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师范生两免一补、分配入编入岗。那会引起填报师大的井喷吗?

由于目前教师岗位人员还是紧缺,国家需要吸收大量的优秀人才到教师队伍里来,扩大重点领域的招聘。2月28日教育部发布:公费师范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公费师范生全部入编入岗。教师职业又回到了“铁饭碗”,迎来新的春天。 而不久就会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季,那今年高考生会出现填报师范类大学的井喷现象吗?我是阿彩老师,欢迎关注并参与讨论我的提问。谢谢!

近来,国家对教育行业是越来越重视了,国家出台的各项教育优惠政策,必然会使教育行业越来越“吃香”……

2月28日上午10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扩大重点领域的招聘,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现在非常急需的是高中和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

老穆希望今年优秀的高考生,都能考虑一下师范专业……

前段时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0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保证2020届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安排到中小学校任教。

《通知》明确,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优先利用空编接收等办法,保障符合就业条件的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严禁“有编不补”。

说句实话,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教师“铁饭碗”的影子了,这是对教育行业的一次奖励!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行业不兴旺,国家何以得到长久发展呢?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老穆就一些名词,给大家做一个解释。

【1】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

由中央财政负责安排该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补贴,但学生四年毕业以后必须到指定的中小学任教。

【2】两免一补

两免:免缴学费、免缴住宿费

一补:补助生活费

目前,拥有公费师范生资格的教育部部署高校全国有六所,分别是: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另外,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闽南师范大学也招收免费师范生……

老穆认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政策,必能激发大家报考师范学校的热情……

老穆也希望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加入到教师这个行业中来!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公费师范生两免一补、分配入编入岗。那会引起填报师大的井喷吗?

我是四川的老师,教龄30年,女儿2015年考上陕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2019年毕业应聘到成都某初中,她们学校有10多个代课教师都是非公费师范生,而所有的公费师范生全部解决了编制问题,四川省历年都是全部解决了公费师范生的编制问题。

一直以来,公费师范生都实行“两免一补”。

在2018年8月以前,公费师范生名字叫“免费师范生”,无论原来的“免费师范生”还是现在的“公费师范生”,国家一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两免”:免学费、免住校费;“一补”:补助生活费600元/月,一年补助10个月。

各省市对毕业的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一直都是保障了有编有岗。

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就发布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和2012年印发的《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见》。规定了“免费师范生”本科毕业以后必须有编有岗,同时规定“免费师范生”必须在公办中小学“服役”满10年。违约则必须付国家“两免一补”的 1.5倍的违约金。

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将“免费师范生”更名为“公费师范生”;将公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后的“服役”期限降低到6年;各省市必须确保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

为确保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就业有编有岗,2019年教育部又转发了2018年的《办法》,据我女儿说,她们班上不同省市的同学都找到了工作,都在县级以上中小学教书,都是公办教书。

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保证2020届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安排到中小学校任教。2020年的《通知》只是再次重申。

填报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志愿的不会井喷。

原因一: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必须到中小学工作,且不能考全日制研究生。

原因二: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原则上必须回本省公办中小学就业。

原因三:省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本科毕业以后一般定向到偏远市县。

结语:

公费师范生“两免一补”、“包分配”都是老办法了,不过公费师范生本来就是热门,近几年录取分数线(考生全省位次) 持续升高,不过填报师范大学井喷还不至于。

公费师范生两免一补、分配入编入岗。那会引起填报师大的井喷吗?

我是小学老师,看到这个话题,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在注册教师个人信息的时候,其中一项就是“你是否是公费师范生”。我有许多的老同事们,对于此了解不够,她们觉得她们是“公费师范生”,她们说她们当年上师范的时候,也是国家免费的。下面我先给大家讲讲什么是“公费免费生”。

公费师范生的前世今生

公费师范生的前身叫免费师范生,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那时的师范生叫做免费师范生。

2013年秋季开始,新增了江西师范大学推行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但是只招江西考生。

2015年,福建省政府在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等院校推行免费师范生教育,也只招收福建省生源且只招男生。注意此时毕业生履约服务的周期是10年。

2018年把“免费师范生”改名为“公费师范生”,履约期限下调为6年。

教育部的对于师范生的新政策,能否引起填报的井喷的现象?

