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指挥家”舟舟到底是什么水平?
唐氏儿中最好的指挥水平。不具备专业指挥家的能力和造诣。
幸存者偏差告诉我们:
以我们这些正常人(幸存者)的角度去评判一个唐氏儿(不幸者)的音乐指挥水平时,是会产生较大偏差的。因为唐氏儿(不幸者)无法发声,他们是病态的,是被优胜劣汰所淘汰的。
已经去世的舟舟
那如何站在舟舟这个被淘汰的唐氏儿角度去理解他的指挥水准如何呢?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这样定义音乐审美:
“音乐何须懂?放松地听,尽情地想,用你的想象来完成音乐的生成过程。这就是艺术的感性素质,不要过于教条化。”
音乐作为依靠听觉和个人经历的联觉艺术,在智商仅有几岁儿童的舟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身为唐氏综合征患者,舟舟以仅有的部分音乐乐感和喜爱,下意识模仿指挥成为了当年的现象级人物,音乐核心就在于单纯的联觉反应。
无法表达的单纯喜悦,就是舟舟个人对于音乐最好的表达。这也是他成为现象级人物的核心,商业化也好,炒作也罢,都是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完成。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水平的展现。
好,我们退出幸存者的视角,以一个普通人的观点去审视舟舟的水平,会得出以下结论。
主流媒体过分炒作;凭借一部名为《舟舟的世界》纪录片,舟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现象级人物。是的不仅仅局限于内地。
2000年9月,世界顶级的卡耐基音乐厅,美国十大交响乐团之一的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即将开始表演。台下是美国慕名而来听交响乐的民众,而指挥台上,一位东方面孔穿着燕尾服,正挥着指挥棒,表情肃穆,跟所有指挥家表演前的神态一样,他正是22岁的胡一舟。
卡耐基音乐厅,是全球顶级音乐演奏家、指挥家才能登上的舞台。在这里的第一位指挥家,是1891年的柴可夫斯基指挥纽约交响乐团在此演出。老柴,那是钢琴界的神话,如今他的作品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比贝多芬等人更具有传播度。
与老柴一样的,舟舟也是指挥家,但是他们的水准能一样吗?
答案:不一样。
一个职业的指挥家,需要对乐章、表达、声部、乐器理解、音色表达、层次递进、临场反应做出宏观调控,确保作品的情感色彩和完整性。这种能力,一个唐氏儿如何能达到?这是超越唐氏儿意识理解的东西。
父亲胡厚培忧心忡忡:总有一天我们要先走的,如果有天离开了我们,他要怎么活下去?
舟舟的父亲胡厚培,本人就是低音提琴(Double Bass)的演奏乐手,深知自己孩子的能力。他担心舟舟日后的生活,选择性尝试,正好纪录片导演张以庆在一次偶然之间看到了舟舟的指挥训练。询问胡厚培可否拍摄他儿子,胡厚培答应。谁曾想成为了当年的现象级人物。
舟舟的父亲胡厚培,接受采访十分明确地表示:
“舟舟就不是一个指挥家,他无法训练乐队,一个指挥家所应有的那种素质和造诣,他都不可能达到。”
但就是这样的舟舟,在天才和残疾交织出了励志神曲,人们为他带上巨大的光环。最红的时候,他每年演出168场,施瓦辛格、刘德华曾和他同台演出,国家领导人也曾接见过他……
舟舟的走红,这里展现出了三重分析:
- 1:媒体需要炒作,以舟舟为原型,开始推动社会关注唐氏儿的公益活动。这是无可厚非,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对于社会有正能量意义
- 2:舟舟的父亲,家人,担心自己老去后。舟舟的生活,他需要一份收入,确保舟舟的未来。选择默认炒作;
- 3:大众下沉市场的热衷与天才的出现。八卦心理、猎奇心理,都是当年舟舟造成现象级的一部分。
那说了这么多,舟舟的成名,仅仅是一种大时代背景下的推演么?并非如此,舟舟身上还代表着更深层次的东西:
成名的源头是:人类深处不幸,眼怀希望:如果看过《舟舟的世界》就会知道,舟舟当年成名之下,最大的核心是代表的是一种不幸和希望。
1978年的4月1号,愚人节。武汉歌舞剧院的低音提琴手胡厚培和妻子张惠琴迎来了第一个宝宝:舟舟。
已经四十岁的胡厚培,算是中年得子,原本是件天大的喜事。可在这愚人节这一点,老天爷像是跟这对寻常夫妻开了一场玩笑,舟舟确诊“唐氏综合征”。
