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中考卷古诗阅读《月下演东坡语》该如何更好地解答呢?

今年,浙江绍兴卷的古诗阅读考了汪琬的《月下演东坡语(其一)》。

古诗内容,如下:

月下演东坡语(其一)

[清]汪琬

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问题:13. 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6分)

命题人所给的注释有两个,如下:

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穆老师将古诗中重要的字词解释罗列如下,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1、演:发挥。

2、汪琬,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

值得注意的是,网上大都为错误作者,写的是“汪现”,请同学们注意。

3、新:焕然一新。

4、天真:指不受拘束的真性情。

5、但是:只要是。但,只(要)。

6、闲人:有空闲时间欣赏山水风光的人。闲:清静、悠闲。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答题呢?穆老师为大家分析如下:

第一步:审题干,找出关键词。

关键词:秋、新意频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看到“秋”,一般都会想到“悲秋、萧瑟、肃杀”等词语。

我们看到“新意”,就会想到“旧意”、“本意”等。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和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皆为写秋之“旧意”,即“悲秋”。

本诗一改“悲秋”之常态,为“乐秋”或“喜秋”。根据古诗第一句便知晓。

第二步:知晓本题的考点

“新意”,即新的意义、见解、想法等。

根据提干中的“新意”二字,再根据新意之内容(乐秋),可知本题的考点是“情感态度”,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分析综合和理解能力

第三步:知晓考点对应的知识点

古诗词中,情感态度大概就8个,即喜、怒、哀、乐、闲、愁、思、恨。

至于如何抓古诗的情感态度,步骤如下:

第四步:结合诗句分析(考虑命题人所给的注释)

①究竟是什么样的新意呢?要先表述出来。

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的情趣盎然,颇有新意。

②结合第一句去分析,注重对关键字“新”的理解。

首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一番情状。

③结合第二句去分析,注重对“天真”的理解。(天真:指不受拘束的真性情。)

“拖筇放脚任天真”表现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洒脱的个性。

④三四两句为一个整体,故放在一起去分析。注重对关键词“无常主”、“闲人”、“主人”的理解。还要考虑命题人所给的注释①,即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

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江山风月并无“常主”,只要保持内心的闲适。不为世俗事所累,改“闲愁”为“闲乐”, 就能悠然拥有风月江山,成为江山的主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参考答案】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的情趣盎然,颇有新意。首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一番情状。“拖筇放脚任天真”表现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洒脱的个性。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江山风月并无“常主”,只要保持内心的闲适。不为世俗事所累,改“闲愁”为“闲乐”, 就能悠然拥有风月江山,成为江山的主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试题解析就到这里,你们明白了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