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8左右,近十年了,没有服药也无症状,这是糖尿病吗?

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反映了很多朋友对于糖尿病的一些认识误区。

空腹血糖在8左右,已经十年了,那您的空腹血糖8的数值是十年前测的,还是十年期间一直定期测量都是在8左右呢?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您仅仅在10年前量过一次血糖,那您不妨现在再去量一下血糖水平,有2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可能十年前量的那个血糖值是错误的或者是有问题的,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过2次以上的确认,空腹血糖水平都完全正常,那么当然不算是糖尿病的问题;但还有一种可能是,您在十年间没有对血糖进行控制,现在再去测量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已经进一步升高了,到了更高的水平,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就是确诊的糖尿病问题了。

如果您在十年间,都会定期检查空腹血糖水平,这个水平一直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种情况,同样也可以确诊为糖尿病的问题。

在医学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如果确认空腹血糖如果超过7.0,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就都可以确诊糖尿病,也就是说,不管是空腹血糖超标,还是餐后血糖超标,还是两个指标都超标,都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而并不以有没有症状为标准。

糖尿病可能会出现症状,也有可能会在长时间内保持无症状,糖尿病的症状可能包括一些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方面的典型症状,也有可能出现皮肤、口腔粘膜等方面的相关症状,长时间的血糖控制不良,还会出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多种并发症,但也有的糖尿病患者,病程进展较慢,身体对血糖升高的反应不敏感,并发症出现的时间较晚,所以就会造成这样一种假象:虽然我血糖偏高,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没有控制血糖,时间也挺长了,但啥事也没有。

这样的情况存在,但并不代表高血糖没有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多数的慢病对于身体的健康危害都是在不知不觉间形成的,不管是高血糖导致大血管并发症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风险,还是高血糖导致的微血管并发症的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这些问题的发生,都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在高血糖的状态下,经过经年累月的长期影响,才逐渐发生的,有时候一旦发作,就是心梗、眼底出血等大问题,等出现问题时才认为自己有糖尿病,采取控制血糖,是不是太晚了呢?

我们的医学诊断发展到今天,把某个指标定在某个范围内,都是有大样本的科学研究数据支持的,实际上,空腹血糖超过7.0,可以确诊为糖尿病问题,而空腹血糖超过6.1时,就应该超出正常健康的范围了,一般我们将空腹血糖6.1称为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状态,如果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就积极的加强血糖的调理控制,往往能够更好的控制好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甚至有很多朋友通过积极的生活调理,保持血糖水平多年都维持健康正常,没有发展为糖尿病,而如果空腹血糖都达到8了,已经确诊糖尿病了,还不积极的进行控制,虽然您10年没有症状,但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相关的并发症问题,尽早地,积极地加强血糖调理控制,才是对高血糖和糖尿病的正确态度,多项研究也表明,越早对血糖进行控制,越早严格的控制血糖稳定达标,身体的健康获益越大,出现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就越低。

对于空腹血糖8已经十年的糖尿病朋友,不管有没有症状,不管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还是建议您要积极的做好血糖调节管理,管理好血糖水平,并不仅仅是吃药还是不吃药那么简单,通过生活上的饮食调节和加强运动,积极的控制身体的能量过剩,是控制好血糖的生活调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如果血糖水平仍然无法有效控制达标,就应该加用药物,来加强血糖的调节控制。

针对这位朋友的情况,如果您不属于误诊的情况,确实属于糖尿病,建议您应该把血糖控制下来,控制到什么水平呢?由于您还没有明显的症状和并发症,但病程已经较长了,推荐把空腹血糖控制到7.0以下,而餐后血糖控制到8~9左右的范围(尽量不超过10)最为合理,如果能够做到,并且积极保持,才能够让身体获得更多的远期健康获益,糖尿病血糖控制,等症状出现的时候再控制,是不靠谱的,也是不安全的,切记切记。

空腹血糖8左右,近十年了,没有服药也无症状,这是糖尿病吗?

