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5年,总是餐后血糖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降下来呢?

糖尿病5年,吃二甲双胍,现在空腹血糖6点几,餐后血糖经常十以上,有啥好办法吗?

这位朋友糖尿病5年了,一直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目前空腹血糖六点多,而餐后血糖经常超过10,其实总体来说,这样的血糖控制情况还是不错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家庭自测血糖,一般推荐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在4.4~7.0之间,而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以下,这样的水平就算达标。

这位朋友5年来,空腹血糖达标,而餐后血糖有时候会超标,那么餐后血糖还可以控制下来吗?当然是可以的!由于不知道这位朋友的饮食控制情况,运动锻炼情况,身体其他方面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对于餐后血糖的控制,可以从饮食调理,加强运动,调整用药等几个方面来加强。

控制餐后血糖,可以从饮食调理做起

不知道您的糖尿病问题,除了用药以外,有没有加强饮食方面的调理和控制呢?糖尿病控制绝不仅仅是服药,定期监测血糖那么简单,不间断的长期坚持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首先要有热量摄入控制的概念,控制好了热量摄入,把体重控制到合理达标的范围内,同时注意保证好营养的均衡和充足,尽量减少增加血糖代谢负担的饮食,才是合理的糖尿病饮食。因此,吃的健康,吃的适量,往往对于血糖的控制,特别是餐后血糖的控制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饮食结构上,一般建议糖尿病人可以摄入碳水化合物,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多的摄入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精米白面等升糖指数较高的碳水化合物主食,可以在细粮之外,合理的搭配粗粮谷物,这类主食能够加强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的摄入,还能够有利于控制食欲,可以有助于糖尿病人餐后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容易出现饥饿感,对于这种情况,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蔬菜,同时在控制血脂体重的前提下,适量的进食肉类,蔬菜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增强饱腹感,而脂质的摄入,也有利于饱腹感的维持,这样荤素搭配的饮食,才是合理健康的饮食结构。

在进餐顺序上,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先喝汤,在吃蔬菜肉类,最后在吃主食,这样有助于控制食量,食量的控制,对于餐后血糖的控制往往效果显著。

以上只是关于控制餐后血糖的几个饮食小建议,饮食调理控制血糖,如果能够严格控制摄入量,保持良好的餐饮结构,完全可以做到,吃得饱又吃的好,还有利用体重和血糖的控制。

控制餐后血糖,可以从加强运动做起

作为糖尿病人,您是否了解运动对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呢?如果您餐后血糖经常超标,而本来并没有运动锻炼习惯,通过合理的运动,餐后血糖降到10以下,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运动锻炼对于糖尿病的调理控制,是糖尿病综合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运动锻炼不但能够增强身体对于糖的代谢和利用,长期的运动锻炼,还能够增强身体中各种代谢酶的活性,提高身体的代谢活力,减低体重和内脏脂肪,改善胰岛素抵抗,从各个方面加强血糖的控制,降低血糖。

如果您餐后血糖经常超标,而又没有运动锻炼的习惯,不妨在餐后2小时左右适度的出去运动活动一下,结合自身身体情况,可以从快步走到慢跑,游泳,骑行,羽毛球,网球等球类运动,都是很好的调理血糖的运动方式,让自己动起来,餐后血糖可能也就降下来了。

控制餐后血糖,可以从调整药物方面考虑

如果您在生活上已经严格自律,合理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锻炼的前提下,服用二甲双胍,空腹血糖达标,而餐后血糖有时候超过10的情况,想要加强血糖的控制,还可以考虑对于用药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和一线药物,对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因此,我们选择的药物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不知道这位朋友的服药剂量目前是多少,如果每日服药剂量只有0.5g或1.0g,不妨试着继续加大用药剂量来加强血糖的控制。二甲双胍在0.5g~2.0g的日剂量范围内,其量效关系是很明确的,即用药剂量越大,药物对于血糖的调节效果越强,而其副作用增加的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而如果您的用药日剂量已经达到了2.0g的最大日推荐剂量,那么还可以考虑加用其他的降糖药来加强餐后血糖的控制。

对于餐后血糖控制的药物,我们可以考虑以下3类口服降糖药物——

1.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是我们最常见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减缓肠道对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达到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药物安全性高,对体重也没有不良影响,与二甲双胍也可以联合应用,对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朋友的餐后血糖控制,尤其适合。

2. 胰岛素促泌剂:这类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一类是非磺脲类的格列奈类,这两类药物都有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与二甲双胍合用,要注意体重增加和餐后低血糖的风险,用药应该结合身体情况具体选择。

3.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都属于此类药物,这类药物属于较新型的血糖控制药物,对于餐后血糖的控制也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此类药物对体重没有影响,同时其降糖作用具有葡萄糖依赖性,也就是说血糖高了,它就起作用,而血糖低了,它就作用变弱,因此,引起低血糖的风险也较低。

糖尿病5年,总是餐后血糖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降下来呢?

