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不痛了,还需要治疗吗?
痛风痛起来的时候,让人疼痛难忍,可是这种痛却像“风”一样,来也无影,去也无踪,痛风疼痛逐渐缓解消失以后,人又完全变得正常,没有任何疼痛,也没有其他不适感觉。那么不痛了,是不是痛风就痊愈了呢?有很多朋友不能理解,为什么我都不痛了,医生还让我继续吃药,长期服药,还要定期回去做检查?
认为痛风不痛了就是已经完全治愈的朋友,一定是还不了解痛风这种问题的发生根源。痛风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狭义的痛风是指由于血尿酸水平偏高,从而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部位,最终刺激关节部位出现炎性反应而引起剧烈疼痛症状的一种关节炎疾病,但从广义上来说,高尿酸带来的关节痛、肾结石等问题,都属于痛风性疾病。但不管怎么说,痛风发作的生理基础,通常都是高尿酸血症。
人体血液中的尿酸是一种微溶性的身体代谢产物,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标,如男性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时,就属于高尿酸血症的情况了,高尿酸血症并不一定会引起痛风,在尿酸浓度超标,血液中的尿酸盐就会变成过饱和状态,不可避免的会析出尿酸盐的结晶,这种结晶在关节部位,特别是下肢关节部位形成沉积,也会在肾脏形成沉积,会逐渐影响身体各个方面的健康,而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只是这些健康影响中的一个外在疾病表现而已。
痛风急性发作时,通常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进行的是抗炎止痛的治疗,不管是秋水仙碱、还是非甾体抗炎药,还是低剂量的激素类药物短期应用,都是以控制炎性反应,缓解疼痛为目的,通常通过合理的用药治疗,痛风会在1~2周内疼痛逐渐消失,恢复正常。
但痛风不痛了,身体中的高尿酸水平并没有降下来,因此,尿酸盐的沉积也不会因为痛风不痛了而终止,如果不继续对体内的尿酸水平进行干预和控制,在某些诱因的影响下,比如一次性大量饮酒,比如不注意受凉,比如过度的疲劳,比如外伤及外科手术影响等等,都有可能再一次诱发痛风的再次发作。很多朋友之所以痛风反复发作,就是因为没有在痛风不痛的时候,把尿酸水平积极的控制好。
高尿酸血症对于身体的危害,也不仅仅是诱发痛风这一个方面那么简单,长期的高尿酸如果不控制,可能会逐渐的影响肾脏健康,引起肾脏动脉小血管的硬化和肾脏功能的降低,另外高尿酸血症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问题和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因此,控制不管有没有发作过痛风,不管痛不痛,控制好尿酸都是非常重要的。
痛风不痛时,我们临床上称之为“痛风间歇期”,在痛风间歇期,还是需要继续进行治疗干预的,这时的干预主要是对尿酸水平的控制,通常对于发作过一次痛风的朋友,尿酸控制的目标是180~360μmol/L,而发作痛风2次或多次的朋友,控制尿酸的目标是180~300μmol/L,把尿酸控制在这个范围内,能够有效的减少痛风反复发作的几率,也有助于减少痛风石的形成几率。
在痛风间歇期,对于高尿酸的控制,主要还是2个方面的调理和干预,最基础的还是生活干预,多喝水,低嘌呤饮食,戒烟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都是控制高尿酸的生活调理方式,也都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健康生活方式,一定要注意坚持;如果通过生活干预调节,仍然无法把尿酸水平控制达标的朋友,还是要注意合理的用药控制尿酸水平,目前主流的药物还是2大类,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的,在药物选择上,有肾结石,肾动脉狭窄,肝不好的朋友,首选非布司他,别嘌醇,服用非布司他注意心血管风险,服用别嘌醇注意超敏反应剥脱性皮炎;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高尿酸朋友,可以选择苯溴马隆,丙磺舒,用药期间注意多喝水,同时用药碱化尿液。
痛风不痛了,还需要治疗吗?
