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使用高血压用药?

如题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通常不是治愈高血压,而是控制血压平稳,减少血压升高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规范合理的应用降压药是控制高血压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谈几点高血压规范用药的问题。

高血压用药前需要注意什么?

确诊高血压的情况下,在高血压患者用药前,不妨先做这2件事:

1. 如果是血压不超过160/100的初级高血压的情况,而本身又有吸烟喝酒,肥胖,高盐饮食,不喜运动等方面的不良生活习惯,那么不妨先不用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控制血压,如果通过严格生活习惯干预血压仍然无法降到140/90以下,可以考虑用药。

2. 注意血压监测,掌握血压波动规律,有条件的朋友,做一个24小时的动态血压监测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有的家用血压计也带有这个功能。如果不具备条件的朋友,多选几个时间点,测量下血压,掌握自己的血压波动规律,对于指导高血压用药,注意心血管疾病风险时段,很有帮助。

高血压用药期间注意什么?

高血压用药,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合理规范用药,其实不容易。给大家以下几个建议:

1. 低剂量起始,用药时,不要急于使用大剂量的药物来降血压,合理的选择药物,选择推荐的低剂量起始服用,一方面可以防止出现降压过度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身体对于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的耐受性。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药物,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因此,对于普利类、沙坦类、地平类药物,如果服用前几天降压效果不好,不要急于加大剂量,不妨吃上2周以后再说。

2. 注意药物的身体耐受性,对于药物的敏感度,不管是药效还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是非常个体化的东西,有的患者吃这种药很管用,有的人吃了就不管用,有的人吃了副作用强烈,有的人吃了一点副反应没有,选择高效、身体耐受的降压药长期应用,才是最合理的。

3. 注意合理的联用药物,单服降压药物无法良好的控制血压,或者对于较严重的高血压情况,合理的联用药物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沙坦类+地平类,普利类+地平类,沙坦类+噻嗪类,地平类+洛尔类,都是好组合,能够起到协同降压,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

4. 注意血压监测,即使是用药期间,仍然要注意血压的监测,特别是季节冷热交替时,更要加大血压测量的频度,如果因为季节冷热交替,发现降压过度或控压不稳的情况,应考虑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5. 请勿随便停药,不管有没有感觉,都要服药控制好血压,很多时候,高血压没有感觉,但对于身体靶向器官的影响和损害,却是没有停止的,只有控制好血压,才能减少健康风险,因此,控制高血压的目的不是没有感觉,而是要将血压控制平稳,如果停药血压会升高,即使没有感觉,也要坚持服药。

如何规范使用高血压用药?

随着现在生活越来越好,高血压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病症,除了遗传因素外,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就是超重、高盐饮食以及中度以上饮酒,精神和工作压力过大等。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成人血压超过140/90mmHg。

降压目标:

1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小于140/90mmHg

2年轻人或糖尿病及肾病患者:血压小于130/80mmHg

3老年人:血压小于150/90mmHg

我们常见的几类降压药,我总结了一个表格,用最简单的言语涵盖这些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联合用药与指导

1.哪些患者需要联合用药?

a.绝大部分高血压II级(160/100mmHg)以上患者。

b.I级高血压合并3项危险因素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是糖尿病或伴有临床心血管病的高危、极高危患者。

c.老年高血压,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d.超过目标血压20/10mmHg的患者

2.高血压药之间的联用

指不同作用机制二三种降压药联用,以选择长效,缓控释制剂为主。

推荐使用的有:利尿剂+钙拮抗剂,利尿剂+ARB,利尿剂+ACEI,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钙拮抗剂+ARB

3.与非降压药联用

降压药与具有降压作用的非降压药联用,如他汀类降脂药,阿司匹林,镇静药和钙剂等。这些药虽不能直接降压,但是可以使病人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栓塞等高血压并发症,因而对高血压治疗有直接帮助。

用药指导

1.高血压是终身病,需长期合理用药,不能自行停药。

2.利尿药长期总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应定期复查电解质并注意补钾。

3.钙通道拮抗剂易致便秘,应配合使用通便剂。

4.ACEI易致咳嗽,一旦出现应停药,此类药应饭前1小时服用,以防食物对其吸收的影响。

5.许多降压药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服药后卧床2~3小时,变换体位时动作应慢,站立不宜过久。

在现在高节奏发展的社会中,高血压已经变得很普遍,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出现高血压症状,我们除了要正确认识这个病之外,也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毕竟有了好的身体,才可以享受这美好的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