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吗?

请问陕西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吗?

窑洞算什么,这个村子的人,直接住地下,一般人进门都很恐惧,太佩服了!

说起窑洞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延安窑洞,因为小时候我们在课本里都学到过,这是黄土高原独有的居住方式,直接在墙壁上凿出一个大洞来,经过装修之后,就成为了住房,不像我们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盖房子还要请很多的人来杵土墙、做瓦顶

这种窑洞式的房子,真的是挺方便的,不过我们从来没有居住过,也不知道会不会塌陷和漏雨,其实在陕西还有一种房子比一般窑洞都很奇特,不过却是人家的特色,一般人还真的没有听说过

陕西人还会住窑洞吗?

如今的陕西,依然有人住在窑洞里面,就像我们云南人,还是有很多的人住在土房子里,哪怕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

但是也有一些人,盖不起新房子,或者说自己的土房子还可以住好几年的,根本没有必要花钱去建新房子,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

一开始儿子是跟父母居住在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但是结了婚之后就会出去外面建楼房,从此以后,父母就居住在土房子里了,因为他们永远都是替子女着想的,宁愿拿出钱来支持儿子买房或者建房,都不愿意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

陕西人也是一样的,我看见有些人就去专门拍摄这些窑洞,依然还有人住在里面,不过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儿女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回来,因为他们都在外面上班,已经买了房子或者租房子住,所以也很少有年轻人住窑洞了

年轻人都要出去外面打拼,老人的窑洞还可以住好几年,因此,他们也是觉得没有必要再建房子了

不过有一些村子,依然有年轻人,那么他们会住在窑洞里,但是现在的窑洞可比过去的好很多了,过去因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窑洞内部也是十分的简陋,门外边的地方全部都是土的,如今变成了水泥地甚至还贴上了砖,那些砖是他们当地烧出来的

不过陕西人也会去山上开采石头来建房子,也有很多的小平房,窑洞的内部都是一个半圆形的,为了让屋子有很好的透气性,中间的顶部还有一个洞可以通向外面,这样就保证了氧气的充足

还有做饭的时候,那些蒸汽也可以从那个洞里面排出去,冬天的时候陕西也是很冷的,所以他们的炕连接着灶台,做饭的暖气就可以温暖床铺,但是到了夏天的时候,再这样做的话就很热了,所以只能用电磁炉来做饭

总而言之如今住在窑洞里的人还是有很多的,主要集中在陕北一带,为了防止坍塌,还会用石头来加固,如果是很贫穷的,还会住在老式的窑洞里面

另外一种特色——地坑院

可能很多人以为的窑洞就是在墙壁上凿出来的,但是你听说过地下窑洞吗?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识过吧!

印象中的窑洞就是墙壁上凿出来一排排的那种,但是在陕西柏社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窑洞,不但建在了地下,而且还是四合院形状的,这种房子就是地窑

这个村子的房子都是建造在地下的,这比一般的窑洞还神奇,有一户老人家住在地下窑洞特别的简朴,至今也没有搬出来,这样的房子,哪怕是一个县里面的都没有见过,更别提我们这些外省人了

在地下窑洞院子的中心,还栽着一颗树,夏天的时候就可以出来乘凉,有些人已经住在这里70多年了,从来没有离开过,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居住方式,而且这样的地窑已经住了好几代人了,树木也已经生成好几十年了

写在最后

这种地下窑洞是不是比我们以前看到的要大很多?而且是四面八方都有房间,简直就是一个地下的四合院,这种房子也称作地坑院,不过居住的房间也是窑洞式的,只不过是从地上转移到了地下,然后建成四合院的样式

从天空往下看,就是一个大坑,如果在里面往上看,就像一个天井,这是一种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穴居方式,像地铁一样,是有一个通道可以走下去的,这个通道叫做门洞,每家每户也都是互不连通的

