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

其实项羽是有条件过江的,但为什么最终不过呢?仅仅是因为无颜面对吗?当然不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同时对南宋政府的一味求安、东渡自保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无奈。

再回到主题,历史告诉了我们,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是对项羽勇猛好武的最高评价,但楚霸王为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骄横傲慢的性格也将注定其在楚汉之争中落败的结局。

垓下之战被刘邦几十万大军重重包围,垓下突围后一路被逼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过江以图东山再起,然而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最终拔剑自刎,可惜了一代神勇。

项羽自刎乌江,后人对于其不肯过江的猜测也是众说纷纭,我认为以下三点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一、项羽心里清楚,过不过江都是一样的结局

朱东润《史记考索·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中有这样的记载:"其间堂邑侯陈婴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羽虽渡江,天下事已无可为者,此则时势所趋,不特愧见江东父老已也。"

从描述中可以看出,项羽即使乘坐小舟过了江也没有用,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江东已经不是他的天下了,已经是刘邦的地盘,渡江过去也是死路一条,根本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个时候,项羽拥有向诸侯发号施令的权力,但是并没有立无诸和摇为王,因此,他们没有归附楚王,和楚王并不是一条心,当汉王攻打项羽的时候,无诸和摇就率领越人归顺汉王”,这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楚汉战争一开始,江东地区已经变了天,不再是项羽说了算,已是刘邦的天下,项羽自然也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的。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然而,从渡江亭长一番劝慰中看得出来,这完全是用来安慰项羽的空话孤零零一艘船没有任何足王的迹象,不由得让人心生悲怜,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横竖都是死,何不死得悲壮慷慨一些,于是拔剑自刎尽显了霸王英雄气概!

二、虞姬之死让其不愿苟活

据《史记》记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说的是项羽被围困于垓下,突闻四面楚歌,惊慌之时起身饮酒作诗,此时一名叫虞的侍妾也一起和歌,说明项羽和虞姬的感情之深。

同时,《楚汉春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虞姬拔剑起舞,边舞剑边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一唱完便挥剑自杀了。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项羽,看着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在自己的面前自杀,伤痛欲绝,羞愧难当,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谈何打天下。

自尊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再联想到损失惨重的楚军,“虞姬死”,“子弟散”,心爱的虞姬死了,加上军队惨遭重创,军心涣散。所以当项羽兵败垓下,逃至乌江之时,顿觉羞愧难当,颜面扫地,岂能苟活,只能一死了之。

三、停止战乱,不想再生灵涂炭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已经认识到:“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意思就是说:“年轻人已经厌倦了长期的战乱生活,开始吐槽各种不快,年老体弱的人也因水陆运输而感到十分疲惫。”这说明项羽已经认识到了长期的战乱使得劳民伤财,人民群众叫苦不堪,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乱,过上安安稳稳的日子。

另外,项羽确实也有过快速结束战争的想法,甚至还曾幻想通过和刘邦的单挑来决胜负: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项羽也曾想过以鸿沟为界,牺牲自己的利益进行和谈来换取刘邦的让步。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继续追杀楚军,项羽逃至乌江,此时若重整旗鼓再战刘邦,那么战乱必将不断,然而和谈又无望,想要停止战乱只能自刎换取太平。无休止的战乱必然会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乌江自刎也许是无奈之举,但也充分体现了楚霸王的英雄气概和高贵品质

结语

对于项羽的不肯过江,从古至今,无论是文人骚客,历史学者都表示极为关注,即便如此,也难有定论,后人的种种观点也不过是猜测罢了,您说呢?

我是六哥,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评!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

生当做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这是借助名家的很好答案了。

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

项羽兵败垓下后,既是不肯也是不能过乌江。

首先,来说项羽的不肯过江东。

其实这个不肯是建立在肯的基础上,为什么这么说呢?项羽在垓下之下败于韩信后,军队只剩下3万余人,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天夜里,韩信又使出绝招——四面楚歌,彻底瓦解了剩余楚军的斗志,楚军在思乡之情的诱惑下纷纷选择了逃离,面对众判亲离,项羽已是无力回天。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他最爱的女人虞姬选择了自刎,以死绝了项羽的后顾之忧。项羽自然明白虞姬的用意,为了日后能为虞姬报仇,也为了能卷土重来,他当机立断,当天夜里选择了突围。他很快冲出了汉军的包围圈,朝着乌江方向逃去。而刘邦听说项羽突围后,派灌婴率八千铁骑追击。面对于数十倍于自己的兵力,项羽当然无心恋战,一路狂奔至乌江边。可以说整个逃亡的过程,支撑项羽的力量显然是“过江东”这三个字,他肯定想到了,一旦到了江东,到了自己的老家,只要振臂一呼,就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然而,到了乌江边时,他的这种想法改变了,他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

