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的副作用有哪些?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调节血脂和预防心血管问题的基石药物,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同时还有一定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对甘油三酯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另外,服用他汀类药物,还有预防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能够有效的稳定和逆转斑块,改善心肌供血。
很多人都在服用他汀类药物,这类药物虽然好,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今天就来和大家说一下长期服用他汀需要注意的副作用:
1. 肝功能影响:他汀类药物多数都通过肝脏的药物酶进行代谢,因此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肝脏的生化指标异常,建议长期服用他汀的朋友,服用前及服用期间应定期检查转氨酶。如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应停服。
需要指出的是,他汀类药物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他汀,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对于肝功能的影响更大,水溶性他汀如瑞舒伐他汀,对肝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2. 肾功能影响:他汀类药物除了对肝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对肾功能也可能产生影响,最明显的如瑞舒伐他汀,在接受10mg或20mg剂量治疗的患者中,有不到1%的情况出现了的蛋白尿的情况,这可能与瑞舒伐他汀中的磺酰胺基团有关。
3. 肌痛的风险:他汀类药物都有引起肌肉痛的风险,因此如果在服用他汀期间,出现肌痛或者肌无力的情况下,应当就医检查肌酸激酶,如果CK值上升10倍以上,应停服。如果未及时发现继续用药,有引起横肌纹溶解或急性肾衰竭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副作用,特别是肌痛的副作用产生的概率,均与服用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性,因此如果出现身体不耐受的情况,可考虑减量或隔天服用的方式,以缓解身体的异常状况。
4. 对血糖代谢的影响:服用高强度他汀可能会引起血糖的异常升高,临床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新发糖尿病及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等。但一般情况下,对于确需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一般不回因对血糖的影响而停服他汀类药物。毕竟心血管系统的获益更为重要。
5. 其他副作用:除了上述常见的副作用外,服用他汀类药物好可能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腹痛、恶心等胃肠道副反应等。
除了上述副作用外,服用他汀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服药时应尽量避免饮用西柚汁、橙汁等饮料,这类饮料中所含的呋喃香豆素可以导致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成倍增加,增加药物的副反应风险。如果要吃柚子、橙子等水果,也要错开服药时间为宜。
他汀的副作用有哪些?
我们身体内的大部分胆固醇都不是直接从食物中吸收来,而是在人体内重新合成的。其中,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最主要器官。
他汀类药物能作用于肝脏,抑制肝脏将葡萄糖等物质转换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功能,从而降低血脂,是目前调脂效果和耐受性都较好的一类药物。
但长期高剂量使用也可能给血糖、肝脏、记忆力、肌肉带来不良影响和相关副作用,还可能出现过敏、药物交互副反应。
1.影响血糖控制效果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糖升高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会促使多余的葡萄糖到肝脏转化为胆固醇等物质。但他汀类药物会抑制胆固醇合成,使得血糖难以降低。
因此,可能引发糖尿病或使糖尿病恶化。
建议做法:
如果本身就有糖尿病,一定详细询问医生用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好处,找到相对最佳的方案;
用药过程中加强血糖监测,若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因为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在肝脏转化,而且约70%的代谢物是由肝脏排泄,会加重肝脏负担,可能影响肝脏健康。
对于肝脏或肾脏功能正常的人而言,长期低剂量服用他汀类药物并无大碍。1%的人有肝转氨酶升高。
如果出现以下罕见但严重副作用,立刻就医:
- 眼睛或皮肤发黄;
- 尿液颜色较深;
- 严重胃痛或腹痛;
- 持续恶心或呕吐。
推荐做法:
在初始用药及3-6个月时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若正常,每隔6-12个月监测一次;
戒酒、严禁与酒同服,饮酒会提高出现肝脏问题的几率;
原有肝病史者慎用。
