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物让你觉得遗憾?

1952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20军胜利凯旋,回到了自己开始战斗的地方:58师驻苏州,59师驻太仓,60师驻罗店-宝山,军部和直属队驻嘉定。

之前一天,他们刚刚在安东烈士陵园告别了牺牲在朝鲜的战友。但是对于60师的各级指战员来说,朝鲜战争结束了,另一场战争又开始了。

1953-1955年,60师横扫整个浙东沿海,最终在1955年1-2月攻下了一江山,赶走了大陈的敌人。很多干部战士,却倒在了和平来临之前的最后一刻,其中不乏从抗日战场一路走来的老兵们。

刘贵通,1925年生,山东黄县人,178团2营机炮连副连长,1946年6月入伍。在进攻北一江山主峰203高地的战斗中牺牲。

郁平贵,1925年生,上海嘉定人,178团1营4连排长,1943年2月入伍,进攻北一江山牺牲。

张树良,1929年生,热河省赤峰市人,180团2营8连一排排长,1944年5月入伍。在南一江山的战斗中,率领喷火班进攻160高地,攻克后因被暗堡火力击中牺牲。

徐文学,1929年生,江苏涟水人,180团2营5连指导员,1945年5月入伍。5连连长负伤后徐文学接替指挥,在进攻160高地的战斗中牺牲。

吴沛和,1919年生,浙江缙云人,南一江山机动炮群副指挥(180团),1944年1月入伍。吴沛和指挥的水上火力队在从北侧抵近射击时,遭遇北一江山交叉火力射击,吴肺部中弹牺牲。

金寿兴,1902年生,浙江省黄岩海门人,浙江军区海防第一大队第二中队17号艇驾驶员,原本为海门地区的船老大,1951年开始支前参战。在登陆一江山的战斗中被机枪击中头部牺牲。

……

这些指挥员,在中国现代战争史上最残酷血腥的解放和朝鲜战场存活了下来,却在国家已经开始建设发展后的最后一战中牺牲了,非常令人惋惜。

读一江山的资料时,有两个让我怅然若失的细节:

一是54年12月底战前动员时,正好赶上年底退役复员,但经过各级领导动员,“所有人都决定打好最后一仗”。

二是一江山战斗中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吴沛和,根据180团后代的说法,他的女儿是1955年1月17日出生的。

江山岛烈士陵园

一江山和大陈的406名烈士在某种意义上,是“幸运的”,有“特权”的一批人。他们牺牲在我军第一次三军联合作战中,他们拥有至今常有人祭奠打扫的陵园,他们的个人信息也可以相对容易地在网上找到,供后人瞻仰。

可是更多牺牲在剿匪和其他登岛/守岛战斗中的烈士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1949年之后的华东大地并不太平,残余的KMT组织,惯匪,帮会,各路会道门啸聚山林,还有海岸线上虎视眈眈的国军部队,随时渗透威胁着新生的革命政权。

不像一江山烈士,华东剿匪营以下烈士的英名就这样被埋没了

华东的剿匪和反登陆袭扰斗争的确远不如淮海大战一般摧枯拉朽,酣畅淋漓,在宣传上更是不如同时期的西南剿匪。如果说西南剿匪至少在大众心里留下来几部文学作品,这场前后十余年的东南沿海反登陆袭扰作战才是共和国历史上“被遗忘的战争”。

所以每当我看到一些人只看得到大战场上的牺牲,而对宣传上不受重视或“革命性较差”地区的斗争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时,我就会感到十分痛心。

革命烈士有的劳苦功高,有的籍籍无名,但他们作为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人的一切。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让你觉得遗憾?

诸葛亮魂丧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岳武穆,"精忠报国",壮志未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渴饮匈奴血,笑餐胡虏肉。直捣黄龙洞。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悲风一曲风波亭,"天日昭昭"抱撼终生!

谭嗣同,维新华夏换天地,无奈变法失败,乃义无返顾地为国捐躯:"中国变法之所以屡屡失败,就是缺少有人愿为之献身,今日就请从谭嗣同抛头颅起"。大义凛然,奔赴刑场!

诸葛忠义、武穆忠勇、嗣同忠烈,虽死犹生,长青永存!

倘如诸葛亮"得其主,亦得其时",延年益寿,只要抓住一次机会实现了抱负,匡扶汉室大一统。也许华夏就不会出现五胡乱华,北方险遭亡国灭种之灾,百姓黎民免遭涂碳,安居乐业。

倘如岳飞岳家军长城不倒,收复燕云十六州,"待到中原平定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也许华夏就无"崖山之后无华夏"之哀绝惨烈!

