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关羽死后,贸然出兵攻打东吴为何不带上诸葛亮?
关羽之死,张飞连夜赶回成都,半夜哭到了刘备卧室:"大哥,二哥死了,要为二哥报仇。"
刘备听了也老泪纵横,不禁想起当年三人桃园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想起三人日同桌丶夜同寝,手足情深,想起关羽护送双嫂千里回归…当即答应一定要为关羽复仇。
在如此关头,诸葛亮和赵云都劝主公不能意气用事丶橾之过急,应冷静下来,从大局出发,从长计议。
可张飞暴跳如雷,刘备竟也失去理智,报仇雪恨占据了整个心头。
刘备将诸葛和赵云都放在京都,聚集大军浩浩荡荡开向东吴。谁曾想,再中计,火烧连营惨败而回。
诸葛亮仰天长叹:天不佑汉。又叹惜要是法正在,或许能让刘备冷静下来。
刘备狼狈归来,元气大伤,不久白帝城托孤:"将来,小子不成器,你可自行决断!"
诸葛亮诚惶诚恐伏下身:"主公隆恩于我,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至死不悔刘关张三兄弟肝胆相照的生死之交,而留下诸葛和赵云托付给刘禅,也是一种知人善任。义不负兄弟情深,仁不疑贤相爱将,走完了悲喜交加的一生。
刘备在关羽死后,贸然出兵攻打东吴为何不带上诸葛亮?
关羽大意失荆州,《隆中对》战略规划产生了重大缺陷,刘备为了修复这个缺陷,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倾举国之力伐吴。诸葛亮、赵云苦谏,刘备不听,留下诸葛亮镇守成都,自己率领数万大军于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7月东征。东吴求和不成,以陆逊为大都督,也倾举国之兵迎敌。
陆逊分析吴、蜀军事形势,果断实施战略退却,让出山地,退兵到夷道、猇亭一带坚守。由于陆逊避战,并重兵堵住高山大峡的出口,刘备的东征大军被堵在山里无法展开,成一字长蛇布阵,双方相持七八个月以后,陆逊出奇计,火烧刘备连营,刘备全军覆没,只身逃回白帝城。
刘备东征惨败,诸葛亮没有随军参赞军务,是一大败因。刘备为什么把诸葛亮这一最重要的智囊人物留在成都呢?
其实这里有刘备不得已的苦衷,简单分析如下:
首先,诸葛瑾镇守南郡,诸葛亮回避以防诸葛兄弟相残。诸葛亮有一兄一弟,兄长诸葛瑾在东吴供职,弟弟诸葛均在蜀汉供职。诸葛亮和诸葛瑾虽然是亲兄弟,但各为其主,都很忠诚。赤壁之战时,兄弟二人曾相见,但都是公对公身份,没有因为兄弟感情影响双方国事。
荆州本来是孙权、刘备、曹操三方共有的,刘备只占了南郡(即江陵)、零陵、武陵三郡。
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樊城时,南郡空虚,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南郡得手,关羽走麦城被杀。
而跟随吕蒙偷袭南郡的将领中,赫然有诸葛瑾的身影,并且此战以后,诸葛瑾还因为参战有功被封为宣城侯、绥南将军!
战后,因为吕蒙生病,诸葛瑾以绥南将军身份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
《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刘备听说诸葛瑾参与了偷袭关羽,还因功封侯,心里会是什么感觉?虽然不会改变对诸葛亮的信任,但心中的疙瘩一下子不会解开。
而诸葛瑾听说刘备要伐吴,还亲自写信劝刘备以国家大事为重!刘备连诸葛亮的话都听不进,怎么会听你诸葛瑾的?会不会怀疑诸葛瑾与诸葛亮唱双簧就另当别论了!
