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有何依据?

长期在吃阿司匹林的朋友很多,可是到底该不该吃,为什么吃,是不是真的有需要吃的适应症,很多人却不清楚,于是很多现实的情况是:根本没有相关适应症,吃了很多年,吃到最好,没有起到疾病预防作用,反而吃出了胃出血、脑出血!

为什么要吃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个百年老药,最初的临床应用很简单,主要就是抗炎、解热、镇痛。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发展,现在阿司匹林更多的应用,是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对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性应用。

大家都知道,血小板具有聚集的特性,真是因为这个特效,人体的外部的小伤口,才会迅速愈合。而在体内,而血小板的聚集,正是动脉硬化性斑块,最终形成血栓的重要形成因素。临床研究发现,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就具有抵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减少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疾病的发病风险。

哪些人应该吃阿司匹林?

我们常说阿司匹林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所谓二级预防,是指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行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手术的患者,如有心源性卒中和非心源性卒中的患者,如某些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治疗,阿司匹林都是非常重要的药物,及时的给予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凝集,不论是对于急性期疾病的治疗,还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二次发作的预防,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来说,只要是需要进行抗血小板凝集的预防和治疗,阿司匹林都是各国指南的首选用药,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一般都需要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来做二级预防。

所谓一级预防,是指对于未发作过心血管疾病患者,但是属于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高危的朋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一种用药方式。请大家注意“高危”这两个字,所谓高危,是指经过评估,心血管疾病在了未来十年内发作几率超过10%的风险等级。现在有些朋友乱吃阿司匹林,正是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评估,并不属于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危的情况,就在吃阿司匹林,这种情况通常是没有必要的。如何评估心血管疾病未来10年的发作风险几率,临床上有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会综合血脂、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吸烟、家族病史、年龄等多个方面进行疾病的风险评估,因此,对于是否要吃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应该经过临床医生的严格评估,不建议私自用药。

对于服用阿司匹林,还有一点需要评估的,那就是出血风险,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之前, 要进行服药的安全性评估。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凝集,也就是说,在抗血栓方面,它是正面的作用,而对于本身有出血风险的朋友,一旦发生出血,阿司匹林的抵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会影响血小板凝集,导致出血不易止住,这时候,它的药理作用就变成了风险。因此,对于服用阿司匹林,要注意评估出血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对于二级预防来说,确需服药的情况,应当评估风险后,注意进行胃黏膜保护等方面的药物干预,对于一级预防,则要综合评判服药的健康获益和出血风险的大小,如果出血风险大,而健康获益小,那么也是可以不服用阿司匹林的。

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有何依据?

这个问题提的好,提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是专业人士,问题也提的比较专业。张大夫试着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1、什么是一级预防?什么是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指的是那些还没有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但是他们都有一定的危险因素,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等。

二级预防指的是那些已经明确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无论是冠心病,还是脑血管疾病。

2、一级预防应该吃阿司匹林吗?

一级预防的很多患者是否需要吃阿司匹林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一般说来,以下七点占三点就可以考虑吃阿司匹林,这七点分别是: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年龄大于50岁或者已经停经。

3、二级预防是否需要吃阿司匹林?

而二级预防的患者只要是没有绝对的禁忌症,就需要吃阿司匹林进行常规的二级预防,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毋庸置疑。

张大夫说这些,你能看明白自己属于哪一部分了吗?是不是也知道自己是否需要吃阿司匹林了呢?希望能够帮到您

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有何依据?

