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应该启动联合降压?有哪些好的联合降压方案?

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高血压患者联合用药的相关知识。

很多高血压朋友不愿意吃药,更不愿意多吃药,但实际上,对于生活干预调理无法有效控制的原发性高血压朋友,还是强烈建议要服药控制血压水平的。服用药物控制血压,在临床上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联合用药,为什么要联合用药呢?什么情况下要联合用药?哪些药物组合是好的降压药联合用药方案?今天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些方面的问题。

高血压患者为什么要提倡联合用药?

很多朋友非常不理解,怎么为了降血压,吃一种药还不行,非得吃2种甚至三四种才可以?实际上,很多时候,对于高血压的联合用药,主要是基于2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提高降压效果;二是降低副作用发生风险。

目前临床上的一线降压药物有5到6大类,细分品种的话有几十上百种之多,而如果再涉及到不同厂家不同品牌,那就更多了。不同类型的降压药,其作用机理不同,有的药物通过抑制钙离子在血管壁内膜上的内流而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比如氨氯地平等;有的药物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降低血压,比如缬沙坦,依那普利等;有的药物通过降低血容量,改善水钠潴留来降低血压,比如吲达帕胺、氢氯噻嗪等;有的药物通过控制心率,抑制血压调节神经活性,阻断血管壁β受体活性来降低血压,如倍他乐克等……,很多时候,不同作用机理的降压药联合用药时,2类药物会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来改善血压水平,比起单种药物剂量加大来,降压效果往往更理想。

一般在药物联合应用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向,往往在协同降压的同时,联合用药还有抵消副作用风险的作用,比如氨氯地平这个药物有很好的降压作用,但也有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的不良反应,当和倍他乐克联用时,倍他乐克能够有效的减缓和控制心率,从而减少了服用地平类药物引发心动过速的风险。

简单来说,联合应用降压药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药效1+1>2的效果,而副作用1+1<2的效果,这样的组合,就是降压药的好组合。

高血压患者什么情况下要联合用药

通常我们推荐血压超过160/100的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在启动生活干预调理的同时,应该尽早的启动药物干预,而在药物干预选择上,在用药起始阶段,就可以选择联合用药的方式来控制血压,通过合理的联合用药,把中重度高血压控制到合理的达标水平内,才能减少高血压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而越来越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也指出,即使是轻度的一级高血压的情况,如果是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在服药控制血压时,同样可以考虑2种降压药的低剂量联合用药的方式来控制血压,我们服用降压药,一方面考虑血压的稳定控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药物的靶向器官保护作用。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有一级高血压,同时有糖尿病,还合并轻度蛋白尿的朋友,服用沙坦类药物,有效的改善了轻度蛋白尿问题,但血压控制始终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再加服地平类药物,来加强血压的控制。

哪些降压药组合是好的联合用药方案

在临床上,很多降压药组合都是不错的联合用药方案,简单给大家说几种——

1. 地平类药物+普利/沙坦类药物,地平类药物直接舒张动脉,普利/沙坦类药物即舒张动脉,也舒张静脉,降压效果上有协同作用,而地平类药物可能引起的脚踝水肿不良反应,普利/沙坦类药物也能够有效的减少或消除。

2. 地平类+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这2类药物都有缓解心绞痛的作用,药物联合用,能够协同降压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心动过速风险。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等问题的高血压患者,这个药物组合是好组合。

3. 普利/沙坦类药物+利尿剂,普利类沙坦类药物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血管紧张素活性,而达到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而利尿剂则是通过利尿排钠,降低血容量来降低血压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降压的作用,同时普利或沙坦药物有引发高血钾风险,而利尿剂则容易引起低血钾风险,两者联用,有助于减少血钾紊乱风险。

4. 地平类+利尿剂,同样的是不同的作用机理会起到协同降压的作用,而利尿剂和地平类的组合,特别适用于低肾素型的高血压,如大多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什么时候应该启动联合降压?有哪些好的联合降压方案?

