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初闻“凯旋”一词,始于幼儿园。
老穆一同学,名曰“凯旋”,那时年幼,只听老师、同学称呼其名,然不解其意。
稍大些,入了小学,大概四五年级,学习了“凯旋”一词,也明白了它的含义。
【凯旋】战争获胜,军队奏着得胜乐曲而回。也泛指获胜而回。凯:军队得胜回来奏的乐曲;旋: 回,归;步入初中,学习了修改病句,得知病句有六大错误类型,如下:
【1】不合逻辑;
八百多人,几干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会有几千条胳膊呢?)
【2】表意不明
他背着我和大山,出去玩了。【背(bēi)着还是背(bèi)着呢?】
【3】结构混乱
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删掉“我们”)
【4】成分残缺或赘余
【5】搭配不当
【6】语序不当
闲言少叙,回到正题!凯旋与归来,是否能合用呢?我们先来看一道试题,如下:
【试题例举】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这句话是否有错呢?
1、【从修改病句角度来分析】错
“旋”有回,归之意。与“归来”语意重复,故错误。
2、【从日常用语角度来看】行得通
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似乎“凯旋归来”才能正解,倘若你只说“凯旋”,人们难以听得懂,不知道什么意思。
如果在“凯旋”后面加上“归来”二字,大家都能明白其含义。
3、【网站上是否有此词语?】
老穆上网百度了一下,果然可以查到“凯旋归来”四字,解释如下:(注意最后一句)
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掳获的战利品。现泛指被派出去的军队、组织、机构或人圆满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务后载誉归来。一些语言学专家曾对这一词语的词义重复现象提出批评。相关词语例举【1】付诸于实践
(“诸”,文言兼词,相当于“之于”,故“于”多余,应去掉。)
【2】邂逅相遇
“邂逅”即偶然遇见,与“相遇”重复。
【3】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要发笑”,与“笑”重复。
【结束语】老穆认为,像“凯旋归来”这样具有一定争议的问题,不可能出现在中高考的考场上,最多就是在平时的课堂和测试卷中出现,因而不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造成多大的影响。故而不必多虑,只要听语文老师的话就可以了。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为什么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
为什么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
在我就读师范二年级的时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告诉我们:“‘凯旋归来’这个词组搭配其实是错的,因为凯旋已经包含了‘归来’的意思,而在‘凯旋’的后面再加一个‘归来’,那这个词组岂不是成了‘归来归来’了吗?如果一个句子当中用‘凯旋归来’这个词组,那么这个句子无疑是一个病句。”
一个句子中用到了“凯旋归来”这个词组,就真的会变成病句了吗?
(一)严格来说,“凯旋归来”这个词组确实有点不太严谨。刚才查了女儿书包里的新编小学生字典,了解了一下“凯旋”这两个字的意思:“凯”——胜利的音乐或歌曲;“旋”——返回,归来;“凯旋”——唱着胜利的歌曲归来。原本对“凯旋”这个词不太了解的时候,大部分人感觉“凯旋归来”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词语,甚至把它当作一个成语;但是,理解了“凯旋”这个词的意思之后,发现“凯旋归来”,既不是词语,更不是成语,而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组:如果在“凯旋”的后面再加个“归来”,总感觉说这个词组的时候有一种特别别扭的感觉。
对于“凯旋”这个词,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在小学语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句子之所以用“凯旋”这一词而不是用“凯旋归来”这个词组,作为语文教材的编者,他们当然懂得“凯旋归来”这个词组不够严谨,搭配起来存在一定的瑕疵,存在争议的词组,能不用就尽量不用。
(二)口语与书面语不同,书面语比较严谨,口语只要言可达意就行。书面语,特别是受众面比较广的书面语,对用词是非常严谨的,哪一个词语或者词组可能存在问题几乎都是不容许的。特别是教科书之中的书面语,几乎是必须要求编者做到精益求精,绝不容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在书面语当中,“凯旋而归”这个词组一般是不能出现的;而在口语当中,基本上就没有那么多忌讳,甚至一些电影中主角的台词都经常用到“凯旋而归”,而一些比较低端的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也会在不经意中用到“凯旋而归”这个词组。这是因为,虽然书面语讲究严谨性,但口语只要言可达意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去商店里买一瓶豆腐3.5元钱,用书面语应该这样说:这瓶豆腐的单价是三块五毛钱一瓶;而用口语表达就比较随意了——“豆腐三块五”,五个字就能把意思说清楚,因为大家听了这句话之后会想当然地觉得豆腐一瓶三块五,而不是一块豆腐三块五,或者一整箱的豆腐才三块五。
(三)一个词成为公众的常用词,“众口铄金”之下有可能会“化伪为真”。.以前考普听话等级证书的时候,“呆板”这个词是读作[ái bǎn],有些同学把这个词读作[dāi bǎn]就被扣分了。后来,把“呆板”这个词读成[dāi bǎn]的人越来越多,于是,[dāi bǎn]这个原本被当作错误读音的“白字音”就变成了最为正确的拼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四个字,众口铄金!如果“凯旋归来”这个词绝大多数人都这么用,那么很有可能这个词组也会演变成一个既单纯又正确的词语。
你觉得“凯旋归来”这个词组有没有毛病呢?欢迎留言探讨。
为什么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
谢谢邀请,我觉得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从语义上来看确实是病句。因为:“凯”即胜利的意思,“旋”就是归来。“旋”就已经有归来的意思了,所以说“凯旋归来”就有语义重复的意思。
但殊不知,在实际生活中,像“凯旋归来”或“凯旋而归”,这样的说法是行得通的,人们使用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还有像“除夕之夜”,因为已经习惯了,习惯的东西就是约定俗成的。我觉得凡是约定俗成,它就是规范的,别把约定俗成当成病句。我的说法是否妥当,望大家评论。
为什么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
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本身没有问题,这是遵从于汉语语法规范所下的结论,但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常说凯旋归来呢?
