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能断根吗?

得了痛风能根治吗?高尿酸痛风能治愈吗?这是很多朋友经常问的问题,但让人失望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高尿酸痛风,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都是无法根治的。

为什么痛风无法根治?

我们通常所说的痛风,是指人体血液中的尿酸持续偏高时,尿酸在血液中析出结晶,沉积于关节部位时引起急性的炎症反应,引起关节的剧痛,红肿,灼热感,剧烈发作时活动不能等症状,对于已发作疑似痛风的患者,如果其关节液或滑囊等部位能够找到尿酸结晶,即可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对于不典型的疑似痛风患者,可通过超声辅助诊断是否是痛风发作。

因此,引起痛风的根本问题是血液中尿酸的结晶问题,而尿酸高与血脂异常,血糖高一样,都是一种慢性的基础代谢性问题,说的简单点就是,原来对于尿酸的排泄机能变差了,或者身体产生的尿酸太多了,身体来不及代谢,大部分情况是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无法治愈的,因此,对于高尿酸痛风来说,我们说“治愈”,不如多谈一下“控制”的问题。

正确认识痛风病,控制好痛风更重要

对于高尿酸痛风的问题,虽然说无法根治,但控制调理好身体,尽量减少痛风的反复发展,不要让痛风发展为慢性痛风病或痛风性肾病,甚至肾衰竭等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对于痛风的急性发作,临床上会以缓解疼痛,减少炎症反应为主要治疗目的,秋水仙碱,非甾抗炎药物,如依托考昔等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都是痛风急性发作期可以应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同时一般不推荐服用降尿酸药物,可以适度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痛风急性发作过后,控制好尿酸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一般推荐将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如果对于某些尿酸不高都会发生痛风的患者,将尿酸值控制在300以下则更佳,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痛风的再次发作几率。

想要控制好尿酸,生活上的调理,低嘌呤饮食,多喝水,不喝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都不能少,同时如果尿酸值仍然不达标,应该服用相关药物进行降尿酸治疗,使尿酸值达到上述数值以下,能够有效的减少痛风的再次发作。

除了控制好尿酸之外,治疗后与尿酸高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注意服用的药物,尽量不选择导致尿酸升高的药物服用,避免诱发痛风的相关因素,如过度疲劳,受凉等等,都是避免痛风发作的重要因素。

痛风虽然不可治愈,但通过有效的控制尿酸,避免诱发痛风的相关诱因,控制痛风的发作次数,甚至让痛风尽量不发作,是完全有可能的。

痛风能断根吗?

感谢邀请。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关节病,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理论理想状态下只要痛风石完全溶解、尿酸盐结晶完全排出,痛风就可以达到“治愈”,但现实生活中这一目标很难实现,最好的就是长期稳定的控制病情、避免痛风急性发作。希望大家正确认识痛风,正规进行诊疗,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痛风虽然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高尿酸血症都会出现痛风,研究表明仅有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出现痛风。其原因在于痛风发作必须是由高尿酸血症人群体内的尿酸超过饱和度析出并沉积在关节等组织器官处引发的炎症反应才会发生。综合来看,痛风治疗首要是降低尿酸,随着尿酸的降低,痛风石和体内的尿酸盐结晶会逐渐分解并排出,有助于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当达到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完全溶解并排出,就可以达到痛风长期稳定的控制,甚至是“治愈”。我们建议有痛风及相关并发症的人群血尿酸水平应降低至360umol/L或300umol/L(有痛风石或反复痛风急性发作)以下。但需注意的是痛风急性发作期不能降尿酸治疗,同时尿酸不宜低于180umol/L。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积极控制饮食、戒烟戒酒、适当运动、保持心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等。同时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急性期对症消炎止痛(非甾体消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缓解期积极降尿酸治疗(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或促进尿酸排出的苯溴马隆)。希望大家在医生指导下正规治疗,以避免痛风急性发作、达到病情长期稳定控制。

感谢阅读,本文由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于今日头条&悟空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痛风能断根吗?

什么是尿酸?