降血压的目的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预防心、脑、肾等临床伴发疾病的出现。欲将血压长期控制在目标范围,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用药。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启动联合降压方案呢?有哪些好的联合降压方案可供高血压患者选择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联合降压具有多项优势,增强降压作用是联合降压的主要优势,但除此之外,联合降压还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因此,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可联合用药,但血压水平不同的患者,联合治疗方案的给药剂量也不同。血压位于140/90mmHg至160/100mmHg之间的患者,在经生活方式控制无效的情况下,可联合用药,由于血压水平不高,因此应该小剂量给药,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也可先给予单药控制血压,单药治疗血压控制欠佳时,再给予联合用药。但有两类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就应联合用药,包括①血压≥160/100mmHg的患者;②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的高危患者。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主要有ACEI(普利类)、ARB(沙坦类)、β受体阻滞剂、CCB(钙通道阻滞剂,以“地平”结尾的药物)、利尿剂这五大类。联合用药的原则为降压机制互补、降压作用相加、减轻或抵消不良反应。满足这三项要求的优化联合降压方案主要有:钙通道阻滞剂+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利尿剂。这些联合治疗方案的降压作用几乎均为1+1>2,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属于优化方案;次选的优化联合降压方案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必要时也可使用;其它用药组合如普利类+沙坦类,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等均不推荐,因为前者可增加高血钾风险,后者降压机制有重叠。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优化联合降压方案可提高血压达标率,但建议选择长效降压药,有利于减轻血压波动,可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

综上,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可启动联合降压方案,单药降血压不达标,或血压≥160/100mmHg的患者,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的高危患者,初始治疗时必须联合用药。目前常用的优化联合降压方案有钙通道阻滞剂+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利尿剂,这些优化组合不仅可取得较好的降压疗效,还可减轻或抵消不良反应。

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什么时候应该启动联合降压?有哪些好的联合降压方案?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尚无根治办法,临床证据表明,收缩压下降10到20mmHg或,舒张压下降5到6mmHg,3到5年内,脑卒中,冠心病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事件分别减少38%,16%与20%,心力衰竭,减少50%以上!高危患者获益更为明显,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高血压必患者联合用药,可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在低剂量单药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可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2级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为达到治疗目标,常需要联合用药💊。对血压 》160/100mmHg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或高危以上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或固定复方制剂!

我国临床主要推荐应用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噻嗪类利尿剂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噻嗪类利尿剂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

次要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是:

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

α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保钾利尿剂

三种降压药联合治疗一般必须包含利尿剂,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可使患者在治疗3到6个月内达到血压控制目标值!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降压药和治疗方案选择应该个体化!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什么时候应该启动联合降压?有哪些好的联合降压方案?

我是小鋆医生,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下高血压的危险度分层,请看下表危险因素包括1. 长期过量饮酒 2. 长期高盐饮食 3. 年龄≥55岁 4. 血压处在130-139mmHg/85-89mmHg 5. 超重,BMI超过24就是超重了,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也属于肥胖。6. 一二级亲属有高血压病史,比如父母、亲兄弟姐妹、叔叔伯伯、姑姑舅舅、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有高血压的就属于一个危险因素了。

了解了危险度分层和危险因素,我们回到正题:什么时候应该启动联合降压

处于低危、已经服用一种药物的患者可以先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酒、低盐饮食、中等量运动等,在3个月内如果能够降到140/90mmHg以下的,可以仍然服用一种药物;如果降压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可以启动联合降压。

处于中危、已经服用一种药物的患者建议在1个月内通过联合非药物治疗的方式降到140/90mmHg以下,可以继续服用原药物;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启动联合降压。

处于高危、已经服用一种药物的患者建议马上启动联合降压!这类患者如果血压长期不控制到目标范围,会带来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所以应立即启动联合降压,将血压降到目标血压。

那么有哪些好的联合方案呢

1.地平类联合利尿剂:适用于老年人或以高压升高为主的患者。

2.洛尔类联合地平类:适用于交感活性高、心率快的中青年患者。

3.沙坦类或普利类药物联合利尿剂:适合于大多数老年性高血压患者。

4.沙坦类或普利类药物联合地平类药物:适合于心率正常、肥胖伴有糖脂代谢异常的高血压患者。

以上联合为联合降压的“四大经典联合”,为高血压指南优势推荐,是比较好的联合方案。

我是坚持健康科普的小鋆医生,码字不易,如果能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

什么时候应该启动联合降压?有哪些好的联合降压方案?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全球首要的死亡原因,它与脑卒中、冠心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密切相关。

