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哪个药比较好?该怎么选?
在抗血小板预防血栓,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这2个药物可以说是大家最耳熟能详,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两个药物了。很多朋友不知道这2个药物到底哪个更好,又该如何选择。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两个药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凝集作用机理有差异这类药物之所以在心血管领域广泛应用,主要发挥的是这类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当血管内的斑块出现破裂,引起体内的凝血机制被激活,血小板出现聚集时,这类抗血小板药物就会发挥作用,减少血小板聚集带来的血栓风险。因此,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类抗血小板药物是很常见的基础药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却并不相同。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反应;而氯吡格雷这属于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它本身没有药物活性,而是要经过肝脏的肝药酶代谢后,才会形成具有抗血小板活性的药物,通过与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受体高选择性结合,从而达到抵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风险的作用。
总而言之,这2个药物虽然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个不相同,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抵抗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风险。因此,在某些心血管疾病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上,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2种药物合用的“双抗”疗法,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二次发作风险。很多在同时服用2种药物的朋友,不知道是否这2个药物都要一直服用,但一般情况下,双抗疗法是没必要一直服药下去的,一般推荐2种药物同时服药1年到1年半左右后,可以就医诊察,根据情况,停服其中一种药物,而只保留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心血管疾病风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有导致出血的风险在给大家科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要注意出血风险的时候,很多朋友就会问:是不是换成氯吡格雷就好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2种药物导致出血的风险,主要还是来自于其自身的药理作用,具有抵抗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是伤口出血的重要凝血物质,只要药物有抵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服药期间的出血风险就比不服用此类药物大。
从胃黏膜刺激性来说,阿司匹林因为药物本身以及药物药理作用导致的胃黏膜健康受损,而出现胃出血的风险更大,而氯吡格雷则对胃黏膜没有刺激性,但如果本身有胃黏膜出血风险的朋友来说,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同样也有导致胃黏膜出血的风险,因此,不论是服用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都应该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这种出血风险也不仅仅限于胃出血,其他的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脑出血等方面方面的风险,也要注意评估和预防。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一二级预防应用各不同实际上,在已有心血管疾病问题,预防心血管疾病二次发作的二级预防方面,这2个药物都是可以选择的药物。阿司匹林用药成本低,氯吡格雷用药成本则高一些,阿司匹林有胃刺激性,而氯吡格雷没有胃刺激性,从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2个药物也都是很好的心血管预防药物,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上,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请医生做好评估后选择使用。
在尚未发作心血管疾病,但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作风险超过10%的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身上,通常如果需要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一般都会推荐阿司匹林,其主要原因也并非阿司匹林更好,主要还是考虑用药的经济性,还有就是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临床数据较多较完善。但近些年来,对于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很多研究已经开始认为,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其心血管获益,并不比起导致出血的风险大,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方面,是否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是应该经过严格的出血风险评估后确定,如果是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超过15%),而又低出血风险,或者是已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年以上)而没有发生安全性问题的,推荐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其他情况下,应慎用或不用。
服用氯吡格雷要注意基因多态性和同服其他药物对药效的影响前面我们也已经说到,氯吡格雷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是要经过肝药酶的代谢后才能形成活性物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的药理作用。因此,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来说,有一部分朋友的这部分肝药酶属于慢代谢型,因此,在服用氯吡格雷时,就会导致其药效较差,抗血小板防血栓作用不明显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根据各种临床数据统计,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在4~30%左右,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诊断指标来确认氯吡格雷抵抗的问题。但通常我们认为,肝药酶慢代谢型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更容易出现抵抗问题,而有些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占用这部分肝药酶的作用,也会导致氯吡格雷的药效受到影响,如我们常常与抗血小板药物同服的奥美拉唑就是其中的一个,因此,在服用氯吡格雷时,如果需要保护胃黏膜,应该尽量的避免服用会影响其药效的奥美拉唑等药物。
在发生药物抵抗,和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方面,阿司匹林的发生率都相对少一些,但长期应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对于高尿酸的朋友往往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尿酸进一步升高,引起痛风及其他健康风险。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出,这2个药物,作用机理不同,应用的领域也有所差异,在长期服用的注意事项上,也各有差异,另外,又要经济性,有效性上,也更是会有很大的个性化差异,因此,哪个更好,应该选哪个这样的问题,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说,不差钱,而有高尿酸的朋友,不妨选择氯吡格雷长期服用;而如果需要考虑用药经济性,而又确实进行抗血小板预防的朋友,或者有明确氯吡格雷抵抗的朋友,需要服用长期服用奥美拉唑的朋友,那么不妨选择物美价廉的阿司匹林,就是更好的选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哪个药比较好?该怎么选?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也称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它们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1的活性,干扰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从而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而氯吡格雷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两种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颈动脉斑块等。在临床疗效方面,氯吡格雷与血小板的结合是不可逆的,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的寿命显著缩短,需要很长时间(大约5天)才能恢复正常功能,因此,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要略优于阿司匹林。
