后一看,义和团杀了洋人,烧了教堂,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而且各个国家已经派兵赶来,之后的义和团与联军决战在所难免,慈禧太后拿定主意之后,选择了一次毫无意义的嚣张宣战,慈禧官宣,向十一国同时宣战。

其实这一次的宣战没有什么意义,本来联军就已经向北京进发了,慈禧太后的宣战就像是马后炮一样,除了装屁没有任何实际影响。

慈禧太后嚣张的宣战之后,选择了带上光绪帝开溜,但是逃跑很没面子,她称这次出逃为“西狩”。意思就是我不是逃跑,我是出去打猎了。

慈禧出逃期间,北京城在八国联军的摧残之下,成了人间炼狱,义和团根本无法与洋人联军对抗,死伤无数!

慈禧这一次宣战,将内部的矛盾转移到了国家民族矛盾上,成功避免了让她还政于帝,如此一来,尽管损失了百姓的性命、义和团的性命,尽管损失了无数的金钱和国宝,但是却保住了慈禧垂帘听政的权利。

慈禧为了一己私利,置百姓安危于不顾、置国家兴亡于不顾、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等到战事平息后,慈禧回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作为汉奸卖国贼,慈禧振振有词,她是为了国家,没有她国家就亡了之类的话。李鸿章签字后,他也有一肚子的委屈,说就算他不签,也要别人签,他背下这个黑锅了。

是啊,你们好委屈啊,你们卖国求荣,签订不平等条约,难为你们了,太不容易了。原来汉奸卖国贼都这么不容易,都有着如此的苦衷。如果真如这些人所说,他们是不得已,难道说那些宁可牺牲也绝不屈服的人是傻瓜吗?

卖国贼和烈士的区别就在于卖国贼亲自签字还很委屈,烈士宁可死也绝不签字。

烈士的态度:不管谁签,反正我是不可能签。

汉奸的态度:我不签也得别人签,那就我签吧。

大家好,我野史日记,欢迎关注我,一起了解历史,顺手点个赞支持一下,谢谢大家~

慈禧当初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11个国家宣战,大家怎么看?

慈禧太后自咸丰驾崩后,通过联手小叔子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成功地登上了大清权力巅峰,并大权独揽长达半个世纪(掌控大清47年),成为清代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这期间,大清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慈禧对内实行铁腕统治,对反清势力进行了残酷镇压,对外则进行安抚政策,投烈强所好,尽可能地满足众列强的各种不合理需求;于是,她与列强之间基本保持了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

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大清战败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了救国运动,他们劝谏光绪帝采取措施,变法图强;此时,慈禧保持了默许静观的态度,但随着变法的深入,逐渐触犯了慈禧的利益,最终也演变成了一场宫廷政变——“戊戌六君子”被刀斩菜市口,光绪帝被软禁,改良派得到慈禧的彻底清算。

慈禧又打算罢黜光绪帝,但正式文件没有发出前,走漏了风声,列强知悉后以各种方式表示强烈反对,最后迫于压力,废黜光绪之事只好不了了之!其实,宫庭争斗,太后废少帝本是大清内部事物,列强如此作派显然干涉了大清内政,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强烈不满。

“戊戌变法”两年后,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喊出了“扶清灭洋”声音,匡扶大清政府,消灭洋人完全符合清政府的意图,正中慈禧下怀,所以慈禧最初对义和团运动是支持的;而列强却开始干预,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结果大清军队和义和团节节败退,八国联军打到大沽口时,慈禧才明白义和团一群乌合之众,无能力抗击洋人,于是,她打算解散义和团,与联军议和!就在这时,她收到了朝中顽固派一位大臣的虚假情报:说联军想强攻北京,逼迫慈禧向光绪皇帝交权!如晴天霹雳般振聋发聩,这触犯了慈禧的根本利益,权力是慈禧的生命啊!让她交权不是要她的命吗?所以在盛怒之下,慈禧也不顾国计民生了,她公然做出了向十一国宣战的决定,而这个草率的决定又让中华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慈禧当初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11个国家宣战,大家怎么看?

