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录取通知书“内外”有别?对外国人:“您”,对同胞:“你”,大家怎么看?

前几天就有网友在贴吧和论坛贴出了关于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存在称谓上的“您”和“你”。也就是说,北大发出的通知书中,对国内学生称“你”,而对外籍学生称“您”。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老穆认为,我们无须“小题大做”!当然,北大最好的做法就是“一视同仁”,都用“你”。

老穆给大家举个例子,或许大家就能理解了。

比如你在家中,和你的家人或亲戚朋友交流时,很少用“您”吧?大都用“你”或者“称呼”。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是一家人或非常熟悉的亲戚朋友啊!

反倒是你和外面的人,客气时,往往会用“您”,表示尊敬。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大的做法可以理解,但略有不妥!(最好都用“你”)

第二人称“您”,有哪些作用呢?

第二人称有哪些作用呢?老穆现为大家整理如下,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记下来,说不定考试就能派上用场。

①拉近距离,显得亲切自然;

②便于情感抒发或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③让读者阅读时容易产生代入感;

④如果是“您”,表示尊重

朋友们,平常心对待这件事,无须多想,无须多气。

国内的录取通知书,皆为“你”,读起来也显得比较严肃、正规,有面对面“交流”之感,表明学校是很认真地跟你说这件事情,你接受起来,也会有圣神感,不是吗?

对于外国友人而言,毕竟是外人,用语上客气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最好的做法是都用“你”。

【结束语】北大作为我国的顶级学府,在录取通知书的制定上,最好还是要斟酌清楚的。你们觉得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北大录取通知书“内外”有别?对外国人:“您”,对同胞:“你”,大家怎么看?

五四运动时的北大是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先锋,唤醒了国人的斗志与热血!现在的北大是崇洋媚外的典型人物,同样的唤起了国人对他异乎寻常的关注!

你以为北大对留学生的态度,仅仅只是称呼问题吗?

那你真是太年轻、太天真了!

1、就是新闻上这个菲律宾学生,汉语不达标还获得7年全额奖学金近50万

他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其中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综合医疗保险费。AI财经社计算发现,该留学生七年读下来至少可以领取47万人民币的奖学金! 因为汉语不达标,还需要去山大学习一年语言。

不能被北大录取的外国人都能学一口流利的汉语了,北大什么时候能收起你的奴性?

2、中国学生住的旧宿舍如猪窝,外国留学生公寓如五星级酒店

在北大东门的北大中关新园,新公寓呈环形连接。进入公寓,每层有一间公共厨房,内有电磁炉、微波炉、橱柜等。该宿舍内住两人,宿舍有空调、电视、衣柜和冰箱。床是宾馆大床,有软床垫。整个公寓内还设游泳馆、保龄球馆、KTV、健身房等。

而中国同学却仍住破旧的宿舍,睡木板床,没空调。推开一间宿舍,凌乱地摆着两张木板床,一台电风扇在床头转,宿舍内无空调、电视等。在31号女生公寓楼,楼道阴暗潮湿,几十件衣服晾在楼道。一间宿舍内有4张上下铺。由于没有衣柜等收纳空间,床下塞满衣服。

北大对留学生的这种超国民待遇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北大录取通知书“内外”有别?对外国人:“您”,对同胞:“你”,大家怎么看?

【事件梗概】 有网友在贴吧和论坛贴出了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存在称谓上的“您”和“你”。北大发出的通知书中,对国内学生称“你”,而对外籍学生称“您”。【事件分析】先说一段笔者小时候发生的事儿,当时在姥姥家过暑假,姥姥是一个很好的人,特别喜欢小孩子。每次亲戚送的东西,她都留一部分,因为老人家吃不了那么东西,就等我们这些外孙、外孙女啥时候去,就分给我们吃。因为我在姥姥家呆得久,就和村里的小朋友玩的很好,经常领小朋友到姥姥家玩。姥姥把好吃的分给我和小朋友吃,每次都给小朋友分得多,小朋友都说姥姥是一个很好的人。我是自己人,小朋友是外人,为何姥姥总是给别的小朋友那么多呢?而且把最好的零食给小朋友。后来无意中听到姥姥说到过一句话:让自己人吃填坑,让别人吃留名!小的时候不知道是啥意思,长大之后才明白是啥意思。其实姥姥是比较好客,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外人。其实我们国家好些少数民族都比较好客,招待客人总是用最好的食物,有些食物平时都不舍得吃。同样,姥姥也是这样的心理。别的小朋友,来到家里做客,当然给最好的了。像我们几个,这些零食也是随时可以吃。 姥姥说的话,用到北大身上也合适。对外国人用您,对自己人用你。对自己人比较亲切,就用你,对外人用您,以示尊重。 而且中西方文化有差别。在我国长幼尊卑比较注重,西方国家却比较淡薄。而且外语中的你和您就是一个单词,没有单独罗列开。外国彼此之间经常问好,“您”算是一个高频词汇,只有关系特别近或者关系敌对才不用“您”这个称谓。因此,对外国友人用“您”是一种国际礼貌用语。 【思考】我们作为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调皮捣蛋,我们可以批评自己的孩子:真混,一点都不听话,一点不让人省心。但是外人说:你家孩子真顽皮,一点教养都没有。想必我们家长的脸立刻都会气得红起来。甚至要辩驳:我家孩子吃你家大米怎么,你干嘛这么说。同样北大对自己用你,对外人用“您”符合我们的用语习惯,比如对外人的儿子,我们称之为“令郎”,对自家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犬子”是一样的道理。谁能说“犬子”没有“令郎”优秀呢?所以北京大学通知书中的“你”和“您”称谓,完全没有问题,可以理解成一个是谦称,一个是敬称。

北大录取通知书“内外”有别?对外国人:“您”,对同胞:“你”,大家怎么看?

