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的头号天然杀手是什么?

靠饮食清除幽门螺旋杆菌(H.Polyri 简称HP)? 找到幽门螺旋杆菌头号天然杀手?目前为止,这还是个传说!

李药师谈健康,点右上方关注,更多健康话题与您分享!

幽门螺旋杆菌(HP)简介

幽门螺旋杆菌的最早发现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直到1992年才被科学界和医学界确认其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关联,在此之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产生,起源于人的情绪抑郁和辛辣饮食等多方面因素。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消化道溃疡的真正罪魁祸首,正是起源于这种独特的微生物——幽门螺旋杆菌。

它是一种微型结构呈螺旋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够寄居于胃黏膜表面,释放出一种毒素,造成胃黏膜破坏,从而使胃壁受到胃酸腐蚀,最终形成溃疡。

食疗控制HP?并不靠谱!

根据美国权威医学网站WebMD的权威数据表明,仅有几种日常的食物在对抗幽门螺旋杆菌中是Possible Effecitive(有科学文献表明,该产品可能适合某一特定用途,至少有一项针对人体的研究表明该食品可能是有效的。),这类的食物或营养素有:酸奶、双歧杆菌、乳酸菌、维生素C、红酒、啤酒。即使是这些食物也只是仅仅可能对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有效,并非一定有效。

在此奉劝大家千万不要想通过食疗根除HP,或者轻信某些保健品的宣传,试图通过吃保健品治疗HP。

如何控制HP,药物治疗+生活习惯变更

目前医学上的普遍理论,想要控制幽门螺旋杆菌,最佳的疗法还是通过结合抗生素、胃酸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的联合应用(四联疗法或序贯疗法、伴同疗法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用药来根治或控制HP。具体的治疗方案可咨询消化内科医生,根据自身病情,选择最佳的方案来进行治疗清除。根除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个体化治疗 方案、药物和药物的选择需考虑:既往抗菌药物应用史、吸烟、药物过敏史、潜在不良反应、根除适应证、伴随疾病和年龄等因素;

  2. 根除治疗前,建议停服质子泵抑制剂PPI不少于2周,停服抗菌药物、铋剂不少于4周。如一次根除治疗后HP未转阴,如需采取补救治疗,建议间隔2-3月。两次根除治疗后,如仍无法清除HP,第三次治疗会有较大的失败几率,建议经相关医生评估后再行安排;

  3. 应注意,根除方案中潜在的不良反应和服药依从性,如抗生素药物的潜在副作用,用药的实际。

  4. 抑酸剂在根除方案中起重要作用 PPI抑酸作用受药物作用强度、宿主参与PPI代谢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等影响。选用作用稳定、疗效高、受CYP2C19影响较小的PPI,如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可提高根除率。

一旦发现HP阳性,应尽量和家人施行分餐制,以防传染给其他家人,HP阳性家人的餐具,多用开水煮烫,幽门螺旋杆菌对温度敏感,100℃即可杀灭。

谈健康,我们是专业的,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其他问题,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

幽门螺旋杆菌的头号天然杀手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细菌,可以生活在强酸胃液里,对健康的危害很大,能引起消化不良、反酸。烧心等胃炎症状,能引起胃癌,还与贫血、血小板减少、糖尿病等疾病相关。

对于感染者,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头号克星就是药物治疗。
  • 经典方案是四联疗法:用雷贝拉挫钠肠溶片+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分散片+替硝唑来联合用药。
  • 能正确服药很关键:
  • 一天用药两次,间隔时间12小时;
  • 准确说是按点服用,例如早晨7点吃,晚上也是7点吃;
  • 餐前服的药,只能在餐前吃,才能达到抑制胃酸的目的,创造好的灭菌环境;
  • 餐后服的药,既避免对胃肠刺激,又更好达到杀菌效果。
  • 定期复查,预防复发也很关键。
  • 此外感染者一定去消化科看医生,遵医嘱。
对于未感染者,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键是生活习惯
  • 首先,卫生习惯要好,饭前便后,外出回家要认真洗手。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存在于胃、口腔、粪便之中,生活中接触就可以传染。

  • 其次,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要放一放再吃。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生存喜欢低温,在空气中很快会消亡,所以在冰箱中存活时间更长。
  • 然后,尽量在家吃饭,外出吃饭用公筷公勺;家人一旦有感染的,要推行公筷,不公用水杯等;同时安排家里其他人去检查。
  • 最后,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才能形成自身的防线,哪怕家人有感染自己也能幸免。

(作者:蔡建霞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主管护士//大连营养师俱乐部讲师//大连营养学会理事)

幽门螺旋杆菌的头号天然杀手是什么?