2月28日,教育部发布公费生实行了“两免一补“,落实公费生全部入编入岗的优惠政策。是否出现井喷现象。我的回答是可能吸引力会比以前大点,但是不会出现井喷那么热闹的场面。

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因为免费和补助,外加农转非条件,的确吸引了优秀的人才。

在八九十年代,那时的师范生,也是学费全免,每月还给学生发放补助,用于生活费,主要是考上了还户口农转非,出来也包分配工作。这些优惠政策,在那时的确吸引了农村里的优秀孩子们。我学校里的中师生们的素质,比现在大学毕业的综合素质一点都不差。

现在靠两免一补和给编制是否有吸引力?

公费生招生的几乎是全国最好的师范大学了,能考上这样的大学的,一定是有实力的,学习特别优秀的孩子。他们毕业后,就算国家不给编制,以他们的 能力,如果连考取一个学校的编制都不行,那么他的大学也白上了。所以编制对于他们根本就不具有什么诱惑力。并且还要去偏僻的农村学校任教6年,工资待遇极低,反而会制约他们选择师范大学的积极性。

挡住优秀人才报考师范的就是工资待遇问题,没有其他

我们不要把自己说得那么伟大,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谁不想多赚钱,叫自己的日子过得舒服些。你看看优秀的人,考学时都报考的什么院校,就知道什么行业赚钱多。

去年深圳某高中的招聘老师的通告,令大家议论纷纷,清华北大等各名校的高材生去当中学老师,是因为情怀吗?如果是情怀的话,北师大可是师范类最好的学校,还有公费指标,当初为啥不选这样的学校。

所以想叫优秀的人才,报考师范,只有一个政策就可以,那就是切实的提高老师们的地位及工资待遇。有人说现在的老师们都是三流大学的人才在当老师,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举个公司招聘人才的例子:你花了2000元,你就只能雇到专科或者三本这样的员工,你花了5000元,你雇到的员工可能就会是个一本毕业的,如果你的工资提到了10000元,那么优秀的人才就会聚拢,你可能雇到一个名校毕业的来加盟。这道理同样适用教育。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可能会加强一点吸引力,但是如果想井喷,必须提高教师整体的待遇。那才是最吸引人的政策。

大家觉得我说得对吗?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公费师范生两免一补、分配入编入岗。那会引起填报师大的井喷吗?

可以肯定地讲,公费师范生两免一补和分配入编入岗,不会出现井喷现象!但可能会较以往教师数量不足会有所改观。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以下这些原因。

第一,培养公费师范生的院校数量有限,不足以解决目前教师短缺的现状。

1、公费师范生师的院校主要有教育部直属六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

2、省部共建公费师范高校有三所:分别是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新增)、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新增)、首都师范大学。

仅凭几所公费师范生院校不足以解决目前全国中小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缺口。

第二,如果不清理占编和不合理编制问题,就会出现有人等编的现象。

在全国中小学校里,关于教师编制问题很奇葩,城市学校有编但是仍然缺乏教师,于是便不得不请代课老师;而乡村学校有编也缺少教师,是因为有很多教师不愿意在农村任教。对于城市学校有编而教师数量不足,主要症结就在于大量教师占编而不教学,从事行政和教研工作。如果想让公费师范生得到合理使用,必须要清理占编和不合理编制问题,才能解决目前人等编的棘手问题。

第三,增加免费公费师范院校数量,可借鉴军事院校分配的模式,确保不浪费名额。

从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现状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师范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真正分配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并有编保障。否则,像以往那样培养师范生的学校不少,但是毕业后真正能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却比例较小。解决这个问题,可借鉴军事院校的培养模式,即编随人走,只要从军校毕业就直接带着编制进入部队,一直干到转业或退休,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不浪费人才的问题。

结束语:通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了,尽管好的政策,但是还需要系统考虑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清理旧疾,恐怕仍然不能让教师职业成为热门职业。

公费师范生两免一补、分配入编入岗。那会引起填报师大的井喷吗?

