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痛风,长出了痛风石,严重的话会不会残疾?
患痛风5年,反复发作,现在也出现了痛风石问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五年里,您并没有好好的控制尿酸。痛风石会影响行动吗?还能痊愈吗?今天就来和您说一下痛风石的危害以及如何改善痛风石的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痛风,会出现痛风石,与血液中尿酸水平的偏高是息息相关的。血液中的尿酸,主要来自于我们细胞代谢产生的核苷酸,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后,会形成尿酸,还有一少部分的尿酸来自于外源性食物中摄入的嘌呤,通常情况下,尿酸会维持一个产生和排泄的平衡,但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不管是产生的过多,还是排泄的不通畅,还是两者兼而有之,都会出现高尿酸的问题,而高尿酸就是引起痛风发作,逐渐导致痛风石形成的主要生理因素。
尿酸是一种生理活性成分,从化学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物质,因此,当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超出其饱和值范围时,血液中处于过饱和状态的尿酸就会析出结晶,这些细小的尿酸盐结晶随着血液游走,就会从各方面逐渐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是384μmol/L,因此一般我们把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作为高尿酸的诊断值,尿酸浓度超过这个值,如果长期不控制,就会对身体健康逐渐带来危害。
尿酸盐结晶随着血液游走,容易在身体的很多部位形成沉积,腱鞘、关节、一些结缔组织、肾脏间质等部位都有可能形成尿酸盐的沉积,尿酸盐沉积在关节部位,如果引发关节部位发生炎性反应,就会诱发关节剧烈疼痛,红肿等症状的急性痛风发作,而有些高尿酸的朋友,虽然尿酸很高,但却不一定会发作急性痛风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并不代表关节部位和身体其他部位没有形成尿酸盐的沉积,这种缓慢的均匀的尿酸盐沉积,往往不会诱发急性关节炎性痛风的发生,但高尿酸如果不控制,最终形成痛风石的风险却是确定的,不容忽视的。
高尿酸长期不控制,尿酸盐逐渐在身体的相关部位形成沉积,关节部位即使不一定会发作急性痛风,但经过长年累月的尿酸盐沉积,很多高尿酸患者会在关节部位,如脚趾第一趾指关节、手指关节、膝关节、脚踝关节等部位形成慢性的尿酸盐结石,我们一般将其称为“痛风石”,初级的痛风石可能仅仅引起关节部位的突起,变形,不一定会影响行动力,但痛风石仍然不及时控制,最终痛风石逐渐发展,则可以发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问题,痛风石会逐渐侵蚀关节健康,影响关节活动能力,最终甚至出现溃破,形成瘘管等,到了这种情况,不但往往难以治愈,而且会影响关节功能,从而导致人的行动能力的受损。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痛风石的沉积部位,也不仅仅局限于关节部位,耳廓、腱鞘、肾脏等部位同样也会形成痛风石的问题,这些部位形成痛风石,同样也会影响这些部位的健康,特别是肾脏中的尿酸盐沉积,会逐渐影响肾脏功能,使肾功能受损,甚至出现肾脏功能衰竭的重大问题。
因此,对于高尿酸问题的朋友来说,尽早的控制好尿酸水平,不单单是为了不痛风或者是减少急性痛风的发作几率,控制好高尿酸问题,更多是为了减少高尿酸带来的慢性健康危害,如果您有高尿酸问题,不管还有没有发作痛风,在痛风石形成以前,就积极的控制好尿酸水平,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您已经有了痛风石的问题,那就更加要注意尿酸的控制了,对于轻度的还未影响行动的,也未出现溃破问题的痛风石问题,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手术来取石治疗,通过严格控制尿酸水平,把尿酸水平控制到300μmol/L以下,长期的控制到这个水平,在关节部位沉积的尿酸盐就会出现复溶,痛风石问题就可以逐渐得到缓解,甚至逐渐逆转消失,而对于已经出现严重损害关节健康或其他部位健康,出现溃破、瘘管的痛风石问题,为了避免进一步对身体形成危害,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手术取石的方式来进行干预和控制。
综上所述,想要减少痛风石的形成,减少痛风石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应该做到两点,一是“早”,对高尿酸做到早发现早控制,高尿酸控制的越早,发生急性痛风和对身体形成慢性痛风石损害的几率就越小;二是“稳”,尿酸水平稳定的控制到300以下的水平,就能够有效的避免痛风石的形成,逆转轻度的痛风石问题,如果能做到这样的尿酸控制,还用担心什么呢?