啥叫一级预防,简单说就是传统医学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但是有一定的高危因素,可能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那就需要吃阿司匹林,这就是阿司匹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啥叫二级预防,就是已经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严格说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搭桥术后、脑梗塞、严重的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等等。这些疾病要吃阿司匹林预防疾病进一步加重或反复发生。

对于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目前没有任何争论,现代医学都认为是必须服用的,证据来源于指南。指南是什么呢?指南是全世界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简单说好多人吃阿司匹林,好多人不吃阿司匹林,对比结果显示吃阿司匹林的残疾人数、反复住院人数、死亡人数明显低于不吃阿司匹林的这一组。当然并不是一个试验,关于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做了大量的试验。所有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冠心病、支架术后、搭桥术后、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外周动脉如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狭窄≥50%)均应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

关于一级预防,目前有一点争议,尤其今年发表的几篇文章,直接指出阿司匹林无效,但是这几篇文章王医生也看了,并不是指出阿司匹林对于一级预防无效。文章的意思大概是说吃阿司匹林来一级预防一定要严格把握适应症,不能滥用阿司匹林,用对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用错了会加重出血风险。所以,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要把握适应症,不能看到老人就用,不能看到糖尿病就用。

总之,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地位是无可厚非,无人撼动的。

但要记住该吃则吃,不该吃别乱吃,同时还必须注意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心血管王医生正式授权原创保护,如有窃取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有何依据?

阿司匹林是我们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的药物之一,因其对血小板活性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能够起到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功效,所以目前广泛用于冠心病、脑梗死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人问,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什么时候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告诉大家的是,阿司匹林是个好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需充分评估病情后制定个体化方案,切不可胡乱服药。

说到阿司匹林,就不得不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所谓一级预防即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但具有相应的危险因素,未来可能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这时候通过改善和治疗危险因素,以达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则是指已经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通过对疾病本身的治疗,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即二级预防。

目前来看,对于已经存在冠心病、脑梗死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如无禁忌症,都建议开始使用阿司匹林,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后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对于具有相应危险因素的人群,是否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来进行一级预防,目前建议需在医生评估后决定,一般来说,对于存在男性大于50岁、女性绝经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超重或肥胖、早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中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开始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其他人群则不建议。

之所以说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原因在于,阿司匹林本身属于药物,在治疗作用外,也存在出血、胃肠道不适、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所以说,使用需要谨慎,必须听从专业医生指导,方能起到稳定控制病情,并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功效。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切不可偏听偏信,正规使用阿司匹林,是利大于弊。

本文由黎医生谈健康(原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关注@黎医生谈健康,获取更多健康知识。

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有何依据?

小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坚持长期服用可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无用药禁忌的情况下,所有二级预防的患者应服用阿司匹林,但并非所有一级预防的患者均需服用。那么,如何判断能否服用阿司匹林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虽然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但预防的对象并非所有心脑血管疾病,主要针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以心血管为例,使用阿司匹林主要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但不能预防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变等疾病;以脑血管为例,使用阿司匹林主要预防脑梗死,但不能预防脑出血,而与之相反的是,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因此阿司匹林不能预防所有心脑血管疾病,并非所有人均能使用阿司匹林。需要使用阿司匹林的人群分为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指尚未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多项危险因素,未来十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需要使用阿司匹林预防;二级预防指已经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使用阿司匹林降低再发风险。

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二级预防的患者用药指针明确,因为这部分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后,可显著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再发风险。一级预防的人群争议颇多,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评估阿司匹林的获益风险比。阿司匹林获益主要源于降低了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风险主要在于会增加出血的发生风险,最常见的出血为消化道出血,最严重的出血为脑出血,因此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注意:获益大于风险时,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获益小于风险时,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所以,使用阿司匹林进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时,首先应明确是否需要能从阿司匹林中长期获益,其次应明确自身能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服用阿司匹林获益的人群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年龄位于40-70岁,二是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期风险≥10%,三是经过积极治疗后,依然有至少三个主要危险因素未得到合理控制。

①年龄是评估能否服用阿司匹林的重要因素。年轻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低,使用阿司匹林获益较小;年龄偏大的患者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即使可从阿司匹林中获益,也可能被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冲淡以致得不偿失,因此无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不建议40岁以下或70岁以上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40至70岁之间的人群可使用。