我是一名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师,我从辅导过的学生实际情况给你回答,不会井喷。每年我会接触很多的高考学生,从他们的角度看会真实很多。

公费师范生分为国家免费生和省级定向生两类。国家定向的六所院校,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这六所学校原来是国家重点的985或211院校,在各地招生时本身分数较高,能考上的自然就比较少。省级定向师范生是由各县根据情况上报各地教育厅,由厅里批准后,各地财政出钱供养。不管哪一种学生,在上学前必须签订服务协议,原则上生源从那里来回那里去,到定向地基础学校服务六年以上,中间不可考研或脱离岗位。否则就是违约需接受相应惩罚,就是扣留人事档案和赔钱。

刚高考完的大多数学生对社会认识的比较肤浅,当他的分数够到公费师范生的时候,他们大多数人考虑的不是我将来可以更好的服务社会,更多人考虑的是个人发展前景,更多的人愿意学习政法,金融,计算机软件,机械,电子,建筑,医学等专业。学生考虑的是我将来要考研,要到大城市工作,年薪将来要拿到百万级别的,这样就造成这种本身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了。

再一个就是这种定向和服务原则,使得很多有意愿从教的学生也不报考这种公费的生,他们更多的是想去大城市的发达地区从教,体面工资高有假期是他们奋斗的方向。而基层教育的辛劳程度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的。

另外题一点,学生报考时不愿意报考这种有编制免费的定向生,反而在毕业后大多数的毕业生在真正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就业的难度后,他们反而愿意去参加招教考试甚至特教,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这可能就是现实社会!

公费师范生两免一补、分配入编入岗。那会引起填报师大的井喷吗?

公费师范生两免一补、分配入编入岗。那会引起填报师大的井喷吗?

所谓“两免一补”,是指公费师范生所享受的免缴学费、免住宿费和补助生活费等的特殊优惠政策;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和国家签订协议合同,四年毕业以后必须到指定的中小学任教满6年及以上,否则视为违约,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

在我国,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也不是一般普通高校,它们是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即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学生如果想成为公费师范生,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达到部属师大在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②符合《教育部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热爱教育事业,毕业后必须愿意长期从教;③身体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 公费师范生入学前要签订三方协议,三方分别为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为乙方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公费师范生在待遇上,和普通师范生相比,享有哪些特殊的国家政策优惠呢?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由中央财政负责安排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补贴;补助一般为在校期间每月600元。即每年发十个月。(2)在相关省级政府统筹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公费师范生的教师岗位,公费师范生四年毕业以后必须到中小学任教,到中小学任教的每一位公费师范生都有编有岗;(3)公费师范生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可以在学校之间进行流动,有到教育管理岗位工作的机会;(4)为公费师范生继续深造提供好的条件保障,公费师范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学校可以录取他们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在职学习专业课程。

自从2018年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一经推出,就已经备受推崇,填报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优质学生呈现“井喷”式爆发,竞争相当激烈!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觉得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具体原因:首先、6所师范大学原本都是国家曾经红极一时的“211工程”重点大学,现在都是“双一流”;尤其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还是985工程大学,就是目前也是“双一流”中的世界一流建设大学里面36所A级高校之二。其次、国家的“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对于那些家庭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考生吸引力特别很大;再者、毕业后就有教师资格证、有事业单位编制、有稳定提高的工资待遇,特别是可以享受两个带薪超长寒暑假,这对于很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高考学子来说,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公费师范生享受两免一补、分配入编入岗”等优惠政策,近两年来,已经是引起了诸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高考学子的特殊青睐,尤其是对于来自于经济条件欠佳的普通家庭孩子,读公费师范生简直就是太划算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