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现在的乡镇中学,跟以前的乡镇中学,真的是没法比了,不免让人感到痛心。
有钱的家长,在城里买了学区房,将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了。
没钱但有教育理念的家长,也将孩子送到城里的私立学校上学了。
乡镇中学的生源本就一般,再去掉一些优秀的孩子,生源质量也就越来越差了。
对于老师而言,当你面对一些不愿意学习的孩子时,你的内心往往是崩溃的,往往是有心无力。
老穆曾带过一个差班,班级大部分学生是不爱学习的,任凭老穆如何管教,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实在没办法,老穆就琢磨出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没想到效果还不错,现与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看,或许有所感触。
一、让你的课堂,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有的老师上课,往往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学生本就讨厌学习,倘若你还这样,学生岂不是更不想听课了?
老穆每一节课堂,总要有一段吸引学生的环节,这也是同学们所关注的点。
有时,老穆会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们来段相声的贯口,比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有时,老穆会结合诗句内容,给学生们讲段陆游与唐琬凄美的爱情故事。
有时,老穆会结合小说内容,给学生们讲述老穆生活中的奇闻轶事。
总之,每天都不一样,让学生们对课堂有一种期待,有新鲜感。二、授课速度要放缓一些,保证学生能听得懂!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倘若教学速度还是按常规来的话,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当然,放缓也是相对的,不能落后太多,否则,到了期中、期末考时,会跟不上其它学校的节奏。
三、学会抓大放小,详略得当地讲授内容。有些内容,有些拓展,可讲可不讲,那就不要讲。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解决基础问题上。
如果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还想面面俱到的话,不仅不切实际,效果还不好。
四、老师的心态要好,不可急躁,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慢慢来。如果老师看见学生不学习,就焦躁不安,就打骂学生,我想,这样是难以出效果的。
老师的心态一定要好,每天面带笑容。
五、学会鼓励和表扬学生,学会拿学生的昨天跟今天比较。老师千万不要拿这个学生跟那个学生比,这样容易伤学生自尊心。
老师可以拿学生的昨天跟今天做比较,以此来表扬学生的进步点,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六、学会凝聚学生的心,让学生充满集体荣誉感。老穆经常会跟学生这样讲:“人家都说咱们班的语文最差,但老穆不相信,你们相信吗?你们愿意接受吗?”
起初阶段,学生们是没有信心的,当成绩上来后,学生们的信心就自然而然地上来了。
七、要学会让成绩好的学生带领成绩差的学生进步,而不是让差生同化好学生。一个班60人,成绩好的有4人(甲、乙、丙、丁),我们不妨将剩下的56人分成4份,甲、乙、丙、丁各负责14人。
每次考试看谁带领的14人成绩高,成绩高的组,每人奖励一个小礼品,老穆自己出钱。(钱很少的)
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组员之间也会互相督促,互相鞭策,这在以前,是从来未有过的。
【结束语】老穆认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埋怨手中的“牌”不好。只要你善于思考,重新调换“牌”的顺序,一个新的打法就会出现,说不定你还能出奇制胜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曾面对同样的问题,下面仅就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问题存在原因。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我曾专门调查、分析过农村学困生过多的原因。
1.遗传因素。大家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你周围的亲朋好友家的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县城的有多少?回到乡镇的有多少?回到村里的又有多少?
这是我对一所农村小学开展的关于家长学历的调查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村学生的父母是初中以下学历,他们当年在学校就读时,也大多是学困生。从遗传角度说,这些孩子存在智力上的先天不足。
2.社会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村的年轻一代涌入城市,他们如果发展的好,就会把孩子带入县城,农村学校相应失去了一些优质生源;如果他们发展的不好,孩子就会留在农村,成为单亲或留守儿童。
这是我对一所农村小学开展的关于家庭情况的调查表。
从数据可以看出,该小学单亲及留守儿童超过了50%。这一部分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农村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持续下降。
问题解决方案。都说老师是个良心活,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不到毕业那一刻我们都不会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所以,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一种以上优势智能。他们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只是因为他们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不是优势智能而已。民国时期出现过许多大师,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是谁能想到,他们在数学方面比现在的学困生都不如?所以,我们要相信,班级的目前的学困生,将来也许就是某一领域的杰出人才。
2.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与小学老师沟通、与同学交流,结合多方面的反馈,了解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根据孩子的天赋来开展“扬长教育”,通过班级分工、社团活动等发展孩子的长处,让其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心,从而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也就是“哪壶先开提哪壶”。
4.开展合作学习。一人行速,众人行远。在班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团队的成长。小组内“互查互助”,同时辅以“郎氏加分法”,即加分政策向后进生倾斜,极大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劲头。
5.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遵循学生的记忆规律,精心安排每一个环节,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