这位患者糖尿病史5年,吃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空腹血糖6点几,餐后血糖经常10以上,显然空腹血糖控制尚可,而餐后血糖偏高了。根据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综合控制目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非空腹血糖应<10.0,糖化血红蛋白<7.0%。

餐后血糖偏高的可能原因

1.二甲双胍用量不足

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被各国内分泌学会推荐一直保留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二甲双胍通常起始剂量为500mg/次,每日2次,成人最大推荐日剂量为2550mg,超过2000mg时,最好随三餐分次服用。如果服用剂量不足,必然会影响降糖效果,可能会出现餐后血糖偏高。

2.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

膳食类型中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明显,越是深加工和精细的碳水化合物,由于吸收快,升高血糖就越快。如果在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过大,则容易导致餐后血糖升高。所以指南推荐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50%-65%为宜。

3.运动量不足

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指南推荐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而餐后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可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所以如果运动量不足,也会导致餐后血糖偏高。

如何降低餐后血糖?

通过以上三点分析,要降低餐后血糖其实并不难。

1.首先建议制定合适的营养膳食表,规定好每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纤维素等营养素的量,控制好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2.其次,可选择有效的运动方式来让血糖降低。

最有效的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们通过正常呼吸、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各种轻、中等强度的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广场舞、瑜伽、慢跑、爬山等,这些有氧运动会消耗体内的脂肪及糖,有利于降糖、调脂、降血压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增加体质和心理健康,是防治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快走是最常见的适宜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做无氧运动?我们都知道,常见的无氧运动包括快跑、举重、投掷、跳高、拔河等,是指人们在“缺氧”状态下的高速剧烈运动。缺氧状态下,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减少,无氧酵解增加,导致体内乳酸产生、积聚过多,常常产生肌肉疲劳酸痛,甚至引发乳酸性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或少做无氧运动。

3.最后,如果二甲双胍剂量不足,可适当增加二甲双胍剂量。或者联合使用可明显降低餐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瑞格列奈和新型降糖药西格列汀,皮下注射超短效胰岛素也可考虑。需要提醒的是,二甲双胍单药使用时很少会引起低血糖发生,但联合用药时则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所以应注意加强血糖监测,随身常备饼干、糖果,出现低血糖时及时进食。

糖尿病5年,总是餐后血糖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降下来呢?

餐后血糖高首选格列奈类药物,米格列奈有3个优势很突出!空腹血糖降到正常,但餐后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二型糖尿病患者被这个问题困扰。王药师告诉大家,如果你的餐后血糖降不下来应该首选格列奈类降糖药,也就是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等药物。其中,米格列奈具备3个很突出的优势。

一、餐后血糖高是怎么回事?

正常情况下吃了饭血糖升高,当血糖浓度>5.6 mmol/L后,餐后胰岛素就会开启第一个分泌时相(也叫做早期分泌相),来抑制餐后血糖迅速上升同时触发后续的胰岛素分泌。如果胰岛素第一个分泌时相较少或者缺失,就会二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餐后血糖失控。

之前我们提到能够改善餐后血糖的药物有α-糖苷酶抑制剂、短效胰岛素以及格列奈类降糖药。其中的α-糖苷酶抑制剂、短效胰岛素均不能改善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具有如此药效的非格列奈类降糖药莫属。

二、餐后血糖高为什么首选格列奈类药物?

1、具有“快开快闭”的特点,降糖效果好

格列奈类降糖药“快开”——起效快,能够模拟食物引起的人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刺激胰岛素分泌,迅速一直餐后升高的血糖;“快闭”——作用时间短,不会升高第二时相或者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也就是说,格列奈类降糖药在降低餐后血糖的同时,还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

2、具有血糖依赖性,低血糖风险更小

格列奈类降糖的血糖依赖性指的是,餐后血糖水平高,药物刺激产生胰岛素的效果强;餐后血糖水平低,药物刺激产生胰岛素的作用弱,这样可以防止低血糖的出现,安全性更高。

3、给药灵活

格列奈类降糖药一般在餐前5分钟用药,每次吃饭前服用一次,一天三次,患者的依从性好,被认为是餐时血糖调节剂“新秀”。

三、与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相比,米格列奈的优势很突出!