血清中尿酸来源80%是体内氨基酸、核酸等分解出来,而20%是由含嘌呤或核蛋白食物代谢而来。

什么是高尿酸血症?

体内嘌呤经由肝脏代谢形成尿酸,最后由肾脏将尿酸随尿液排出体外,但是,当我们体内尿酸的生成量和排泄量不平衡时,或血中尿酸浓度高于可溶性等饱和点时,称为高尿酸血症。此饱和点受到性别、温度、酸碱度而影响。

正常人的尿酸值,高尿酸血症的尿酸值

正常人每天约产生750毫克尿酸,其中约500毫克由肾脏排泄,其余经胆汁由大肠排出体外。当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的尿酸值在7毫克以上,女性在6毫克以上时,就判断为高尿酸血症。

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原因

①摄取富含嘌呤或导致嘌呤合成增加等食物;②尿酸的合成增加;③肾脏排出尿酸受阻;④肠道排除尿酸受阻。

痛风的形成

若尿酸值持续过高,它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产生结晶盐在关节腔内沉积至饱和状态时,而发生红、肿、热、痛的痛风关节炎现象称为痛风。

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中年以上男性居多。痛风常常与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受寒、劳累、饮酒、食物过敏、感染、创伤和手术进食富含嘌呤等食物等为常见发病诱因。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

患痛风的机率会随着血液中尿酸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

痛风病人通常曾出现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却不一定发生痛风。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但痛风的患病率远低于高尿酸血症。80%的高尿酸血症者可终身无症状,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为什么急性痛风多在半夜发作?

急性痛风经常在半夜发作,有超过50%的病人首次发作的部位在脚大拇指第一关节处。

病人睡前或许完全没有感觉,深夜却被大脚趾关节处锥心刺骨的疼痛痛醒,患处红肿,且有灼热感。

为什么痛风急性发作多在深夜?

有研究指出,可能由于白天活动量大时,液体堆积于关节腔内,到了晚上关节腔内的液体会被再吸收,水分的再吸收比尿酸高,因此关节处尿酸浓度增高,因而发作。但亦可能包括其他原因。

与痛风相关的生理和其他因素

①肥胖:体重减轻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因此,增加体力活动与减体重是预防痛风发生的重要措施。

②铅中毒:在铅作业环境或使用铅制作的酒容器易发生铅中毒性痛风。

③尿酸排泄降低:遗传性肾脏低排泄能力、利尿剂作用和低剂量水杨酸盐所致尿酸排泄降低是诱发痛风的最常见原因,服用利尿剂、低剂量阿斯匹林可引起尿酸浓度突然升高,这些药物停用可导致血清尿酸突然降低,别嘌呤或促尿酸排泄药物也可导致血清尿酸突然降低。尿酸浓度突然变化是引起痛风的主要原因。某些急性病和手术也可导致痛风发作。

④ 过度运动、快速减肥、饥饿或脱水可能会导致过多乳酸积聚,阻隔尿酸由肾脏排泄,从而引发痛风的发作。

得了痛风,除了遵医嘱服用药物,生活方式上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想要控制好痛风,这8种食物最好别再碰!

内脏和鱼类

痛风性关节炎无论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需要注意患者应长期控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鲭鱼、小虾等。这些都是痛风病患者不能吃的食物,所以一定要小心。

调味料

痛风患者都知道要少吃海鲜,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蚝油、鲍鱼汁、海鲜酱、香菇酱、浓缩鸡汁等食品调味料的嘌呤含量也很高。

高果糖食物

痛风患者的“敌人”除了各种含嘌呤的食物外,还有含“果糖”的食物。

痛风患者要少吃甜度比较高的水果,尤其是果糖含量较高的水果。因为血液中的果糖含量上升,会导致血尿酸和尿液中的尿酸含量迅速增加。此外,有的饮料中会添加“果葡糖浆”。因此,痛风患者食用前要注意看一下配料表,少吃含果糖的食物。

咖啡浓茶加重痛风

浓茶水、咖啡等饮料本身不会增加嘌呤的含量,但它们有兴奋自主神经的作用,加重痛风,也可能会诱使痛风急性发作,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