人体1/4的胆固醇在大脑内,而大脑中的这些脂质对形成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维持底层记忆和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同时,大脑内的胆固醇也会减少,所以会影响到记忆力和其他需要高脑胆固醇水平的心理过程。
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高达3/4使用他汀药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问题或思维混乱等不良认知反应。
建议做法:
若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控制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等问题,可询问医生是否要担心对记忆力的影响;
询问医生是否能通过舌下服用维生素B12(每日1000微克)或叶酸(每日800微克)或者维生素B6(每天200毫克)来代替;
注意,任意情况下都不要自行更改用药方案。
他汀类药物可改变肌细胞中的甲羟戊酸代谢途径,诱发细胞早亡。还会引起体内合成辅酶Q10出现障碍,使得辅酶Q10减少,导致无法维持肌肉细胞膜完整、肌肉无力等不良后果。
下述情况会提高人出现肌病的风险:
体内本身就缺少辅酶Q10的人,比如一些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服用他汀后更容易出现肌肉无力、心肌病、横纹肌溶解、左心室功能障碍等;
与烟酸合用时,能增强他汀作用,但也会提高肌病发生率;
与苯氧酸类合用,能显著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LDL-C水平,但肌病危险性增加;
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XX霉素)、环孢素、吡咯抗真菌药、苯骈哌嗪抗抑郁药和蛋白酶抑制剂合用,也会提高肌病危险性;
女性服药后出现副作用(如肌肉敏感)的几率比男性高。
推荐做法:
确诊肌病后,停药;
当和易发生肌病的药物同时使用时要定期监测肌酸肌酶(CK);
妊娠、哺乳期女性禁用。
出现以下任何症状或停止用药后这些症状仍然存在,请立即就医:
肌肉疼痛/刺痛/无力(尤其伴随着发烧或异常疲劳);
尿量发生变化。
小贴士:是否能通过补充辅酶Q10来改善肌肉无力尚存在争议,美国著名医疗结构梅奥诊所不建议使用辅酶Q10来预防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
5.过敏反应这是使用所有药物都应该重视的问题,药物中除有效成分外还可能含有其他非活性成分能引起过敏或其他问题。
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严重的过敏反应立即就医:
- 皮疹;
- 瘙痒/肿胀(尤其是脸部、舌头、喉咙部位);
- 严重头晕;
- 呼吸困难。
推荐做法:
- 在用药前注意自己是否对此药过敏、还有没有其他过敏症,尤其是其他药物的过敏史,很多药物有相似成分,医生也能根据既往过敏情况帮你判断是否能用此类药物;
- 有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和饮酒习惯的人,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除了前面在介绍肌病副作用时列举的可能提高肌病发生率的药物联用副作用外。还要注意以下药物交互问题。
与红曲米的交互反应:有些红曲米中可能也含有他汀类(洛伐他汀),同时使用会提高出现严重肌肉和肝脏问题的几率。
与秋水仙素的交互反应:某些他汀类药物如普伐他汀与秋水仙素同时使用可能出现潜在副作用;
与抗凝血剂的交互反应:某些他汀类药物如瑞舒伐他汀与华法林同时使用可能出现潜在副作用;
推荐做法:
不是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能与上述三种药物产生交互反应,但在用药前可着重查看自己是否同时在用此类药物,具体情况可请专业药剂师或医生判断;
这里并没有列出所有药物交互的情况,且还可能会与草药、补充剂或其他保健品的有效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因此,用药前一定有详细告知医生自己使用药物、补充剂、草药的情况。
一般而言,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少而轻,但在用药不当或剂量较大时就可能出现上述副作用,除上述问题之外,还可能有消化道功能紊乱、皮肤潮红、咽痛、头痛、泡沫尿等。如果副反应严重应及时调整用药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注意事项用药期间不要吃柚子,尤其是葡萄柚,否则可能引起肌肉疼痛;
他汀类药物晚上服用会获得更好的降脂效果,这是因为人体合成胆固醇在夜间最活跃,此时服药抑制效果更好;
不要擅自更改用药剂量,应在医生的帮助下视情况停药,通常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但仅有血脂高无其他临床症状或高危因素的人一般可在血脂护肤正常后可停药。
PS:他汀类常用药物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伐他汀、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许多种,每种他汀的起效时间、调血脂作用大小等略有不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个体化用药。适用于他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小贴士:降胆固醇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加强锻炼,药物是第二方案。以上内容由“问上医”整理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想了解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他汀的副作用有哪些?