作为一个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所代表的就是属于一个人类弱势群体。
医生说:舟舟的智商只有30,可能这辈子的心智都将停留在学前阶段,胡厚培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能够“快乐地过完这一辈子”。
不过,快乐对舟舟来讲,却成为一种奢望。和所有唐氏儿的童年相似,因为智力缺陷,他总是受人欺凌,同龄的孩子们对舟舟拳打脚踢,一遍一遍喊他“傻瓜”,还一哄而上把他的衣服扒掉。而舟舟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凌辱和傻瓜。
让胡厚培意外的是,儿子对音乐很有感觉。因为工作原因,胡厚培本身就是武汉歌舞剧院的乐手。舟舟也成为了这里的常客,舟舟性情温和,从不捣乱,是个很招人喜欢的孩子。基本上,所有的唐氏儿都是如此。
当乐团排练的时候,舟舟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听得着迷。等排练结束了,舟舟会一个人跑到指挥的位置上,模仿着指挥,像模像样地挥动双手,想象自己正在指挥乐团。
后来的事无需再讲。到初次,就有了舟舟成名的核心意义:不幸和希望,悲哀与快乐。
唐氏儿的先天不幸,音乐给与舟舟的希望和快乐。
这和所有正常者的幸存者的遭遇是具有强烈共鸣的,音乐的意义也在于此。不必过分指责炒作、消费,去热爱自己的生活,去倾听更好的音乐,才是要紧的。
听没听懂,点个赞呗!
“天才指挥家”舟舟到底是什么水平?
舟舟的神话被戳破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人。世纪之交的中国,舟舟的形象很常见,他出现在电视和公益广告里,是那个时代的印迹。
舟舟是唐氏综合症患者,他的父亲是武汉一个歌舞团的小提琴师,因为环境影响,舟舟无师自通地感悟音乐韵律,能指挥交响乐队。只要音乐一响起,他就随节拍如癫似狂指挥。舟舟指挥过世界级的交响乐团,也指挥过小学生乐队。他去过三个大洲五个国家,和许多著名的演唱家同台。在唐氏综合症患者群体里,舟舟大概是声誉最高的人。
事实上,舟舟并没有任何音乐指挥能力。用指挥家郑小瑛的话说,舟舟只是在跳舞。给他一根筷子,播放音乐,他也能舞蹈。舟舟只是对音乐敏感,他不懂音乐,更谈不天才。音乐响起他就兴奋,他的“指挥”基本没有踩到节拍上,更谈不上艺术。
从1997年起,舟舟火了十几年,直到现在还有演出。他本来是普通的唐氏综合症患者,他有诸多生活不便,也受过顽童欺负,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超过命运相似的同类人。舟舟命运转变始于一个纪录片。一个地方电视台的编导偶然发现舟舟喜欢模仿音乐指挥动作,跟踪拍摄10个月,拍出一部60分钟的纪录片。主题是“所有生命都值得尊重”,舟舟则被塑造成对音乐有灵感的天才。
考虑到这种包装利于舟舟生计,他的父亲默许了。舟舟身边更多是造假者,他们为实现个人目的,精心包装舟舟“智障天才”的形象。很多人则是沉默的配合者,他们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大臣,并不愿意戳破真相。他们一眼就能看出真相,却不愿多说。
更多人像你我,并不懂音乐和指挥,以为舟舟有演奏天才。舟舟被训练,经常听交响音乐,他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就很是那么回事儿。期间虽有郑小瑛的质疑,可是和赞美声音相比,显得太微不足道。
今天的舟舟不火了,演出机会不多。倒不是因为真相被戳破,而是时间流驶的力量。从成名至今已过二十年,舟舟四十岁,身高还是一米五,身体也变胖,脸上特有的纯真表情基本消失——换句话说,舟舟不再“上镜”,请的人也就少。舟舟父亲的年纪已经80岁,需要照顾舟舟,也无力再陪他奔波演出。
4月中旬时,舟舟又进行了一场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他还是被当成音乐指挥家,只不过风光不再。有媒体报道四十岁的落魄中年舟舟,很多人指责说:“人家挺不容易,为什么媒体要黑,你让人家以后怎么活?”其实舟舟早就沉寂了。他的生活也有保障,并不至于穷困潦倒。媒体只是说出真相。一个曾经承载感动的偶像,没有什么天才,他只是普通的残疾人。他需要的是真实的关爱,而不是浮夸的吹捧。
舟舟智力上有缺陷,他无须承担道德责任。至于舟舟背后那些人,他们只是关爱舟舟和残疾人,没有谋私利成分吗?舟舟身边有一位演奏者,他早年策划大量演出,在舟舟登陆美国演出之后,他移民出国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人受到伤害呢?