高血压为什么需要联合降压治疗

首先,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一类药物只能针对一种发病机制,因而难以对所有的病人有效。

一般而言,一种降压药物降压的达标率只有40%~50%。要想使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需要用两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第二,在降压治疗时,为了降压达标,增加某种降压药物的剂量,不可能指望其降压疗效有成比例的增加。相反,剂量增加后,其副作用发生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如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小剂量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加降压疗效,而不良反应不会明显增加,甚至有些不良反应还会相互抵消或明显减轻。

第三,不同峰效应时间的药物联合可能延长降压作用时间,例如:卡托普利单独应用降压时,因为疗效短,每日需要服药2~3次。与利尿剂氢氯噻嗪联合使用后,药效明显延长,每日只需服药1次。

第四,降压药对于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在联合治疗时可能加强。例如:利尿剂对于减少脑卒中较明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于肾脏保护较为突出,联合应用后,可使患者在这两方面都能获益。

有哪些好的联合降压方案?

1. ACEI/ARB+利尿剂

ACEI/ARB通过抑制RAAS使外周阻力下降,而利尿剂可以使血容量减少,两者疗效互补。此外利尿剂可以延长ACEI/ARB作用时间,从而使降压更平稳。而利尿剂引起的RAAS激活、血钾下降、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血尿酸增高等不良反应,可被ACEI/ARB减轻或抵消。

2. CCB+β受体阻滞剂

CCB扩张小动脉减少血管阻力,同时也有排钠减少血容量作用,β受体阻滞剂则通过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减少心输出量,两者合用疗效互补。此外CCB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而β受体阻滞剂则可抵消CCB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的副作用。再则,CCB和β受体阻滞剂都有抗心绞痛作用,所以对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疗效也是增加的。

3. ACEI/ARB+CCB

ACEI/ARB和CCB都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因而有协同降压作用。CCB引起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及踝部水肿可被ACEI/ARB抵消。由于CCB有抗心绞痛的作用,ACEI/ARB有抑制心肌重构、减少蛋白尿作用,所以这一联合方案适用于心肌梗死后有心绞痛或者糖尿病肾病有蛋白尿患者。此外,这一联合方案对于血糖和脂质代谢也无不良影响。

4. CCB+利尿剂

CCB主要减少外周阻力,同时也有排钠作用,与利尿剂的排钠减少血容量作用可达到疗效互补。

5. 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少心输出量降压,利尿剂可以减少血容量,因而两者疗效有协同作用。β受体阻滞剂还可以抵消利尿剂引起的RAAS系统和交感神经兴奋作用。这一联合方案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衰者。但是这一方案对代谢影响较大,因而合并糖尿病、痛风及高脂血症者不宜使用。

6. ACEI/ARB+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使血浆肾素活性降低,使血管紧张素I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I减少,因而理论上可以降低ACEI/ARB的降压疗效。但是这两类药物联合方案应用于高血压目前尚有疑问,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

7. ACEI+ARB

理论上,ARB可以克服ACEI使用后引起的醛固酮逃逸现象,因此两者合用有协同降压作用。此外两者降压以外的器官保护作用(如减少微量白蛋白尿和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也可能加强。目前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只用于重度高血压,或合并心衰、蛋白尿病人的最后选择。

8. 抗交感神经药物+利尿剂

利血平、可乐定、甲基多巴等抗交感神经药物与利尿剂合用有协同降压作用,前者还能抵消后者引起交感神经激活的不良作用。利血平和利尿剂的复方制剂在国内目前还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尚无证据显示这一联合方案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

9. 保钾利尿剂+排钾利尿剂

可抵消血钾水平的升高或降低,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但长期应用可影响血脂、血糖及血尿酸水平。

总之,目前应用最广泛,且疗效较好的联合降压方案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NDHPCCB、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DHPCCB、CCB+ACEI/ARB。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