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是不是最终都会引发痛风?
先说一下答案:高尿酸血症患者并不是一定会发作痛风,仅有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作痛风,但是高尿酸血症仍然不容忽视,应该注意控制好高尿酸问题。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朋友喜欢把高尿酸和痛风放在一起说,但实际上,高尿酸并不等于痛风。高尿酸是一种生理指标,是指人体血液中的尿酸值超出正常值的一个生理指征,而痛风是一种疾病,因为尿酸持续偏高,尿酸盐在血液中析出结晶,这些结晶沉积于关节部位引起疼痛反应的一种关节性炎症的疾病反应,而痛风发作时,通常伴有尿酸偏高的问题。因此,高尿酸是痛风发作的一种病理性基础,而痛风是高尿酸血症外在的一种疾病表现,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高尿酸血症并不是一定会引发痛风如果发现有高尿酸血症的问题,也不必太过惊慌,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高尿酸患者都会发作痛风。尿酸高而未发作痛风,有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
1. 通常情形,尿酸结晶的形成,沉积,通过一定的诱因引发痛风,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的发展是缓慢而且渐进性的,因此,如果尿酸高而没有发作痛风,也不必自得,如果不注意控制尿酸,或许有一天,痛风就会找上门。
2. 还有一种情况是,个人体质不同,产生痛风的几率也有很大差异,有的朋友尿酸高到了600多,但是仍然没有发作痛风,但有的朋友尿酸值刚超过上限值,就已经痛风发作了,这就是个体化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出现高尿酸的问题,发作痛风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如果您的尿酸值没有控制好,长期处于540以上,那么发作痛风的几率就会进一步增加。
高尿酸问题不容忽视既然有可能不痛风,也没什么其他感觉,为什么还要重视高尿酸呢?高尿酸的问题,不应该单单看作是一个体检指标不正常了。尿酸为什么会升高,是因为人体对于尿酸的代谢出现了紊乱,产的多,排的还不畅,于是才出现了高尿酸的问题。因此,对于尿酸高,一定要引起重视,有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爱喝水,爱喝酒,爱吃大鱼大肉,不吃蔬菜水果,经常久坐不运动,经常熬夜等,这些都是影响你代谢机能的坏习惯,如果这些习惯不改善,今天出现的是高尿酸,明天可能出现的就是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高尿酸对于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也不仅仅是诱发痛风,尿酸盐结晶还可能沉积于肾脏,形成肾结石,影响肾脏功能和健康,高尿酸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问题也都息息相关,因此,高尿酸一定要重视,发现高尿酸,首先应该改善生活习惯,严格自律,如果通过生活上的改善,尿酸仍然降不下来的,应当考虑就医诊治。
高尿酸血症是不是最终都会引发痛风?
经常会有患者非常苦恼的问:张大夫,我体检血尿酸升高了,我是不是痛风啊?或者说尿酸升高了会不会最终发展为痛风?今天,张大夫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尿酸和痛风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血清尿酸高,就一定是痛风吗?肯定不能这么说就。但是可以这么说,随着尿酸水平的增高,痛风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但是大多数高尿酸血症并不会发展为痛风,只有尿酸盐结晶在机体组织中沉积造成损害才可能出现痛风;当然少数急性期患者,发作时尿酸水平也可在正常范围,因此,尿酸升高不能等同于痛风。仅依据尿酸水平既不能确定痛风的诊断,也不能排除诊断。
痛风,这种疾病在古代被称之为“帝王病”,是指由于患者的嘌呤代谢紊乱而造成血尿酸水平过高,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尿酸盐沉积的疾病,沉积的部位可能是关节,也可能是肾脏。近年来,无论在欧美还是在我国,痛风的患病率都在逐年上升,据统计,痛风在所有年龄段总的发病率是0.84%。同时学术界也认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常常混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之间关系的原因。
所以,张大夫认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尤其是升高不明显的患者,并不代表一定是痛风,但是一定要引起重视,要改变相关的有助于尿酸产生而不利于尿酸排泄的生活方式,必要时更要及时就医,正规治疗。
高尿酸血症是不是最终都会引发痛风?
高尿酸血症不一定就会痛风。但是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最基本的病理基础。当人体的血尿酸水平过高时,就会析出结晶,这些结晶一旦沉积在关节,就会导致关节炎症,产生红肿热痛等表现,这就是痛风,如果这些结晶沉积在肾脏,那就会导致肾损害。所以高尿酸血症除了会导致痛风,也会导致肾损害的。
但不是所有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都会痛风,有些人的血尿酸水平不是很高,大概400-500,但就发生了痛风,整个脚指头红肿地跟个大红馒头一样,痛的无法下地。有些人的血尿酸可能高达了600-700,但就是没有发生痛风。高尿酸血症是否会发生痛风取决于很多因素,大概1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生痛风,可能跟遗传、个体体质、饮食、环境等都相关。不管怎么说,有高尿酸血症的朋友,都要警惕发生痛风的可能,生活中尽量不要再吃高嘌呤的食物,比如不要吃动物内脏、不要喝酒,不要喝肉汤、火锅汤等等。
高尿酸血症是不是最终都会引发痛风?
高尿酸血症发展成痛风的大约是5-15%。血尿酸在435以下,没有痛风发病和家族史,只要多喝水、注意饮食,可以不用吃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