葡萄酒

酒精对痛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酒精会促进嘌呤吸收,即便红葡萄酒和白酒中没有嘌呤,跟其他含嘌呤的肉类一起食用也会加重通风。另外,酒精可增进尿酸排泄,增加痛风或高尿酸风险。

种子类食物

许多人会认为说,既然荤菜中的嘌呤含量较高,那么选择素食总归是不错的选择,但选择蔬菜亦需谨慎。花菜、菠菜、菌类及植物的种子、干果等嘌呤含量亦不可小觑,仍因控制摄入量。

粗粮

痛风患者忌口的食物除了常见的海鲜、动物内脏、肉汤外,主食不应该选用粗粮,如玉米、荞麦、全麦片等。因为这些谷物糙皮中嘌呤含量相对较多,过多食入会引起血尿酸升高。

西红柿

中医专家提醒,患有痛风的人最好少吃西红柿,不然病情反而会加重。中医认为痛风发病原因多由寒湿引起,所以痛风患者应注意多吃些能减轻和消除寒症的温热性食物,而西红柿则属于凉性食物,还是少吃为好。

痛风能断根吗?

断根,如果是指让一位痛风的病人,可以不服药、可以毫无顾忌的放开饮食、可以不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自己的尿酸,就能永远不再痛风发作了,目前的医学看来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办法来让痛风的病人临床治愈,但需要痛风病人付出长期的努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痛风发作,是我们的身体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痛风的病理基础是高尿酸血症,也就是我们体内的血尿酸超标了,我们血液内的尿酸超过了它所能容纳的浓度,那么这些多余的、处于过饱和状态的血尿酸,就有可能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我们身体的多个部位,如果沉积的量比较多,范围比较广,就有可能在某些诱因下导致痛风的发作。

那么为什么我们体内的血尿酸会升高呢?以往我们往往都认为是由于饮食的因素,由于高嘌呤的饮食、饮酒等等原因导致了尿酸的异常升高,但最近这些年的研究,学者们发现基因因素,对于尿酸异常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曾经有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基因因素影响人们尿酸升高的几率在20%左右,而饮食因素占1%,可以说饮食因素是导致尿酸升高以及痛风发作的最常见诱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另外还有体重的因素,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的情况,是否长期服用药物的情况,会影响我们体内的尿酸代谢,导致尿酸异常升高,最终诱发痛风发作。

可以说在我们的体内有一个会导致我们体内尿酸异常升高的大门,它就是基因因素,如果我们注意自己的生活,不长期的高嘌呤饮食、尽量不过量的饮酒,那么很有可能这扇大门就是永远关闭的,它不会打开,反之就有可能很快地打开这扇大门,导致高尿酸血症或者是痛风的发作

当出现以上这两种情况时,可以说是我们的身体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尿酸代谢的异常,再像以往那样消耗我们的身体、不注意休息、不注意饮食不行了!

那么,痛风能治愈吗?

其实,在痛风发作的早期,如果您能够及时地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通过饮食以及生活方式干预,调整自己的尿酸,必要的时候与医生配合,通过药物控制自己的尿酸,最终达到一定的标准,不再让痛风反复的发作,不再干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学者们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以往我们都认为痛风是一种不可被治愈的疾病,但是现在的理念是痛风是一种可以被临床治愈的,但是是一种难治性的疾病,通过积极的治疗,如果患者不再反复的发作痛风,没有痛风石的形成,或者是痛风石有了溶解,反复的复查血尿酸,均不超过360或300,没有痛风肾等慢性疾病的出现,那么就可以说患者的痛风是临床治愈

但这个疾病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患者的依从性不高,很难严格地控制自己的饮食,很难坚持服药。痛风的患者在发作的时候痛彻心扉,于是立志要把尿酸降下来,能够非常好地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但是等到痛风进入了缓解期,患者没有任何的感觉,甚至有些患者继续喝酒,继续大量吃肉,仍然不会反复的导致痛风发作,于是患者会认为吃药没什么用,发作的时候吃点药顶过去就得了。

殊不知长期地处于高尿酸血症的状态,还会诱发尿酸结石,增加人们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甚至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这种损害是潜移默化的,等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想要控制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已晚了。

那么,为了更好的控制痛风,该咋办?