这样的房子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出来的,高度大约是六米左右,长度十多米左右,分为东西南北四侧,每一侧有2到3个窑洞,这些窑洞功能齐全,还可以关牲口,不像我们南方人房子要独立建一座,猪圈鸡舍又要去外面单盖

地下窑洞还分为主卧、次卧还有客房,如今还成为了一种旅游的特色,游客也可以去体验一番,为了防止地面上的人掉下去,还会在四周砌上围墙,同时这个墙也起到了隔离雨水的作用

需要储备粮食的窑洞,就直接在地面上打一个洞,然后就把粮食倒进去了,虽然这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很奇葩的居住方式,但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毕竟不同的地方就要因地制宜

陕西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吗?

我家陕西的,现在仍然住在窑洞里,为了箍这三个大砖窑,我爸去堂哥家去借钱,一毛钱也没有借到,还受了一顿羞辱。后来,堂哥生病住院,父亲用三千元给他也给我上了一课。

一九八二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我们这个渭北小村庄。父亲因为承包了大队里的磨面坊,手头上有了几个钱,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在村里批得庄基地上箍三间大砖窑。

记得七十年代初,母亲刚嫁到我们家时,高兴地发现,她的婚房里竟然还有一张三屉斗条桌和两把椅子,这在农村也算是个大件了。母亲回门时,还兴奋地对外婆说,我们家还不错。

可等三天回门回来后,发现那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已不见踪影。问父亲才知道,那是借别人家的,结婚时摆两天,用完已还给别人了。这就是当时我们的家,用“家徒四璧”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了。

父亲结婚不久,就遇到分家,父亲和母亲就分得了一间小瓦房,后来,父亲和母亲找了一些破砖瓦和破油毡,在家里猪圈旁盖了个小厨房。就这样一住十来年。

现在手头终于有点儿钱了,而且生产队也批下了庄基地,父亲便野心勃勃地想盖一院地方,而且是用砖箍三间大砖窑。

那时候,我们村里居住的,多是瓦房或者土窑洞。渭北旱塬黄土层深厚,土崖畔上,是开掘土窑洞的天然地形。穷人买不起木料砖瓦盖不起瓦房,只能靠着一身体力,依山崖挖窑洞。

人们挖窑洞时,都选择土质比较坚硬的地方,这种厚而坚硬的“墙壁”和“屋顶”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窑洞口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它的保温性能好,所以说它是冬暖夏凉。

这种土窑洞一般深7—8米,最高达5米左右,宽4米左右。一般一院窑洞多为3至5洞,主要是根据地势而建,一般修在十余米高的土崖之下,土崖之上还可耕种。

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七十上年代末,农村有钱人开始逐渐用砖箍窑。

这种砖窑,就是在平地之上直接建造,用砖箍成下直上边呈半圆形,再覆盖大概一米左右的黄土,顶部再用碡碌压实压平,修成一定坡度,以防下雨时渗水。

而父亲想建造的,就是砖窑,和土窑洞比起来,这种砖窑先进了许多,而且还冬暖夏凉。

虽然家里有了一些钱,但为了省钱,父亲听说附近部队旧砖窑要拆除,每个旧砖窑只需交上几十块钱,就可以由我们自己拆除,拆下的旧砖归我们。这在当时相当划算。

那个夏天暑假,父亲就带着堂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先是把旧窑洞放倒,然后再冒着大太阳,从旧砖窑上拆那些旧砖。

就在我们把那些砖窑都放倒,砖也快拆完时,旁边拆一户拆旧砖窑时,砖窑突然倒塌了,把一个人活埋在了里面,等挖出来以后,早已没了命,样子非常悲惨。想想当时,我们真的算是运气好。

有了这些旧砖,再需要买一点儿新砖,开了春请几个泥水匠就可以开工了。

当时家里大概有一千元左右,在西安工作的伯父曾给父亲说过,他还存了约一千块钱,他春节从西安回来时给父亲捎上,加上父亲和母亲又借了一些亲戚的钱,这样算下来,基本上就够了。