我认为,对音乐指挥真诚热爱的人们,他们面对舟舟事件时,都会五味杂陈。
音乐无门槛,殿堂音乐却是艺术,音乐指挥更是一门专业。它对指挥家有造诣要求,肢体和表情都要传达含义。表演者要和乐队练习磨合,才能提供高水准的演出。舟舟的表演竟被称为“天才指挥家”,你让这个行业辛勤学习的人怎么想?
假的东西不会是美好的,尤其当它想让人们付出真情感,就更应该小心。在这件事情里,舟舟没有受伤害。作为唐氏综合症患者,确实不该由他背负道德责任。舟舟落寞属于必然,作为名人,他的后半生应该不会过得太差。
上个世纪末,美国好莱坞“反智电影”风行一时,《阿甘正传》是代表作。这种电影下,善良、纯真和执着被高度推崇,而聪明、专业和精英主义受贬斥。一个常见做法是,在低智愚笨中寻找“人性的闪光”。舟舟走红有没有这方面背景呢?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理性的探讨很难阻挡刻意的煽情。现在很多人知道了,患唐氏综合症不会有奇迹,智力残疾不会诞生天才,真正的艺术需要专业训练。先要真实,再谈感动,这才是我们面对世界该有的态度。
“天才指挥家”舟舟到底是什么水平?
个人认为,舟舟有一定音乐节奏上的天赋,但要说能跟知名指挥家相提并论,就太夸张了。他只是某些人的消费品。
身患唐氏综合征的天才指挥家舟舟曾经大红大紫过,一度是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如今已经40岁的舟舟过得并不好,演出锐减,身体也出现很多问题,母亲去世,年迈的父亲不知还能照顾他多久。
舟舟是愚人节出生的,原名胡一舟,是个先天性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舟舟被发现拥有过人的指挥才能,从此走上了指挥台。
真正让他红起来的是一部电视记录片《舟舟的世界》,10个月的跟踪采访拍摄才诞生了这部时长60分钟的记录片。这部片子讲述了舟舟和音乐的故事,全新的角度令人感动。该片获得了很多奖项,舟舟也随着片子变得尽人皆知,一下子成了名人。各种演出邀约也随之而来,他和刘德华、施瓦辛格同台演出过,并多次出访国外。那段时间是舟舟最幸福的时光,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不过,当人们对舟舟的演出不再感觉新鲜时,他就褪去了光环,从名人回归到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这就说明,舟舟的指挥水准并非那么神乎其神,只是“身患唐氏综合征患者”身份的反衬,让他显得指挥方面有才华而已,但离“指挥家”级别还有差距。
从大约十年前开始,舟舟的演出就开始锐减,现在基本一年演不了几场,这直接影响到他的生计,因为除了这个他不具备其他谋生的本领。更为严重的是,舟舟的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他患上滑膜炎、关节炎和痛风,病痛厉害时身体都不想动弹。舟舟的母亲已经离世,父亲快80岁了,他最发愁的就是自己走了以后,谁能替他照顾舟舟。
(文/LZ)
“天才指挥家”舟舟到底是什么水平?
站在台上,顺着音乐的节奏一通比比划划,就是这样的水平!而这种水平,他会,我们也会!
其实从他当年进入大众的视野,并正式站到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发现了那个秘密:他根本不是专业的指挥家,他的所谓指挥功夫也只是跟随着音乐的节奏瞎比划,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菜鸟水平。只是他残疾人的身份,让我们不愿意去捅破那层窗户纸,或者说,因为他是残疾人,也让我们降低了对音乐指挥的评判标准。
在体育赛场上,我们会偶尔看到这种景象:一个残疾或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的孩子,提出自己想去参加一场职业足球赛或篮球比赛,在经过某个球队的同意后,他身着职业球服来到了比赛现场,并代表该队进行持球进攻。而他们的对手,则不约而同的摆出了毫无作用的象征性防守,任由这个孩子将球打进。然后孩子退出比赛,正式比赛重新开始,而刚才的那个进球,当然也不算入比赛成绩。
用好听一点的话来说,这叫尊重残疾人,用难听一点的话来说,大家只是在用宽容的心态去欣赏一场闹剧!而舟舟也同样是如此的状态。
1998年,随着著名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的热映,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个对音乐有着特殊敏感性的孩子。当然,此时舟舟的年龄已经达到了20岁,但由于是先天性型儿,他的实际智力完全低于6岁以下,即便未来成为老人,他也依旧是特殊的“孩子”。而在纪录片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隐居高手,一个精通音律却深藏不漏的世外高人。在摄像机的镜头下,他挥舞着指挥棒优美的指挥着专业的乐队,但在各种剪切和镜头的频繁转换之下,他有没有跟得上乐队的节奏、乐队内多个音律组的配合他有没有协调好、甚至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专业的指挥家,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都无法在这部纪录片中观察到,只是纪录片的旁白避重就轻的告诉我们:他应该能做得到!