想要把痛风控制住,就要把尿酸控制住,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尿酸不应该超过420。但在痛风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求痛风患者要把尿酸控制在360以下,如果已经形成了痛风石的患者,要把尿酸控制在300以下,这主要是由于研究显示尿酸控制在360以下,可以大大的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降低到300以下可以更好的帮助已经形成痛风石的患者,慢慢得把痛风石溶解掉。

对于痛风的患者,饮食以及生活方式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朋友会质疑,您前面不是已经说饮食并不是导致痛风发作的决定因素吗?那么为什么痛风的患者还要积极的控制饮食呢?这主要是由于导致痛风发作,很常见的一个因素,就是尿酸的异常波动!如果痛风的患者不积极的控制自己的饮食,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尿酸的异常波动,比如一个痛风的患者血尿酸长期维持在500左右,可能不会痛风发作,但如果某一天他喝了一顿酒,吃了一顿海鲜,又吃了大量的红肉,那么很有可能尿酸会达到600 、700,这个剧烈的波动就会导致痛风的急性发作。

所以对于痛风的患者来讲,平时增加脱脂牛奶的摄入,每天控制在300毫升左右,适当的增加蛋类以及新鲜蔬菜富含维生素C食材的摄入,对于控制自己的血尿酸是有很大益处的,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限制一些中、高嘌呤含量食材的摄入,比如小鱼干,很多动物的内脏以及长时间熬煮的肉汤等。

对于每年有反复的痛风发作,已经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痛风患者来讲药物干预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肝功肾功以及血尿酸尿尿酸的测定,选择自己适合的药品,通常情况下,药物选择是别嘌醇、苯溴马隆和非布司他,每一种药物有它不同的特点和风险,绝对不要自己擅自选择服用。

那么药物要服用多久呢?根据现在的理念,一般我们建议患者长期服药,当然在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在服药的过程当中,患者的尿酸控制的特别好,在一定时间以后适当的减量,甚至慢慢的停药也不是不可以。

还有一些细节同样重要

还有一些细节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比如不注意保暖、长时间的熬夜,不注意休息,压力比较大,心理素质比较差,导致自己处于一种抑郁、焦虑的状态,都有可能导致尿酸的异常。

总结

其实只要有毅力、有恒心,真正的了解痛风对我们的身体可能带来的损害,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自己能够积极的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把尿酸控制下来,最终达标,甚至把痛风控制下来,不再让它发作,并不是梦

临床上虽然这样的患者真的比较少,但觉不是没有,如果您是一位痛风病人,真正想要把尿酸控制下来,不再让痛风折磨自己,不再让它干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那么请积极的通过医生的帮助服药,改变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运动起来,慢慢的把它控制住,让自己临床治愈是可以做到的。

而决定因素,往往在患痛风的您自己!

我是坚持用简单语言解释复杂疾病知识的谢新辉,码字不易,如果能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吧,如果您或者是您的家人朋友也有痛风是否可以断根这方面的疑惑,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尿酸,那么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需要的他们吧,谢谢了!

痛风能断根吗?

你问的痛风能不能断根,我从医学角度理解应该是指的痛风能不能通过治疗达到永远不复发的地步,并且,以往沉积在关节和肾脏当中的尿酸盐结晶,全部溶解,对我们的身体不产生任何的危害。

答案是可以。但是有可能需要长期终身服药。

我们之所以会发作痛风,是因为我们身体血液当中的尿酸含量过高,尿酸盐结晶析出到关节液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最终诱发急性的滑膜炎症,表现为红肿热痛,这就是痛风发作了。

而尿酸在37摄氏度的体温下,血液中的溶解度约为420umol/L。这也是我们化验单当中正常尿酸值上限420的由来。那么,浓度一旦超过420就有可能有尿酸盐的结晶沉积在身体里。