患有痛风,长出了痛风石,严重的话会不会残疾?
大家好,我是一名肾内科医生,“痛风”这个疾病的热度近年来可是持续走高,在以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这个病是非常少的,人们都称之为“富贵病”,吃的太好了,这也说明了和饮食关联很大,其实痛风只要及时把尿酸控制好,问题是不大的,然而矛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好好的遵照这一原则,后果自然就是疾病进展至终末期:痛风相关性肾病、痛风石形成。
痛风的病人为什么会长痛风石?- 痛风的发病年龄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绝经期的妇女,它是由于嘌呤的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血尿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
- 注意了,它是一个慢性疾病,既然是慢性疾病,它就有可能持续进展,那么在痛风的进展过程中,过于饱和的尿酸盐(血尿酸析出)就会沉积到皮下、关节、韧带、肌腱等部位,然后形成痛风石。
- 痛风石的性状为粉笔沫状,好发于四肢的远端关节附近,它会侵蚀和破坏软骨、滑膜、肌腱、韧带等组织,如果拍摄X线可呈高密度影,如果有条件做双源CT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在四肢关节的沉积,痛风石持续进展,通过皮肤破溃,排出白色的尿酸盐结晶,如果因此形成瘘管还不容易愈合,痛风石持续变大,导致关节僵硬、关节间隙变窄或者消失、关节畸形,这就是题主所说的严重情况了,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是必然会残疾的!!!
目前在临床上,痛风石的治疗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
- 术前治疗方案也是一样,痛风怎么治那术前就怎么做,如避免高嘌呤饮食,肥胖者低热量饮食,增加运动量,保持理想的体重,严谨饮酒。每天饮水要>2000ml;药物上积极降尿酸治疗,在手术以前尽量把尿酸控制在360umol/l以下。
-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切除痛风石,所以一般从痛风石突起最高点切取,原则就是在尽量保留韧带、肌腱、关节囊、骨质的前提下把痛风石切掉,然后用盐水冲洗,如果严重者导致肌腱已经损伤还要修复肌腱。
- 手术后更要把尿酸控制稳定,正是因为有些痛风石已经引起关节的破坏,那么就需要进行功能锻炼,如果是手上做的手术,对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屈伸功能进行练习,针对不同的手术部位有不同的锻炼方式。
- 痛风石已经发生了破溃,开始排出粉笔灰样的物质,为防止继发感染而需行手术切除。
- 痛风石突于表面,影响美观。
- 痛风石引起肢体疼痛、畸形、功能障碍。
- 痛风石压迫了附近神经,导致肢体麻木或者肢体活动障碍等神经症状。
- 降低尿酸,控制痛风发作。
- 痛风石对如果不及时处理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是足趾、踝关节部位的痛风石会影响走路,只有切除之后关节活动才可恢复正常。
- 严重的痛风石如果破溃了,白色的粉笔沫物质就会时常渗出,一方面影响生活,另一方面如果一旦发生感染,就有可能溃烂化脓,如果细菌入血还会发生化脓性感染或者脓毒血症,甚至生命危险。
- 早在发现尿酸升高的时候就要及时复查,如果达到高尿酸血症需要处理的标准,则要及时服药来降尿酸治疗。
- 如果已经发展到痛风石的阶段,掌握痛风石的处理原则,该手术还是尽早手术。
- 手术也并非一了百了,如果术后尿酸控制不佳,尿酸还是会继续沉积在关节,痛风石不断的新发,所以任何时候尿酸水平都是需要牢牢控制正常的。
- 平时饮食上一定要注意节制,如已有痛风石,酒、烟、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一定要戒除,多饮水,多排尿,定期到医院复查即随访。
作者寄语:每天都会更新健康知识,了解更多科普内容欢迎关注我,如果觉得有帮助,帮我点一个免费的赞👍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杨锦,杨晓东,丁建波,等.手部痛风结石的手术治疗.中华手外杂志,2014,30(1):68-71.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原发性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6):410-413.
3、永青,付强,傅小宽,等.手部痛风的手术治疗.中华手外杂志,2006,22(5):296-298.
4、严耀明.骨关节痛风结石的手术治疗.临床骨科杂志,2011,14(4):425-427.
患有痛风,长出了痛风石,严重的话会不会残疾?