万事俱备,只欠春节过后就动了。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春节前,奶奶却生了一场急病,一下子花掉了五六百块钱,原本预算就有点儿紧张,现在奶奶生病又花掉了许多钱,这一下又不够了。

父亲和母亲已经把能借的亲戚朋友都借遍了,再去找他们借,很不合适。

二伯和三伯知道情况后,就去二娘和三娘的娘家一共借了两三百元。现在再有三百元左右就可以了。

正在父亲一筹莫展时,二伯父提醒父亲,可以去找建军试试。

建军是我一个五服之内的一个堂哥,他当了几年志愿兵后来转业到地方,在县政府办给县上领导开车。那时候的司机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业,手里多少有点儿钱。

我家和建军家连畔种地,以前每到农忙时节,父亲经常会帮建军大也就是我的堂伯家收种庄稼,毕竟两家都离得不远。

大年初一,建军一家回到了村里,父亲见了建军,却没提借钱的事,只是给建军说,大年初四去县城走亲戚,到时想去一下他家。他怕不带东西,直接给建军说借钱的事,怕借不到。

到了初四,父亲专门买了两瓶高脖子西凤酒,还拿了一些糕点等,这在当时农村走亲戚算是很重的礼当了。

我一看父亲要进县城,马上爬上他的自行车后座上,要跟着他去。父亲怕我去了,万一建军要给我发压岁钱,不让我去。

可我就是缠着他不放,非要跟着去,并向他保证我坚决不要压岁钱。父亲被我缠得没有办法了,只好让我跟上,并明确要求我,坚决不能收建军给我发的压岁钱。

到了县城,三拐两拐,在一个单元楼前,我们停了下来,提着东西进了建军家。

见父亲提着酒还有糕点来了,建军忙笑着说,来就来了么,还拿这么多东西干嘛。但却直接拎着那些东西放到了一个已经堆放了一些糕点的角落里。

父亲先是和建军聊了一会儿,我看到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果糖,但牢牢地记着父亲的话,就把目光故意不向那儿看,可脑子里却想着,万一他给我几个糖了,我该不该要。

可从我进门到我出门,建军一个糖也没有给我拿。

父亲终于提到了借钱的事,他出门时还给母亲说,借五百块钱,但最终他却提出只借二百块钱,并明确表示,自己可以出利息。

可没有想到的是,建军却一口回绝了父亲借钱的事,他对父亲说,钱有呢,可他想过了年给他大箍砖窑,所以现在不可能借给我们。

有多大的铁打多大的镰,你没看见我在城里,住的房子照样很小嘛!没有钱,你不会箍上两个砖窑嘛,胡折腾!

父亲一分钱没有借到,还白白损失了两瓶高脖西凤,关键还惹了一肚子气。

回来后,妈妈听了很生气,她都想去找建军大说一番,后来想想,和建军大也没有多少关系。

眼看还缺了几百块钱,父亲便找到了准备给我们干活的匠人冯师,给他说明了情况。

冯师一听马上说,哥,你弄磨面坊呢,将来肯定会挣下钱的,工钱不行了缓一缓再给我们结都行,又不是多急的事。

冯师的一席话,让父亲听得非常感动,也倍受鼓舞。于是大年初五,父亲在庄基地上放了一串鞭炮之后,就开始动工了。

半年之后,我家三个大砖窑建成了。而后来好几年,建军也没有给他大把砖窑箍起来,大伯仍然住在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的旧瓦房里。

因为借钱的事,父亲和建军来往也少了,过年他回来,也只是打个招呼而已,不像以前那么亲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司机这个职业从原来的受人尊敬,已变成了一个很普通的职业。建军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只会开车,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去是常务副县长的专业司机,现在沦为开单位普通车了。