不仅如此,我们的脚趾头,脚踝,膝盖,手肘等等关节由于皮包骨头,缺乏肌肉和脂肪的保温效果,在温度变化的时候,他们最先温度降低,关节液的温度甚至可能仅有32摄氏度。那么,在32摄氏度的温度下,尿酸的溶解度仅有约360umol/。这就是药物控制尿酸的目标值要达到360以下而不是420以下的原因。

那么也就是说,当你长期的把尿酸控制在360以下水平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不仅不会产生新的尿酸盐沉积,反而会把原本沉积的尿酸盐逐渐回溶到关节液,最终吸收到血液再排出体外。

不仅是已经形成的尿酸盐结晶,甚至连已经形成了痛风石都有可能逐渐溶解掉。

如果你能把尿酸稳定控制在300以下,那么,这一回溶过程将大大提速。

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你能够把尿酸长期维持在360甚至300以下,你就能逐渐的治愈痛风。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我们不吃药,能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我是可以的,因为我的尿酸值只有200多,不管我怎么喝酒?怎么吃海鲜怎么吃肉?哪怕再宅,不运动,我的尿酸值也都是二三百。

但是对于一个痛风患者来说,他原本健康的时候都会出现尿酸增高,痛风发作的情况,之所以能把尿酸控制下来,主要靠药物,那么停药之后,他以前尿酸怎么高上去的现在怎么高上去。

除非他的生活状态或者他的体重确确实实比以有了非常大的改观。比如原本这是一个240斤的大胖子,现在他通过减肥,成功的将体重降到了160斤。并且低嘌呤饮食和规律运动,戒酒等良好的习惯已经形成,成为了他生活当中的一部分。那么,他在停药后,还有可能尿酸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最终,原本的尿酸盐结晶全部溶解,血尿酸长时间稳定在360以下,经过医生的判断,可以停止用药。并且用药后,他仍然能保持以往改良过的生活习惯,不需要再用药也能保持尿酸水平在360以下。

没有尿酸盐沉积,就不会诱发痛风。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根治了吧。

痛风能断根吗?

谢谢邀请

痛风不能断根。目前所知道的疾病种类不下一万种,能断根的基本找不到,连感冒都会复发,何况痛风。大家一定要摆平心态,正确认识痛风,痛风虽然不能断根,但是如果前期控制的好,一辈子不再次发作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痛风的发作跟两方面有关系,一个是基因缺陷,一个是肾功能下降。从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来说,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逆的。基因缺陷会直接导致细胞抑制尿酸生成的酶(蛋白质)生成量的降低,那么细胞本身产生的尿酸就会增多,在你肾功能排泄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尿酸不会升高的太离谱,一般都是600以下。而如果肾脏排泄能力降低,尿酸排不出去,血尿酸值也会升高,但是一般尿酸值也会在600以下。有数据显示,导致痛风发作的尿酸值在500到600范围内的只占25%左右,其余的都是在600以上,只有以少部分家族痛风的患者,有可能500以下就痛风发作。比较严重一点的就是同时有基因缺陷和肾功能排泄低下导致的高尿酸患者,这类患者尿酸值一般都是600起步,最高1000的都有,这类患者不在少数,治疗起来难度较大,但是配合尿酸生成抑制性药物完全可以控制住。

对于首次发作痛风,而且尿酸值基数不是太高的患者,如果控制的好,是可以不复发的,我本身也是一个痛风患者,5年前发作了一次,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复发,下面把我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随身携带水杯,容量大概500毫升,每天4杯水保底

第二:白酒不喝,啤酒不喝,黄酒不喝,红酒每个月最多2次,每次不超过100毫升

第三:高嘌呤食物基本不吃,为了营养,偶尔吃点鸡肉或是羊肉,每次不超过50g.

第四:每天快走或是慢跑4到5公里,因为上班的距离是2.2公里,来回就差不多了。

总之,痛风完全断根不可能,一旦发作可能会一生伴随,但是控制的好,完全可以不复发。欢迎关注我头条号,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问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