6.巧用提分方法。
(1)提高一分法。针对孩子的试卷,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不该错的?如果做对了会的多少分?总结经验,下次测验和孩子约定,提高一分给予何种奖励。
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教师要对孩子小小的进步进行奖励。
(2)提高一名法。让孩子自己找一名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研究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努力提高一个名次。
(3)保证正确率法。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都不爱完成作业,即使做了也是一塌糊涂。教师要做到作业分层,只给他们留基本题。同时,总结孩子一周的作业,和孩子一起分析自己的平均做对的题数。比如,孩子一周的作业10道题平均正确的是5道题,那么,教师就以5道题为标准,下一周孩子的作业每天就做5道题,如果全做对了,教师就要按一开始的约定给予奖励。
以上的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的方法,孩子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自然会越来越好。
总结:哪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学习好、受尊重、会交流……他们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温柔以待。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如果我们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又不讲究方法,这就好比是逼鸭子上树,逼小鸡游泳,孩子会更加厌学,更难转化。“好孩子成长在线”,您的家庭教育公益指导教师。欢迎【关注】
(图片均来自网络)
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这套数字让人惊愕!作为从事教育一线30多年的一名教师,我的建议是家长们通过学校,让教育部门多提供教师外派学习机会,尽可能多的派当地当班教师去大城市调研考察,听课学习,把新的有趣的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去,普及推广。然后再把上课课堂听课率仍然太低不合格教师安排到行政或者后勤部门做事,别再耽搁孩子,因为下一代的教育最最耽搁不起,他们是要托起未来希望的衔接人和接班人,社会和时代不容人才断代。其次,再另行考虑要不要一小部分学生留级。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
这要是在过去,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年级一百多人,认真学习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后来考上学的也是几个人。其他大多数人也都是拿了一张初中或者高中毕业证回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了。
但是后来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了,即使有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学校、老师和家长都会逼着他、压着他学习的。所以在学校里虽然有混日子的学生,但是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
因此说,一个班级六七十个学生,只有三四个人在学习,95%的人在混,我认为是不切合实际的。
当然,事情也有例外。有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你恰巧遇到了一个太烂的班级,大多数学生不思学习,但是学习的学生也绝对少不到只有三四个人。这样的烂班级我也见到过。
遇到这样的班级怎么办?
我见到过接手烂班的班主任,强势管理,“惩戒”为主,但是太累人,而且效果也不佳。看着人家班级的班主任优哉游哉,自己却整天和学生较劲、苦斗,其情其境着实叫人透心凉。
不过即使有这样的班级,学校也不会坐视不管的,实在管不住的话,就用掺沙子的办法,把这个班级分化瓦解,分流到其他班级。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欢迎评论,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关键是不准留级,小学一年级就没有学好,升入二年级了,二年级更差又升入三年级了,最终来到了九年级,已经是啥都不会了,每天的任务就是打扫校园卫生,清垃圾,当个学生会检查一下各班的卫生纪律啥的,一进入教室不是睡觉就是说话大闹,除了班主任说话管用其它任何老师都管不住,这是农村中学现状,我现在农村中学九年级数学,上课哪个难受啊,明明学生最反感的就是数学,学校一个班排了九节课,三个午读课,四个晚自习,实际上我作为一个老师现在的作用就是看着孩子不要大闹,讲课也就几个听的,现在已经麻木了,无力回天啊,我相信就是来个国家级名师也教不会这群魔兽,你们没有体会不知道,我觉得这不是个案,全国各地农村中学都有这个情况,再过十几年,这些孩子长大后,不是新的文盲吗,不可想象,也不知道国家那些肉食者知道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看到这个问题,剑客老师不由想起了自身的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农村中学读初中,一个乡中,三个年级,每级三个班,每班人数确实有六七十人,把个破破烂烂的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
当时,班上想读书的人还是很多的。因为,考上中专中师就意味着捧上了公家的铁饭碗!那时候允许留级,班上的留级生很多,初三复读的人更多,有的复读了好几年,我们班最大的已经是二十开外,像我这样七岁上学,一级不留的在班上年纪最小,只有十四岁。
90年初,我从普高考上师专。三年后,拿着报到证又回到了母校,在乡中当了一名农村孩子王。
当时,财政还是包干的。教师工资由乡政府开,经常三四个月发不出来。
那时候考中专已经没用了,大学毕业都不分配工作。农村学生兴起了辍学打工潮。未成年学生时不时的就有人忽然不来上学了。控辍保学任务很重,老师们经常上门挨家挨户劝说,有时候还要拿工资为学生担保学费,否则,他们就不念了。
在乡中一干就是8年,认真学习的学生一个班怎么看也有一小半。毕竟他们的家长在外打工时也长了见识,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想让孩子考高中上大学。
但那时候又来个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撤并了一批农村中小学。我所在的学校就此成为了历史。
当然,一同进行的还有撤乡并镇。
到了城乡结合部的镇中学,我又干了6年。这里学生家长有的在农村里,有的在镇上。农民、工人、商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闲汉,啥样人都有!
一个年级6个班,每班50余人,认真读书的也有一半人。主要看家长意识而不是身份职业。
后来,我调到县城,才发现学生认真学习的超过八成,远比乡镇学校多。
说来说去,主要还是看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
当然,越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越会想方设法把孩子从农村学校转到城里去。
而在农村学校教得好的老师也相继离开了,去了城里。
所以,这些年,农村教学硬件好了,认真学生的孩子却少了,可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