患上痛风确实比较恼人,一日患上痛风,终身痛风,想甩都甩不掉,因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提问中,患上痛风长出了痛风石,是属于痛风石和慢性关节炎期,痛风石通常同时长在多个关节,痛风石是痛风特有的表现,痛风石多长在脚趾、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上,也就是多长在关节的远端,表现为脚趾和手指关节肿胀、变形出现畸形而且比较僵硬,周围组织变性和发生纤维化,严重的时候长痛风石的部位皮肤发亮而菲薄,破溃可以看到豆腐渣样痛风石排出,破溃形成瘘管则经久不育。虽然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病变,没有肾脏受损和关节没有出现畸形,通过有效的生活饮食调理和配合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而对于痛风石和关节畸形,必要时可以根据病情进行手术剔除痛风石,对变形出现畸形的关节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选择矫形手术治疗。若出现关节畸形或者痛风发作急性关节炎 ,会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滑,严重的话还可以引起关节残疾,若出现肾功能受损,预后大多不好。
(本内容仅供参考。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患有痛风,长出了痛风石,严重的话会不会残疾?
患痛风5年会长出痛风石吗?痛风石会导致残疾吗?痛风石可以通过药物消融吗?痛风石很大是不是一定要做手术?痛风石手术后痛风会痊愈吗?题主的问题提得非常好,是很多痛风患者都关心的点,接下来老赵就为大家一一作答,我们来看看痛风石究竟是怎么回事!痛风石一般多长时间会出现?
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如果体内尿酸持续处于高水平,不断给尿酸池扩容,尿酸盐结晶就会不断在组织沉积,久而久之就形成痛风石。痛风石也称为痛风结节肿、慢性沙砾性痛风,是痛风的特征性损害之一。
痛风石危害巨大,任其不管会破坏关节,导致残疾
痛风石很少出现在痛风的初发阶段,痛风患者一般什么时候出现痛风石呢?国外有研究者对1000多例未经药物治疗的原发性痛风患者跟踪调查,结果如下:
- 在首次痛风发作后的1~5年,70%的患者无痛风石出现;
- 在首次痛风发作后10~20年,约50%患者仍无痛风石出现;
- 在痛风发病20年以上的患者中,痛风石出现概率增至72%,且严重跛行者占24%。
从上述结果我们得出,痛风病程越长,痛风石出现概率越大。除此之外,痛风石出现还有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 当血尿酸水平不超过480μmol/L,痛风石一般不容易出现;
- 当血尿酸水平高于540μmol/L,约50%患者会出现痛风石。
无论是痛风还是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石出现的时间、大小、个数都与血尿酸浓度密切相关,综合起来,就是患者体内血尿酸水平越高、高尿酸持续时间越长,痛风石就越容易出现。
血尿酸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久,痛风石就越容易出现
在以往,痛风石出现的平均时间超过十年以上,但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人群数量增长的同时,痛风石出现的时间也在提前,像题主这样5年出现痛风石的情况越来越多见,这都和患者体内高尿酸长期未得到控制有关。
降尿酸难在何处?通过上一部分的阅读,我们知道预防痛风石出现,控制血尿酸水平是其中的关键。但实际生活中,痛风患者却常常感慨降尿酸难,降尿酸难在何处?