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现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石。然而应用任何药物的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一般来讲,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四类:肝脏、肌肉、肾脏及糖代谢的不良反应。
肝脏不良反应
服用他汀类药物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升高。一般认为单纯肝脏转氨酶轻度升高不是肝脏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但是若同时出现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甚至凝血异常则提示肝脏发生器质性损害。
他汀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肝酶轻度升高,且患者无相关临床表现以及肝脏损害的其他证据,无需减量或停药,注意4周后重新监测肝功能。半数以上的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其肝酶就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若肝酶升高3倍以上,或出现了肝脏损害的其他表现则应该考虑减少用量或停药。
肌肉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的肌肉损害是临床上值得关注的一类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一下类型:1、肌痛:表现为骨骼肌酸痛及疼痛,但肌酸激酶正常;2、肌炎:有肌肉症状伴肌酸激酶升高;3、横纹肌溶解:有肌肉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严重升高(超过上限10倍)。
根据“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的建议,可根据以下原则防范与处理他汀治疗相关性肌肉不良反应:1、若患者主诉有肌肉症状应及时监测肌酸激酶并与治疗前相比较;2、若患者有肌肉症状,伴或不伴肌酸激酶增高,应排除常见原因,如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3、若患者有肌肉症状,肌酸激酶不升高或轻中度升高,应密切监测直至排除药物作用。
对糖代谢的不良影响
有研究显示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对于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获益是肯定的,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改善远期预后的有益作用远远超过增加糖代谢异常的不利影响,因而不应该对这一不良反应过分担忧。对于必须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也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运动抵消新发糖尿病风险。
肾脏损害
虽然近年有报道显示他汀治疗可能导致肾脏损害,但是大型随机试验未发现此现象,因此大家不必过分担心。同时有研究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用他汀可能延缓肾功能病变的恶化。
临床上面对某些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情况,提出以下处理意见:1、更换另外一种药代动力学不同的他汀类药物。2、减少他汀用量或者改为隔日一次。3、换用其他种类药物(依折麦布)代替。4、进一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总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地位无可取代。只要合理应用并注意规避风险,其获益远远大于不良反应。
更多健康信息,请关注张之瀛大夫头条号
他汀的副作用有哪些?
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有什么注意事项?
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也就是胆固醇合成酶的抑制剂,可抑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分泌,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故简称为他汀类。包括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可定(瑞舒伐他汀),美降之(洛伐他汀),舒降之(辛伐他汀),普拉固(普伐他汀),来适可(氟伐他汀)。
目前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主要集中在肝脏安全性,肌肉安全性,肾脏安全性,新发糖尿病和亚裔人群的使用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肝脏安全性
他汀可以引起转氨酶升高,但发生率很低。据统计,他汀引起ALT (谷丙转氨酶)3倍升高的发生率不到1%,5倍升高的发生率<0.5%,9倍升高<0.2%。而且减量或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即使不调整剂量,70% 也会自行下降。在肝酶增高后继续使用他汀类,没有引起肝衰竭的报道,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汀与明显的肝损伤及肝衰竭有关。
美国脂质协会对他汀安全性给出了建议:
总体来说,无需常规监测肝功能,但是当患者出现黄疸、不适、疲乏、无力等症状时需要监测;如果治疗期间,ALT或AST(谷草转氨酶)升高在1~3倍,不必停用他汀;如果超过3倍,应重复检测并定期复查,如仍持续高于此值且无其他原因可供解释,需停用他汀。
2012年FDA修改他汀说明书,也建议取消定期检查肝功规定,改为开始用药前和有肝功不良症状时。
总之,他汀类药物的肝脏安全性临床上无需过多考虑。
二、肌肉安全性
他汀所致肌损害主要包括肌痛、肌酶升高和横纹肌溶解。目前共21个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他汀相关肌病比率为5/10万人年,横纹肌溶解症比率为1.6/10万人年,发生率都很低。
不同他汀的肌肉安全性存在差别,但总体发生率低。不建议常规监测肌酸激酶(CK)水平,除非患者出现肌肉症状,如肌痛、肌无力等。一旦患者出现肌肉症状并伴CK>10倍的水平,应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
三、肾脏安全性