纪录片的热映和获奖,让舟舟火了!各种演出的邀请函从四面八方而来,刘德华与其合影、施瓦辛格与之握手,舟舟几乎如同武侠小说里的虚竹张无忌一样,在一夜之间就由菜鸟变成了顶级高手。但只要是正常人,我们就都能明白,这种玄幻的故事根本就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尤其是当舟舟第一次真正站在大众舞台上的时候,连刚刚进入音乐学院的新生在面对他的指挥时,心中也忍不住发出了笑声:什么指挥家,就是瞎比划!
大家都看到了那层皇帝的新衣,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谁也不愿意说破,毕竟谁也不可能跟一个孩子较劲,更别说那还是孩子唯一的梦想和喜好。就算平常陪自己家的孩子玩,我们经常也要扮演成孩子,而舟舟也是个孩子,我们就不能再当一次孩子吗?
但陪孩子玩耍只是一时的兴趣,哪个正常人也不会永远把自己扮演成孩子,随着舟舟的热度逐渐淡去,在民间选秀的舞台上,各种俊男靓女纷纷涌出,一个又一个的卖惨人设层出不穷,多方面的对比之下,长相抱歉且智力无法提升的舟舟,又怎么可能混得下去?观众不愿意戳破那层皇帝的新装,但也不会再继续看下去。
如今22年过去了,舟舟已经42岁,父亲也年过古稀,如今的舟舟仍然保持着稳定的智商和指挥技能,但在失去市场的背景下,没有大型演出来对他进行邀请、也没有娱乐明星愿意与之合影。等待他的,也只剩下每年几台次的残疾人业余音乐表演,一切都重新回到了现实。
当然,对于永远不懂人情冷暖的舟舟来说,一切并没有发生变化,他仍然还在音乐的陪伴下,继续坚强的活下去!
“天才指挥家”舟舟到底是什么水平?
大家好!我是网络歌手崔其波。舟舟的神话被戳破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人。世纪之交的中国,舟舟的形象很常见,他出现在电视和公益广告里,是那个时代的印迹。舟舟是唐氏综合症患者,他的父亲是武汉一个歌舞团的小提琴师,因为环境影响,舟舟无师自通地感悟音乐韵律,能指挥交响乐队。只要音乐一响起,他就随节拍如癫似狂指挥。舟舟指挥过世界级的交响乐团,也指挥过小学生乐队。他去过三个大洲五个国家,和许多著名的演唱家同台。在唐氏综合症患者群体里,舟舟大概是声誉最高的人。事实上,舟舟并没有任何音乐指挥能力。用指挥家郑小瑛的话说,舟舟只是在跳舞。给他一根筷子,播放音乐,他也能舞蹈。舟舟只是对音乐敏感,他不懂音乐,更谈不天才。音乐响起他就兴奋,他的“指挥”基本没有踩到节拍上,更谈不上艺术。从1997年起,舟舟火了十几年,直到现在还有演出。他本来是普通的唐氏综合症患者,他有诸多生活不便,也受过顽童欺负,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超过命运相似的同类人。舟舟命运转变始于一个纪录片。一个地方电视台的编导偶然发现舟舟喜欢模仿音乐指挥动作,跟踪拍摄10个月,拍出一部60分钟的纪录片。主题是“所有生命都值得尊重”,舟舟则被塑造成对音乐有灵感的天才。考虑到这种包装利于舟舟生计,他的父亲默许了。舟舟身边更多是造假者,他们为实现个人目的,精心包装舟舟“智障天才”的形象。很多人则是沉默的配合者,他们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大臣,并不愿意戳破真相。他们一眼就能看出真相,却不愿多说。更多人像你我,并不懂音乐和指挥,以为舟舟有演奏天才。舟舟被训练,经常听交响音乐,他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就很是那么回事儿。期间虽有郑小瑛的质疑,可是和赞美声音相比,显得太微不足道。今天的舟舟不火了,演出机会不多。倒不是因为真相被戳破,而是时间流驶的力量。从成名至今已过二十年,舟舟四十岁,身高还是一米五,身体也变胖,脸上特有的纯真表情基本消失——换句话说,舟舟不再“上镜”,请的人也就少。舟舟父亲的年纪已经80岁,需要照顾舟舟,也无力再陪他奔波演出。4月中旬时,舟舟又进行了一场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他还是被当成音乐指挥家,只不过风光不再。有媒体报道四十岁的落魄中年舟舟,很多人指责说:“人家挺不容易,为什么媒体要黑,你让人家以后怎么活?”其实舟舟早就沉寂了。他的生活也有保障,并不至于穷困潦倒。媒体只是说出真相。一个曾经承载感动的偶像,没有什么天才,他只是普通的残疾人。他需要的是真实的关爱,而不是浮夸的吹捧。舟舟智力上有缺陷,他无须承担道德责任。