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氢气球游乐项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老穆认为,是有办法自救的,但能够成功自救的案例,少之又少,大部分是难以自救的。

10月1日,烟台某景区,一对母子乘坐一氢气球,绳子突然断裂,氢气球继续往上飞去。

气球在上升时,发生破裂,氢气球上的一对母子从空中坠到地面后死亡。

事发后,烟台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组织人员赶到现场,并在现场控制了五名涉事人员。初步确认氢气球项目违法,公安机关定性为刑事案件。

目前,景区已暂停游乐场的所有项目,对已经购票的游客进行退票处理。

我们再来列举一则成功案例,如下:

吉林省一名男子,在七夕节搭着氢气球飞到树上打松果,这本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谁能料到,突然刮来一阵强风,负责拉绳子的助手不小心手滑,他连人带气球被吹到了高空中。

说句实话,要是老穆,肯定是吓死了……

这名男子心想,自己的生命要结束了,就拿出手机,录下了遗言。

录完遗言后,男子想到家人,又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灵机一动,拿起箩筐上的铁片,在氢气球上割了几条缝,氢气球果真开始下降了,这名男子最终也顺利脱险了。

如此看来,氢气球失控,还是有办法自救的,但难度极大。

说句实话,对于氢气球这样的危险项目,没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还是不要去体验,危险性较大。

同时,有关部门,必须定期检查游乐场的设施,排查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大型节假日之前,更好做好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

老穆也要提醒那些商家,千万不要为了赚钱而采用违规、不合格的娱乐设施,置顾客安危于不顾。

做生意,要讲究良心!

【结束语】老穆认为,最好的自救办法,就是不要去体验这样的危险项目,尤其不要带孩子去体验,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坐氢气球游乐项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

事件回顾

烟台某景区一位31岁妈妈带3岁儿子一起去体验氢气球的乐趣。但是升空后固定绳居然断了,导致氢气球自由升空,越升越高。最后氢气球在空中爆裂,这对母子也从空中坠落死亡。据现场目击者介绍,这个孩子是不敢坐的,一直在拒绝。

但是做妈妈的我们都能理解,看到其他家长带孩子都坐了,自己的孩子没体验过怕吃亏,所以带自己儿子也体验了一次。没想到的是,高高兴兴的国庆假期,却产生了这样的悲剧,试想这个母亲和孩子在得不到救助的时候,会有多么的无助,只愿逝者安息!

我是一名飞行员,也是一名运动类跳伞员,所以我非常了解这些高空项目,是飞行员的未必敢跳伞,敢跳伞的未必敢玩低空翼装,敢玩低空翼装的还真未必敢玩蹦极、热气球和氢气球。对于飞机来说,我们非常了解飞机的性能、飞行理论和空气动力学,即便空中发动机停车或者遇见切风,我们可以依靠空气和重力的相互作用(重力换速度,速度换升力)实现降落,而跳伞,实际上也是非常安全的运动。

为什么我们怕蹦极、热气球和氢气球呢?因为一旦出事了,生命的主动权已经不在自己手里掌握了,要么等待救援,要么听天由命。比如蹦极的绳子如果因为质量问题,那出事了一点辙都没有,这次氢气球事故也是一样的,绳子断了,这是事故的主要导火索。

那么氢气球和热气球有什么不同,我就不多做物理知识普及了,总之氢气球比热气球相对危险,我们也不探讨这次事故是谁了责任了。

直接说说类似情境如何自救的建议吧:

对于这种高空项目,我们要看看商家的资质,是否有安全相关的证书,项目运营多久了,曾经是否出现过类似问题。如果是新引进的项目,在体验以前一定要问商家,如何确保游客的生命安全,我们要听的是专业的解答和补救的措施。而不是听那些口头的类似什么:没事的,安全,没有出现过事故之类的言辞,这都是不专业的商家,不可信赖。

  1. 即便这个事情真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作为普通人,谁又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紧张的情况之下,或许我们会相信有人来救援。不论如何,谁也不会知道任由热气球上升后会发生什么。如果是我,我会在距离地表不高的位置抱孩子跳下去,我在下位做肉盾缓冲,确保孩子没事,或许我会骨折受伤,总比失去两个生命要好!