在适应症方面,阿司匹林既可以预防具有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肥胖、吸烟者、男性超过50岁或女性绝经后等高危因素者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又可以预防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复发,而氯吡格雷只能用于预防近期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动脉性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复发,因此,阿司匹林的适应症更加广泛。在不良反应方面,阿司匹林在局部可直接刺激消化道黏膜,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进而损伤胃黏膜,此外,前列腺素可调控胃肠道血流和黏膜功能,阿司匹林还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这也是阿司匹林损伤胃黏膜的主要机制。与阿司匹林不同,氯吡格雷不能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但是氯吡格雷可阻碍新生血管生成,影响溃疡愈合,可加重已存在的胃黏膜损伤,因此,长期用药,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更好。
在循证证据方面,阿司匹林延用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它在预防动脉血栓事件中的有效性,临床使用可谓有理有据,而氯吡格雷上市只有20年,循证证据不如阿司匹林充分。
那么在临床使用时,这两种药物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答案毋庸置疑,当然首选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循证证据近乎完美,而且有当仁不让的价格优势,长期服用不仅预防血栓效果卓越,而且可节省医疗开支,对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如阿司匹林过敏、有活动性溃疡出血等,或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如吃阿司匹林出现无法耐受的胃肠道反应,才需要使用氯吡格雷替代。
参考文献:
阿司匹林肠溶片说明书
氯吡格雷片说明书
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2010)
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更新版)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哪个药比较好?该怎么选?
二者并没有那个更好一说,主要是应用时机的不同,同样作为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常常被人相提并论,很多患者会有疑问,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选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区别是什么?1,价钱:二者的价钱相差非常大,尤其是作为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2,原理: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抗血小板凝聚,重点是抑制;而
氯吡格雷是通过与血小板ADP受体接触融合,从而降低血小板凝聚作用,重点是竞争。
3,应用:阿司匹林不仅适用于已经患病的患者,更适合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而氯吡格雷只适用于已经确诊的患者。
4,时间:阿司匹林问世上百年,在抗凝领域的应用时间快五十年了;而氯吡格雷的应用时间只有21年,从时间来看,绝大多数医生对阿司匹林的应用和掌握更加娴熟。
5,副作用:虽然同样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但氯吡格雷的风险更小一些,也更安全一些。
那么患者应该如何选择?二者在临床上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并没有绝对的优劣。
1,高危群体:对于尚未发病却存在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口服阿司匹林。
2,确诊患者:对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来说,首选阿司匹林,但如果不能耐受,需要考虑氯吡格雷。
3,其他疾病: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疾病的患者来说,首选氯吡格雷。
4,支架术后:需要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
PS:药物的选择不可盲目,是药三分毒,没有绝对的神药或毒药,在临床应用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不要擅自服药。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哪个药比较好?该怎么选?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很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一类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两者价格相差比较大。很多患者以为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的价格贵,就认为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要好得多,但药物的好坏不能单纯依靠价格来评定。那么到底是阿司匹林好还是氯吡格雷更好呢?患者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选择呢?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哪个药比较好?药物问世时间:阿司匹林已经出现100多年了,被应用于心血管疾病领域也已经50多年;而氯吡格雷则是一位年轻的“小老弟”,上市只有20年左右。
药效和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1的活性,来进一步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从而发挥抗血小板凝集的药效的;氯吡格雷则是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活化来抗血小板的。
药物的适应症: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被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可用于治疗脑梗、心梗、冠心病、心梗支架后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此外,对于具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也可服用阿司匹林来提前预防,抑制病情的发展,但氯吡格雷只能应用于已经明确确诊的心脑血管疾病。从这个方面来说,阿司匹林的适应症更广泛。
药物的不良反应:服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就是有较高的出血风险,尤其是年龄较长的患者以及有明确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一定的可能会引起脑出血等严重的出血事件。氯吡格雷则容易导致服用者出现鼻出血、胃肠道出血、腹泻、消化不良等反应。相对来说,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更少、更轻,安全性要相对高一点。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该怎么选?1、对于没有患心脑血管疾病,但具备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的人群,可以选择阿司匹林;
2、对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来说,首选阿司匹林来治疗,如果服用阿司匹林不耐受或者有使用禁忌症的话,可考虑服用氯吡格雷。
3、对于患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的患者,则建议选择氯吡格雷;
4、如果是支架后接受抗凝治疗的话,必须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服用。
当然,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专业医生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判定,一般情况下临床会首选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时间长、药物的作用证据更充分,目前其他的抗凝药是无法替代阿司匹林的“老大”地位的。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哪个药比较好?该怎么选?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同属于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很多病人都很纳闷,为什么有的人在使用阿司匹林,而其他人却使用氯吡格雷,甚至有的人联用这两样药。接下来,我将为广大朋友解惑:针对这两种药物,怎么选择,什么时候使用双抗。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目的是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防脑梗塞、心肌梗死的发生。针对这两种药物,从价格上来讲,大部分患者都能接受阿司匹林,而氯吡格雷价格稍贵;其次,从不良反应来讲,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更大,如胃黏膜损伤,上消化道出血等,但随着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推广,消化道不良反应较普通剂型的阿司匹林明显减少,而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刺激则相对较小;如果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或者痛风,这时选药要慎重了,阿司匹林可使血尿酸升高,而氯吡格雷对尿酸的影响很小。所以,综合各方面考虑,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没有禁忌症,优先选择阿司匹林,且最好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如果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
部分病人同时使用这两种药,是什么原因?
