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晨爆瘦被疑厌食症,厌食症是怎么发生的?
点击右上角关注“李药师谈健康”,更多健康知识与您分享!
最近台湾艺人林依晨在出席活动时,被人发现身材暴瘦,粉丝关心她是否得了“厌食症”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娱乐网站的头条,也有很多网站站出来为她辟谣,指其“面色红润状态佳”,不管上述新闻,到底什么是厌食症呢?厌食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今天李药师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个奇怪的“疾病”。
什么是厌食症?厌食症,又称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是一种饮食失调症。厌食症患者对体重增加有强烈的恐惧感,因此,她他们严重限制了自己所吃食物的数量,并可能变得极度消瘦。厌食症会影响身体和大脑。
厌食症的发生可能是从节食开始的,但当节食失去控制,就会发展为厌食症。你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食物、节食和体重,幻想自己有扭曲的身体形象,其他人已经说你太瘦了,但当你照镜子时,你仍然觉得超重,这时你可能已经得了厌食症。
厌食症大多始于青少年时期,在女性中比例更大。早期治疗是有效的,治疗越早,治愈厌食症的几率就越高。得了厌食症而不治疗的话,会导致饥饿和严重的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症、肾脏损害和心脏问题等,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生。厌食症持续时间越长,就越难克服。如及时进行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一个患有厌食症的人可以感觉更好并且保持健康的体重。
为什么会得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通常厌食症的发生是由身体、情感和社会诱因混合而成的。比如:
极端的节食改变了大脑和新陈代谢的工作方式,强迫自己不进食,这些变化都更容易让你患上饮食失调症。
科学研究表明,基因在厌食症和贪食症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没有此类疾病家族病史的人相比,患厌食症的人可能有饮食失调、肥胖或情绪障碍(如焦虑或抑郁)的家族病史。
- 某些极端的性格特征,比如缺乏自信和完美主义的结合,以及文化和社会压力都可能导致厌食症。
- 对于一些青少年厌食症患者来说,厌食症可能是一种应对压力和青少年时期挑战的应急反应。
- 另外,有压力的生活事件,比如搬家、离婚或爱人的去世都可能会引发厌食症。
对体重增加有强烈的恐惧;
限制食物或食物的种类,如含有任何脂肪或糖的食物;
在你的年龄、性别、发展阶段或身体健康方面,体重比正常或预期要轻得多;
尽管体重过轻,但你还是觉得身体超重;
过度锻炼减重;
在食物上遮遮掩掩,不承认也不愿意谈论饮食或减肥的问题;
体重爆减;
感觉冷,体温低于正常值;
头发稀疏,皮肤干燥,指甲脆弱;
停经超过1个月或以上;
女性乳房萎缩;
血压偏低。
林依晨爆瘦被疑厌食症,厌食症是怎么发生的?
近期娱乐新闻中有谣传明星林依晨患有厌食症,但并无确实证据证明这是否是真实的。许多人对厌食症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认为厌食症只是普通的不喜欢吃饭,甚至会开玩笑的说自己也想得厌食症,这样就能减肥了。然而厌食症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它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伤害,还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从而诱发许多其他躯体疾病。
神经性厌食症是致死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厌食症的患者即使体重已经严重低于正常水平,他们还是会认为自己体重超标,体型偏胖,反复测量体重,恐惧体重的上升并严格控制进食。厌食症患者很多死于饥饿或自杀。
导致厌食症的直接原因目前仍然不明,可能导致厌食症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
生理因素o 基因和遗传
厌食症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心理疾病。双亲和兄弟姐妹患有厌食症的人本身的患病率也会比常人要高,一些增加患病率的基因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通常直系家属中有患者,那么家人的患病率会比普通人高出7到12倍。导致厌食症的原因约有50%可以归功于基因,其他还有外界因素有介入。
o 节食和饥饿
节食也是一个可能诱发进食障碍的诱因。饥饿影响到大脑从而导致情绪转变、思维固化、焦虑并且胃口减少。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很多进食障碍的疾病表现其实就是饥饿的表现。饥饿和掉体重或许会改变大脑工作的方式,从而导致限制性饮食行为永久化,并很难回到之前正常的饮食习惯。
心理因素o 压力
无论是去上大学、搬家、找到新工作、家庭或者关系问题,都可以导致压力,从而增加厌食症的发病率。其中,在厌食症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因素就是来自于同辈的压力。多个研究报告表示,来自于同辈的压力,尤其是对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群体来说,会影响患者对身体意象(body image)的担忧和对进食的态度。以青春期的女孩为例,她们会担心自己的体重,并对他人的评价非常在意,他们对同类都希望他们变瘦的认知和他们的控制体重的行为有很大的联系。
o 其他心理健康障碍:厌食症患者通常都会有其他心理障碍历史,比如焦虑障碍、抑郁或者强迫症。
导致厌食症的原因很复杂,通常是由多个因素交叉在一起相互影响从而诱发厌食症的发生。不要轻视厌食症的危害,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近似厌食症的症状表现,请尽快向医生或其他专业心理工作者求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