而建军的儿子小伟初中毕业当了几年兵,转业安置到了县水泥厂,但到了2004年,水泥厂因为环保问题,停产倒闭了,小伟早早买断工龄,成为自由人,日子过得很一般。

前一段时间,天热得就像下了火,孩子也放暑假了,早就嚷嚷着要回农村老家住几天凉窑,我便带着他们回到了老家。

进了窑洞,马上让人感觉凉快了一大截,外面三伏天,里边却和初夏一样,孩子高兴地说,还是老家凉快。见孙子回来了,父亲和母亲高兴地急忙拿出许多好吃的来招呼。

停了一会儿,父亲才对我说,你建军哥住院了,我想去看看。

啥,建军哥住院了,你想去看看,哎呀,我说大呀,你把以前的事情忘了吗?听了父亲这么一说,我急忙就问道。

唉,那都是多年前的事情了,还提哪个干啥,毕竟我和你伯是一个亲爷。俗话话,十字连心,不能因为过去一些小事,就忘了咱们还是本家呢,何况离得很近的。父亲慢慢地说着,看得出,他已经把过去到建军家借钱的事情早忘记了。

这时,母亲也走过来对我说:你大和你建军哥之前的事,是他们俩个的事,再说都多少年过去了,我都不记这个疤疤了,你还记什么呢,打虎还要靠亲兄弟呢,你年龄小,以后要走的路还长着呢,不敢把这些都记住,你还是要多记别人的好。

实际上,几年前,我和你大到县城办事耽搁了一些时间,晚上没有回来的车了,正好在街道碰见你建军哥,人家二话没说,就回去开车把我和你大送了回来。

你们堂兄弟,不管是建军还是其他谁,都要以亲情为重,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了。毕竟咱们是一个大家族,血浓于水的感情。

以前你建军哥做得是有不对的地方,但现在年龄都大了,也都知道过去不对的地方了,所以咱们还是要向前看,不要老是翻过去的旧账。

你现在在单位上班,也应该要这样的,多记一些单位同事对你的好,少让一些你对单位同事的好。人活着,就是要处关系呢。

矛盾疙瘩易解不易结,不管怎么说,咱们这个大家族内部首先要团结起来,不要因为一些过去的事情,闹得大家谁都不理谁,让外人也看不起。

虽然你大壮哥当时让我很难堪,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而且我也是长辈,没有必要和他一直计较下去。

听了父亲和母亲的话,我感觉到自己思想真的太狭窄了,爱认死理,记死仇,在机关工作了二十来年,竟然没有父亲和母亲看得透。

于是开车拉上父母去了县医院。

推开病房门的那一刻,建军没有想到,我父母能来看他。他激动地想从床上下来迎接,我急忙上前一步扶住了他,让他坐到了床了。

叔、婶,没有想到你来咧,建军说着,眼泪竟然流了下来。可能是想到了以前的旧事。然后又提出了以前没有借钱给我父亲的那个事。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没有啥。父亲打住了他的话题,询问起了病情。

“王建军,让你家属快把欠下了三千块钱一缴,明天就可以办出院手续了。”这时,护士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了,没有眼色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知道了,一会就去缴。建军边说边用手挥着,意思让那个护士先走开。

可护士好像假装没有看到他的手势,又补了一句“这都好几天了,就三千块钱嘛。”

听到这话,父亲忙对我说“松松,你先去替你建军哥把钱垫上,医院本来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嘛,怎么光想着挣钱了”

我急忙拉着护士向外走,“走、走、走,我去缴钱,你给我说一下缴钱在什么地方。”

离开病房时,我听到建军又带着哭腔对父亲说着以前自己做得真不对,还是父亲大人有大谅等话。

从医院出来,父亲边走边说,我和你建军哥差不了几岁,年龄也都大了,你们这些在外工作的人,要经常的联系,回到家了,有时间了到各家都要走走,这样亲情才能不断,咱们这个家庭才会更加兴旺。

建军出院后,专门买了东西,一家人来看我父母,坐在宽敞凉快的砖窑洞里,他们又聊起了小时候许多有趣的事情。

我庆幸父亲母亲去看望建军哥,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不仅教育了建军,更是对我的一个教育,也让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因为借钱建窑洞,引起了叔侄之间的不愉快,父亲的大度让那段差点破裂的叔侄感情又重新修复如初,一笑泯恩怨!毕竟血浓于水!