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主要针对血栓风险大的病人。由于这两种药的作用机制不同,可通过不同的作用靶点加强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常用于小卒中(如TIA)、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植入术后等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都会引起出血,且各自都有不少禁忌症,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擅自换药或调整剂量。
谢谢阅读,祝您健康!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哪个药比较好?该怎么选?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抑制血小板凝集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水杨酸衍生物的阿司匹林,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百年老药,其上市最初,是作为解热镇痛药物,用于感冒的退热;用于缓解牙痛、头痛、风湿痛等疼痛症状。
而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属于阿司匹林的老药新用。
但氯吡格雷就不一样了,氯吡格雷是第2个噻吩并吡啶药物,1998年在美国首次上市, 2001年在我国上市。
而且氯吡格雷就是一种血小板拮抗剂,主要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所以,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哪个药好?肯定不能在解热镇痛方面进行比较,而只能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进行比较。
下面,我就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联合用药这4个方面进行比较,最后给出大家该怎么选择这两种药物的参考意见。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属于血栓素A2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来达到阻断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最终实现抗血小板的作用。
2.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属于二磷酸腺苷( ADP) P2Y12 受体拮抗剂,因为ADP 与血栓形成有关。
氯吡格雷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
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来看,阿司匹林作用于酶系统,而氯吡格雷作用于受体,所以,氯吡格雷的选择性,要比阿司匹林强一些。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用法用量1.阿司匹林肠溶片,在用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的用法用量为:建议首次剂量300mg,嚼碎后服用以快速吸收;以后每天100-200毫克。
2.氯吡格雷片,在用于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用法用量:应以单次负荷量氯吡格雷300mg开始,以后每天75毫克,至少4周。
从阿司匹林每天100-200毫克与氯吡格雷每天75毫克的用法用量进行比较,氯吡格雷的药效比阿司匹林要强一些。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1.阿司匹林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腹痛和胃肠道轻微出血。
2.氯吡格雷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系统的非严重性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3.6%-5.1%。
以上仅仅是比较它们常见的不良反应,至于少见、偶见、罕见不良反应,由于内容太多,就不再赘述了,大家可以参见药品说明书载明的内容。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用药临床阿司匹林经常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这是因为,尽管阿司匹林不影响氯吡格雷的药效;但氯吡格雷却可以增强阿司匹林的药效。
1.对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可以考虑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
2.对于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可以考虑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
3.动脉外科手术或者介入手术后,可以考虑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该怎么选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属于环氧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血栓素来起到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消化道出血。
氯吡格雷属于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与ADP受体结合,来发挥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常见反应也是会有出血风险。
所以,在选择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时,建议参考以下建议。
1.普通病情的抗栓治疗,建议选用阿司匹林,理由是阿司匹林是一个疗效确切的基础性用药,可以为后续用药留有余地,除非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
2.特殊病情的抗栓治疗,建议遵医嘱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理由是氯吡格雷可以增强阿司匹林的药效,两者有协同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观察,防止出现因为联合用药,而使出血危险增加的情况发生。
3.氯吡格雷可以作为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或者不耐受的替代用药。
总结: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两者属于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氯吡格雷的选择性比阿司匹林强,药效也强于阿司匹林。但是,对于普通病情的抗栓治疗,除非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或者不耐受,否则,建议首选阿司匹林。对于特殊病情的抗栓治疗,健康遵医嘱,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最后,氯吡格雷可以作为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或者不耐受的替代用药。您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您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特别提醒:本文仅供参考,应用需遵医嘱;评论区中推荐的用药,均需谨慎试用,切勿打款购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