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的区别是什么,哪个对肠胃刺激小?
低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是两种临床上最常见的抵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干啥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抵抗血小板的凝集,其主要临床应用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简单来说,就是减少出现心脑血管系统出现栓塞的风险。今天就来对比一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这两个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区别在哪?阿司匹林是个百年老药,即使在抵抗血小板凝集方面的应用,也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目前是临床上用于心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主要原因是,其作用效果明确,用药性价比高,特别适合心血管疾病有风险的一级预防。
而氯吡格雷这是较新型的药物,1998年在美国上市,到现在为止临床应用仅20年左右的时间,氯吡格雷对于血小板的抗凝集作用也是明确的,抗血栓效果也是很好的,相对于这个药物的同类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副作用小,作用明确,已经完全去带了噻氯匹定的临床地位,也是应该临床应用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
这两个药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作用机理,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理在于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达到抵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阿司匹林的对血小板凝集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整个血小板的生命周期,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作用;而氯吡格雷的主要作用机理在于竞争性的与血小板的ADP受体结合,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两种药物从不同的作用机理抵抗血小板的凝集,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如行支架或搭桥手术的患者朋友,往往医生会开具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抗”处方,以预防术后栓塞的风险。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那个药物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小?首先明确一点,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都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而相对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小一些,这是明确的。其主要原因是,阿司匹林本身具有一定的胃肠道刺激性,而氯吡格雷没有;而除了直接的胃肠道刺激外,阿司匹林本身的作用机理还导致了胃部前列腺素合成的减少,而前列腺素是维护胃黏膜健康和正常血流的重要物质,因此,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是多方面的,而氯吡格雷则由于其本身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同样也有导致消化道溃疡面出血的风险。
既然胃肠道刺激相对小,氯吡格雷能否替代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于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同时本身又有消化道出血风险,如消化性溃疡等问题的患者朋友,为了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可以选择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但服药期间同样应注意消化道的出现风险,服药初期同时服用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药物,保护胃黏膜是很好的选择。
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即没有心血管疾病,但具有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服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用药,阿司匹林的用药地位还无可撼动,有研究表明,对于有消化道出血风险,又确需服药进行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患者,换服氯吡格雷,相比服用阿司匹林,同时服用粘膜保护剂,如拉唑类质子泵抑制剂合用的用药方式,其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并没有显著的减少,因此临床上对于此类情况的一级预防,还是首推阿司匹林+质子泵抑制剂组合用药,而不是换服氯吡格雷。一般推荐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前12个月,每天服用质子泵抑制剂6个月保护胃黏膜,后6个月,可还用H2受体拮抗剂或隔天服用质子泵抑制剂。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的区别是什么,哪个对肠胃刺激小?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都是对抗血小板凝集药。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ADP并抑制环氧化酶,阻断TXA2的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焦,起到抗凝集作用。主要用于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手术如冠脉搭桥术等的术前术后维持血管通畅。注意溃疡病.消化道出血及其它出血性疾病.哮喘等病患不宜应用。氯吡格雷又名波立维及泰嘉,作用是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并抑制激活的ADP与糖蛋白GP|lb/|||a复合物,使血小板聚集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首选抗血小板用药。主要用于近期发生脑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心绞痛)以及外周动脉疾病,防止血栓形成。禁用于近期内活动性出血。对本品过敏者。肝功能受损,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的区别是什么,哪个对肠胃刺激小?
1.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哪些?
抗血小板药物一般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能力,防止血栓形成。在心血管疾病中,抗血小板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抗血小板药物按照机制可分为5大类,其代表药物分别为:阿司匹林、氯吡格、替罗非班类、双嘧达莫和沙格雷酯。
2.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属于抗血小板药物可以从临床疗效、副作用、性价比方面进行比较:
临床疗效:阿司匹林是通过阻断环氧化酶,抑制血栓素形成,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是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研究发现,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比阿司匹林强。此外,临床研究还发现:在心脑血管预防血栓方面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好一点。但是对于预防外周动脉血栓疾病,阿司匹林优于氯吡格雷;
副作用方面:阿司匹林有一定的胃肠道刺激性,此外该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一种胃粘膜保护剂)的合成,而氯吡格雷胃肠道损伤较小;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两者引起出血的概率基本相同;
性价比:阿司匹林药物相对便宜,而氯吡格雷(波立维)价格是阿司匹林的2-3倍,一般来说抗血小板为长期治疗,从性价比来看阿司匹林是比氯吡格雷更有优势的。临床上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的二级预防(如出现血栓等),如果考虑经济因素,个人推荐服用阿司匹林。对于心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一般是需要两药联合至少治疗1年。具体的治疗用药及方案,建议您到三甲医院的心内科接受专业指导治疗。
3.抗血小板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所有抗血小板药物都有导致出血的风险,如果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者手术前、术后都需要停药;
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易导致胃溃疡,因此可以服用一些胃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胶囊等)预防溃疡发生;
③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如果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建议您咨询医生,是否能一起服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的区别是什么,哪个对肠胃刺激小?
段医生答疑在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用来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疾病,那么,大家就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更多的人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而不用氯吡格雷?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应用氯吡格雷?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来说,预防血栓形成,常用的服用方法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时或者介入或者支架植入术后,联合氯吡格雷同时服用一段时间,之后继续阿司匹林肠溶片单药长期维持。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聚集药,虽然作用机制不同,但是最终的结果一致:
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来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是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积聚。两者虽然作用机制不同,但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和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
阿司匹林应用更广泛、氯吡格雷仅限于特殊条件下服用。在还没有发生血栓栓塞疾病前,高危人群一般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因为阿司匹林在普遍人群中差别比较小,更适合长期服用,如果阿司匹林确实不适合服用,比如有严重副作用,才考虑用氯吡格雷。
急性心梗或脑梗发生时、不稳定心绞痛、动脉支架植入或者介入术后,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同时服用一段时间,之后停氯吡格雷,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副作用:(1)对胃黏膜的损伤:两者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阿司匹林不仅直接损伤胃黏膜,还能降低胃黏膜的屏障作用,更容易被损伤;而氯吡格雷不直接损伤,而是延缓已经损伤的胃黏膜的修复。从这方面来看,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伤更重。
(2)出血倾向:两者都会是出血倾向增加,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而且两者合用,增加出血风险。
段医生特别提醒:(1)氯吡格雷要比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价格更贵。
(2)两种药的服用或者停用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随意更改。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