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蔡邕真的是因为哭董卓而被杀吗?

【闲言少叙,直入主题】

在历史上,蔡邕是因董卓而死,却非因“哭董卓”而死。

蔡邕死于一声叹息

董卓是汉贼,他欺君专权,人人得而诛之。董卓伏诛,乃是天下归心之事,众望所归。但是偏偏有不开眼的人,他为董卓悲伤,这让王允很没面子,这样的表现似乎是在怪王允错杀了好人。王允千方百计才做了除去董卓这样的大事,为民除害,他认为他的成就应该受到所有人的称颂,而事实也是如此,却不想又这样一个人与众不同,王允自己恼怒。这个人正是东汉大儒蔡邕,他是饱读史书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自然是拎得清,但是这一次三岁孩童都能分辨的是非,为什么蔡邕“昏了头”,为董卓悲伤而叹息一声呢?

蔡邕为董卓的死叹息了一声,并非去伏尸而哭,他只是有感而发的叹息。他或许只是偶然想起了他当年的事情,不自觉的叹息了一声,却不想这一声叹息就要了他的命。

蔡邕为何叹息?

汉贼之死,大儒有何叹息?却不知这董卓虽然为贼,却对蔡邕不薄。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掌握实权,听闻蔡邕才华横溢,召之为官,蔡邕不从,奈何董卓以灭三族相逼,蔡邕只得委屈求全。董卓虽然残暴,对蔡邕却极为敬重,蔡邕代理祭酒、举为高第、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升任巴郡太守、升任巴郡太守、拜为左中郎将、封为高阳乡侯。这一路的升迁比做直升机还要快上几分,而且董卓对他是言听计从。知遇之恩是蔡邕不敢忘的,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大义,却又不同于其他人,即使他再正义,即使那董卓再残暴,这份恩情还是让蔡邕不自觉的发出了一声叹息。

王允的悔恨

王允被这蔡邕的一声叹息冲昏了头脑,他誓死要杀蔡邕,蔡邕深知自己的错误,他恳求被执行削足之罪,以求利用戴罪之身完成《汉史》的编著。众官员百般求情,奈何王允一意孤行,最终将蔡邕逼死在狱中,那年蔡邕六十岁(《后汉书》误记六十一岁)。王允在清醒之后后悔了,但是却晚了一步,他错杀了一位良臣,而我们错过了一位大儒。如果蔡邕不死,能完成遗愿,相信我们今天看到的汉史会更加精彩而真实!

综上可见,蔡邕并非是因哭董卓而死,但是他的死确实是历史界的一大损失。在杀蔡邕这件事情上,王允也是后悔了的,其实王允也可以理解,他拼着全族人的性命才除掉董卓,却有人和你唱反调,你也生气对不对?历史就是不能尽如人意,也是历史魅力的一部分。

PS:蔡邕善于音律,他的女儿叫蔡文姬,是著名才女。还有一个外孙叫羊祜,是著名将军。

我是优质历史创作者野史日记,如果你喜欢历史,别忘了关注我哦~

历史上,蔡邕真的是因为哭董卓而被杀吗?

一说是蔡邕因为一声叹息,一说是蔡邕抚尸大哭,总之是由于董卓的原因,被王允诛杀。

因为董卓而被王允诛杀,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至于细节就微不足道啦。

对于历史人物,没有详细的记载,后世凭自己的想象去臆测,可以理解,但不必过于解读。

前段时间,我为了写作《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专门查阅了三国时期相关的历史资料,对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 )人。 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01

被董卓赏识

蔡邕是汉末时期的儒学大宗,灵帝时天下灾异频发,蔡邕上书说是妇人、宦官干政所引起,希望皇帝远离小人,重用贤臣任政。不想被宦官察知,被陷害流放。之后流浪江南十二年之久。

董卓专权后,想找一些名士支撑门面,于是,蔡邕、孔融等一帮人被征召回朝廷。

蔡邕本意对仕途已经失去信心,不想征召。但在董卓的强迫下,勉强到达京城。

对于蔡邕的到来,董卓十分高兴,三日之内,蔡邕便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

董卓对蔡邕,极尽恩典,非常尊重。许多事情也是征询蔡邕的意见,也多有采纳。

但蔡邕对董卓的倒行逆施,也深感忧虑,认为其不能长久。

蔡邕曾经跟其堂弟蔡谷商议,打算东奔兖州,其意可能是投奔曹操。

但蔡谷认为,他的相貌很容易被认出,恐怕一路不方便,于是作罢。

02

被王允诛杀

据《三国演义》的说法,董卓被王允、吕布铲除后,蔡邕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抚尸大哭,被举报,被王允缉拿下狱,最后屈死狱中。

