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为何不南迁?
崇祯不是不想南迁,而是没跑成。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的前夕,朝中大臣就分为两派,一边主张南迁,另一边反对南迁。崇祯的确是个勤勉的好皇帝,但却刚愎自用,而且办事优柔寡断,在两派大臣的争论中举棋不定。
最终,崇祯决定南迁,但当他准备出京城的时候才发现,北京城即将被李自成攻破,守城的官员已经叛变。
崇祯只能绝望的回到了皇宫,送走了自己的儿子,却挥剑斩杀自己的女儿,要求妃嫔等人自杀殉国,最终没能南迁,自杀于煤山。
南明的朝廷还保留着完整的行政机构(南京一套北京一套,是明朝传统),百万大军,以及富有的江南与东南地方,所有的条件都远胜于当年窘困的南宋,然而,崇祯错失良机,一切为时已晚。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为何不南迁?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最后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上吊自杀,屹立200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
其实对崇祯而言,当时是有一个自保的办法的,那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南下迁都南京,重建明朝,尚且不说这么做最终能否保住明朝,但至少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他也不至于陡然间坠入亡国惨死的悲局。
这个问题描述的崇祯很有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意思,但很遗憾,这不是真实的崇祯。真实的崇祯其实并不愿吊死在煤山,他十分想南迁。
既然如此,他却又为何迟迟没有动身呢?
崇祯亡国时很痛恨朝中的臣子,他觉得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而朝中的臣子皆是亡国之臣。至死不承认自己的问题,更不原谅臣子的问题,其他的不说,单说他和臣子的关系,那已经是恶劣透顶了。
从这个角度深入地看下去,崇祯之死,其实不是死于走投无路,而是死于“可耻“的庙堂政治——危急存亡时,君臣间不是齐心协力地审时度势,尽是为了所谓名节的虚伪博弈。
这不奇怪,有名家说过,君王的性格往往决定臣下的操守,君王越刚愎自用、心胸狭窄,臣下越圆滑虚伪,鼠首两端。
下面就来看看亡国君臣间是怎么博弈的。
迁都的建议最早是崇祯在德正殿进行一次私下召见时,由江西籍官员、翰林院学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
当崇祯问到今后的方略时,李明睿回答的相当坦诚,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时也无所顾忌。他说,叛军已经逼近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便是迁都南京。
李明睿的态度,崇祯其实是欣赏的;李明睿的建议,崇祯其实是赞同的。
但他却不能明着说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
崇祯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圣君,根本不能承受丢地失国的千古骂名,所以他不能站出来表示支持,只能寄希望众臣能站出来表态,进而”逼迫“他南迁。
说白了,高高在上的崇祯就是想要个台阶下,下了台阶,他不失一点颜面,还是有为圣君。
因为心理有这么一个”小九九“,所以当李明睿提出南迁建议的时候,崇祯没法公开表态,他只会”假模假样“地让群臣发表各自看法,说到最后大家最好能一致建议立马迁都,然后崇祯借坡下驴。
遗憾地是,关键时刻,崇祯身边连一个阿谀奉承、迎合自己的小人都没有,有的尽是老奸巨猾的伪君子。
简而言之,大家伙统统玩沉默,没一个站出来表态的。
由此可见,崇祯这个大老板当的有多失败。
没办法,崇祯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
其实皇帝当的老辣成功的,释放”廷议“这个信号就足够了。
然而,朝堂上的臣子们根本不买崇祯的账,面上众臣是唇枪舌战,实际上根本无人给崇祯搭台阶。
这帮老奸巨猾的伪君子想的很简单,傻子才会公开支持南迁呢,背负丢失国土的千古骂名不说,照崇祯的性格,即便南迁成了,最终也极有可能变成他粉饰”圣明“的替罪羊。
如果崇祯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有为帝王,首先众臣的心思他应该能看清,其次他应该不顾虚名,当机立断。
可惜,崇祯是崇祯,他优柔寡断,办不到。
这么搁置,1644年3月初,李自成势如破竹,攻克宁武,明军一败涂地,京城岌岌可危。
再不动,一切就彻底完了。于是崇祯连夜召集众臣商议对策,这一回,众臣的表现更狡猾。
有人提了个能将崇祯送上绝路且无懈可击的应对之策——皇上应该守京师,让太子下江南。
听到这个说法,崇祯勃然大怒:”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孩子家能做得了什么大事?“
这话其实已经很明白了,你们为什么不给我台阶下。
但众臣就是不给,而且还把可能的梯子给抽掉了,谁让人平日那样的,好时全杖你英明,坏时全因咱混蛋。
因为没有台阶,崇祯最终只好下了个”入京勤王“的圣旨,在痛苦煎熬中等待各路大军来京护驾。
然而勤王的军队没到,告急奏折却像雪片一样飞来。这时李明睿又来紧急求见,力劝崇祯南迁。
崇祯也真是够绝的,他再次召集众臣,还是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奏请南迁。
结果可想而知,众臣跟他玩起了沉默是金。
僵持之际,前方信使来报:”保定失陷了!“
这意味着南迁的路从中被掐断了,崇祯想南迁已无可能了。
能被一个台阶困死,由小看大,崇祯注定是无救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为何不南迁?
