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三部门发重磅文件!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怎么看?
专利、专利,首先强调“专”,然后才有“利”。
倘若只看到“利”,而忽略了“专”,或者不够“专”,那就失去了“专利”的意义和目的。
专利申请本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可近年来,却成了某些大学获得荣誉的武器,他们往往只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正因为如此,近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希望解决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突出问题……
高校要以优化专利质量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可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或团队予以奖励。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高校专利实力一百强榜单(部分)
华南理工大学排第2名,电子科技大学排12名。
但在“国内高校科学与技术贡献100强榜单”中,华南理工大学却下滑至第19名,电子科技大学下滑至第25名。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
说句实话,在各高校全力冲刺双一流大学的路上,不免有些高校为了所谓的荣誉而只注重专利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老穆希望通过此政策,能扭转这样的局面!
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重磅文件!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怎么看?
专利,专利,专利,提到专利,相信这个高校老师,研究生,科研工作者都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少专利,为啥呢?
因为专利很有用处,比如这个研究生可以申请奖学金,本科生可以加分保研,高校老师呢,可以奖励,职称晋升都少不论,不少高校都是一个专利一万块钱。
以前不少高中生申请专利,可以参加自主招生。高考能降几十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当天公布的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中国的申请数达138万项,占整体的4成多,连续7年位列首位。商标权、设计权的申请数量中国也居首位。
不过,中国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都是垃圾专利,都是为了骗取奖励,骗取自主招生资格,骗取保研资格等等。
目前这一点,国家已经意识到了。
2019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工作的通知,明文说:不得以论文、专利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依据。显然不少垃圾专利,在中小学阶段就是为了骗自主招生资格。
今年,教育部继续对垃圾专利亮剑: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出了《关于提升高等院校专利质量促进转行应用的若干意见》
明文提到: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大幅减少并祝福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
我对这个政策表示支持,不少专利实在是太垃圾了,而学校为了专利数量,也是给学校,研究生们摊派,你要是博士没有一项专利,就不让毕业。副教授没几项专利就不能申请晋升教授。
而不少重点大学推免生,专利都可以加分,因此滋生了买卖一条龙服务。
总之,我支持,垃圾专利,就该亮剑。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重磅文件!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怎么看?
为教育部等三部委发文: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在我看来这是大势所趋,是对高校专利申请乱象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必然。
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专利申请的大国,高校学术专利排名增长迅速,但量并不能反映质。1、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中国的申请数达138万项,占整体的4成多,连续7年位列首位。商标权、设计权的申请数量中国也居首位。
2、2018年中国的学术专利排名首次有4所大学进入前十,分别是中国的深圳大学(3)、华南理工大学(4),领先于哈佛大学。清华大学(7)中国矿业大学(10)分别排第七位、第十位。
从上述两组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专利申请的大国,但是这里存在一个仅追求量而忽视质的问题。对于专利来讲,如果最终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专利便没有价值。
高校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和奖励,就是要将创新与科研回归本质,去除功利化思想观念。1、高校对教师职称晋升一度与专利挂钩,拥有专利越多者优先考虑,并且每一获得一项专利至少要奖励10000元,如此一来,当然会让很多高校教师特别热衷于搞专利研究与申请,因为利字当头,结果大家都纷纷这么做时,实际上就把专利当成了功利化的工具资本。
2、专利已经渗透进高校自主招生,有些家长非常清楚自主招生的猫腻,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搞到专利,以孩子的名义去申请。当然这里确实不乏有学生真是自己搞创研,靠自己的真本事获得了一项或多项专利,但是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家长背后操作而得。
3、本科生靠获得专利来保研,研究生靠获得专利获得奖学金。当专利了成了一条学业的便捷通道时,当然会有很多人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去获得专利。因此,从这些所谓的利益面前,高校专利申请实际上早已经不是“纯净水”。
结束语:科研创新应该是干干净净的,绝不能功利化,很多人早已有共识。现在教育部等三部委下狠心停止对高校专利申请的资助和奖励,实际上正是为了让专利不再成为饱受非议的玩物,而真正回归到朴素的现实中来。因此,当文件出台后,绝大多数人都欢呼,唯有少数人哀叹再也没有从前的捷径可走了。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重磅文件!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怎么看?