01|生活饮食控制不到位
痛风患者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管住嘴,这一点就很难!主要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忌口导致饮食控制难以为继,二是认知不到位该忌口的不忌口。
- 过分忌口导致饮食控制难——很多患者认为痛风就不能吃肉,时间长了就很难坚持住,甚至会造成营养不良。痛风患者的饮食规则是少吃中高嘌呤食物、多吃低嘌呤食物,其中的关键是嘌呤而不是食物,少量高嘌呤食物中的嘌呤含量不见得比大量中嘌呤食物多,所以掌握好量最为重要。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每日摄入嘌呤量可参照以下标准:
很多人不知道,饥饿反而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 认知不到位该忌口的不忌口——这个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有些人认为既然外源性尿酸只占尿酸生成总量的20%,那饮食控制不控制都没关系,甚至认为可以一边吃药一边吃肉。而饮食控制不到位,却是很多患者痛风反复急性发作、痛风石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二,很多人对痛风饮食控制认知不够,比如只知道吃肉和喝啤酒对痛风不利,不知道喝白酒(乙醇)和饮料(果糖)同样会导致尿酸水平升高、痛风急性发作。
痛风患者管不住嘴,急性发作时就“迈不开腿”
02|治疗不规范
对于痛风患者来讲,降尿酸主要靠规范治疗,而有少部分患者,认为药物有副作用就不想吃药,只靠饮食控制来降尿酸。前文已经已经说到,外源性尿酸只占尿酸生成总量的20%,仅通过饮食控制降尿酸作用有限,一般只能降60μmol/L,而且饮食控制并不能纠正高尿酸血症,所以痛风患者降尿酸还是要靠药物,高尿酸血症患者如果血尿酸高于540μmol/L或合并心血管疾病,也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降尿酸。
治疗不规范是很多痛风患者尿酸居高不下的原因
此外,治疗不规范还包括间断用药、频繁换药、盲从偏方等,都会导致尿酸降不下来,进而痛风石出现。
痛风石有何危害?痛风石会出现在哪些地方呢?理论上,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受血-脑脊液屏障作用,同时缺乏黄嘌呤氧化酶,尿酸浓度低于其他部位外,几乎人体所有组织均可有尿酸盐晶体沉积,形成大小不一的痛风石。
痛风石可出现在全身多个部位,严重者可谓“浑身都是”
痛风石最常累及四肢远端小关节,如足部第一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跗跖关节、踝关节,手的远、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其次是膝关节、肘关节。这可能与远端小关节局部温度低、血流缓慢、尿酸盐易于结晶沉积有关,像肩、髋大关节及脊柱关节就较少累及。另外,痛风石也经常出现在耳廓处。
痛风石的病理本质为异物性肉芽肿,沉积在组织处的尿酸盐晶体作为异物不易消除,对组织的刺激则长期存在,就会形成慢性轻度的炎症反应,这就是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慢性痛风石关节炎虽然不如急性发作时疼痛强烈,却会引起关节、组织的破坏、变形或功能损伤,而且如果不积极治疗,痛风石的体积和数量会越长越多,严重时可导致残疾甚至威胁生命。
- 致残——关节腔内的尿酸盐晶体最初在滑膜、软骨、骨骼的表面形成,然后垂直植入深部,逐渐引起关节面边缘、关节面下骨质发生破坏、囊状改变,甚至穿凿样损害。位于骨端的骨质缺损可使相邻的关节面破坏、坍塌,严重时发生半脱位或脱位,及关节强直。痛风石还可出现在关节周围软骨组织,造成相应的组织结构破坏,影响关节功能。总之,不管是关节内还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痛风石,均可造成关节结构破坏、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
- 威胁生命——痛风石部位如果受到摩擦、压迫、冷热刺激或创伤时,容易发生破溃,流出牙膏状的白色尿酸盐结晶。这样破损的皮肤部位再生能力差,难以愈合,时间久了会形成瘘管,瘘管周围组织容易发生炎症性肉芽肿。而痛风石破溃部位一旦继发细菌感染并经久不愈,就容易形成慢性化脓性病灶,严重者可引起脓毒血症,导致死亡。
痛风石大小不一,小如芝麻大如鸡蛋,严重者手、足甚至全身长满痛风石,不但影响美观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那么,痛风石已经出现,是吃药还是做手术,患者该如何抉择?
痛风石可以通过药物消融吗?
