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都有哪些服药禁忌,如何保障用药安全?

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血压,坚持生活干预,合理用药,控制血压平稳,是减少高血压造成的健康损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高血压用药方面,注意和了解长期用药的安全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下,常见高血压用药的服用禁忌和注意事项。

1. CCB类降压药

CCB类降压药,又叫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常见的有地平类的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尼群地平等,除了地平类药物,地尔硫卓,维拉帕米也属于这一类药物。

地平类药物是很好,应用很广泛的降压药物,对于老年性的高血压,伴有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等问题的高血压患者,都是适合服用的降压药,地平类药物没有绝对服药禁忌,但有心动过速型心律失常,伴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重度下肢水肿问题的患者,应该尽量不选择地平类药物服用。

而非二氢吡啶类的CCB类药物,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一般用于伴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使用,但有心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心动过缓心率小于60次/分钟的患者禁用,而有便秘问题的朋友也要慎用这类药物。

2. ACEI类降压药

所有名字中带“普利”的药物,都属于这一类,这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也很广泛,对于心力衰竭,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性肾病、微量蛋白尿、代谢综合征、左心室肥厚并伴有高血压问题的患者,普利类药物都是很好的药物,另外对于房颤的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也都是可以服用普利类药物。

普利类药物虽然好,但是也有服用禁忌: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情况,高钾血症,曾经有过血管神经性水肿,妊娠期女性,都是禁用的。对于育龄期,未做避孕措施的女性,也应慎用或尽量不用该药物。

3. ARBs类药物

我们常说的“沙坦类”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适应症与普利类药物类似,但对于心衰、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情况,还是应该首选普利类药物,但对于服用普利类药物干咳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服用沙坦类药物控制血压。

沙坦类药物的禁忌症也与普利类药物类似: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情况,高钾血症,妊娠期女性,都是禁用的。对于育龄期,未做避孕措施的女性,也应慎用或尽量不用该药物。

β受体阻滞剂

各种洛尔类的药物,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索他洛尔等,都属于这类药物,对于伴随慢性心衰、心动过速型心律失常、心绞痛等情况的高血压患者,这类药物是很好的降压药物,除了能够降低血压,还具有改善心衰,减少心梗等疾病预后死亡率的效果。

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禁忌是:哮喘、高度的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都是禁用的,而代谢综合征、葡萄糖不耐受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周围血管病,运动员或体力活动者,都应该严格慎用该药物。

利尿剂

利尿剂类降压药有很多种,其中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药物,老年性高血压,高龄老年性高血压,心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都是很适合的药物。而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布美他尼等,则主要应用于合并心衰、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的治疗。

对于各种利尿剂,有痛风的患者都应该禁用,而如果有代谢综合征、妊娠、高钙血症、低钾血症、葡萄糖不耐受等问题,应严格慎用噻嗪类的利尿剂,而如果高钾血症的问题,则不应该选择保钾利尿剂使用,如螺内酯等。

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都有哪些服药禁忌,如何保障用药安全?

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主要分为五类,使用较多的是钙通道阻滞剂(地平类)、ACEI(普利类)、ARB(沙坦类)。另两类降压药主要为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是使用相当普遍一类降压药,比如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制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等,都属于钙通道阻滞剂。几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在使用该通道阻滞剂,这和钙通道阻滞剂的降压疗效显著、禁忌症少、安全性较高密切相关。在钙通道阻滞剂中,氨氯地平的半衰期较长,几乎长达50小时,即使某一天忘记服药,也不用太担心,第二天继续服药即可,因为氨氯地平的降压时间可覆盖两天左右,而且氨氯地平降压平稳,更适合老年人血压的控制;硝苯地平制剂中,疗效较好的当属硝苯地平控释片了,它可持续24小时恒速降压,每日也仅需服药一次,病人依从性好,而且不良反应较硝苯地平片及缓释片明显减少,降压疗效显著。

在禁忌症方面,钙通道阻滞剂的禁忌症相对较少,主要是对其主要成分过敏的患者不能使用,其次,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不能使用硝苯地平。

在安全用药方面,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类比较安全的降压药,老年人使用硝苯地平需注意,由于硝苯地平在老年人体内半衰期延长,应注意调整剂量。