谢邀,我是南医大二附院骨科博士。
我们详细来分析一下,痛风不痛了,还需不需要治疗?痛风缓解期的概念:痛风是有缓解期的,也就是说有些人急性期痛完就不痛了,会缓解一段时间。有几天的,有几个月的,甚至有些人痛完也不控制,10多年后才继续发作。
第四高——尿酸高的概念:痛风一般是由于尿酸高引起的。大家觉得尿酸高吃药伤肾,而且平时没症状就不吃药了,我现在来纠正大家的误区:
1、血压高你们吃药吗?一点点高有些人不吃,靠锻炼,尿酸高也是一样。
2、血压高到一定程度,你们吃药吗?当然要吃,要不然会脑出血或者脑梗,尿酸高也是一样,高尿酸比吃药对肾及心血管的影响更大。很多痛风病人后期肾不好,往往不是吃药吃的,而是尿酸高引起的。
3、血压高会头痛,尿酸高会脚痛或其他地方痛,其实是一样的。不过往往血压高了一定会不舒服,而尿酸高了不一定有症状,所以很多人不重视。
痛风缓解期,降尿酸是关键:所以,和降血压是一样的,我们在痛风缓解期要将尿酸降至360μmol/L以下,再严重的要降至300μmol/L以下,否则对人体危害很大,具体怎么治疗见我之前文章及问答。
总结:痛风不痛了,还需要治疗。痛风不痛了,还需要治疗吗?
痛风不痛了,要不要治疗,要视情况而定,不是一刀切的,有的可以不治疗,但是有的就需要长期降尿酸治疗。
痛风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皮下,耳廓等处,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痛风不痛了,要不要治疗,指的是就是痛风稳定期要不要降尿酸治疗。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尿酸水平越高,痛风发作的风险越大,发作的次数越频繁。而且高尿酸成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后的第四高,发现高尿酸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痛风稳定期,要不要降尿酸治疗,除了考虑痛风的发作频率之外,还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存在,以及还需要考虑尿酸的水平,究竟有多高。
总的来说,要不要降尿酸治疗,看看是否满足下面的条件之一,满足之一者,建议给予治疗:- 反复出现痛风急性发作≥2次/年;
- 痛风石形成,多个关节都出现痛风性疼痛,尿酸性肾脏损害;
-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血尿酸>480μmol/L;
- 血尿酸>480μmol/L,给予饮食控制后仍大于480umol/L,虽无痛风发作,但出现以下任何一项: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脑卒中、心功能不全;
- 尿酸升高,无痛风发作,且无其他任何疾病,但血尿酸>540μmol/L。
我是全科鲜医生,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评论,图片来源于网络,供参考!
痛风不痛了,还需要治疗吗?
感谢邀请!
痛风不痛了,还需要治疗吗?当然需要,而且是必须的!
因为痛风不痛不是治疗目标,降低血尿酸水平到目标值范围内并且保持住才是治疗目的。
这里说痛风不痛了,只是说痛风关节炎的急性炎症被控制了,并不代表血尿酸就正常了;也不说明沉积在组织中的尿酸盐结晶就溶解排出了;再说,90%以上的高尿酸血症是自身尿酸排泄有障碍,也就是说,有病变在身,这个问题并不因痛风不发作了就解决了。相反,如果不继续治疗,血尿酸水平还会升高,说不定哪一天有个诱因痛风就又发作了。这种病人临床见得太多了。
很多血尿酸高的患者不发作痛风,叫做“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虽然无症状,可是高尿酸对人体的损害是存在的,会引起肾损害,动脉硬化,高尿酸和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疾病的发病和进展是密切相关的,是这些疾病很重要的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的损害,不像痛风发作那么明显,因此常常被忽视了。可是等到严重的时候,全身的损害、病变已经形成,治疗就难以逆转了。
根据我国专家共识,确诊患有痛风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控制目标要低于诊断标准,即要长期控制到360μmol/L以下,这样尿酸就不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到组织里。而且有研究证实,如果把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就可以防止痛风反复发作。血尿酸降低并且稳定后,已经形成的痛风石也会慢慢溶解。所以,只要痛风的诊断确立,等到急性症状缓解(≥2周)后就应该开始降尿酸治疗;也可以在急性期抗炎治疗的基础上立即开始降尿酸治疗,降低血尿酸在目标范围内并且维持。