- 有不少痛风石患者都问过这个问题,这个要看痛风石是否修成“不化之身”。痛风患者在早期发现小的痛风石时,此时痛风石中的尿酸盐晶体还能与血液中的成分自由交换,处于可消融时期,如果积极进行药物治疗,把血尿酸值长期控制在正常水平,痛风石则有望消融的。
- 而一旦痛风石增大,并长期存在,内部如果发生纤维化和钙化,这时候通过药物降尿酸,最多消融表层的10%~20%,而痛风石不断向外周循环释放尿酸盐又会导致血尿酸控制困难,这样的痛风石只能通过手术来治疗。
当痛风石修成“不化之身”就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消除
痛风石做手术去除会痊愈吗?痛风石的增大往往意味着关节破坏程度的加重,加上较大的痛风石已无法通过药物消融,手术治疗就非常必要。手术治疗的目的就是快速阻止痛风石对关节的破坏,降低血尿酸控制的难度,改善患者关节受限的情况,避免残疾。痛风石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痛风石消融术和针刀镜微创治疗。
01|痛风石消融术
对于大块变形的痛风石,可通过开放性痛风石消融术进行移除。而对于质软的痛风石组织、关节或肌腱内较软的病变、关节表面软骨破坏、关节面孔隙较大等情况,则可使用结合微创技术和现代化可视设备的痛风石消融术进行切口抽吸、刮匙、器械清创、切除和固定关节位置保持肌腱功能等。
痛风石消融术具体手术方法及术后换药应根据痛风石发生部位和是否破溃来决定。术中如发现关节破坏,首选关节成形术;如关节破坏严重,可行关节融合术;切除痛风石后如存在皮肤缺损可行皮瓣修复术。痛风石消融术能进一步阻止关节破坏,有效改善关节功能,同时在术后结合降尿酸治疗,可更好延缓痛风进展、减少痛风急性复发几率。
痛风石消融术后的膝关节
02|针刀镜微创治疗
针刀镜微创治疗是将传统中医小针刀与现代医学电子针镜相结合的微创外科技术,针刀镜微创治疗既可以用来去除痛风石,也可以通过液体的冲洗和器械的刨削切割,可以直接清除关节腔内的大量尿酸盐晶体、和关节内游离体,无论是痛风患者,还是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都可从中获益。
针刀镜可直接清除关节、滑膜和软骨内脱落的游离体和含有大量致炎因子的滑液,从而改善关节肿痛症状,缓解病情。对于痛风所导致的炎症因子、免疫复合物、增生的滑膜以及免疫紊乱等,都可以通过针刀镜来治疗。针刀镜具有创口小、恢复快的特点,一般在治疗24小时后患者即可进行功能恢复性活动。
针刀镜清理膝关节内的尿酸盐结晶
总结一下,对于痛风石出现但比较小的患者,积极治疗,痛风石或许可通过药物消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规范治疗与严格控制饮食。而对于痛风石较大,尤其是已经导致关节变形,出现活动受限的患者,手术是不可逃避的选择,及时手术治疗才能将痛风石的危害降到最小。最后要注意的,通过手术去除痛风石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如果后期继续坚持规范治疗,不控制饮食,血尿酸水平没有得到控制,痛风石是会卷土重来的!患有痛风,长出了痛风石,严重的话会不会残疾?
除了剧痛,痛风更可怕的是对骨骼的损毁。
痛风的本质是尿酸盐结晶沉淀在关节上。患者的关节由于反复发炎,会形成痛风石。痛风石一般为黄白色赘生物,形状不规则,位置较表浅,没有明显的压痛和波动感,数目不等。
痛风石好发于耳轮、耳郭以及第一跖关节周围等远端关节,通常为多关节分布。目前认为,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外,任何组织或器官都可以沉积痛风石,如内脏、动脉、石头等。
痛风石作为一种异物,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果痛风石长期得不到控制,会侵蚀骨骼,导致关节畸形、骨折,严重的会引发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有时候,这些痛风石越来越大,会把皮肤撑得很薄,非常容易破损。一旦皮肤破损,里面的尿酸盐结晶就会流出来,这种伤口非常不容易愈合,可能常年存在。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在“剧痛”消失后,“尿酸盐结晶”对关节的损害很可能还持续存在。
所以,查出痛风关节炎要坚持治疗,让血尿酸恢复到正常。此外,调整好饮食与生活方式,把尿酸控制好,避免痛风关节炎再次发作。
患有痛风,长出了痛风石,严重的话会不会残疾?