  2. 因为我深知当氢气球上升的过程中,这个速度是很快的,这个时候直升机也无法施救,因为有主桨在旋转,距离远了只能看着,距离近了,把氢气球直接引爆了,因为旋转的速度太高,碰到就爆。碰到连接绳子,母子就会掉下去,虽然这个时候消防可以准备好地面的安全缓冲气囊,但是当直升机抵达后,氢气球升空的高度已经很高了,即便下面有安全气囊缓冲,也无济于事。

  3. 高空项目,尽量少去体验,任何项目也不敢说自己的事故率是0%。

如上的经验只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所有游客在国庆假期游玩的时候都要注意安全,一切顺利!我是足迹踏遍91个国家,跨过4大海洋的冒险家,回到荒野,我的心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喜欢依照大自然创造我们的方式存在于天地之间;我热爱飞行自驾和自由潜水,分享旅行和冒险中的趣事,欢迎关注我,解答你旅行的问题。

坐氢气球游乐项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

作为一名专业热气球飞行员,对大家的忠告:密封气球永远不要玩,一旦发生危险,无法自救。

密封气球多大的体积,在理论状态下能产生多大的浮力,是可以计算的;在不同等级的风力下,又能产生多大的拉力,这也是可以预估的;配套的固定用的绳索能抗多大的拉力,这都是有数据的。而这些经营者什么都不懂,就敢贸然搞这个东西,纯粹是草菅人命。

大家还记得气模被风吹起,小孩掉下来摔死的新闻吧,气模里面就是空气,没有浮力,在风大的时候还会飞起来,更何况这种充轻气的(包括氢气和氦气)。一旦发生风大的情况,根本不可能自救。

我见过骑马摔下来的,也见过射箭把弓弦弹到孩子脸上的,各种户外娱乐项目,各种安全事故。总之,不管是玩什么娱乐项目,希望大家都有点基本的安全意识,不要盲目跟风。

顺带说一下我们的热气球项目,热气球是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管理的一个航空运动体育项目,我们飞行热气球是要经过培训的,合格后由民航总局颁发热气球飞行执照。我们在飞行时,要有合法的飞行执照、合格的体检报告、在有效期的保险,三者缺一不可。以后大家在乘坐热气球时,可以要求热气球的操作人员出示这三样东西。如果对方没有这三样,说明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热气球飞行员,飞行安全一定没有保证。

讲一下热气球与密封气球的区别:热气球的球囊是开口的,用于往里面喷火,通过加热球囊里的空气,进而升空,依据理论是热空气比冷空气密度轻的。如果热气球想降落,不往球囊里加火,球囊里的热空气凉了,自然就下来了,也可以通过拉开球顶部的顶伞达到热气快速流出而速降的效果;而事故中的气球是密封的,和婚庆小气球一样需要提前灌充轻气,灌充结束密封以后,就不能打开了。因此,密封气球不可控。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发的热气球高空极限飞行的视频,我的最高飞行记录是6700多米,也是目前可考证的国内最高飞行记录。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把热气球与密封气球混淆,谢谢大家。

坐氢气球游乐项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

我记得早年有个报道,是一个女孩独自飞氢气球,后牵绳脱钩,气球越飞越高,越远,一直飞了百十里在空中爆炸,坠地身亡,还是一头扎进庄稼地里。那报道说,其实里面设有危险自救装置。即一个放气小空,拔掉塞,气慢慢减少,气球就会下落。只是危险出现后惊恐万状,急中无计。也没观察到。报道还说,也可用针或锥形物,把气球扎一个小洞,也是急救的办法。

坐氢气球游乐项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

山东烟台马家沟景区发生一起亡命之旅事件,非常恐怖,母子二人坐上景区的氢气球游玩,连接氢气球与地面的钢缆突然脱落,氢气球直升高空爆破,母子二人坠地身亡。有人讨论氢气球里充的是氢气还是氦气?对于这个事件,无论充的什么气体,一旦钢丝绳脱落,氢气球会继续上升,直到最后爆炸为止,自救的可能性几乎是0,不建议玩这类危险性很高的娱乐项目。

氢气球为什么会爆炸?有网友认为氢气球里只充氢气才会发生爆炸,而充氦气则不会爆炸。这儿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如果氢气球在地面附近遇到明火,氢气球很容易会发生爆炸,这在初中化学中就学过,氢气密度小,极易燃烧,点燃氢气前还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所以一般的氢气球里充的并不是氢气,而是氦气。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很理想的氢气球填充气体,在地面附近即使遇到明火也不会爆炸。

氢气球为什么会升空?是由于氢气球受到的浮力大于氢气球和人的重力,所以,氢气球下方要拴一根钢绳来平衡力的大小,可以让氢气球在空中任意位置禁止或者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一旦钢绳脱落,分析氢气球和人的受力就可以知道,整个装置的浮力大于重力,氢气球和人继续上升,这时不会发生爆炸,由于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的密度越来越小,在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氢气球内的压强远大于外界压强,导致氢气球爆炸。人由于受重力作用会坠回地面,受伤或死亡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在氢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的这段时间,氢气球上升的速度是很快的,也没有方向性,当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便会发生爆炸,最关键的是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氢气球会发生爆炸,所以这种自救的可能性非常小,玩好了,高高兴兴回家吃饭,玩不好,全村人都到你家里去吃饭,建议少玩危险程度高的娱乐项目。

坐氢气球游乐项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

飞鱼劝学,关注我们身边的教育问题!