②未来十年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高低,是评估能否服用阿司匹林的重要依据。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越高,从阿司匹林中获益则更大,使用阿司匹林的指针也就更明确,目前主要以未来十年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10%作为参考依据,这些人群主要包括:

  • 年龄位于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到7.2mmol/L或总胆固醇达到4.9mmol/L的患者;
  • 血压达到180/110mmHg的患者;
  • 每日吸烟达到30支的患者;
  • 血压达140/90mmHg、总胆固醇达3.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1.8mmol/L且合并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的患者;
  • 血压140/90mmHg、总胆固醇达4.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2.6mmol/L且合并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中任意两项的患者;
  • 存在血压≥160/100mmH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1.0mmol/L、BMI达到28kg/㎡、吸烟五项中任意两项的患者。

③存在至少3个主要危险因素未控制的患者应服用阿司匹林。即使年龄位于40至70岁,即使未来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10%,但若已将主要危险因素控制在目标范围,则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若存在至少3个主要危险因素未控制达标,则未来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依然较高,需服用阿司匹林预防,主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未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蛋白尿、糖尿病等患者为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 糖尿病患者未控制血糖达标,空腹血糖通常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通常控制在7.0%以下;
  • 血脂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总胆固醇≥6.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1.0mmol/L;
  • 依然长期吸烟;
  • 一级亲属中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年龄<50岁;
  • 肥胖患者的体质指数(BMI)依然大于等于28kg/㎡;
  •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100或非阻塞性冠脉狭窄小于50%。

经多方面评估若能从阿司匹林获益,还需评估是否为出血的高风险人群,否则贸然服用阿司匹林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聚集可预防血栓形成,但也可增加出血的发生风险,最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为脑出血,统计发现使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每10000人中可能增加12例脑出血,因此服用阿司匹林前还应评估是否为出血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 同时服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可协同阿司匹林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
  • 本身为易出血体质,或既往发生过消化道等部位出血、溃疡的患者易再发出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也易发生出血;
  •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感染幽门螺杆菌但未行根除治疗的患者易并发胃黏膜损伤,高血压患者血压严重升高易诱发脑出血等;
  • 此外,年龄位于40岁以下或70岁以上的人群,以及既往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发生过哮喘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也位列其中。

当然,部分人群若能从阿司匹林中获益但出血风险相对较高,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出血风险,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先行根除治疗以去除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因胃肠道不良反应或出血而不耐受阿司匹林者,可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来保护胃黏膜,降低出血风险;高血压患者给予合理的降压方案,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降低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同时,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达标以减轻对心脑血管的损害。需要强调的是,服用阿司匹林时应选用小剂量进行预防,即每日服用75至100mg阿司匹林,无需增大剂量,否则易增加出血风险。

综上,二级预防的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以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再发风险;一级预防患者首先应明确是否能从阿司匹林中获益,获益的评估依据包括年龄位于40-70岁、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期风险≥10%、经过积极治疗后依然有至少三个主要危险因素未得到合理控制,其次应评估是否为出血的高危人群,若出血风险较高即使能从阿司匹林中获益,也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因为此时风险已高于获益,失去了预防的价值。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有何依据?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具体表现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也是我们常说的的“三高”,也被称为“富贵病”。危害性极大,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200万人,每20秒就有一人被心脑血管病夺去生命。

即使现在的医疗技术再发达,治疗手段再高明,仍有很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最终不能完全治愈。所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必须要引起重视的。在药物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明显的作用。

那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有什么依据吗?

一级预防:在还没有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时候, 服用阿司匹林发挥预防疾病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阿司匹林除了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还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一级预防,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等因素进行获益和风险的综合评估。

一般来说,具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多种危险因素的人群,如吸烟、喝酒、肥胖、家族史、有颈动脉斑块形成且狭窄程度>50%等,建议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风险性。

二级预防:针对已经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等。通过服用阿司匹林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避免血液中的血栓形成,进而达到预防梗塞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因此,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也是需要注意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