痛风是长期血尿酸增高、尿酸盐晶体广泛所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痛风性关节炎占慢性关节疾病的2%~5%。痛风的病变可分为急性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无症状期)、慢性期(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痛风结石沉积)。也就是说,痛风石是痛风进入慢性期的标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可导致多关节受累,并从急性期关节局部肿胀发展为慢性的局部骨质缺损、关节畸形。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附近的肌腱、腱鞘及皮肤结缔组织,形成大小不一的痛风石。
通常认为,从首次急性痛风发作到出现慢性症状或可见痛风石的时间间隔差异很大,一般为3~42年,平均11.6年。首次发作10年后,约半数患者仍未出现明显的痛风石,其余大部分患者禁用少量晶体沉积。此后,无痛风石的患者比例逐渐下降,20年后只占28%,2%的患者在首次发作20年后出现严重的残疾。
我是成都西部痛风风湿医院痛风科医生刘良运,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痛风石或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期是否能够致残的问题。
痛风石的基本特征尿酸盐结晶在皮下聚集,逐渐就形成皮下痛风石。皮下痛风石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但常见于受压部位。一般是皮下痛风石是突出皮面的芝麻到鸡蛋大,黄白色结节。
痛风石是尿酸的产生速度大于清除速度,随着尿酸盐池的扩大,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的特征是在结缔组织中包括关节结构中鉴别出固体尿酸盐沉积,可以伴随着最终破坏性关节病变的发展,也经常伴随着继发性的退化性病变。
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患者,其急性期反复发作逐渐进展为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期。痛风石的沉积速度与高尿酸血症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其中血尿酸水平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血尿酸水平如果持续≥540μmol/L,则约有50%痛风患者容易出现痛风石,且痛风石形成的速度随肾病的严重程度而升高。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次数、频度及每次发病的严重程度与受累关节是否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如发作时间很长、频率很高,且每次发作症状均较严重,又未及时治疗,多次反复发作也容易造成痛风石的形成。我们首先来看看关于痛风石的相关特征:
- 痛风石的病理本质:痛风石的本质为异物性肉芽肿,沉积在组织中的钠盐结晶体作为异物不易消除,因此对组织的刺激长期存在,形成慢性轻度的炎症反应。痛风石的核心部分为一定量的钠盐结晶体,围绕着无定形的蛋白质基质,呈放射状排列。核心周围有单核-巨噬细胞以及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外边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形成境界清除的结节状病灶。
- 痛风石沉积的部位:痛风石常沉积在急性痛风累及的关节中,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常发生的部位在耳廓、肘部和跟腱,也可以更广泛分布在其它关节及其周围,如手指关节及其周围、指间、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周围、鹰嘴和髌骨前滑囊;也可发生于心肌、心瓣膜、心脏传导系统、眼睛、耳朵和喉部,同时还能出现在脊柱关节。痛风石常出现在远端小关节,这可能与四肢关节局部温度低、血流缓慢、尿酸盐易于结晶沉积有关。
- 痛风石沉积的物质:手部、足趾、踝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受累关节周围皮下痛风石,白色物质沉积可以提示痛风的诊断,由于尿酸盐晶体的沉积,仔细检查可以见到白色外观,而且长久未治疗或突然降尿酸治疗,可以释放出白色浆糊状或者脓样物质。
- 痛风石的影响因素:痛风石经常与发病年龄早、未经治疗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期疾病、频繁发作、血清尿酸盐水平升高以及上肢和多关节炎发作有关。通常是典型慢性痛风关节炎炎症进行性加重、酒精的摄入、不恰当的治疗和依从性较差。
痛风石的特征性体征是肿胀和畸形,可以没有显著的急性痛风样炎症,虽然足部关节是急性痛风累及的常见部位,但任何滑膜关节可都可以收到痛风的袭击;由于尿酸盐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除了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几乎所有身体组织都容易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常和慢性破坏性关节炎并存,痛风石本身也可以导致关节功能的残疾并影响关节疼痛。我们可以来看看痛风石对关节的影响:
- 痛风石可以造成手部关节畸形:痛风石可以累及手足关节、远端、近端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的肿大往往是由于关节和关节周围的痛风石造成的,尤其手部关节可以出现类似类风湿关节炎样的天鹅颈畸形、纽扣花畸形和屈曲畸形。