ACEI/ARB

ACEI即患者们比较熟悉的普利类降压药,ARB即沙坦类降压药。ACEI与ARB降压平缓,比较适合老年人血压的控制,与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合用时,疗效更加。但ACEI及ARB由于其改善心肌重构、保护肾脏、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特殊药理作用,故常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蛋白尿、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在禁忌症方面,由于ACEI可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故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禁用,其次,由于ACEI可引起血钾升高,故高钾血症患者禁用ACEI,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不能使用ACEI;ARB则禁忌症相对较少,主要是对ARB过敏的患者不能使用。

在安全性方面,由于ACEI可引起血钾升高,故需要定期复查血钾。其次,ACEI可引起干咳,若不耐受,可换用ARB;少数病人使用ACEI可出现血管性水肿,需重视,一旦发现,需就近治疗,需警惕喉头水肿的发生,出现血管性水肿时,建议更换药物。

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常用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心力衰竭的患者,或与其它降压药联用;常见禁忌症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坏疽危险的外周血管病变等。安全用药方面,由于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心动过缓,故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心率。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适合老年性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多与其它降压药联用,较少单用于控制血压。利尿剂主要是会影响血糖、血脂、尿酸的代谢,小剂量使用,每日不超过25mg,可减少对代谢的影响。

综上,常用的降压药有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五大类。钙通道阻滞剂禁用于对其过敏的患者及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安全用药方面,老年人使用硝苯地平需注意,应注意调整剂量。ACEI主要禁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高钾血症患者、严重肾功能不全;安全性方面,需要定期复查血钾出现血管性水肿时,建议更换药物。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坏疽危险的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安全用药方面,由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心率。利尿剂,主要是会影响血糖、血脂、尿酸的代谢,小剂量使用,可减少对代谢的影响。

感谢阅读!

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都有哪些服药禁忌,如何保障用药安全?

最常用的高血压药物分为五大类,如下位提问者简述这些药物的常用禁忌及服药方法。

第一类:钙通道拮抗剂,也就是地平的药物,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

这类药物在应用当中禁忌症基本上很少。但是对于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不推荐使用硝苯地平,而优选于安利地平和非洛地平等。但有的患者在使用地平类的药物,可能会出现面部潮红、水肿等情况。

第二类,β受体阻断剂。代表药物有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

这类药物在使用的时候还是有所禁忌的,其中,严重的心动过缓等是禁忌症,因为可能会带来更慢的心率。如果患者合并有支气管哮喘或者外周严重动脉硬化性疾病,使用β受体阻断剂也需要仔细考量,因为使用后可能会加重不适的症状。

第三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就是普利类药物。如果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或者处于妊娠期,是不能使用这类药物的。

第四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禁忌症是基本相同的。

第五类,利尿剂。最常用的利尿剂为噻嗪类的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安等等,如果有痛风的患者是不能使用这类药物的,而且如果存在严重的肾功能不全,这类药物的药效较弱,一般不推荐使用。

如上,只是简单介绍了几个最常见的药物禁忌症,供提问者和大家参考。

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都有哪些服药禁忌,如何保障用药安全?

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都有哪些服药禁忌,如何保障用药安全?

利尿类降压药

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减少血容量而产生降压作用的,合理应用小剂量的利尿药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此类药物适用于单纯收缩压增高的老年患者。其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钾。磺胺类利尿剂吲哒帕胺的药效可维持24小时,其不良反应小,降压效果优良。临床实践表明,增大利尿剂的剂量只能增加不良反应,而不能增强降压效果。所以,此类药常与其他的降压药联合应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主要有卡托普利、苯纳普利等。此类药物能够竞争性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形成减少,血管收缩作用减弱,通过一系列反应,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降低。此外,此类药物还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输出量,降低肾小球内压,消除胰岛素抵抗状态。此类药物的降压作用平稳持久,适用于原发性及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尤其对高肾素性高血压的疗效较好,是心衰患者、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但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应用此类药物时,还需加用利尿药物。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不适。另外,由于此类药物可降低肾小球内压,所以肾动脉狭窄、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来松弛平滑肌,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压的目的。此类药物在发挥降压作用的同时,不影响心输出量和肾血流量,也不影响电解质和脂类的代谢。适用于各期高血压、尤其是伴有冠心病或左心衰竭的高血压患者。此类药物可单用,但与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合用更好,因为这样做既可增强降压效果,又可减少不良反应。该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面红、踝部水肿。