1、吸收快

口服三类药物,米格列奈吸收最快,到达峰值时间最短。那格列奈到达峰值时间约为1小时,瑞格列奈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米格列奈只有0.23-0.5小时。

2、低血糖的发生率更低

瑞格列奈具有半磺脲结构,米格列奈是真正的格列奈类药物,米格列奈更接近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模式,低血糖的发生率更低。

3、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低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依赖肝P450酶系,与很多药物有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米格列奈则是依靠与葡萄糖醛酸并且经肾脏排泄,药物相互作用的不良反应低。

我是王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糖尿病5年,总是餐后血糖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降下来呢?

你患病年限较短,空腹控制在6点几也还可以。如果身体不是很瘦的话,吃二甲双胍也是非常好的,能缓解你的胰岛素抵抗。

餐后血糖高,通常跟当餐饭吃的内容有,调整的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吃饭的顺序,先吃菜和肉,2/3的饭程过后再吃主食。

第二,适当减少主食的量,也有可能是主食过量导致。

第三,在饮食结构中增加粗粮比例,或者膳食纤维。我们管理患者的时候,为了降低操作难度,通常会推荐患者去用一种叫糖能量的特膳,是功能膳食纤维。对于控制餐后血糖效果非常明显。因为看到效果才推荐给你,其他的品牌不了解,所以就没有办法得知。

糖尿病5年,总是餐后血糖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降下来呢?

你好,感谢邀请,三诺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根据您的描述,在服用降糖药的情况下,您的空腹血糖基本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标准是不超过7.8mmol/L,原则上应该在8-9mmol/L以内。当然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状况,有些老年人可能标准可以放高一点,年轻人就要更严格一点,甚至7.8mmol/L以内。

您的餐后血糖已经超过10,已经属于餐后高血糖的情况。

一般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偏高,说明有这么几个问题:

1、吃的多。饮食控制效果不佳,每天的总热量超标了,比如摄入了甜食,主食等导致血糖升高。

2、饭后缺少运动,吃的多运动少。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如果每天的运动量不足,热量得不到消耗,餐后血糖很可能偏高。

3、餐后药物用的量不够。实际上应对餐后血糖高患者的药物,大概有几个种类,比如糖苷酶一类,还有磺脲类药物也有降餐后的作用,当然短效胰岛素降餐后效果最好。

但是药物治疗是在进行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控制好餐后血糖。

针对您的情况,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偏高,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减少进食热量,控制各种甜食,碳水化合物,油脂的含量,多吃蔬菜等低热量食物。

2、合理运动。一般建议在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开始运动,时间掌握在30—45分钟。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3,口服药物:适合胰岛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常用阿卡波糖、西格列汀、阿格列汀以及磺脲类药物;对于您的情况,如果在调整饮食合理运动的情况,餐后血糖还是偏高,就可能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换药。

4,注射胰岛素:适用于胰岛功能严重受损者。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以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对于餐后血糖高的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好血糖,如长期不控制可引起内脏糖毒性受损,引发并发症。

糖尿病5年,总是餐后血糖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降下来呢?

糖尿病专科医生为大家解答,相信这是很多糖尿病朋友在治疗中检测血糖发现的问题。这也是我国糖尿病人群的发病特点,由于我国独特的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因此我国的糖尿病人群餐后血糖比较高,很多患者是通过检查餐后血糖才诊断的糖尿病。

因为单纯检测空腹血糖来确诊糖尿病会漏诊很多患者,这也是糖尿病诊断标准更改的原因之一。

餐后血糖高的原因主要有饮食结构不合理、餐后运动量较少,用药不规范。

饮食结构不合理:

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单纯吃面食,或者是精细面食、稀饭摄入,如喝稀饭,吃甜食、饮料等,这些都会快速升高血糖。

蔬菜、粗粮等含纤维素食物过少,食物吸收过快,餐后血糖就会升高明显。

进食顺序不合理,建议进食顺序为蔬菜、肉蛋类蛋白质食物、主食,很多人习惯于先吃主食,血糖也会比先吃蔬菜升高明显。

餐后运动量较少

很多人习惯于久坐,吃完睡觉,这些习惯均可能导致餐后血糖升高明显。运动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活性,降低血糖和血脂,促进肠蠕动,调整消化功能,这些对降低餐后血糖均有好处。因此运动才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是简单、方便、价廉的治疗方法。

用药不规范

有些患者存在漏用药的现象,很多药物在餐前或者餐前半小时服用,就是为了降低餐后升高的血糖,如果经常漏用,就会出现餐后血糖的升高,继而出现下一餐前血糖升高,从而出现血糖长期的控制不达标。

饮食运动坚持后血糖仍不能达标者,可考虑加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如瑞格列奈、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或者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等均有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