崇祯行为首先就说明了一件事,死要面子活受罪。南京自明成祖迁都以后,一直就是大明陪都。有着最完整的政府架构,即便是崇祯光杆司令去南京也立即可以组织起来,确保江南半臂江山。而崇祯在多重因素的迫使下放弃了南迁。崇祯的无能,无奈,刚愎自用在这件事情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封建时代帝王逃离的不少,前有唐玄宗逃蜀,赵构逃海、元顺帝北遁、后面咸丰帝逃热河,历史上皇帝不是北狩就是南下的。唯独崇祯死守京师坐以待毙。实际上崇祯是很想南迁的,但崇祯是茅坑拉屎——脸朝外。是个要脸的人。他希望朝臣不断地哀告,不断地苦谏。他崇祯才被迫无奈前往南京。但由于崇祯的德性太差,没有担当。朝臣看透了崇祯的为人。根本不愿意为其背锅。等到崇祯想不要脸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也许崇祯感到委屈,崇祯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愿意承担责任。到最后已经和群臣完全对立起来,彼此互不信任。到最后崇祯已经是无将可用。无兵可用的地步。崇祯是自己把自己给害死了。再就是晚明大臣都是厚颜无耻之徒。这些人不愿意背锅。更不愿意留守。他们知道,崇祯一走,必然得有留守大臣,谁也不傻,都不想当这个倒霉蛋。都还等着当大顺臣民呢。
崇祯自己真的想跑,就差个台阶和梯子。但群臣就是不给,急死你。就不给你机会。就不给你背锅。所有人的心态都是看着你死。崇祯上吊前说文臣个个该死也没错。但这一切都是崇祯自己造成的。谁也怨不得。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为何不南迁?
崇祯若南迁,便是从北京迁到南京,因为南京是太祖确立的开国都城,这叫承祖制。但是,这个祖制是千万承不得的。一方面,当年成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夺了允炆皇帝的江山,这是天下共知的历史。如果崇祯南迁,便会涉及这段历史,引起南方人的非议,抹黑成祖。并且崇祯心里也明白,当年成祖推翻允炆后,不在南京登基,而选择北京登基,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北京是成祖确立的都城,崇祯作为成祖的嫡系嗣孙,如果他迁都南京,这是对成祖的大不孝。因此,崇祯是断断不能南迁的,就是死,也要与国同休,死在北京。
(图片源于网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为何不南迁?
当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时候,如果崇祯皇帝选择南迁,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那样的话,很有可能他能够保住明朝的半壁江山。
这一点在历史上是多次被证明了的。西晋灭亡以后,司马家族南迁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东晋政权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北宋灭亡以后,皇族也是南迁,建立了南宋政权,而南宋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事实上,当时除了崇祯以外,朱明皇室成员也有很多人南迁,并且在南方建立了不少的政权,这些政权也在南方先后存活了半个多世纪。
如果是崇祯亲自南迁,那么他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肯定更具有向心力,存在的时间肯定更长。毕竟明朝末年,虽然火器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属于冷兵器时代。李自成以及清军想要打到南方来,也是不太容易的。
可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崇祯皇帝)
一、傲气。崇祯皇帝一直对自己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是古今少有的雄才大略伟大英明的皇帝,觉得自己的能力非常强。之所以明朝被打得那么糟糕,不是自己的原因,都是那些大臣们不行。是那些大臣们懦弱无能,当投降派。崇祯曾经多次痛斥这些大臣们
反过来,崇祯认为整个明朝,只有他一个是有骨气的人。如果这时候他逃走,也逃到南方去了,他的面子是怎么也过不去的。他会觉得,别人一定会嘲笑他。他每天都拿骨气的事情,批评他的大臣们,最终他却变成了这样的人,他还有脸出现在他们面前吗?