慈禧一生噬权如命,在向十一国宣战之前,她得到了一份洋人照会,是十一国列强共同签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慈禧归政光绪。收回慈禧的权力,这不是要慈禧的命嘛!慈禧心想,等死不如放手一搏,也许可以搏得一条生路。

放手一搏总得有一点儿本钱吧!大清朝从鸦片战争开始,时常受列强欺负,连一个列强都打不过,同时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更没有获胜的可能,凭什么放手一搏?

列强入侵,国人的反侵略情绪越来越高涨,连义和拳这个本来的反清复明组织,都易帜更张提出了“反夷扶清”口号,向列强开战有民心基础。

光有民心不行,战争靠的是军事实力。清廷的部队是不行了,义和团怎样,慈禧心里没底,于是派亲信刚毅去调查。

刚毅去了,义和团做了精心安排,进行一系列刀枪不入的表演,当然只是表演。刚毅信以为真,回去高高兴兴向慈禧汇报,说义和团多么多么厉害,真的个个刀枪不入。按理说有一两个刀枪不入的,也许有特异功能,那么多人都有特异功能,哪有可能,以慈禧的阅历她不应该相信,然而慈禧信了。义和团这么厉害,出气的时候到了,于是慈禧定下决心“打!”

慈禧怕丢了权力,她的心里已经决定要向十一宣战,她希望义和团个个刀枪不入,战斗力爆表,给列强点颜色看看,所以才会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假如她不想打仗,她一定不会相信,大清一大批官员都不相信,慈禧下旨勤王他们都不来,慈禧智商不比他们低。

贪婪和恐惧是人类的本性,慈禧也不例外,担心丢失被她视为命根子的权力,于是产生巨大恐惧心理。恐惧使她智商降低,行为失控,做出了向十一国宣战的荒唐决定。

慈禧的错误决定,属于人类正常心理反应,她没有疯,只是证明了她“嗜权如命”的性格。

慈禧当初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11个国家宣战,大家怎么看?

因为慈禧太后想给大家一个证明勇气的机会。

经常看到网上一些人讨论晚清时候的丧权辱国,说咸丰和慈禧丢下国都仓皇逃跑,没有一点骨气。

应该同仇敌忾,与敌人大战三百回合。

说到义愤填膺的时候,拍拍胸脯,显得很英勇的样子,一付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似乎是如果能够穿越回去,必然会跃马疆场,一展雄风。

当然,按照现在的科技手段,还暂时不能够完成穿越活动。但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慈禧太后决定给你们的祖先一个证明勇气的机会。

于是,慈禧太后就向十一国宣战了。

慈禧相信,这些人嘴上说的真好,也必然有征战沙场的勇气,宁死不屈的胆魄。

慈禧想多了,说是说,做是做,别看那些人平常胸脯拍得啪啪响,真要让他们上战场,立马就尿了。

真以为自己的骨头比祖先硬?

很扯淡。

就像电影《画皮》中的台词一样:哪儿有什么勇士啊?不就是仗着人多吗?

人多也不顶用啊!

即然没有胆量证明自己,那我们还可以另找理由:

这是自不量力呀,和这么强国宣战,根本打不过人家嘛!

就是这付德行。

人家逃跑,嫌人家逃,觉得应该一战。

人家不逃,要战,让你上,又不肯上。

看来,只有“君王死社稷”是正确的选择。清政府倒台了,民众们换个主子,不用穿长袍,留小辨,跪下来喊“嗻”。

我们可以穿燕尾服,烫卷发,跪下来喊“yes”。

没有叶赫那拉老佛爷了,换成了伊丽莎白。

反正,打不过人家,还可以跪嘛。

咱们有个优良传统,男人负不起的责任,就让女人来背黑锅。

商纣王无道,怨妲己。

周幽王昏庸,赖褒姒。

大单于揍我们,那肯定是昭君没伺候好。

唐玄宗逃西蜀,杨贵妃必须负全责。

通点历史的,来检索一下,慈禧是怎么掌的权?

要不要这帮大老爷们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彼此暗害,想利用人家孤儿寡母,结果反而被人家利用,就凭慈禧那两下子,能上了台?翻开大清的律则,如果汉子们都坚定维护,凭哪一条能让慈禧掌了权?