空腹血糖8.0mmol/L左右,将近十年了,没有服药也无症状,是不是糖尿病?这真的是一个很让人遗憾的问题,如果测量准确这位朋友应当患糖尿病至少在十年以上了,而十年间不经任何干预治疗,很有可能已经有并发症发生了,没有症状不等于组织器官没有损害,这也正是糖尿病常被忽略的一些特点。

首先,糖尿病不是依据症状表现来诊断,唯一的标准就是血糖的升高,而且有非常明确的数值,即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且只要其中任何一个达到诊断标准即可诊断。

其次,平常所说的糖尿病“三多一少”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下降,并非所有的糖尿病人都会出现,即便出现往往是在患病几年甚至数年之后出现,而且是逐渐发生,往往被患者所忽略,因此没有这些症状不代表没有发生糖尿病。

第三,糖尿病最大的危害不在于血糖升高本身,而是长期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就象血管长期浸泡在“糖水”中,逐渐被侵蚀而损伤,为血糖中大分子的脂肪沉积创造了条件,脂肪沉积后引发炎性反应最终破坏血管正常结构,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而血管的这些病变会导致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病变,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不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5年后即会有并发症的发生,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表现。这也是很多患者是在发生了心梗、脑梗后,才发现早已患上了糖尿病,而心脑血管病发生的根源实际上糖尿病所引起。

综上所述,这位朋友很明显已经患有糖尿病,且糖尿病应当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务之急应当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试验,明确胰岛功能状态,判断糖尿病病情的轻重。同时对心脑眼肾等主要器官进行检查,明确是否有并发症发生及发生的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对糖尿病人血糖的监测,不能只关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的升高往往早于空腹血糖升高的出现,且所带来的危害更大,应此起高度重视。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空腹血糖8左右,近十年了,没有服药也无症状,这是糖尿病吗?

近十年,空腹血糖都在8.0mmol/L左右,如果血糖仪和试纸没有什么问题,基本可以判断为糖尿病了。不过,最后的确诊,还需以医院的静脉血糖为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了:若真的是糖尿病,那怎么会不用药,却一点症状都没有呢?

一、糖尿病是慢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它们均为慢性疾病。之所以称它们为慢性疾病,就是因为这些疾病的进展速度很慢。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有些疾病从发病到表现出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是二三十年。

因此,我们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并不完全看是否有症状。若连续两次以上,测得静脉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上,或者是餐后、随机血糖在11.0mmol/L以上,就可以判断糖尿病了。2020年糖尿病指南将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也作为判断有糖尿病的标准。

所以,近十年,空腹血糖都在8.0mmol/L左右,虽只是毛细血管血糖,但只要血糖仪和试纸没问题,基本也可判断为糖尿病了。

二、无症状并不意味着健康

上面我们已经提及糖尿病的进展很慢,没有症状,并不意味着健康。因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并不是一天或者两天就形成的。

它最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这种损伤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每一次的高血糖,都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轻微的损伤。但是由于损伤较轻,人体可能不会表现一些不适症状。

也正因为如此,“很大糖友就大意了,没有闪”。等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到一定程度,某天突然就出现了脑梗、心梗、脚麻、脚疼等情况。

三、有症状却不自知

部分糖友在血糖偏高以后,身体其实已经表现出了症状,只是自己没有当回事罢了。比如,有一些糖友,初期的时候,就只是想喝水。

平时我们都将:多喝水,对身体健康。因此,不管是糖友自身,还是糖友的家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异常信号。结果,后面到医院一查,判断为糖尿病。

四、正确的应对方法

我们凭个人感受,是无法得知血糖控制的好坏。因此,建议糖友最起码也得去医院做一个糖化血红蛋白。

若是在7.0以内,则说明糖友近3个月的血糖控制得还可以。若还是老年糖友,那仅仅是空腹血糖有点偏高,那这个生活习惯还应该继续保持。

若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上,年龄还比较小,那就应该要多重视了。除了调理空腹血糖以外,还要看看餐后血糖是否达标。

总的来说,长期的空腹血糖8.0mmol/L左右,基本就可以判断为糖尿病。就算是没有啥症状,我们也不可马虎大意。最好还是去趟医院,以医生的意见为准。

创作不易,若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赞、转发、评论!若还有不明白的,请评论区留言!

空腹血糖8左右,近十年了,没有服药也无症状,这是糖尿病吗?

按照您的描述,可以确诊是糖尿病,近十年没有服药也无症状仅是您自己感觉的还是有进行过体检?