《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末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但诸葛瑾写信给刘备,东吴的人就不放心了,有人就向孙权进言,提防诸葛兄弟同心,祸害东吴。但孙权对诸葛亮瑾非常信任,坚持用诸葛瑾守南郡。
《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黄武元年,迁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孙权对诸葛瑾的信任“至死不渝”,诸葛瑾堂而皇之地驻守公安,成为东吴抵抗蜀汉的重要战略纵深。
刘备如果东征顺利,势必和诸葛瑾有得一战。那时,如果诸葛亮在身边将会非常尴尬!面对自己的兄长,诸葛亮能不能全力贡献自己的智慧打败兄长?刘备没底!
兄弟相残是很残忍的事,谁胜了,都高兴不起来,而失败一方也无法面对自己的老板。万一失败者被俘,投降对方失节,不投降总不能放回去吧?不放回只能斩首,让胜利一方的兄弟情何以堪?
所以,鉴于诸葛瑾镇守公安的实情,为了避免诸葛兄弟相残,刘备从爱护诸葛亮角度出发,就不带孔明出征了!
其次,益州初定,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必须留得力之人镇守。刘备一生征战无数,许多地盘得了又失去,致使一直寄人篱下。
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并利用赤壁之战,才夺得荆州四郡立足。随后又夺得益州、汉中,《隆中对》第二步目标实现。
总结一下以前有地盘守不住,主要原因是自己及守城武将智谋不足,导致曹操、陈宫一用计就把城丢了。
比如当年有徐州的时候,让关羽守下邳,成犄角之势,结果被曹操用计击败,关羽还被俘。
刘备入川时,前途未卜,为了确保荆州根据地不丢,留下诸葛亮和关张赵云守荆州,这可是刘备手下的最强战斗智谋“天团”了。自己则带着庞统和魏延、黄忠等入川。后来庞统战死,益州一下子又打不下来,才不得已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留下关羽守荆州,本来以为关羽能吸取以前的教训,确保荆州不丢。没想到历史总是在重演。
总结一个一个城池丢失的教训,就是单纯地武将守城,往往因智谋不足而被算计,徐州、荆州的前车之鉴刘备不会忘。东征孙权,益州必须留下得力之人镇守。这个人除了诸葛亮,没有第二个合适人选。原因大概以下两点:
第一,自法正死后,蜀中智谋之士皆不足信任。
第二,除了诸葛亮,武将最值得信任的只有赵云。但只留赵云守成都,刘备害怕重蹈关羽覆辙。
这是刘备不得不留下诸葛亮的原因。而当时的益州又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内忧”主要是指益州刚归附不久,这可是刘备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的。攻打益州的过程中,刘备才知道,益州之人对刘璋还是有感情的,并非像诸葛亮《隆中对》所说“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因为刘璋仁厚,成都被围时,为了保护百姓,主动放弃抵抗,刘备才得了益州。但蜀中人心并未完全归附,人心并不稳。必须有得力之人镇守。
“外患”主要指四川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及北方的曹魏。南方的蛮夷与蜀中人士一样,对刘备这个新主并没有完全认同,只是因为刘璋投降了,临时归附以观察动静。刘备伐吴大败病逝后,南方的少数民族立即叛变,证明当时留着诸葛亮守成都是非常明智的。
而北方的曹魏集团,刚刚从汉中被击退,虽然曹魏放弃了汉中,但曹丕“得陇望蜀”的心不会死的,曹魏肯定要伺机进攻。事实上,刘备伐吴时,司马懿就劝曹丕伐蜀,只是曹丕想坐山观虎斗,才没有出兵伐蜀,否则,蜀汉必然是“两面作战”,整不好灭国要提前几十年。
因为蜀汉小政权当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威胁,刘备不得不留下最有能力的人镇守成都,这个人舍诸葛亮其谁?
其三,东征是出国作战,必须确保后勤供应。战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打仗的往往就是打后勤!
刘备伐吴,是远离本土的作战,后勤保障更是重中之重!谁能保障粮草供应,肯定是最优秀的政治家。
诸葛亮政治才能卓越,让他留在后方,一边镇守国家,一边筹措粮晌,刘备双重放心!
