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和甘宁谁更强?

太史慈在陆地上能打死甘宁。

甘宁在水里能溺死太史慈。

在水中,甘宁三国里没有对手。

在陆地,太史慈不是最强。

我认为甘宁更强!

太史慈和甘宁谁更强?

讨论东吴最厉害的将领是太史慈还是甘宁那就只能是《三国演义》了,在《三国演义》里两个人都是东吴出色的武将,都有不俗表现,应该说各有千秋,不过两个人没有直接交过手,所以只能从战绩来比较一二。

太史慈出场较早,第十一回管亥围北海时太史慈奉命去向刘备求援,管亥带兵去追的时候太史慈箭不虚发,“贼众不敢来追”,在攻打吴郡时也是一箭射中裨将的左手,可见太史慈的箭术非常了得。单挑中太史慈和孙策战一百回合、和程普三十回合、和王朗战不数合、与张辽战七八十合都是平手。最后太史慈在合淝之战中身中数箭,重伤而死。

甘宁出场和太史慈有些类似,也是用箭树首开纪录,第一战就射杀了凌操,后来又曾经射杀黄祖、蔡曛,射伤乐进,说明甘宁箭术也不错。此外甘宁在和黄祖之战时水战杀死邓龙,赤壁之战时又秒杀马延、张凯,打皖城时甘宁爬城以后飞锤打倒朱光。说起来也巧,甘宁最后也是死于箭伤。

相比起来,在马战中太史慈挑战的大多是名将,所以都是打平,没有斩将记录,缺点是遇到王朗这样的文官居然战了几个回合没能将对方斩于马下,未免让人觉得有些大跌眼镜。甘宁虽然杀的多是无名之辈,不过也是杀的干净利落,缺乏和名将对战的经验则是他不足的地方。

箭术两个人都比较出色,不过太史慈显然更胜一筹。而甘宁则在水战和步战中有所表现,太史慈在这方面没有战绩,不过考虑到他是北方人,水战比甘宁差一些也情有可原。所以两个人可以算各有所长,都有过人之处,在《三国演义》里可以跻身一流武将之列。

太史慈和甘宁谁更强?

置东吴四大都督于不顾,去讨论东吴最历害的将领是太史慈还是甘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国时期,东吴最历害的将领当然是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如果按历害种度从高到底排名分别是:周瑜>陆逊>吕蒙>鲁肃。

当然了,如果抛开四大都督不算,来讨论其它将领的话,东吴最历害的将领应该是太史慈,太史慈不仅仅在东吴比较历害,在整个三国时期也算比较历害的了。

太史慈严格说来算是东汉末期时的人物,很早就去世了,在赤壁之战的前两年,公元206年就去世了,以至于太史慈的事迹,很少人知道。

太史慈是山东龙口人,年轻时到辽东避祸,因为母亲受到北海相孔融的照顾,在黄巾军围困孔融时,太史慈一人入城说服孔融,并向外请救兵,凭借勇猛武艺与谋略突围黄巾军重重围困,太史慈突围时,先是在城门外射了几天箭,在黄巾军放松警惕后,骑马突出重围,并反身射死几人,之后求救刘备,刘备于是出兵救了孔融。

太史慈后来投奔扬州刺史刘繇,但却不受刘繇重用,太史慈最有名的一战,就是与孙策的神亭之战,太史慈单身一人与孙策、黄盖、韩当、宋谦等13个人意外相遇,太史慈一个人战13人,并且战成平手,光是孙策就是很历害了,江东小霸王,而且还有黄盖、韩当、宋谦等猛将,太史慈毫无畏惧,最后全身而退,可见太史慈勇气、武艺非常高,至少不输于孙策。

刘繇战败后,太史慈自立山头,自任丹杨太守,收复泾县等地的山越人,后来泾县被孙策平定,太史慈孤军而败,被孙策擒住,孙策晓之于理,拜太史慈为门下督战,自此太史慈跟随孙策征战。

太史慈跟随孙策后,主要是在西边抵挡刘表的侄子刘磐,太史慈出现后,完全压制了刘磐,当时的黄忠在刘磐军中,想必也不敌太史慈。

太史慈的箭术非常历害,《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关于太史慈的箭术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次太史慈跟随孙策讨伐山贼,有一个贼藏在城楼上大骂孙策,用手扶着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看到便引弓射箭,箭矢居然贯穿这个人的手腕,牢牢将其钉在柱子上。

太史慈在《三国志》中的传记是与刘繇、士夑这类人列在一起的,刘繇是扬州刺史,士夑是交趾太守,都是割据一方的小诸侯,可见太史慈也算是同类型的人物。

甘宁是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少年时期是锦帆贼,为恶一方,年岁稍长后,开始读书,后来在益州反叛刘璋而逃到荆州投奔刘表,不受重用,往江夏太守黄祖处暂居,甘宁在黄祖处时,杀了凌统的父亲凌操,后来甘宁借机投奔孙权,之后就一直跟随孙权。

甘宁是江东少有的有谋略、有能力、有武艺的武将,投靠孙权后,向孙权提出攻荆州、取益州,一统整个长江以南的战略计划。

甘宁在赤壁之战中立有战功,在南郡之战中,劝周瑜分兵取夷陵,赤壁之战后,劝孙权取益州,可惜孙权犹豫,错失良机。濡须口之战,甘宁率百余人夜袭曹营,大胜而归。皖城之战,甘宁立次功,仅次于吕蒙。

合肥之战时,甘宁拼死保护孙权。220年,甘宁去世。

太史慈能与孙策等十三人战成平手全身而退,从太史慈与甘宁的人生经历来看,太史慈强于甘宁。

太史慈和甘宁谁更强?