一般的史料说,董卓被杀时,蔡邕正好与王允坐在一起。听到这个消息,蔡邕轻轻一声叹息。王允大怒,就把蔡邕下到狱中,最后屈死。

许多大臣、士人都为蔡邕求情,但王允不许。

最后看到朝臣和士人议论纷纷,无不为之哭泣,王允也后悔啦,但已经无法弥补啦。

事情的起因和经过,都不复杂,也没有过多的疑义。

蔡邕的确死的有些冤屈,但究其根本也有自己的原因。

既然意识到董卓的暴政不能长久,就不该贪恋高位;既然有了退隐的打算就该下决心谋划退路。

王允本来也不想与董卓同流合污,但屈身侍董,是图谋铲除董卓,最终也如愿以偿。

蔡邕书生气太足,缺乏城府,不懂权术,在这混乱动荡的时期,全身而退是很难的。

尽管蔡邕是仁德的大儒,但并非明智之人。

蔡邕之死,实属惋惜。一个蔡邕都容不下,这也是王允不能持久的原因。

历史上,蔡邕真的是因为哭董卓而被杀吗?

三国时期朝堂动荡不安,今朝得势者,往往明日便跌落尘埃。董卓曾以救主之功身居高位,却最终因行事暴虐而被杀。董卓一死,他昔日部下自然是树倒猢狲散。蔡邕曾在董卓手下备受器重,后来因替董卓哭泣而被王允杀。蔡邕之死真的只是因此小事吗?还是另有隐情?

蔡邕之死并不只因为董卓落泪一事。蔡邕为人直率,曾得罪过不少权贵,他们皆想置他于死地,免不了在背后煽风点火。董卓昔日侍奉汉灵帝时,汉灵帝曾就灾异频繁一事询问过他的意见。当时朝堂大臣对此事讳莫如深,汉灵帝气急之下特召蔡邕前来问询。蔡邕认为妇人及宦官干政才致使灾乱。汉灵帝为保护蔡邕,将他弹劾官员的奏章保密。但是,汉灵帝如厕时,此奏章被近侍曹节偷看,又告知了左右。如此一来,被蔡邕所弹劾的官员皆对他恨之入骨。后来,蔡邕也曾因被陷害而远避江海,居于吴地十余年。董卓在世时,尚能庇佑他一二,如今董卓已死,昔日的政敌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

董卓曾重用蔡邕,新的掌权者怕蔡邕感念董卓恩情而不为他们所用,甚至有谋逆之心。董卓专权后,听闻蔡邕才名,召他为官。董卓以蔡邕家族性命为要挟,逼得蔡邕不得不入他账下。蔡邕虽是被强迫为官,但董卓对他却是毕恭毕敬。董卓挟持天子以号令诸侯后,其部下为了讨好他,曾称他为尚父。此举意为将蔡邕与姜太公相提并论。董卓询问蔡邕的看法时,蔡邕却认为此事不妥。他认为以董卓如今功勋,不足以与尚公相比。董卓听后,竟然作罢。董卓此人狼子野心,又颇为沽名钓誉,但他却能采纳蔡邕的逆耳之言。由此可见,蔡邕确实深受看重。王允能借杀董卓一朝得势,那么蔡邕若有为董卓报仇之心,也可能对王允不利。

司徒王允刚刚得势,难免有人心有不服,惩治蔡邕也算是杀鸡敬候。铲除董卓后,王允颇有些居功自傲。他认为,董卓如此权势滔天,尚且被他所杀,其他人不足为惧。因而,每至群臣聚会时,王允也是不苟言笑,全然不复以前的温和。王允态度可谓是差别极大,自然有人对他心怀不满。此时蔡邕又恰好撞到他的枪口上,便被杀来警示众人。

蔡邕被杀还与他史学家的身份相关。蔡邕才名几乎天下皆知,他刚被收押时,许多士大夫为其求情。蔡邕也表示,愿被截断双脚,只要能完成汉史。太尉马日磾向王允进言,蔡邕乃旷世奇才,素有孝名,又清楚汉朝大事,可撰写史实,如此被杀,实在不妥。王允却以司马迁举例,认为汉武帝饶司马迁一命,却反被毁谤。若留蔡邕一命,恐怕他们这些人也会被骂。史学家所记载乃是千秋万代的事,王允为人最看重名声,他也怕因蔡邕所记而被千夫所指。

蔡邕被杀,并不仅因他为董卓落泪,还与他的为人处世及身份地位相关。身处政治中心,便难免被牵连。但是蔡邕因这等小事而死,实在是令人惋惜。

历史上,蔡邕真的是因为哭董卓而被杀吗?