他突围时出于隐蔽的需要,只带了800铁骑,然而,这八百铁骑不是一般的人,是他的嫡系部队,是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绝世无双的楼烦骑兵,当年在彭城之战时,他只率三万楼烦骑兵就打败了刘邦的六十万联军,可见其战斗力之强。而此时,他有八百楼烦铁骑,心里也有踏实的,有此铁骑在,卷土重来并不是痴人说梦。然而,因掉队的、战死的、逃离的等种种原因到乌江边只剩二十八铁骑后,他心里再次感到了震憾,自己原本就拥有数十万大军,一夜之间只剩下几十人跟在自己身边,这种落差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嫡系部队也消失殆尽,重整旗鼓已是难于登天。再加上他自尊心极强,觉得此时孤家寡人去江东,无颜面面对江东父老,因此,到乌江边时,因为形势的变化,因为面子的观念,他已经由强烈的想过、肯过江东,转变成不想、不肯过江东。

其次,来说项羽的不能过江东。

项羽毅然选择在乌江边自刎,受两个人的影响:

第一个人是乌江亭长。乌江亭长如同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为什么能算准项羽一定会逃到乌江边来?而且,他如果真心要救项羽,为何只准备了一只小的不能再小的船,只能容一个人?因此,乌江亭长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值得怀疑。当然,这可能跟当时汉军封锁江边,烧毁了江边所有的船只有关,而且仅容一人的小船也不容易暴露目标。但不管怎么样,乌江亭长救项羽的真实目的是令人怀疑的。同时,乌江亭长在劝项羽上船时的言语也是值得商榷的,对于死面爱子的项羽来说,乌江亭长说话应该委婉柔和才好,但乌江亭长说的却是一些触及项羽短处,羞极颜面的话语,更让项羽“羞极”而不愿渡江。因此,有人说乌江亭长是刘邦安排在江边的间谍,虽然这种可能性小,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第二个人是田边的农夫。项羽在逃亡的过程中,在十字路口时,曾向田边耕作的老农问路,结果老农给他指假路,让他迷了路,这样一折腾,让汉朝的追兵追着他们的屁股跑。农夫可能是一个随意之举,但却严重伤害了项羽的心。项羽通过农夫的举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众叛亲离,感受到穷穷末路。同时,他明白一旦他渡了乌江,势必再次祸及江东的父老乡亲,让他们再饱受战争的侵袭和战乱之苦。自己自刎可以保江东的平安,可以还天下一片安宁,项羽想通了“不能过江东”这一点后,毅然选择了自刎。

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

项羽兵败乌江,穷途末路。

项羽心高气傲,不愿生受刘邦之辱。

项羽从江东过来时,带了几十万江东子弟兵,被刘邦消灭殆尽。

江东父老,父母失其子,妻子失去丈夫,妇孺老幼无所依,十室九悲痛。

念及此,枉论作是项羽,换成别的有自尊心的任何人,情势所逼,也不会偷生。

项羽自刎了结生命,以正英雄成仁之道也!

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

人的一生中,有挫折才能锻炼人,才能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最终达到胜利顶点。但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没有挫折,或很少有挫折,一直都是顺风顺水,那这个人的性格就不健全,真正遇到了挫折,就会心里过不去这道坎,经受不住打击的。