如今我们还住在窑洞里,而窑洞里的故事也会永远流传下去,让我们后人永远记住那段血浓于水的情感。

朋友们,如果你来陕西,欢迎来我家做客,体验一下窑洞的感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除)

陕西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吗?

有。因为陕西除关中平原,汉江平原外,其它是秦巴山地,陕北黄土高原,尤其在陕北,仍有住窑洞的,富裕些的,就用石材固窑,一来坚固,便于居住长久,二来较老式窑洞宽畅通风,环境大为改善。穷一点儿的,有住老式土窑的,条件有待改善。应该说,都是当地人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个儿生活的环境。当然旧社会陕北人也有盖房建院的,有钱人盖的也很阔气。

过去渭河以北,台塬边的沟壑里,也有人住窑洞,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都告别了窑洞,住进公建或自建的楼板房。在有些半山区半平原地方,建起窑洞来发展农家乐旅游,也是一件好事情。

陕西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吗?

我要回答的是有!并且很多!窑洞绝对是比单元楼住着舒坦的一种建筑!另外,窑洞也绝对不是我们普通人认知中的"采光不良","空气不流通"、"潮湿"、"廉价"的形象。

我表弟媳妇是陕北米脂的,而我在陕北也有很多同学和朋友,所以对陕北比较了解。

不管是关中的地坑窑还是陕北的窑洞,都不存在我们认知中的那些问题。窑洞其实已经成了现在很多陕北有钱人的“奢侈品”。另外,要说的是,现在凿一孔窑,绝对要贵于你盖一间砖瓦房!来,上几张图,欢迎到陕北旅游的住住窑洞宾馆,体验体验。🌺🌺

陕西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吗?

从关中平原往北的地方,包括延安,榆林,也就是我们说的黄土高原,普遍以窑洞为主,关中以及秦岭以南的陕南,极少极少住窑洞(约有10%左右,其实山西、甘肃、内蒙也有,只是比较少见)。窑洞是传承4000多年的穴居方式的一种延续发展,因陕西黄土高原黄土层致密,而且干旱不长树,盖房子没有房梁,所以便在黄土上挖洞穴居,就是窑洞,有着天然地理优势,窑洞大约有崖窑、窑院和箍窑三类,但不论哪种窑,都是从黄土层的断面处横着往里挖,是一种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场所,那么,现在陕西的人还住窑洞吗?

陕北窑洞

陕西延安,榆林地区的城镇开始引窑进楼,县镇还有普遍的窑洞,游客可以去体验的窑洞住宿哪里有?

陕西大部分的窑洞存在于陕北延安和榆林,所以从上世纪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来遍布在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群已经绝大部分都搬入了市区的楼房,现在再去延安旅游,估计已经看不到市区旁边山上的孔窑了,只能去民宿体验,或者去红色景点去参观了。

但是在农村,比如说我去过的延安安塞、甘泉,榆林横山县、子洲县、清涧县等地的镇上普遍还能看到窑洞,绥德的无定河对岸的山上还有不多的窑洞。

如果要去旅游,那么榆林府谷碛塄乡、绥德县满堂川镇郭家沟村(《平凡的世界》在这里拍的)、榆林榆阳区青云镇郑家川村、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属于关中咸阳)等等,这些地方都有供游客体验住宿的窑洞民宿。

窑洞

开窑洞的步骤有哪些?有什么好处与不足?窑洞属于宅基地吗?