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近20、30年没有明显的症状,注意!是没有“明显症状”!其实还是有症状或体征的,只是您不敏感而已。都知道糖尿病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但几乎大部分患者没有三多症状或仅表现为单一症状,却有明显的体重减轻,相信您周围就可以看到这类患者,体重短期内不正常的下降最要警惕的就是糖尿病和癌症,在这就不多叙述了。

无症状可表现为不影响生活的微小变化,例如腔隙性脑梗死,轻微的、一过性的头晕;早期视网膜病变,表现为逐步的视力减退;各系统的神经病变,腹胀、便秘、频繁泌尿道感染,这些例子可完全脱离糖尿病单独作为一个疾病存在,可能你已经存在,但你认为是老龄化带来的正常表现或是压力、失眠导致,因为仅仅是你感觉没有症状是不可量化的,我相信您如果排除了已经进行饮食控制,可能相关性的体检都没有做过,类似尿微量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及心脑血管病变的检查。

自我监测作为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是将血糖水平进行量化、数据化的一个治疗,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您血糖没有波动的,正常人都有波动,更何况是常年空腹处于异常范围的人,空腹处于8,餐后呢?随机呢?我一直、经常告诉病人你可以不服用药物,但一定要记得定期监测血糖,当饮食、运动控制不了血糖的时候,千万别抵制药物治疗,若是发生了并发症,后悔也来不及,别用身体去尝试、触探一个底线,因为这个底线不知道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危险。

再者,为什么会出现不查则已,一查就是大病的情况发生?一是因为没有进行早期的筛查、监测,二是即使做了监测,也有不能及时治疗的时候,例如糖尿病肾病早期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直到4期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水肿、高血压,前3期基本没有临床症状,若是不进行体检的可能连自己有持续性的尿蛋白都不知道,更不会因此进行早期的预防治疗。

总结:若是您真的不想吃药,也尽量饮食控制一下,空腹最好<7.0,餐后2小时<10.0,糖化血红蛋白<7%,最后建议您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身体检。

我是坚持健康科普的小鋆医生,码字不易,如果能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

空腹血糖8左右,近十年了,没有服药也无症状,这是糖尿病吗?

你的问题其实有漏洞。你说空腹血糖8左右,近10年了,是空腹血糖一直维持在8左右,还是说10年前测了在8左右,后面一直都没在测过了。

如果说是空腹血糖一直都是在8左右,那么已经是糖尿病的范畴了,空腹大于7,餐后两小时超过11左右都能算是糖尿病了。而你没有服药也无症状,这个其实是很难解释的通的,不知你其它的检测有无做过,比如很重要的糖化血红蛋白,这个可以反映你体内三个月的血糖水平。比空腹血糖的检测准确率要高多了。还有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如何。

如果HBALC、OGTT这些检查结果都没问题的话,那么,其实会不会是特异性的空腹糖耐量受损,我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是关于胰岛基因的改变引起的,还有待研究。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10年前做过,后面都没做过检查。那么很有可能是当时检测的误差造成的。其实没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8左右,近十年了,没有服药也无症状,这是糖尿病吗?

糖尿病是我国排名首位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诊断可以通过空腹血糖诊断,也可以通过OGTT后2小时血糖诊断。那么,空腹血糖8.0mmol/L,无任何症状,是糖尿病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每日我们血糖的波动可以归纳为“三高一低”。“三高”是指三餐后血糖升高,以餐后2小时血糖为重点参考指标,正常范围为4.4-7.8mmol/L;“一低”是指空腹血糖较低,以禁食8小时以上血糖为重要参考指标,正产范围为3.9-6.1mmol。当发生胰岛素抵抗时,空腹血糖会逐渐升高,伴随餐后2小时血糖轻度升高或正常,空腹静脉血糖≥7.0mmol/L,应诊断为糖尿病;当胰岛素分泌缺陷时,不仅会出现空腹血糖显著升高,还会出现餐后血糖的明显异常,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应考虑糖尿病,诊断应依据OGTT后2小时血糖作为诊断标准。

所以,空腹血糖8.0mmol/L,应诊断为糖尿病,建议完善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

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三多”是指饮水多、排尿多、进食多,由血糖显著升高所引起;“一少”是指体重减少,由葡萄糖利用障碍,消耗过多蛋白质与脂肪引起。但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均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部分患者可仅出现血糖升高,仅于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被发现。所以,“三多一少”症状仅为筛查糖尿病的线索,糖尿病的诊断应依据血糖水平。这部分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高血糖却在慢慢损伤肾脏、视网膜、心血管、中枢及外周神经。

所以,空腹血糖8.0mmol/L但近10年未给予药物治疗,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各种慢性并发症,建议筛查有无靶器官损害。重点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明确有无肾脏损害;颈动脉彩超明确有无心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相关检查,在降血糖的同时应对症治疗,以减轻靶器官损害。

综上,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仅为筛查糖尿病的线索,诊断应依据血糖水平。当空腹血糖≥8.0mmol/L,诊断应考虑糖尿病,建议完善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空腹血糖8.0mmol/L长达10年却未给予药物治疗,应注意排除有无靶器官损害,在降血糖的同时对症治疗,以减轻靶器官损害。

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