为了骨气,也为了面子,崇祯皇帝觉得,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坚守阵地,绝不逃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就是要做那个青史留名的人。
(李自成)
二、自信。虽然李自成已经打到北京城外,但其实崇祯皇帝依然没有把李自成当回事。崇祯并不觉得李自成能够攻下北京城,毕竟北京城的城防是相当坚固的。李自成的部队不过是一帮草寇,他想要拿下北京城,能办得到吗?再说了,全国各地的那些武装力量,也绝对不会袖手旁观,都会进京勤王。只要自己稍稍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击退李自成。
当时李自成还曾经给崇祯皇帝去信,希望和崇祯谈判。李自成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崇祯封他为西北王,那么他就会立刻退兵,并且帮助崇祯抗击清军。
当时,崇祯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崇祯为什么会拒绝?就是因为崇祯皇帝在当时是相当自信的。
事实上,崇祯皇帝的自信,也不是没有道理。李自成在当时确实只能算是草寇,他的军队只能算是一帮乌合之众,而且李自成还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一旦打败了李自成,可能李自成就没有容身之地了。所以,如果一切按崇祯的想法来的话,李自成是不足为虑的。
可惜崇祯没有想到的是,一方面,并没有什么人进京勤王,并没有多少地方上的武装力量把她的身体当回事;另一方面,他手下的那些太监和官员们,早已和他离心离德,竟然打开城门,放李自成进去。所以,北京城轻而易举就被攻下来了。
可以说,那时候崇祯想要逃跑,都已经不可能了。他之前太过于自信,根本没有想过逃跑的预案。如果他不是那样自信,有预案,说不定崇祯就逃掉了。
(强大的清军)
三、绝望。崇祯皇帝对于跑到南方建立南明政权,以此和李自成及清军对抗这件事,是不抱希望的。为什么不抱希望呢?
因为他觉得,那些大臣们都是非常糟糕的,依靠他们根本就无法成大事儿。
这一点,与东晋和南宋都是不一样的。东晋和南宋有一帮拥戴皇室的人,甚至岳飞这样的抗金英雄。而他身边的那些大臣大将们,都是一帮贪生怕死之徒,都没有家国情怀。所以,崇祯皇帝就算逃到了南方,依靠这些人,依然无法抵挡农民军和清军的进攻,依然最后还是会失败。
如果到了那时候失败被杀,那么,崇祯在历史上将留下一个很糟糕的名声。崇祯对自己的名声和历史地位,一向是看得非常重的,他也非常自负,如果因为逃跑,江山没了,名声也没有。崇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
(参考资料:《明史》等)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为何不南迁?
崇祯不南迁,一是历史的经验,二是现实的考量,三是个人的自信。
首先,“天子守国门”是明成祖朱棣的一项重大决策。定都南京,相距边塞极远,对边疆的控制力不足。而明帝国的主要威胁,就在北疆。
明太祖时期,分封许多皇子镇守北疆,遏制了蒙古南下的势头。但靖难之役的爆发,暴露了“尾大不掉,反受其难”的后果。所以明成祖虽以藩镇造反起家,即位后却更加大手笔削藩。
削藩之后,边疆谁守?思来想去,还是天子镇守最为妥当。此后北京在明代充当了长时间的“行在”,北京南京各有一套朝廷班子,形成“二京制”。但只有皇帝所在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权力核心,慢慢北京取代南京地位,成为真正首都,南京成了官员养老的理想居所。当时南京各部尚书,除了户部有点权力外,其他各部只是清水衙门,官员养老佳处。
但南京首都功能的保留,还是为明朝皇帝提供了一条“退路”。但此前发生的故事,让这条退路被堵死了。
南迁避难,在崇祯之前就出现过。明英宗土木堡被瓦剌俘虏,明军50万精锐覆灭,蒙古骑兵打到北京城下。这时候的形势,可以说比崇祯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时就有大臣主张南迁。大臣徐有贞还从天象出发,认为南迁能躲过这场灾难。可大臣于谦站了出来,用南宋南迁只是一时侥幸,却丧失大片国土,最终还是灭于外族的教训,坚决反对迁都。最后于谦等人拥立了明景泰帝,并成功打退了瓦剌进攻。虽然于谦后来被复辟的英宗杀害,但他的功绩却被完整保留下来。英宗去世,宪宗即位,于谦被恢复名誉,而且极受推崇。
后来蒙古俺答汗侵犯京师,在北京周遭劫掠数日,嘉靖帝困守都城,此时也没人再提出南迁的建议。
崇祯帝身亡,其实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还没人能看出,流寇能攻破北京,倾覆明政权。明朝的主要威胁是东北满清,对内部起义并没有使出全部精力。等到起义军攻陷京师周围,崇祯帝想难逃避难,也已经无计可施了。后来到了民国时期,蒋介石就是吸取教训,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崇祯还有极强的个人自信。他不仅迷恋权力,而且善于使用权力。崇祯帝曾修书给罗马教皇,表示自己愿意改信天主教,请求罗马教廷组织欧洲军队援助他。如此条件下,他也没有决定南迁。而且崇祯帝对大臣动辄追责,甚至处死,群臣战战兢兢,不敢多言。南迁这种举国惊动的大事,岂是臣子敢提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