倘如谭嗣同保留火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啸聚志士仁人,将变法进行到底,不似康有为保皇有余,革命不足;也不似梁启超文章悲壮,武风欠缺。

也许,也许,华夏少一点悲惨,多一点雄壮。

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士征战几人返。

但使龙城虎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让你觉得遗憾?

存在就有当時的背境。强人认为的合理性,用现在的观念平价没有任何意义,事实何处无遗憾,只能是一些强人需要。弱人尽遗憾,人生无奈時時存在,幸运总是强人有,弱势贫困处常久。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让你觉得遗憾?

所谓惋惜,应该是本来应该成就伟业,但却功败垂成。让人扼腕叹息的历史人物。这样的历史人物首先就应该说是周世宗柴荣。可惜啊,可叹啊,遗憾啊。柴荣自言再活三十年。其实不用。只要柴荣再活10年,柴荣必然是和李世民一一样的一代雄主明君,焉有赵氏兄弟捡便宜的事情。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 是五代时期第二代后周皇帝。过继给后周太祖郭威为义子。柴荣三十三岁登基为帝,在位六年,驾崩时三十九岁。可谓才识过人,气魄出众,五代诸帝无与伦匹。同样出身微贱、知民间疾苦,这才有有五代第一明君之誉。 柴荣一世英豪最终给赵氏兄弟做了嫁衣。可以说,若非英年早逝,焉有两宋三百余年基业。 柴荣出身寒微。三十三岁的柴荣登基为帝。 有人说,如果柴荣不死,一定会收复燕云十六州,甚至灭辽。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后周王朝。但这毕竟是揣测,柴荣和赵匡胤是一代人。在统一天下的战略上二人基本上一致的。都是先南后北。也就是 先易后难。柴荣十几岁从军,二十五岁领兵。三十三岁登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文武双全,既有武功,也有文治。可以说,如果柴荣如果不死,日后必是第二个唐太宗李世民。惜哉悲哉。

实事求是的说,柴荣的能力应该和赵匡胤差不多,二者几乎一样,如果柴荣不死,他以后的行为应该和赵匡胤一样,而北宋之所以衰败,应该是赵光义的原因,后周也是篡位登基,说白了也是个大军阀而已,对于后周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其他以后再说,但天下一一统的曙光已经出现、柴荣就在这种情况下登基的,可以说是危机和时机并存,无论柴荣还是赵匡胤都知道契丹是心腹之患,但要想平定契丹,又必须扫平南方各个地方政权,所以后世陆游对赵匡胤没有首先攻取契丹表示遗憾,这完全是不对的,是后世看前世,属于事后诸葛亮。不要说柴荣不死,就算赵匡胤晚死几年历史也完全可以改写。赵光义玩弄权术是把好手,但论治国理政,带兵打仗根本不入流,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就是“此人素不知兵”

可以说,赵匡胤干的就是柴荣的事情,只不过最后被赵光义破坏了而已,我们只所以遗憾,是谁柴荣英年早逝的悲哀,以及后来两宋军事是疲敝、说白了,就是 柴荣死的是时候。是在他最鼎盛是时候驾崩的,比如后唐的唐庄宗李存勗,本来他是最有资格统一天下的的就军事水平而言,高于柴荣,第一武将。克大辽,大辽在李存勖在位的时候,十万辽军围困李存勖硬是让李存勖几千人杀出重围,自此大辽在李存勖有生之年不敢跨越河东一步,而李存勖先后占领河东和关中之地。基本上统一南方。在梁唐晋汉周五代里,后唐的国土是最大的,如果这时候李存勖死了,他的历史地位应该不亚于柴荣。自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四百年中原王朝未曾入主燕云一步。就此彻底造成五代和北宋的先天不足。赵匡胤和柴荣这两个人水平半斤八两,战略上规划上也都是一样的。应该是,柴荣和赵匡胤时期都是面对契丹最强盛时候,而到了宋真宗年间,契丹最弱,而大宋已经没有进取心了。

而柴荣的缺点的两个字可以概括——“峻急”。凡事急于求成,急于求治,正因为“急”,也就容易“峻”,所以经常会冲动,冲动之后又时常后悔。但柴荣是五代十国第一明君是历代史家所公认的。柴荣最让人惋惜的就是给别人做嫁衣、柴荣与北周武帝宇文邕有太一样了,都是乱世中难得的有为之君,都是战功无双,都有灭佛举措,都是英年早逝,都是马上就要成功了却白白便宜了外人,而成事的人却是威名赫赫。掩盖自己的事业和成就。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让你觉得遗憾?

荊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让你觉得遗憾?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