蔡邕是东汉末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千古才女蔡文姬之父,关于蔡邕之死,《三国演义》的描述和《后汉书》的记载略有不同,但都明确提到蔡邕是因董卓而死的。

《三国演义》第九回中,王允和吕布合谋杀死董卓后,王允大犒军士,召集众官,酌酒称庆,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小插曲:

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 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 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

但这段小插曲在《后汉书》中,却并不是这样: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后汉书》并未提及蔡邕伏董卓尸而大哭,只是说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时,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脸色表情可见感伤,但并无“哭”字。

接下来王允杀蔡邕的描述,《后汉书》和《三国演义》基本一致,《后汉书》更为简洁: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而《三国演义》则更详细描写了王允和蔡邕的对话,当时王允顿时倍感不爽,他当场大发脾气:

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

而蔡邕也甘愿伏罪,他解释了“哭”董卓的原因:

“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 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 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此处蔡邕请求留下性命来续修成汉史,接下来太尉马日磾(此处《三国演义》写成“太傅”有误)也为蔡邕向王允求情:

“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大意是蔡邕蔡伯喈是旷世逸才,对汉朝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

不过王允显然没有容人之量,他拒绝马日磾说:

“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王允杀蔡邕的理由非常牵强,他居然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谤书,又认为如果留下蔡邕在幼主身边写文章,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会令我们这些大臣蒙受毁谤议论。

《后汉书》关于蔡邕最后被杀死的描述是:“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而《三国演义》则说:“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其中《后汉书》王允有后悔之意,《三国演义》则无提及。

关于王允杀死蔡邕,不知您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历史上,蔡邕真的是因为哭董卓而被杀吗?

王允费尽了心思用计把董卓搞死了,于是兴高采烈宴请群臣,大肆庆祝。席间,蔡邕不合群的提到了董卓,并且对董卓之死感到惋惜。这下王允不乐意了:诶呀,我费尽力气才除掉董卓,你这是对我不满呗。你同情董卓,不如就下去陪他吧。于是蔡邕被下狱,不久就死了。

然而,事实真的这样简单么?

我们要从蔡邕为何会“哭”董卓说起蔡邕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物,为何会和董卓这样臭名昭著的人划到了一起呢?因为蔡邕虽然很有才能,名声也好,却并没有得到汉朝皇帝的重用。反而因为谏言而得罪了当时的宦官集团,并因此获罪,被流放千里。而董卓却是蔡邕的伯乐。骄横无比的董卓却反常的对蔡邕十分礼遇,请来蔡邕后多次提拔,历任御史、尚书等重要职位,又封为列候。这一对比,蔡邕自然对董卓感激涕零,替董卓惋惜也就很自然了。那么,王允杀蔡邕仅仅是因为饭局上的一声叹息么?

尽管董卓死后掌握大权的王允开始自大骄横起来,但胖子认为身为政治家的王允没那么短视。他知道只因为这点小事杀了名满天下的蔡邕会给自己的声望带来多大的打击。但是他仍然这么做了,是因为蔡邕天然的站在了王允的对立面。董卓死后,朝廷的权利势必要重新洗牌,而蔡邕这样一个身居高位,名声德行又很高的人很可能对王允独掌朝政产生威胁,王允是很难容得下这样一个人和自己争权的。而恰好,蔡邕给了王允这样一个借口。

至于史书说王允也后悔杀死了蔡邕,纯属王允给自己洗白。他有充足的时间来赦免蔡邕,甚至在蔡邕自己请罪,多人给蔡邕求情的情况下都不肯放过蔡邕。分明就是想置之于死地,完全不给活路。

胖子想说,蔡邕和王允在性格上的弱点造成了两个人的悲剧收场。蔡邕这个人才情很高,旁人的追捧和奉承让他不懂得察言观色和审时度势。无论是直言进谏要求皇帝处理宦官的时候,还是在所有人庆祝董卓伏诛时他去惋惜的时候,他都没想很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眼色。而王允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被压制,先有外戚何进,宦官张让,后来又有外臣董卓。被压抑了一辈子的王允在掌权后变得容不下任何人,与曾经的盟友吕布闹掰,对待西凉降军又是一副秋后算账的态度。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历史上,蔡邕真的是因为哭董卓而被杀吗?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全后汉文》对其著作多有收录。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蔡邕之死,对于汉朝的文学、书法、历史、等文化等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蔡邕之死,于其所处的时代是个悲哀,因为蔡邕在不该为官的年代,迫于董卓的淫威出任董卓当政之下的官员,自己想清清静静做学问都成了奢望。蔡邕之死,于其文人本身的率真性格也是一种悲哀。其实蔡邕本身心内是明大义的,知道董卓是国贼,人神共怒,也并非与董卓同流合污,仅出于人之常情感遇董卓知遇之恩在王允座上叹息一声,就落得个下狱而死,如果蔡邕能克服文人这种率真性情,会掩饰心中的真实想法而不被人轻易察觉,心机深一点,其虽曾被董卓重用,也会被大家理解和原谅,罪不至于死。蔡邕之死,也是当朝重臣不惜才爱才的悲哀,试想王允能听进众人劝言,胸襟宽宏大度一点,怜才惜才用才,蔡邕对后来的中华文化将会作出多大的贡献?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将会留下多少文化瑰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