至于舟舟背后那些人,他们只是关爱舟舟和残疾人,没有谋私利成分吗?舟舟身边有一位演奏者,他早年策划大量演出,在舟舟登陆美国演出之后,他移民出国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人受到伤害呢?我认为,对音乐指挥真诚热爱的人们,他们面对舟舟事件时,都会五味杂陈。音乐无门槛,殿堂音乐却是艺术,音乐指挥更是一门专业。它对指挥家有造诣要求,肢体和表情都要传达含义。表演者要和乐队练习磨合,才能提供高水准的演出。舟舟的表演竟被称为“天才指挥家”,你让这个行业辛勤学习的人怎么想?假的东西不会是美好的,尤其当它想让人们付出真情感,就更应该小心。在这件事情里,舟舟没有受伤害。作为唐氏综合症患者,确实不该由他背负道德责任。舟舟落寞属于必然,作为名人,他的后半生应该不会过得太差。上个世纪末,美国好莱坞“反智电影”风行一时,《阿甘正传》是代表作。这种电影下,善良、纯真和执着被高度推崇,而聪明、专业和精英主义受贬斥。一个常见做法是,在低智愚笨中寻找“人性的闪光”。舟舟走红有没有这方面背景呢?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理性的探讨很难阻挡刻意的煽情。现在很多人知道了,患唐氏综合症不会有奇迹,智力残疾不会诞生天才,真正的艺术需要专业训练。先要真实,再谈感动,这才是我们面对世界该有的态度。大家说对吗?欢迎评论。
“天才指挥家”舟舟到底是什么水平?
首先弱智跟指挥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这哪跟哪?所以首先心理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激发你的好奇心和继续关注下去的欲望。
当然本身舟舟也有这方面的天赋,有这方面的音乐细胞,悟性比正常人还高,假设一窍不通,也不可能推举他成为天才的代表。尽管不识谱,但至少他知道手中的指挥棒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挥动的,该快的快,该慢的慢,不是在那胡乱的摆动,而且经常听曲子,曲调节奏都印在脑子里了。
所以他是有点基础的,只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包装宣传以后,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加上天生愚型,专业人士和演奏家们对他的要求标准降低了,觉得像他这样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远远超出他的能力极限了,不能再要求他什么了。
当然作为外行人,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更不可能对他要求什么,甚至我说句实话,就算他指挥的再离谱,在那瞎指挥,我们也发现不了什么,反正看上去有模有样的。
总的来说巨大的反差更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大衣哥就是这样火的,草帽姐也是这样火的,还有那放羊汉子-阿宝。现在有些参赛选手仍然步他们的后尘,在舞台上一心想营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然后一唱成名。所以一上台把自己整成一副憨傻样,一问三不知,一脸的懵逼。然后随着音乐的响起,一张嘴吓人一跳,直接给人的感觉,哦,简直了,傻子都比我唱得好,真叫人羡慕!其实有一些并不是他们唱的有多好,是巨大的反差带来的效果,是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把他们的演唱水准降低了。如果一登台西装革履,甚至扎着蝴蝶结,就跟上海滩“许文强”似的,然后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向观众介绍自己曾经在哪里当过驻唱,当过歌手,还参加过很多次小型比赛,拿过很多奖,那么观众自然而然对他的要求就高了,就算唱得再好也不感到惊奇了,好像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甚至开始挑毛病了。
不过现在观众已经不吃这一套了,玩“反差效应”行不通了,玩个一次两次的还行,同样的游戏玩的次数多了就不新鲜了,赶紧换个花样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