- 痛风石可以造成关节运动受限:痛风石可以直接影响关节或关节肌腱产生显著的关节运动受限,主要影响手部、手腕和手肘以及下肢关节,脊柱关节亦不能逃脱尿酸盐的沉积,临床可见痛风石沉积在脊柱,引起剧烈疼痛,伴有四肢麻木症状,还可出现畸形、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症的发生。
- 痛风石可造成关节僵硬和疼痛:痛风石的形成过程隐匿,患者通常也会注意到被累及关节的进展性僵硬和疼痛,痛风石或者是继发的退化过程通过对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机械性破坏可以限制关节活动;同样,轴动骨骼也避免不了尿酸盐晶体的沉积,类似于肿瘤或凸出物;痛风石可累及骶髂关节和髋关节,但暂时未发现痛风石造成股骨头坏死的病例。
- 痛风石可以造成软骨穿凿样:关节腔内尿酸盐结晶体最初在滑膜、软骨、骨骺的表现形成,然后垂直植入深部、让晶体沉积与骨髓质中央管(哈弗斯管)等处,引起软骨下骨质吸收破坏、囊状改变,甚至穿凿样损害。
- 痛风石容易破溃造成关节受损:由于尿酸盐晶体诱发的慢性炎症使局部皮肤纤维变性、断裂,皮肤变得菲薄发亮,可破溃溢出尿酸盐晶体、黏蛋白、纤维素等混合物,呈白色粉状或膏状物质;通常皮肤破溃处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但临床发现破溃处痛风石更容易侵蚀关节造成关节破坏严重严重的还会造成骨破坏、病理性骨折。
- 痛风石沉积在肾脏可能出现尿毒症:在肾脏沉积则更加危险,如果还有肾动脉硬化、高血压、尿路结石和尿路感染等病症,病情就会进展迅速,很快发展到尿毒症阶段。
- 痛风石沉积在心脏可造成心肌损害:痛风石沉积在心脏主动脉、主动脉瓣、二尖瓣、心肌等处,可引起心肌损害、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在影像学下,痛风石对关节的影响更容易发现。一般受累关节的关节面边缘、关节面下骨质,甚至在离关节面较远的干骺部可出现直径数毫米甚至数厘米大小的圆形、卵圆形囊性改变,严重者出现虫蚀样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可伴有硬化边。
骨质破坏区相邻的骨皮质可以轻度膨起或局限性缺损,缺损边缘的骨皮质可呈骨刺样翘起,形成骨内痛风石的典型表现。位于骨端的骨质缺损可使相邻的关节面破坏、塌陷,与关节腔相通,骨端形成杯口状凹陷,关节破坏严重者可发生半脱位或脱位。
随着病情的进展,软骨下骨质破坏区也逐渐增大增多,并向骨干纵向延伸。多发性骨质破坏可呈边界清楚的蜂窝状缺损,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
尽管尿酸盐晶体最初沉积在关节腔内,造成滑膜病变及软骨细胞坏死、软骨基质丢失,但在影像学上的关节滑膜增生和软骨破坏出现较晚,常常发生于明显的骨质破坏后,软骨破坏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消失,少数关节可发生骨性强直。也可有继发的退行性病变、失用性局部骨质疏松的影像表现。
通常对痛风石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双能CT检查、肌骨超声检查和MRI检查等。这里就不一一延伸,但总的来说,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关节、软组织、骨内破坏情况,以及发现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和关节肿胀情况。
痛风石关节炎的治疗原则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可发展为多关节受累,并从急性期的关节局部肿胀发展为慢性期的关节畸形、局部骨质破坏、痛风石等表现。关节肿胀或(和)关节疼痛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关节畸形及痛风反复发作为该期典型临床表现。这个时期的治疗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 血尿酸长期达标:让血尿酸长期≤300μmol/L是治疗的核心部分,参照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情况,合理选择降尿酸药物。降尿酸药物可以单用,也可联合用药,参照血尿酸水平,调整药物的剂量;可采用免疫吸附治疗吸附血液中尿酸盐晶体,从而达到加强降尿酸的目的。
- 秋水仙碱止痛:秋水仙碱采用小剂量长疗程治疗方案,用药必须谨慎并注意适应症,至尿酸≤300μmol/L及关节畸形明显改善后,减量直到关节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考虑停药。
- 非甾体抗炎药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采用中剂量短疗程治疗方案,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早期,为尽快缓解关节局部的肿胀和疼痛,可短期应用NSAIDs类药物,特别是环氧酶-2(COX-2)抑制药。
- 碱性药物应用:建议采用中小剂量,长疗程治疗方案。无论选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药还是促肾尿酸排泄药物,降尿酸过程中,都将有大量尿酸盐甚至尿酸盐晶体从肾排泄,碱性药物通过碱化尿液,抑制尿酸盐晶体的形成,促进肾尿酸盐晶体的溶解,减轻尿酸盐晶体对肾的损伤,促进肾尿酸的排泄。
- 痛风石的处理原则:对于生长缓慢,大小在1.5cm以下的痛风石以长期降尿酸药物及其他药物治疗为主,生长迅速或有侵袭性团块、或大小超过1.5cm、或造成结缔组织破坏、或破坏关节和滑膜等的痛风石,考虑针刀镜、关节镜等痛风取石治疗。
无论发生在关节内和(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痛风石,都可能造成关节结构破坏、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通常而言,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痛风石可能缩小或溶解,关节功能可以改善,肾功能也可以改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