谢谢邀请。

小克认为,幽门螺杆菌的克星就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三联或者四联疗法,而并不是所谓的卷心菜,火麻油,蜂蜜,这类食物。如果食物都可以杀死幽门螺杆菌的话,药物的出现还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这些食物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是要想杀灭幽门螺杆菌,还是要依靠药物。那么临床上常用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有哪些呢?

1.抗生素:要想杀灭细菌,就必须要使用抗生素,幽门螺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目前已知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但是近年的抗生素滥用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幽门螺杆菌对于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使得在使用药物杀灭幽门螺杆菌时效果不佳,还有一点就是如果单纯的使用一种抗生素药物来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话,灭菌率大概在50%左右,而联合用药可以使根除率达到90%。

2.抑酸药物:幽门螺杆菌喜欢在酸性环境中生存,所以要想杀灭幽门螺杆菌,必须要降低胃内的酸性环境,常用的抑酸药物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托等。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可以使胃酸对于胃粘膜的侵袭降低。

3.保护胃粘膜药物:此类药物有丽珠得乐,果胶铋,铝碳酸镁等,丽珠得乐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这些药物可以中和胃内的胃酸,而且还可以在胃粘膜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得胃酸和幽门螺杆菌无法侵袭胃粘膜的细胞。此类药物中含有金属元素,所以应该注意服用时间,不宜长时间服用。

以上这三种药物就是联合杀灭幽门螺杆菌的常用组合,在医生的眼中,也是幽门螺杆菌的克星。

推荐使用: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果胶铋

以上就是小克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幽门螺旋杆菌的头号天然杀手是什么?

三联疗法联用布拉酵母菌,是它的头号克星!!!

幽门螺杆菌( Hp) 是人体胃幽门部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全球自然人群中,Hp 感染率超过50%; 我国人口众多,Hp 感染率显著高于发达国。Hp 感染与胃肠道炎症反应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三联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Hp 感染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Hp 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导致三联疗法根除效果不佳; 并且抗生素的应用也导致胃肠道菌群的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加重患者病情,使治疗更加困难。国内有研究显示,三联疗法联用益生菌可显著提高Hp根除率,降低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胃肠道微生态环境,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布拉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酿酒酵母亚种的一个菌株,也是益生菌中惟一的酵母菌,可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促进肠黏膜产生免疫球蛋白( IgA) ,在对抗Hp、大肠杆菌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研究显示,三联疗法联用布拉酵母菌Hp 的根除率为83. 33%,显著高于单用三联疗法的62. 96%。其机制可能是布拉酵母菌可避免胃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肌球蛋白轻链的断裂,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从而减少Hp 定植,起到非免疫屏障的作用,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8 和IL-10 水平显著降低,且治疗后Hp转阴者显著低于仍为阳性者。

幽门螺旋杆菌的头号天然杀手是什么?

提示:一般食物是无法根除幽门螺杆菌,会反复复发,只能暂时缓解。

1、卷心菜。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过程中,抗生素是不可避免的药物,但它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因此颇受排斥。那么不妨多吃卷心菜,它具有抗生素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杀死幽门螺杆菌,同时还能有效清除多种胃部细菌,对于胃溃疡、12指肠,造成的腹痛也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2、大蒜、洋葱。这两种食物在我们生活中并不是很受欢迎,但是对于幽门螺杆菌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能够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繁殖,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两种食物本身较为辛辣刺激,因此可以在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并且减少亚硝酸胺的合成,在预防疾病的同时,还起到了一定的防癌效果。  

3、蜂蜜。蜂蜜对人体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蜂蜜浓度可以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同时还可以通过渗透作用,来抑制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部形态。尤其对于长期在外饮食并且长期饮酒的朋友来说,适当饮用蜂蜜对人体的帮助非常大,并且还能起到适当的养肝护肝的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的头号天然杀手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喜欢什么?

幽门螺杆菌会在胃粘膜遭到破坏的环境中大肆繁殖生长、进一步破坏胃黏膜,形成消化道溃疡。

我们来例举一下破坏胃黏膜的行为:

暴饮暴食

辛辣刺激生冷食物

情绪波动

熬夜

压力

穿的少

以上都会影响胃消化环境,进而破坏胃黏膜。所以当减少以上行为养护胃粘膜,幽门螺杆菌便没有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感染幽门螺杆菌也不需要惊慌。

首先做到分餐,可避免传染给他人。我国药物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是四联+卫乐舒益生菌,四联药物有两种抗生素+抑酸剂+果胶铋及,严格按照14天服用。卫乐舒服用三个周期,对于已经四联药物清除失败的人群,可单独服用卫乐舒益生菌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并修复胃粘膜。帮助身体降低四联药物的副作用。

幽门螺杆菌的克星就是保护胃粘膜。不要破坏胃黏膜的生态环境,不给幽门螺杆菌生长繁殖的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