第一,口语和书面语在表达中严谨度不同。大家平时聊天说话,用的基本上都是口头语,口语往往不会遵从语法规范,只要把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就行了,没有会计较你一句话说的完整不完整。但是书面语却不一样,必须要按着语法规范去表达,否则,像在写作与考试中很容易出现语法错误。
第二,约定俗成的东西大家都会习以为常。尽管凯旋归来这个四字词中,旋和归意思相同,但是四字词在口语表达中却常用,因为用着顺口啊。而这顺口是平时人们喜欢用成语来简洁表达,一句凯旋归来就能完整表达意思,如果说凯旋一词,给人的感觉就怪怪的。
第三,聊天中的口语中一般没有提病句说法。如果你对小孩学话感兴趣,也常关注,会发现孩子有时说话颠三倒四,会提醒孩子应该怎样说才对。但是有些家长不会提醒孩子,因为能听懂大概意思就行了。这恰就是口语表达中,几乎没有人去特别关注病句。但是在写作之中,却会针对口语表达有规范,因为评判的标准是按书面语执行。
综上所述,相信你会对约定俗成有了基本的理解吧?
为什么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
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了,我只是简单地说几句。单讲′‘凯"字,是指军队打胜仗后所奏的乐曲。古代还有"杀"的意思。所以是很有杀气的乐曲。
而这个"旋"字,是旋转,自古以来很多舞蹈动作少不了旋转的。舞蹈音乐的旋律,等等。还一层意思是指归来。
那么,凯旋一词是指打了胜仗欢乐舞蹈着归来的场面。
现代人习惯用凯旋归来,或凯旋而归这个词,似乎也没甚大毛病。虽然这"旋"字已含有归的成分,可它也有舞蹈旋律的成份,再加个归来二字,正应了众望所归,盼望得胜归来的心愿。(就像好好好,就听你的这句话,用点连贯重词也未偿不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辈子也细研究不完。就像现代有些人用"然后"这个连接词一样,有的人头一句话就"然后",紧接着每一句话前头就用个然后,反正听习惯了,也就这样了。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比如收拾收拾,打扫打扫,词意重复下好像显得更活泼些。最早世上没有语言,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发展创新形成一种共识的发音,这就是语言了。有些事,一但形成了共识,只要无大妨碍,也就这样了罢。大家有啥不同看法说说也好。
谢谢邀请!
为什么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
凯旋归来确实是一个病句,而且还病得不轻!1、根据词义来解释
凯旋,动词,意指获胜而回。明朝程允升的《幼学琼林·武职》: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败北。此词本已有"回归"之意,很多人往往误用,例如"凯旋而归"(获胜而归而归),明显错误。
也就是说,凯旋本身就是获胜而回的意思。
那么凯旋归来加到一起,不就成了“获胜而回回来”了吗?
一句话里包含了两个“回来”,这不是病句又是什么呢?
可以说:凯旋归来不但是一个病句,而且还真是“病得不轻”啊!
2、根据习惯来分析那么为什么明明“凯旋归来”是一个病句,在生活当中还有那么多人去用呢?
这也恰恰暴露很多人遣词造句的一个毛病,那就是不仔细去想很多词句的意思,就往里瞎用词,下套词。
比“凯旋归来”更加需要防范的是错误的用词习惯。
也就是生搬硬套和一知半解就敢于乱用的习惯。
3、如何避免再犯同类错误首先有一点古文造诣那是必须的,另外说话尽量要简洁明快,不要萝莉罗斯,也不要絮絮叨叨。
能够表明自己的意思就足够了。
此外,对于一些词语的含义应该增强了解和理解。不要胡乱套用,以免贻笑大方。我是@飞鹰作文 关注我 给你分享实在干货!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