降尿酸药应当持续使用。因为研究发现,持续降尿酸治疗比间断服药更能有效控制痛风发作,所以降尿酸治疗血尿酸达标后应当持续服用,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降尿酸的药物按照作用分为有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有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丙磺舒等,还可以在尿液偏酸时服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来碱化尿液促进排泄,当然这些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降糖、降脂、降压药中的二甲双胍(降糖)、、阿托伐他汀(降胆固醇)、非诺贝特(降甘油三酯)、氯沙坦(降压)、氨氯地平(降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尿酸作用,降糖、降脂、降压治疗需要时可以优先选用,兼顾降尿酸治疗。
药物治疗的同时,管住嘴、迈开腿、多饮水尤其重要。管住嘴减少饮食中嘌呤的摄入(包括戒白酒、黄酒、啤酒哦!),迈开腿运动减重可以降尿酸,多饮水(老年人要注意少量多次)可以促进尿酸排泄(保证每天尿量在1500ml以上),这样来协同药物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痛风不痛了,还需要治疗吗?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在目前医疗条件下,尚无根治办法,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坚持长期规范化的治疗。所以,即使是痛风不痛了,也还需坚持改善生活方式,并正规使用降尿酸药物,方能起到长期稳定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痛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不吃动物内脏、带壳海鲜和肉汤,少吃动物性肉食、鱼肉、豆类、菌类;要多吃新鲜蔬菜、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大于2000ml为宜,以白水最佳;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暖,避免剧烈运动、突然受凉;要规律作息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用药,其中急性期应积极消炎止痛,缓解期注意降尿酸,根据病情可选择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建议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以内,如有痛风石形成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者,应控制在300umol/L以内,可以最大限度促进尿酸盐结晶溶解和排出。
感谢阅读,本文由@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欢迎点赞、评论、转载,关注作者,获取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痛风不痛了,还需要治疗吗?
47岁的罗先生最近多了一件烦心的事。有一天晚上,他突然从梦中惊醒:原来是右脚的大拇趾发红发肿,无法动弹。如此疼痛难忍,他自然就想去看医生。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家人的帮助下来到医院,确诊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医生给他开了些药,没过几天,他不痛了。疼痛好了后,罗先生认为“是药三分毒”,也就停了药。过了半年,他的痛风又犯了,于是再次委屈地找医生:“为什么我痛风会频繁发作呢?不是吃了药不疼了就是痛风好了吗?”
类似的问题,可不止是罗先生有。痛风是不是一直痛呢?并非如此;是不是痛风止痛了,就不需要治疗了呢?也并非如此。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谈,为什么痛风不痛了,医生还要您治疗的问题。
出现疼痛发作,只是每一位痛风患者都要经历的一段旅程痛风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当然并不表示每一个痛风患者都会经历。比如有的尿酸不高却发作痛风。不同的痛风患者,经历不同。但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或许是每一位痛风患者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我们首先来看看痛风这种关节炎疾病是如何分期的吧!
