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国时期,关羽为何面临着谥号存疑的情况?
关羽 (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中国武圣)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
关羽,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武圣,他的名声传播极广,家喻户晓,目前关帝庙更是遍布全球,盛名远播。如此一位以忠义成名的圣人,为何在他的死后得到的谥号却面临着存疑的情况呢?那么他的谥号“壮缪”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如此的争议?
谥法
了解关羽谥号的疑虑所在,先从谥法说起。
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由此可见,在身死之后能够获得一个官方的谥号,这是对生前的一个表彰啊,既然是表彰,那为何又有争议呢?问题就在谥号是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平定的,也就是在其身死之后,用谥号来概括他的一生,如此说来,对于谥号的争议,就在于“谥号”对关羽一生的概括是否准确了,既然有争议,那就说明有的人认为“壮缪”这个谥号对关羽一生的总结概括是不准确的,甚至是相反的。
关羽的谥号争议所在关羽的谥号“壮缪”,咱们先看看对于“壮”是何解释。
周朝谥法,"壮",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关羽败走麦城,灭于禁于樊城,屡次征伐魏国边境,实力卓然。这样看来,谥号之中的“壮”字比较符合,也比较公平,争议不大,毕竟“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武德刚毅曰壮;”这几项都能充分得在关羽生平中得到印证。而争议的焦点,就落在了谥号中的那个“缪”字上。
何为“缪”?“缪” -----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
这个“缪”字散发着满满的恶意,何为“名与实爽”?实为名不副实之意,说关羽的名气和实际的功劳,相去甚远,典型的“恶谥”。既然是恶谥,那么这个“恶”是从何而来?只有一个解释,丢掉荆州,败走麦城。纵观关羽一生,有无数的光环围绕,他的唯一“污点”就是“大意失荆州”,而这个“污点”又实在是太大,太沉重了。
关羽恶谥“缪”的来源关羽丢掉荆州,陈寿批判说:“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此处点评非常准确,“羽刚而自矜”这确实是关羽的一个缺点,这个缺点让他得罪了很多人,加上他平时“骄于士大夫”,东吴又早有叛盟之心,这些注定了关羽的失败。
关羽恶谥“缪”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关羽大败而亡,失去荆州,导致蜀国失去争霸天下的先机,随后刘备清算旧账,收拾了不救援关羽的将领,同时着手准备了对东吴的决战,直到夷陵之战战败,蜀汉失去了张飞,失去了刘备,国力大减,再无争夺天下的希望,而这一切,都是从丢失荆州开始。所以对关羽造成这个结果,即使客观的追加谥号,也会有一个不太好的评价。
第二,关羽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荆州集团的利益损失,加之关羽生前“骄于士大夫”,所以追加谥号的时候,荆州的士大夫不会说好话,而益州集团和荆州集团又相互打压,益州集团的人也不会为关羽说什么好话,如此一来,关羽的谥号自然而然的就带上了士大夫们的不满,这其中很可能也包含了刘禅的不满,毕竟刘备之死和荆州失守有极大关系。
关羽谥号的争议按理说,“壮缪”这一谥号已经很客观的评价了关羽一生,以“壮”概括关羽前世之功;以“缪”总结关羽的后世之过。但是有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壮缪”是一个褒谥,他们认为古代“缪”“穆”相通。
《荀子·王制》:“分未定也,则有昭缪。”杨倞注:“缪读为穆。父昭子穆。”《礼记·大传》:“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郑玄注:“缪读为穆。”《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我认为此类观点不妥,虽然古代有“缪”“穆”相通,但是两字含义相去甚远,如果真有对关羽美谥之意,为何不直接使用“穆”为谥号,反而蹩脚的使用一个所谓的通假字呢?有说谥号取通假字是为了避讳献穆皇后谥号,这就更无法令人接受了,因为谥号避讳一说,无法站得住脚,很多谥号都没有避讳,例如慈禧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和康熙的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也未见避讳,这样的例子极多,这里不做赘述。
另外,刘备在位时期,得谥号者唯有法正一人,为何刘备不为关羽追谥?而是留到了刘禅时期,才统一追谥呢?难道是因为太忙了吗?恐怕那个时候,关于关羽谥号的一场不为人知的争论就已经开始了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荀子·王制》《礼记·大传》《史记·鲁周公世家》《集解》
在蜀国时期,关羽为何面临着谥号存疑的情况?
关羽的“壮缪侯”谥号其实并没有什么疑问,只是因为关羽的崇拜者太多,有些人强行把一个偏贬义的谥号作各种曲解,说“缪”通“穆”,弄成美谥来满足他们心中关羽完美的形象,却忽略了关羽失荆州给蜀汉带来的巨大恶劣影响。实际上“缪”通“穆”的解释在三国时代是完全说不通的。
对于一个谥号的解释,必须严格按照《谥法》。关羽谥号壮缪侯,先看壮字,《谥法》云:胜敌克乱曰壮,共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武而不遂曰壮,屡征杀伐曰壮。这是一个汉末三国非常常见的用于武将谥号的字眼,曹魏名将徐晃、张郃、曹休、庞德、邓艾谥号都是壮侯。关羽用“壮”这个字也是恰如其分。其随刘备东征西战可谓“胜敌克乱”、“屡征杀伐”,而襄樊之战功败垂成可谓“武而不遂”,被东吴所杀可谓“死于原野”。这都很符合关羽的特点,关键在于第二个字“缪”。
缪,按照《谥法》解释:名与实爽曰缪。所谓名与实爽,就是说名不副实。再结合“壮”,就变成了“大而不实”。之前的一些好话全都变味了。
在很多人心中,关羽是忠义的代表,是武圣,怎么可以有一个有写贬义的谥号?于是有些人就提出了“缪”通“穆”,关羽的谥号是壮穆侯。理由是“秦穆公”就经常会写作“秦缪公”。布义执德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比如岳飞谥号“武穆”,穆是个标准的美谥字眼,这似乎才符合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是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穆在先秦时期确实有时会写作缪,但是到了汉朝以后已经没有出现过了。何况同在三国时期,同样是蜀汉,刘备入蜀后娶的皇后吴氏(吴懿之妹)就谥号“穆”。同样是蜀汉政权定的谥号,又同样为陈寿记录在《三国志》中,一个字眼怎么可能还用两种写法?所以,关羽的谥号只能是“壮缪侯”。
其实,给这些个有些贬义的谥号也不算委屈关羽。毕竟,失荆州一事对蜀汉的影响太恶劣了。无论找什么借口,什么东吴背信弃义啊,刘封孟达不发兵支援啊,糜芳傅士仁反叛啊,败了就是败了,丢了荆州,失去了刘备集团重要的根基,让蜀汉只能蜗居益州,甚至牵连了后来因为要夺回荆州而出兵伐吴的刘备于夷陵惨败,不久郁郁而终。作为镇守荆州的主帅,关羽无论如何也是难辞其咎。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有功要奖,有过自然要罚。所以“壮缪侯”其实比较中肯,是对关羽功过两方面的客观评价。
在蜀国时期,关羽为何面临着谥号存疑的情况?
关羽的谥号是“壮繆”侯。
谥法:死于原野为壮,武而不遂为壮,名与实爽为繆,伤人蔽贤为繆。
这个谥法是直接指责关羽名不副实,对贤人欺凌排斥。这再和当刘备在世时不给关羽谥号,直到刘禅时才给,这中间就很耐人寻味了。
结合在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荆州士人对刘备的冷漠,可以想见关羽在荆州时留下的恶果。这也许是给关羽恶谥的原因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