慈禧垂帘听政也罢,国家大事一大堆,就凭慈禧太后那点水水,能操持过来吗?还不是靠这帮男人们出谋划策,纵横捭阖。

人家也不管米粮收支,也不管官员调动,更不管排兵布阵,训练新军,你们有本事就干呗。

干得一塌糊涂,还有个老女人顶缸,替罪扛骂。

看几场戏,修个园子,就牵扯到国本了?意思是把国库里的钱全给了你们男人,就能打赢甲午战争?

扯淡!

早在二百年前就看破了,整个民族的男人都剃了大光瓢,换上马褂,跪着喊“嗻”。

到了人家要解放女性,放开裹小脚的时候,哎哟,男人们闹得可真起劲了,哭着喊着,誓死不从啊!

宁可不要自己膝下的黄金万两,也坚决不让女人迈开步子。

真有出息!

向十一国宣战,无非是一个女人还相信,这个国家的男人还有血性。

但是,和当年为了男人裹上小脚的那位女性的遭遇一样:

“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打败了,都跑了。

但是,咱们中国在最关键的时刻永远不缺乏挺身而出的女性。

八国联军进京,赛金花出来了,面见联军主帅瓦德西,周旋谈判,维护国家和民众。

这可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啊,中国女人,外国男人,交际花,大帅,尽情发挥我们的想像力,这方面我们可从来不缺乏才华。

有什么办法,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有女人来替我们顶罪,背负骂名。当我们面临存亡之际,还有女人张开白嫩的臂膀,来替我们挡住刀枪。

无论骨头有多软,我们的嘴可永远都是硬的!

其实没啥好说的,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思想上、观念上、制度上、科技上都大大落后了。

被人家扫平,也不算太惨,别自我感觉良好。盘点一下那些国家,除了分裂了的奥匈,现在这些国家仍然全部都是世界列强。被这群家伙围殴,算给咱们脸了。

谁说的朱元璋再世就能打赢?

扯,他要饭的拐杖和腿都得被打折了。

历史,是要我们这群汉子多汲取教训,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寻找甩锅的理由和对象。

慈禧当初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11个国家宣战,大家怎么看?

首先,慈禧并不软弱;其次,对11国开战也不是突然的举措。

说慈禧软弱的,真的是对那段历史一点都不了解。慈禧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内,大臣甚至皇帝都得在她跟前俯首帖耳;对外,似乎除了赔钱就是赔钱。问题是,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至少对外不是。慈禧对外的态度是相当坚决的,这可能和她早年间和咸丰一起仓皇逃难到热河、眼睁睁看着圆明园被烧掉有关。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1884年,法国对中国在越南边境滋事,中国立刻展开反击,最终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还气死了派遣军主帅孤拔。由于当时的军机处大臣办事迟疑,慈禧甚至撤换了全部军机处人员,这就是著名的甲申易枢。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和十一国开战呢?两个原因,一个是老太太已经有点老糊涂了,另一个则是她的那口气一直咽不下去。

当时的舆论,是洋人支持光绪,要跟慈禧对着干。这种谣言本来置之一笑就可以了,但是权力欲极强而且在戊戌政变过程中对光绪彻底丧失信任的慈禧偏偏就吃这一套。而一心想做摄政王的端郡王载漪、死硬保守派刚毅等人又在主持朝政,于是义和团就进了北京,一场仇洋排外的轰轰烈烈的大火很难扑灭了。

另一个问题刚刚已经说了,就是慈禧一直对四十年前的那场劫难很难释怀。

此时的老太太岁数已经大了,一个女人,在这个时候的理智程度是比较弱的,尤其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制止她的时候。

所以,大错铸就,这就是惨烈的庚子国变。更讽刺的是,慈禧想报四十年仓皇北狩的仇,最后却逃得比上次更远。

慈禧当初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11个国家宣战,大家怎么看?