不要慌!不要慌!现在已经远离烟台事故现场,请题主在描述问题时一定要镇静,仔细!比如“脱落”一词应该为“断裂”,“自求”一词应该是“自救”。不要小看这样的“疏忽大意”,因为悲剧的发生,往往就源于人们的“疏忽大意”!

一般来说,人们都是乘坐“热气球”上天观览,而不是“氦气球”。“氦气球”的危险性要比“热气球”大的多。

很显然,这些乘坐“氦气球”的游客们并未意识到这种危险!(这里要声明的是,关于“究竟是氢气球还是氦气球”的描述已经纠正,确认为“氦气球”,请大家不要再纠结和批评此事了!)

警方已经将此次事故定义为“刑事案件”,说明这次事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在游乐项目中,主办方用“氦气球”替代“热气球”:一种情况是出于减少成本的冒险行为,另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对氦气球安全隐患的无知所致。

但是无论哪一种,主办方和项目负责人都注定要为此次“人祸”而付出巨大代价!

而这一次,不是伤害,是直接要了乘坐者母子二人的性命!

但在这此事故中,尚有很多“疑点”未予解开,我们一起来看看:

1.一般来讲,热气球或氦气球项目中,都有工作人员在上面进行协助,以保证安全,不知道烟台这个景区的项目负责人为何没有安排工作人员在上面?是大意了,还是故意没有安排?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是“故意的”,那么说明项目负责人已经知道“氦气球”的安全隐患,明知有安全隐患而还让游客乘坐,这个性质就很严重了!

2.绳子的“安全离地距离”是多少?为什么绳子会断裂(请注意,这不是“脱落”,而是“断裂”)?绳子的长度是否已经超越了“安全离地距离”?地面工作人员是否有所发现?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因为如果绳子刚刚超出“安全离地距离”,工作人员就及时发现的话,就会及时采取相应行动,或许就能挽救这场悲剧的发生。

3.氦气球上面是否准备有“降落伞”,游客乘坐氦气球上天之前,工作人员有没有交代相应的安全注意事项?有没有教授“降落伞”的使用方法?

4.为什么氢气球游乐项目属于“非法营运”还能够运营这么久?如果没有发生这次事故,有关方面是否就一直不能发现这个项目的非法性质?

以上这几个问题看似和题目没有联系,实际上是处处相关。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安全”!如果安全工作做得非常好的话,那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安全事故了。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堕亡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

这个问题只可能存在两种回答:

1.没有办法进行自救。时间太短了,面对这样的灾难,作为普通的游客,一个是31岁的母亲,一个是才3岁的孩子,绝不可能像电影中的英雄那样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智慧和勇敢使自己绝处逢生。

悲剧的发生往往就在于一瞬间,但是更可悲的是,游客们丝毫未因早已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危险而提前做好准备。

2.有办法进行自救。提前养成安全防患意识,在地面上时做好自救准备,比如准备好“降落伞”,提前学会“降落伞”的使用,叮嘱地面工作人员随时关注氦气球的运行状况,一旦发生危险,立刻进行救助。

(不过,这种可能性真的很小,有多少人会不嫌麻烦地去学习“降落伞”的使用?何况这一次,氦气球不是“坠落”,而是直接在空中爆炸了。就算是有“降落伞”,估计也来不及准备和使用。)

悲剧之后,痛定思痛,我们一定要深刻反思。事故发生之后,如果我们来不及自救,那么事故发生之前呢?难道我们不能自救吗?

作为游客,我们又该如何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呢?

1.奉劝所有游客在玩乐时不要只图刺激和痛快,而忽略了生命安全。

2.最好的安全措施就是养成“安全意识”,随时随地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3.为随时可能出现的潜在安全隐患,准备一些“紧急情况求生技能”,以防不测。

4.远离危险性娱乐项目,不去游玩顶多会失去一次紧张刺激的体验,但去了你可能会失去一个宝贵的生命!

结束语:

人在悲剧面前是渺小无助的。我们要避免悲剧的发生,就要加强安全保障措施。而这一保障游客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就落到那些游乐项目的运营方和监管人身上了。永远不要去批评已经失去生命的普通游客,制定法律,落实责任,加强对游乐项目的安全检查和监管,才能让“人祸”不再发生!愿逝者安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