β受体阻滞剂

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倍他洛克等。此类药物能与去甲肾上腺能神经递质竞争受体,抑制儿茶酚胺的收缩血管作用,减少心输出量,达到降压的目的。此类药物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动过速患者,也适用于高心输出量及高肾素活性患者。这些患者应用此类药物,可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伴有心衰、哮喘、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禁用;长期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不可骤然停药,以免血压反跳。

α受体阻断剂

此类药物以哌唑嗪为代表。这类药物的降压作用较强,并能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与利尿药、受体阻断药合用,不但能增强降压效果,而且可以克服两药对血脂的不良影响。应用此类药物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服药+小时后出现眩晕、心悸等症,严重者可突然发生虚脱。所以,首次服药时剂量应减半或在睡前服用,起床时要格外小心,动作要慢。新型制剂压宁定、特拉唑嗪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值得临床应用。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这是一类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被认为是不良反应最少的新型降压药。它的功能主要是拮抗血管紧张素#的升压作用,它的适应证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但没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并且无剂量依赖性。最早被临床应用的是氯沙坦,随后被开发出的有缬沙坦、依贝沙坦等。常用药物有平欣-缬沙坦分散片。

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都有哪些服药禁忌,如何保障用药安全?

“口服降压药,漏服一次怎么办,需要补上吗?”“降压药,高了就吃,正常了就不吃,间断服用可以吗?”降压药服用期间的一些常见问题,是大家都关心的,也都是关系到用药安全的。今天张大夫就试着给大家解答一下这些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帮到那些高血压的朋友们。

1、降压药,高了就吃,正常了就不吃,间断服用可以吗?

首先说,对于很多高血压患者来说,很多人都会在血压高的时候吃降压药,而血压一旦正常,降压药就不愿意吃了,或者说就把降压药停了。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合适的,对于病情控制不利,也增加发生意外后果的风险。

众所周知,高血压的治疗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平稳降压。血压平稳正常,很多情况下是降压药作用的结果。很多人当血压正常的时候停用了药物,很可能多一段时间,待到药物浓度消失了,血压又会报复性反弹,这时候血管受到血压的反复冲击,就增加了脑出血等恶性疾病的风险。所以说,降压药一般需要长期服用,除非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即使减药或者停药,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平时一直坚持吃降压药,偶然漏服一次,需要补上吗?

现在很多高血压的朋友,都在口服降压药。但是,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家里有些事情,就忘记吃药了。等想起来的时候已经过去很久,那么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补吃吗?应该说,现在大部分降压药,只要是一天吃一次的药物,多数是长效降压药,这些药物即使漏服一次也不会造成血压飙升,比如说氨氯地平就是这个特点。所以说,即使是漏服一次,没有必要补吃一次,其实第二天记得正常服药就可以了,大多数不需要补吃。但是,情况也有例外,如果因为漏服药物,导致血压升高明显,那可以补吃药物,或者临时使用一次临时降压药。所以说,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如何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

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其他慢性病患者,很多都是需要长期服药。那么,应该如何养成一个良好的服药习惯呢?我给大家几条小建议:①平时可以固定时间服药,这样容易形成吃药习惯,一到那个时间段就想起来吃药,形成条件反射,就不容易忘了。②可以用手机定一个闹钟,一到时间闹钟一响就吃药。③可以使用一些智能药盒等智能辅助产品,这些智能产品可以帮助你记得吃药。

总而言之,对于广大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想要长期控制好血压,那一定需要面对很多现实的小问题。不过,大家也不用怕,医学进步的今天,这些问题只要找到专业的医生,大多数都是可以解决的。

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都有哪些服药禁忌,如何保障用药安全?

您好。

高血压患者用药一般是从小剂量开始,以观察治疗效果。如发现效果不理想,可逐步增加剂量,直至尽量达到合理的血压水平,然后保持这个药物剂量维持使用,以减少副作用。如果副作用明显,可考虑请医生换药。

在药物选择上,首先考虑长效药物,也就是一天一次,保证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药物。因为短效药物每天要吃多次,容易漏服,导致血压发生较大波动。

三成患者吃一种高血压药物能达标,但七成患者可能需要联合用药,即吃两种或以上降压药来增加疗效,达到降压目标。

由于个体情况不同,不能生搬硬套他人降压用药方法,具体情况咨询医生。

如果觉得满意,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定期更新原创科普文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