最近,有网友发现北京大学在录取国内学生和国外学生时,录取通知书上和称号存在差别,对国内学生称“你”,而对外籍学生却称“您”,一时间,“内外有别”的称呼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舆论四起。

小徐老师查找了近几年各大高校面向全国高考生,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发现几乎所有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上都不用“您”,而用“你”——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XX专业学习……,只有青岛理工大学曾经在录取通知书上用过“您”字,还有一些高校在录取成人教育学生时选择用“您”字。

如果追溯录取通知书的历史,古代状元及第时的送的“金花贴子”上,用的称呼是“老爷”,意味着一种阶层的划分,但是民国时期,我们发起了象征“民主,平等”的移风易俗的大变革时,革除“老爷”“大人”的称呼,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与“君”,录取通知也改为发榜公示。

恢复高考后,我国各大院校在录取学生时,又实行发放个人录取通知书,但从那时开始,绝大多数的高校都选择用“你”。

之所以在给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上用“你”的称呼,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我们一直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也有长幼尊卑的观念,相对高考的学生,发证的院校老师毕竟是长辈,以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长辈对晚辈用“您”不大合适。二、近几年,随着独生子女的到来,各种西方育儿理念随之涌入,长幼尊卑的观念被淡化,同时宣扬老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和地位来相处,因此,老师对学生用“您”也被普通接受。但是,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用“你”已是多年来的惯例,所以就一直没有改。那么,为什么在录取国外留学生时,却选择用“您”呢?一、按西方文化风俗来看,用“您”更合适。

西方文化传统中,长幼尊卑的观念是很淡薄的,即使是长辈与晚辈说话时也是以平等,尊重的语气,因此,在西方日常社交中,“您”出现的几率是最高的,只有关系特别近或者关系相互敌对的人之间才不用“您”这种敬语。

由此可见,我们在录取外国留学生时用“您”是入乡随俗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国际礼貌用语。

二、在国际交流中,用“您”更能彰显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

一般外国留学生是由当地政府遴选举荐,通过我国的入学考试后被录取的,这中间有国内外政府之间的交流,用“您”这种外交用语,无可厚非。

综上所述,录取国内学生用“你”,录取国外学生却用“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倨傲”和“恭敬”的意思,某些人对此称呼的变化表现出的高度敏感,恰恰表现出自身的不自信,如果有一天我们对自己和我们的高校足够自信,我们一定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纠结了。

北大录取通知书“内外”有别?对外国人:“您”,对同胞:“你”,大家怎么看?

我们先看看外国人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款式的,比如以下这位来自菲律宾的国际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的:

接下去我们再来看一下和我同宗族的一位学霸收到的北大录取通知书是这样的:

前者里面的内容包含“我们高兴地通知您”,而内地大一新生则是直接来个“冷冰冰”的“我校决定录取你”,并没有出现“高兴”二字。而对前者(国际生)的称呼用到的是“您”,对后者的称呼直接是“你”。我们知道,“您”是对长辈或者对平辈当中比较尊贵之人的尊称,而“你”则是对普通人或者对后辈直截了当的称呼。

那么,同样是大一新生,北大为何对国际生用“您”,而对国内大一新生用“你”,我觉得解读的“版本”应该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版本:北大对自己人用“你”更亲切。

在和朋友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位朋友的话比较独特,他说北大的这种做法其实没有必要过分解读,北大录取内地的学生,相当于录取的是“自己人”,而我们对自己人当中的平辈一般是很少用“您”的,用“你”的频率一般来说会更高一些。而国际生对我们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存在,相当于“外人”。当我们第一次面对外人的时候,我们对对方的称呼一般以“您”来表示的。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对“自己人”没必要讲究繁文缛节,而对“外人”、“客人”,则该有的客套话还是要稍微讲究的,对待客人应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不仅仅是北大,国内大部分高校招收国际生的时候,在录取通知书上几乎都是用“您”这个字。

第二种版本:国际生的地位更崇高。

这种版本的呼声比较高,很多人看到“您”和“你”之间的区别之后,内心瞬间就不平衡了:凭什么“洋大人”的通知书可以用“您”,而同胞的录取通知书却只是用“你”,这不是给国际生搞特殊化吗?凭什么国际生可以“高人一等”?更何况国内大学生考入北大的难度要比国际生高上好多个档次,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录取难度,国内大一新生都可以碾压国际生。但为何在录取通知书这个节骨眼上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呢?北大是国内最高学府,在国内数千所高校中,北大位于高校“金字塔”的顶端,国内谁家的孩子如果能考入北大,绝对是光宗耀祖之事,所以很多人认为以北大的档次,完全没有必要对国际生用“您”这个字,这也是诸多网友不爽的一大原因。

朋友们,您更赞同哪个版本呢?欢迎留言探讨。

北大录取通知书“内外”有别?对外国人:“您”,对同胞:“你”,大家怎么看?

同人不同命,厚此而薄彼。

内外有别者,奴颜媚骨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