真经在高校工作,也曾与地方专利局的工作人员有过深入交流,对专利的情况比较了解。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发文,要求高校取消的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真经对此举双手赞成。
早在2018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就已经超过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这四大经济体的总和,目前已经达到了美国的9倍。虽然说,科技专利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但中国的这一数据,已经完全失真,中国的民用科技,比上面任何一个经济体都要差一大截。
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专利的转化率太低。2019年,作为专利第一大国的中国,专利转化率只有2%。有官媒曾发文《把论文写在产品上》,就指出,中国绝大多数专利,都是为了专利而专利,没有任何实际经济价值,即“灌水专利”。而绝大多数灌水专利,都来自于高校。
真经对此深有体会。7、8年前,我们学校的发明专利非常少,只要企业不提要求,老师自己是不会去写的。为了增加专利申请数这一指标,科技处还制定了专利的奖励办法。但这也起不了什么作用,那点钱大家看不上。
直到2012年末,学校开始修订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在科技处的要求下,我们在职称条件中加入了专利的要求。而且,当时学校规定两个专利可以顶一个省级科技奖。大家都知道,专利的难度哪里比得上省级奖呢,但当时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一方面是稍微降低一点参评门槛,另一方面就是鼓励大家写专利。
职称果然才是高校的第一指挥棒。政策出台后,老师们开始疯狂地报专利,甚至连教外语的老师也申报专利。那几年,学校的专利数以每年50%的增长率在增加,没用到5年,就做到了全省第二,全国30几名,写进了科技处的功劳簿上。
然而,这些专利里面,90%以上是没有转化的,其中大部分根本没有转化的价值,能在自己实验室里用用就不错了。确实也还有一些有价值的专利,甚至获得过全国优秀专利奖的专利,也因为老师们时间不够,并没有与企业成功对接。所以,实际上,绝大多数专利证书都成为了废纸一张,或束之高阁,在评完职称后连自己都找不到了。
从前年开始,学校再次修订了职称条件,取消了专利的要求,这几年,专利数出现了骤降。但意外的是,一些有价值的专利反倒不断涌现出来了,学校近年来参加国家重大项目,获国家重大科技奖励的次数也多了。科研的质量明显上去了。
相信真经学校的经历同样也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真实写照,只不过有的学校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有的学校目前还在坑里。从对专利态度的转变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高校并不是专利的主战场,专利也不是高校的主要指标,淡化专利数量,提高专利转化率,真正加强产学研融合才是王道。
另外,站在高校人事管理者的角度,真经也总结出一个道理:对高校教师来说,科研工作本来就是一种奖励,喜欢做的人自然会去做,根本不需要其他奖励和引导。加上其他奖励,只会让大量并不热爱科研的人进来滥竽充数,制造大量文字垃圾,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未来,高校更多的奖励应该在教学上,而不是科研。
你们觉得是这样的吗?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重磅文件!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怎么看?
打击“垃圾”专利,提升专利质量及成果转化
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近日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该文件的核心内容如下:
以专利为突破口,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明确要求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予以奖励。为什么出台这样的文件,就是因为过去高校教师申请专利就会有奖励,并且至少能获得万元奖励。这引发了大量人员的钻营,申请许多“垃圾”专利,堆积在那里供外人观看,而很难转化到实际之中。
申请专利之自我感悟谈到专利,我也谈一谈自己帮助公司申请专利的一些感受。
大概17年8月左右,申请一个书法格子的专利,本意是帮助书法练习者在练字提升练习效果。请代理专利申请的公司协助申请。
官方收费500元,代理费1075元,合计1575元。如果是在高校申请专利还将获得10000元奖励,那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在公司就得公司自己掏腰包买单。细算一下差价,这利润率达到500%以上,所谓利益动人心,自然会有人借专利申请的名头来谋取更大的利益。
结束语教育部等三个部门重磅出击,封锁“垃圾”专利的钻营之路,让真正有科研能力的老师积极投入到科研之中,产出更多实用的科研成果。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重磅文件!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怎么看?
教育部终于发声停止高校对申请专利进行资助奖励了。以前一个项目散装申请几次专利,一个专利学校奖励上万,分几批赚钱的乱象终于要得到遏制了。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人趋之若鹜。高校也是一样。我朋友的老公是某大学的教授,他说高校现在都是这样的。一个专利奖励平均大概10000左右,然后一个技术研发出来,不是说就注册一个专利,而是这个技术对A有什么作用,算一个专利;这个技术对B有什么又算一个专利。
也就是说专利都是散装的,一个技术分到个4万块钱都很正常,他们学校最高有拿到七八万的。就算扣掉专利申请费,利润也很可观。而他们学校学术核查还算蛮严格的。
高校对申请专利资助奖励,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多搞科研,多出成果。经是好经,但被念歪了。我们在申请专利这块已经变成臃肿不堪,尾大不掉了。
根据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6日发布《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知识产权数量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说来你们可能不信,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占世界专利申请数量的一半。
相比之下,北美占世界总量的19%,而欧洲占10%。
我们如此庞大的专利数量,却并没有转化成成正比的技术成果,说明这个专利水分很多。这也不难理解,大家都是冲着专利资助去的,可能做得时候都没想过这个专利能应用到什么上面,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专利研发的目的一旦偏了,结果自然就不尽如人意。欧美的大学也好,企业也好,就绝对没有这种为了注册专利而去做研发的本末倒置的现象。他们是靠将专利应用到产品上,再从产品的利润上来赚钱的。
这就决定了,只有一个东西研发出来能挣钱,欧美的大学、企业才会去研发。或者这个东西暂时不能应用到产品上,但前景很好,他们也会花力气去研发。
现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完全冲着钱去,而且是只要申请专利就有钱拿,申请专利的门槛还极低。低到一些父母,都开始给孩子申请专利,用来当高考的时候争取自主招生的筹码了。
申请专利的门槛低,还可以挂几个名字,这导致了一些家长就有了操作空间,甚至可以花钱买专利给孩子申请大学。
专利和论文,都是高校科研团队追求的方向。但除了名和利,搞科研的人还要有德。不然就会出现紧急关头,别的不顾,先发表一篇论文或者先申请一个专利再说的情况了。
现在教育部叫停专利,减少了前端利益驱动,大家就不会一股脑儿去研究一些没有应用意义跟经济价值的东西。而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将专利转化为产品,产生经济利益上头。
这么做应该能遏制学术造假,制止高校科研学术的学术不正之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