项羽出身原楚国贵族,从小跟叔父项梁练武习文,生得膀大腰圆,膂力过人,力能扛鼎,邻里同乡的年轻后生都很怕他,对他唯唯诺诺。秦始皇出巡东南,项羽看了说:彼可取而代之。以后同项梁起兵反秦,项羽仗着自己的武勇,冲锋陷阵,罕逢敌手。因此在军中他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性,没有什么人敢打他的别扭。项梁死后,就更没有人能管得了他,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坑杀降卒20万人。战后那些在旁观战的诸侯,到项羽营去拜见项羽,一个个都是跪着哆嗦着进项羽大帐的,甚至不敢抬眼看一下项羽。此仗让秦朝再也无力镇压各地起义军,秦军从此不是起义军的对手。取得如此大功的项羽,杀卿子冠军,弑义帝,完全不把他人放眼里,进一步形成了刚愎自用,听不进良言的特性。进关中,开府库,火烧阿旁宫,大失民望。在与刘邦争天下时,前期刘邦的汉军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幸亏刘邦不灰心,最终垓下一役大败楚军,项羽在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中,仍认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之所以自己这次战败,乃是天意。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可战胜,他带领28骑闯汉军营。结果顺利突出汉营,斩杀汉军无数,而他的28骑完好无损。最后被汉军围逼至乌江,乌江亭长驾船劝他回江东,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他却拒绝了亭长的请求,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在绝望中大喊“天亡我,非战之过也!”就自刎而死。

楚霸王不过江东,都是因为自己一向以强者胜者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次兵败全军覆没,以失败者的面目去见江东父老,他的面子真的拉不下来。一生高高在上,顺顺利利,从没受过打击,往往不是好事,一旦有了挫折,那将都是致命的。因此我们养育孩子,要以项羽为戒,都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决不能在家从小把他们当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养活,要让他们多同别的孩子交往,培养他们的宽容忍让性格,学会在集体中平等地生活。这样孩子长大了才能很快适应社会,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做最好的自己。

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

过江东干啥?项羽这个性格,跑到日本也是被弄死的命。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临死前,项羽还在逼逼:我是天下第一,我最牛逼,我从没有败过,只是上天要亡我。

这时项羽心态崩成了渣,已经开始宿命论了。

从一开始自封霸王,坐拥九郡之地、拥兵数十万,唯我独尊,自信心爆棚。

到最后自认不容于天,自刎垓下,看看项羽的心态是怎样一步步崩溃的?

霸王崩溃三部走:

第一步:心慌,威胁刘邦

前203年,项羽与刘邦对峙于广武。

这期间彭越,三番五次在楚军后方开展游击战,劫其粮道,史称“彭越挠楚”。

你来我就跑,你走我就点你,反正你就是追不上我。

楚军来回奔波,两头作战,疲于应付,粮草不济。

形势越来越不利,身心俱疲的项羽没耐心了。

跑到两军阵前,把刘邦老爹架到大锅上,威胁刘邦。

结果刘邦说:你我拜过把子,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把爹煮了,别忘了也分我一杯肉汤。

一向自诩贵族出身,狂妄自大的项羽竟然也开始不要脸了,用起了下三滥。

可见项羽是病急乱投医,彻底慌了。

第二步:心悸,游说韩信

得知韩信平定齐国后,项羽更害怕了,脑子难得灵光了一回。

找人游说韩信反汉联楚,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这是楚汉对决中,项羽做得唯一一次正确决定。

可惜,你早啥去了?

这时的韩信将将被刘邦立为齐王,大印还新鲜热乎着,正是志得意满,烈火烹油之际,你去策反?不如去撞墙!

韩信一路东进,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势如破竹。

中间这么多时间可以做小动作,使绊子,你装看不见?

果然,面对项羽的使者,韩信振振有词:跟着项羽吃土;跟着刘邦吃肉,你当我傻子?

大实话。

第三步:心死,自刎垓下

鸿沟议和后,史书上说,项羽罢兵东归

寥寥数字,看得出项羽早已身心交瘁,厌恶了打打杀杀,只想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结果被刘邦背后捅刀子,到四面楚歌时,项羽终于到了崩溃边缘。

一崩溃就想唱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唱完歌,领军突围到乌江边,项羽发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剩自个一人了。

10万人全打没了,英布反了,范增死了,虞姬自杀了,乌骓马老了,为什么就自己还活着?

此刻的项羽,心如死灰,彻底绝望。

此刻,活着只是一种耻辱,一种折磨。

霸王做了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就地放血,成就英名。

结语:

《汉书·项籍传》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有人曾劝项羽定都关中以成霸业,项羽不以为然:我要回家去显摆,谁富贵了不回去,谁是傻比。

看到了吧,项羽眼里只容得下彭城这一亩三分地。

这格局,充其量当个地方小霸王,君临天下,御宇海内,门都没有!

亚父当年仰天长叹,已经精准预言了楚霸王的最终结局。

自古以来,人类总是更倾向于同情悲剧英雄,更有人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虽然他的死足以让山河色变,日月无光。

可我仍然要说一句:虽哀其不幸,我更怒其不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