2006年,瑞舒伐他汀的生产商阿斯利康公司赞助了一项研究,命名为PLANET研究,旨在评估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肾脏影响。研究为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纳入来自欧美国家147个研究中心。
研究发现,两组研究中,阿托伐他汀均能显著的降低蛋白尿,而瑞舒伐他汀则无明显影响。更重要的是,服用瑞舒伐他汀20/40mg的患者,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阿托伐他汀组没有明显影响。研究提示,阿托伐他汀对肾脏没有影响,而瑞舒伐他汀对肾脏有不利的影响。
该研究于2012年结束,共持续了6年。面对投入巨资后却得出了明显不利于自己的研究结果,阿斯利康公司经过艰难的思考后,终于在2015年公布了研究结果。
目前认为,他汀对轻、中度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不仅没有影响,而且还能减少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对重度CKD或透析患者少有获益。慢性肾病并不妨碍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但应根据肾功能水平选择不同的他汀和剂量,美国肾脏病学会的建议是,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无论肾功能如何都不需要调整剂量,而瑞舒伐他汀,当GFR<30ml/min时,初始剂量5 mg/d,使用剂量不能超过10mg/d。
四、新发糖尿病的问题
2012年FDA修改调脂药说明书指出,他汀需增加可能引起血糖升高等副作用的信息。在新发糖尿病风险方面,不同他汀没有差异,他汀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是类效应。
2014年美国脂质协会他汀安全性评估报告指出,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或强化他汀治疗时,每增加1例糖尿病患者约可避免数例心血管事件。而FDA仍然认为,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的益处远远大于其风险。
五、亚裔人群的用量问题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服用同等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亚裔人群的血药浓度比白种人高2倍。因此,对亚裔人群,建议瑞舒伐他汀的起始剂量为5mg/d。欧盟药品管理局规定,瑞舒伐他汀40mg禁用于亚裔人群。
而阿托伐他汀10-80mg在亚裔和非亚裔人群都有一致的安全性。
总结:
2015年,一项丹麦的研究显示,9%的新增他汀使用者因他汀的负面报道而停止用药。与继续用药患者相比,停药者发生心梗和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6%与18%。研究者认为,医生需要在告知患者他汀不良反应的同时,应重点说明他汀对大多数患者的益处超过了其风险。
总而言之,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他汀是非常安全的药物。不恰当的强调和渲染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会使众多本可从他汀明显获益的患者对用药产生怀疑和延迟用药,尤其是对那些心血管高危患者,可能会由于未能及时用药和强化降脂,而导致有严重后果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他汀的副作用有哪些?
只说重点:
1.他汀类药物对于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非常重要,没有发生明显副作用就尽量坚持服用。
2.他汀副作用发生的概率不高,只要严密监测,发现后及时停药,不会产生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
3.一小部分患者会有转氨酶升高,只要转氨酶升高不超过3倍,都是可以不停药的。定期查血就可以发现。
4.一小部分患者会有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可以伴随肌酸激酶(CK)的升高,如果症状明显或者CK水平升高超过5倍则考虑停药。
5.大部分他汀类药物对肾脏功能影响并不大,所谓他汀伤肾一说并不成立。
6.首次服用他汀一到两个月之后要抽血化验转氨酶、肾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如果没有问题则可以坚持服用,之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即可。
他汀的副作用有哪些?
他汀不仅可降低胆固醇,还可稳定动脉斑块。在我国,高胆固醇血症、动脉斑块的患者是非常庞大的人群。故他汀在我国中老年人中使用非常普遍。少数患者在使用他汀后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当然,不同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有高有低,不同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有轻有重。每一个使用他汀的患者,都应该了解他汀的不良反应,以免药源性损害加重。
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肌肉损害是他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约为5%。初期,患者可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或压痛明显,此期为肌痛;如果继续发展,可出现肌肉炎性损害,不仅会出现肌肉疼痛、无力、压痛,还会伴随肌酸激酶的升高,当肌酸激酶升高达到5倍正常值时,需立即停药;少数患者可不断横纹肌溶解,最显著的变化是肌酸激酶升高达10倍正常值,伴随褐色尿,此时应立即住院治疗,警惕急性肾衰竭的发生,一旦发生,往往危及生命。
肝功能损害他汀引起的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可不断黄疸、无力。发生率约0.5-2%。所以,使用他汀后4周,应复查转氨酶,若正常,则6月后再复查;若升高,达3倍正常上限时,应停药观察,避免肝衰竭的出现。
新发糖尿病极少数使用他汀的患者可引起糖尿病。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为主。在使用他汀的每1000名患者中,可能出现5例新发糖尿病。其中,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引起新发糖尿病的几率较高,匹伐他汀出现糖尿病的几率最小。所以,使用他汀后,建议定期复查空腹血糖。
感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