以前陕北农村相亲,要问男方家几孔窑,几孔就是几个房间,一般3孔窑是起步,最多有10孔窑的,还有窑洞大院(就是高原上挖出个四合院了),按前文所说,窑洞有崖窑、窑院和箍窑三类,最早的时候穷,都是土窑洞,现在多为石窑洞和砖窑洞,一般起窑大约分三步骤:

一、选地方,背北朝南(朝阳),靠山面谷(可以抵御寒风),靠水源近,然后开石头,用作拱顶和院墙;二、提前准备好钱和粮食,要请人来圈窑,每天要有肉有饭,和北方农村建房子是一个道理;三、窑洞修好后,要盘火炕,灶台,院墙,刷墙面,准备好木头做门窗,平院,拉一个石碾子,存粮食的仓库,养牲畜的地方等等,以前用纸糊窗户,现在是玻璃,然后贴上红纸,把家具拉进来,崭新的新家,几孔窑洞就好了,然后一定要请村里人来喝酒吃肉,和北方暖房一样,这里是暖窑。

一般来说,窑洞都有个院子,有院门,每孔窑的面积约17-20平方米左右,拱形的屋顶,拱形的窗户和长方形的门,进门靠墙是炕,炕上有柜子,炕下靠墙是桌子,每一间都朝阳,以备阳光进入,这样的窑洞在陕北酷寒的冬季时,炕是暖的屋子是热的,在炎热的夏天里,因为是在黄土地中,所以又非常凉爽,这是好处,那么不好处有什么呢?主要是有三,一是不通风,它只在一头有窗有门,风无法贯穿,不过好在这里干,不发霉,但空气不流通;二来是山体滑坡,经常造成事故;三是现在的窑洞年轻人都不住,都租给了外来打工的,或者是收垃圾的,由于租金便宜,且疏于管理,私搭乱建严重,环境不好。

窑洞生活

所以,现在陕北各地都在引导窑洞居民出窑到楼房里居住,有水有电有煤气,但这就牵涉到宅基地的问题,那么窑洞属不属于宅基地呢?

从各地情况来看,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是按挖的窑洞面积算,还是连院子都算上?窑洞算是一种极为特别的房产,窑洞是在地中挖出的,上面还能种地,也没占用耕地,就不涉及到宅基地,但如果说它不是宅基地,却又是有人居住的,这就非常特别。所以,现在陕西各地,基本上是按宅基地确权的,不分院落还是几孔窑,比如延安引导窑洞居民,就是按现在窑洞面积进行同样面积的产权调换,住进新楼房。

陕北窑洞

总的来说,陕西的窑洞大部分集中于陕北的延安和榆林,在榆林,延安的一些县镇上还有大面积的窑洞居民,而城市里已经是极少了,再过一些年,县镇上的窑洞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也将按几孔窑的实际面积置换为现化代的楼房,那么,窑洞这种陕西特有的传承四千多年的穴居方式将逐渐消失,失去居住属性,而成为独特的旅游景点,以及居住群落遗址供游人参观

毁我塑我 原创

陕西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吗?

我在外面工作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陕西的接着就问那你家住窑洞了,我说不是所有陕西人都住着窑洞。

陕西分三大区域,陕北、陕南、关中,住窑洞的主要是在陕北,关中渭北地区也有住窑洞的像白水县、澄城县,过去都住着土窑洞。

陕北黄土高坡的窑洞,用土和石料砌成,起到冬暖夏凉作用。靠天然独厚的黄土地养育了几代人的情怀。吃水不忘挖井人,从小生活过的地方,对乡情无比浓厚。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现在土窑洞都改为砖窑洞了。

在渭北地区你在外面看不出是不是窑洞,走进去才知道房间是窑洞的,我之前听过有人说你给我一套房我都不会换的,因为窑洞是冬暖夏凉,住着特别舒服没有住过的人是不会体验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