东吴大将太史慈对战小霸王孙策,因武勇一战成名;甘宁却以区区百骑,成功偷袭数万曹军大营,因不损一兵一卒而名声大振。

太史慈与甘宁,一个弓马娴熟,武艺堪比小霸王;一个水陆战无双(好比现在海军陆战队),智勇堪比张文远。此二人皆为“江表之虎臣”,那么谁才是东吴最厉害的将领呢?

祥子以为,此二人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高下难分,智勇虽在伯仲之间,但太史慈却有机会统领一军,独当一面,由此稍胜一筹。

一、武勇比对,各有千秋

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武将排名中,孙策与太史慈并列,而孙策则有小霸王之称,武勇之能应为江东众将之首,与其并列的太史慈武勇自然应当高于甘宁。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以水战而闻名两江的“锦帆贼”首领甘宁,水战之能自然应在太史慈之上。

由此可见,二人武勇比对,实乃各有所长。

二、智勇比对,旗鼓相当

只因甘宁成名之战“百骑劫魏营”,深入人心,皆以为其智勇足备。孙权一句“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可见其智勇之能。而太史慈的成名之战则是血铁岭大战小霸王孙策,因百合不分胜负,而为众人所熟知。

因此,许多人认为甘宁有勇有谋,太史慈仅是匹夫之勇,综合能力应当排在甘宁之下。

其实不然,大家看看太史慈少时的经历便知其智谋不凡。

太史慈少时敏而好学,声名颇显,被东莱郡府征辟,任职奏曹史。恰逢郡守与青州州牧矛盾激化,难以调和,朝廷也难以理清双方之间的是非曲直、孰对孰错。当此纠结难断之时,双方明悟,谁若先呈递表章言说事况,谁将可能会对朝廷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

而此时,州牧府弹劾郡守的表章已经送出,而郡守的表章却迟迟未能成行。形势已对郡守十分不利,但是郡守府依然未能选定合适之人。无奈之下,经过郡守的再三斟酌,最终选中年仅二十一岁的太史慈去完成送章使命。

受命之后,太史慈深感使命艰巨,辞别家中老母,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赶往洛阳,直抵朝廷公车门下。公车,是当时的各级朝廷官署,由公车司马主持,天下汇报情况、上书言事或朝廷有所征召,都由此官署管辖。

太史慈刚刚抵达时,却听到了一个最不想得到的消息,就是听闻州里使者已经到达,正准备呈递表章。对于太史慈来说,情势十分危急,但太史慈却一点也不惶急。他寻思观察片刻,瞅准时机,好整以暇地与州吏攀谈起来。

太史慈问:“君欲通章耶?”

州吏道:“然。”

太史慈又问:“章安在?”

州吏道:“车上。”

太史慈闻听此言,心头暗喜,假意关心道:“章题署得无误耶?何不取来视之。”

州吏不知太史慈是东莱人,更不知其是郡守送程的差官,于是便取来递其他观之。岂料,太史慈怀中早就藏有利刃,他接过表章,不由分说,将其割裂。

州吏气急败坏,惊地跳起来大叫:“为何坏我章?”

太史慈却是一把将州吏拖上马车,冷冷对其言道:“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

州吏本无主意,且已猜知太史慈是郡守派来的,便说:“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

太史慈又骗其道:“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

自此,州吏相信了太史慈之言,二人一道逃离洛阳。

但是,太史慈出城不久,借故与州吏分手,又悄悄跑回洛阳,把郡守的表章呈递上去。

此后,州牧得知此事,只好另派吏员再次呈递奏章,辩说是非,但有司却以先得郡章为由,不复查察此案,于是州家受其短,成为这场角逐的落败者。

此事过后,太史慈在郡守府名声大噪,人人夸其有智算,个个赞其谋略高。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闻听众议,州牧非但不念太史慈呈章之功,反而忌恨颇深。当太史慈感知其已有迫害之意,果断逃离。

由此可见,太史慈、甘宁皆为智勇无双之士。

三、统领一军,独当一面,太史慈稍胜一筹

200年(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后,江东各地蠢蠢欲动。这时,接掌江东大权的孙权,独独认可太史慈之能,遂委派其全权管理南方一切要务,全力应对荆州刘表以及周围的山越势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太史慈年仅四十一岁便不幸身故,一身才华难以尽展。

而大将甘宁,却一直没有独自统领一军、独当一面的机会。

由此可见,还是太史慈要稍胜一筹。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图片来源网络

太史慈和甘宁谁更强?

个人认为是甘兴霸,率百骑夜闯曹营而无一折损,古今又有几人?

太史慈和甘宁谁更强?

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甘宁智勇双全,战功显赫。仗义疏财。深得士卒拥戴,吴主赏识,被孙权封为西陵太守,折冲(常胜)将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