其实这背后有着慈禧很大的阴谋,但结果超出了慈禧的想象,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慈禧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一一分析: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计划废帝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软禁起来,但是慈禧的本意是想直接废掉光绪皇帝,并说出“皇上得罪祖宗,当废”这样的话,然而废掉一国之君绝非小事,这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慎重起见的慈禧只好先囚禁光绪。

但是废帝的想法却始终在慈禧脑海中浮现,于是慈禧决定先“立”后“废”,慈禧太后先是选中自己心目中合适的人选,载漪次子,其母为慈禧弟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所生的溥㒞(jun),并以光绪皇帝的名义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㒞继承穆宗毅皇帝为子”,也就溥㒞入继同治帝为嗣,称号“大阿哥”。

这样的意图就是,溥㒞成为了同治皇帝的子嗣,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光绪皇帝的接班人,而慈禧的下一步就是废掉光绪皇帝,让溥㒞接班。

洋人有担心,义和团兴起

此时的国外驻华使馆人员已经察觉到,光绪皇帝踪迹全失,并对慈禧的行动开始特别关注,很多人都会有疑问,洋人关注光绪皇帝干嘛?

在当时,美、英、日等国了解到光绪皇帝变法维新之后,都表示支持,并且对变法派进行过接触,希望变法成功之后,中国人不再排斥洋人。但是维新失败之后,慈禧打压维新派,使得朝中重臣再一次换成了慈禧的亲信,洋人开始担心并害怕顽固派执政之后,清朝再次回到“四十年前排斥外国人的时代”。

正在洋人担心的时候,义和团却兴起了,他们是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这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是有利的,他们的团规就是:“毋贪财、毋好色、毋违父母命、毋犯朝廷法,杀洋人、灭赃官”等等。

而洋人正在担心统治阶级问题的时候,义和团的兴起再次给洋人带来打击,让洋人的担心不断增多。

慈禧与义和团

在义和团兴起的早期,慈禧对义和团的行为主张力剿,并且因此连换三任负责主剿的山东巡抚,最后不得不派出袁世凯,带领他的新建陆军负责围剿义和团,但是此时的义和团势力已经达到直隶地区,而此时的慈禧发现义和团拳民并不与清朝为敌,这让慈禧在主剿义和团的态度上做出了变化。

义和团势力不断扩大,因其“扶清灭洋”使得慈禧认为可以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于是派出亲信调查拳民的情况,而慈禧亲信并没有调查清楚,反而振振有词的回复慈禧:“义民无他心,可恃”。

就是这七个字,给了慈禧莫大的勇气,并为此召开四次御前会议,有主张不与洋人开战的,慈禧太后都会想尽办法处置,到最后无人再敢反对慈禧,而慈禧也决心与洋人开战。

慈禧的宣战

1900年6月21,慈禧太后正式发布“宣战诏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此时的义和团和洋人的双重压力,洋人非常的希望光绪皇帝能够继续变法革新,并且不断的向清政府施压,请求光绪皇帝继续执政,而义和团不断请愿,消灭洋人、焚烧教堂,经常出现打伤和打死洋人的现象,这让外国势力更加不满,在双方的不断施压之下,慈禧太后甚至想要借助本国起义势力打击洋人的气焰。

在义和团不断形成包围京城之势时,北京的洋人感觉自己已经处于人质的状态,于是被迫成立一支联军,但是这支联军被义和团和清军打败,不得不退回天津,在这样的捷报传入朝中之后,慈禧更加坚信,国人能胜洋人。

慈禧宣战的想法之一就是,在消灭洋人的同时,能够削弱义和团的实力,要知道慈禧其实一直没有放弃剿灭义和团的想法,只是利用义和团。

宣战之后,慈禧下令攻击外国在京使馆,两支部队分别进行使馆,并以使馆人员为人质,好与洋人在不利于自己的时机内达成与洋人求和的目的,可见慈禧也是做了双重准备。

最终八国再次组成一支5万人的联军,由天津进攻北京,这次慈禧太后没有等到捷报,而是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城,慈禧不得不带着光绪皇帝逃跑。

清朝再次签订了丧权耻辱的《辛丑条约》,而慈禧太后的消灭义和团和实现其废立皇帝的阴谋没有得逞,小看洋人的慈禧再次被打脸。

宣战十一国,纯属闹笑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