- 第一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这个阶段患者血尿酸浓度会高于420μmol/L,但是少见有临床上出现关节炎症状。有些男性在青春期会出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有些持续尿酸居高不下但不一定会出现痛风性关节炎或肾结石。
- 第二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这个阶段出现受累关节剧痛、发肿、发红或局部发热的情况,通常首发在第一跖趾关节,患者疼痛难当、无法穿鞋,常常会出现穿拖鞋来就诊的情况。半数以上的患者有宴客、饮酒、外伤或者压力等诱因引发。
- 第三期:痛风发作间歇期:痛风的发作间歇期是指患者症状消失的期间,也就是临床上没有出现任何复发症状的时期。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一般会在一年内复发,发作频繁后可能没有间歇期。
- 第四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这个时期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软骨、滑膜及软组织中,容易形成痛风石,而且血尿酸浓度越高,患病时间越长,那么痛风石会沉积越多。而且尿酸盐结晶还会影响血管与肾脏,导致肾性高血压或严重肾功能衰退。
有些患者常常会在痛风症状和体征消失后放松警惕,有些患者会在血尿酸达标后就自行停药,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痛风再次席卷而来。其实,痛风不痛了,真正的痛风治疗才刚刚开始。
痛风疼痛时,消炎止痛治疗仅仅是为了患者的病情缓解医生都会建议:一旦痛风急性发作,应该先行止痛。为什么要先行止痛呢?这是为了消除急性痛风期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的炎症,不让活动受限。
痛风急性期、慢性期和间歇期的症状不同,治疗目的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应该按照痛风的几个分期进行治疗,对症用药。而急性期及时用药,目的还是为了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减轻发病症状与患者的痛苦。
急性期的用药如何用呢?通常采用的是三大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而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是属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的一线用药。我们可以稍微了解一下:
-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减少前列腺素从而减少疼痛和炎症发生的作用。痛风发作时一般尽早选用,一开始足量使用,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并停用。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双氯芬酸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依托考昔等。非甾体抗炎药有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和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副作用,所以需要谨慎用药。
- 秋水仙碱:一般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还可以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通常来说使用越早越好,如果超过24小时就会效果减弱。秋水仙碱不建议足量使用,而建议应用量以销量为主,8小时1次给药。使用秋水仙碱需注意腹痛、腹泻、呕吐及食欲缺乏、肝功能损害、脱发、皮疹等不良反应。
- 糖皮质激素:主要包括地塞木松、倍他米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一般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疗效不满意或部分患者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下才选用。但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患者对激素产生依赖,尤其是突然停药后会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复发。所以该药一般建议是短期应用。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消炎镇痛治疗药物,一般都不建议长期使用。而且,这些药物真的只能止痛,不能做到对痛风的“治本”。
疼痛消失后,对于痛风的治疗才刚刚正式拉开帷幕当经过治疗,剧烈的疼痛缓解后,为了控制尿酸值,那么就需要开始服用降尿酸的药物。痛风的药物治疗,说白了就是使用药物和尿酸进行博弈的过程,在饮食和运动不能让体内的尿酸安分守己时,药物将会给体内蠢蠢欲动的尿酸分子套上一个“紧箍咒”。
一般来说,痛风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 第1个阶段是针对痛风发作进行治疗。这是缓解疼痛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这儿使用的药物有发作之前吃的药和发作初期吃的药两种类型。
- 第2个阶段是痛风发作消失后,进入尿酸控制的初期治疗。以药物和治疗为主,配合饮食疗法和日常护理,时间为3~6个月。使用药物的种类因高尿酸血症类型而不同,原则上排泄低下型患者使用尿酸排泄剂,生成过量型的人使用尿酸抑制剂。
- 第3阶段就是接着尿酸控制初期治疗,为预防并发症或复发,而进行终身尿酸控制治疗。这时的治疗,可以同时采用药物和饮食治疗。
根据作用不同,降尿酸药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体内尿酸生成的尿酸生成抑制药;另一类是促进体内尿酸排泄的促尿酸排泄要。因为高尿酸血症的形成原因包括尿酸产生过量以及尿酸排泄障碍,所以治疗药物也分为两类。
- 尿酸生成抑制药可以用于尿酸产生过多性高尿酸血症,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别嘌醇,这是比较早的治疗痛风药物,但是这类药物对肾脏的负担较大,肾功能较差的患者必须减少用量。这时候可以服用非布司他,这种药物对肾脏负担较小,即便患者有轻度到中度的肾功能障碍,也不需要减少药量。
- 尿酸排泄促进药可以用于尿酸排泄能力低下患者服用,一般也分为两种。尿酸排泄能力强、使用范围广的是苯溴马隆,但一般需要碱化尿液和多喝水同时进行;丙磺舒和青霉素等抗生素一起服用时,会影响药物代谢,所以现在也逐步退出了痛风治疗的历史舞台。
这些药物,不论哪一类,都要从小量开始服用。根据尿酸值慢慢再增加药量,利用3~6个月的时间,把尿酸值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当我们将尿酸值维持在这个达标范围后,可以继续服用。之所以要慢慢增加服药量,是如果尿酸值急速下降,也会导致痛风发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