一来是诸葛亮本身懂军事,深知粮秣的重要性。由他提供后勤,他一定尽心竭力地筹措,确保后勤供应。
二来是诸葛亮关心民生。是他和赵云主张刘备把田产房屋分给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由诸葛亮去筹措粮晌,难度小,阻力小,能确保供应。
事实上,刘备伐吴,前后接近一年左右时间,后勤保障一直很好,诸葛亮之功也!
刘备伐吴不带着诸葛亮,实在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并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行!诸葛亮平定南蛮,攻心为上。五次北伐,打得曹魏只能防守,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够高的了吧?同样佩服诸葛亮,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孙权对诸葛瑾的信任,可以说不相上下!
还有很重要的因素,刘备东征时,已是60多岁的高龄,刘备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40来岁的诸葛亮这个“镇国之宝”要留给刘禅,也就没必要带出去冒险了!
刘备在关羽死后,贸然出兵攻打东吴为何不带上诸葛亮?
主要两方面原因。
一是诸葛亮要恪守自己的本职工作。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初,最早的工作是当参谋。后来改负责外交,出使东吴,一手促成了“孙刘结盟”。
赤壁之战后,刘备有了地盘,诸葛亮的工作就改为大管家,负责征税,以及后方的经济治理,为刘备在前线提供后勤保障。
这份工作,诸葛亮一干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里,基本都是刘备外出征战,诸葛亮守家,负责足食足兵。诸葛亮干的很不错,所以刘备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没把诸葛亮当做前线谋士来用。
刘备取益州前,庞统才是刘备的参谋长,一做就是五年。庞统死后,法正接班,出任参谋长,差不多也是五年。诸葛亮的级别比他们高,是刘备的丞相。(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在《三国志》中要单独立传,而庞统和法合为一传的原因)
因此,刘备伐吴不带诸葛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刘备需要诸葛亮在后方足食足兵。这才是诸葛亮的本职工作。
想当初,刘邦打仗也不带着萧何。
如果连萧何都上前线了,可以想象,刘邦在前线是得败有多惨?
这里插一句。
夷陵之战前,蜀汉的总兵力应该在15万左右。但刘备出征,只带了四万人。这就足以表明,刘备并没有跟孙权玩命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对刘备而言,留诸葛亮在后方治理民政,供应军需,当“萧何”的意义明显要远大于他随军东征,做“张良”式的参佐。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诸葛亮要避嫌。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刘备伐吴的情节应该还记忆深刻。
在演义小说中,刘备决定伐吴之前,先是赵云劝,赵云劝完了诸葛亮接着劝,诸葛亮劝完了秦宓又接着劝。
但这些劝谏,刘备一律不听。
不听也就算了,为了震慑群臣,刘备居然还要杀秦宓。弄得诸葛亮无可奈何,唉声叹气道:若法正在,一定能劝阻陛下东征。
这一段,很多人都知道,可谓耳熟能详。
然而,这一段情节,其实是小说虚构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根本没有劝阻过刘备东征。
据史料记载,从刘备统治益州,到他病死于白帝城期间,诸葛亮只在一个问题上与刘备有过矛盾,那就是刘备砸锅卖铁打汉中,诸葛亮认为不值,想劝刘备收手。但最后反被刘备派回成都的杨洪说服,全力支持刘备拿下汉中。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三国志·杨洪传》
除了这一次,诸葛亮与刘备再无矛盾。像什么刘备继位后欲讨伐东吴,诸葛亮屡劝,刘备死活不听,都只是《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正史均无相关记载。
插一句,赵云和秦宓是真的劝了。
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三国志·秦宓传》
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云别传》
伐吴是大事,诸葛亮在这种大事上,为什么会一言不发呢?
虽然所有的史料都没有相关解释。但原因再明显不过了——诸葛亮要避嫌。
为什么要避嫌呢?
首先,诸葛亮在刘备麾下除了负责守家,居中调度外,他还负责“孙刘联盟”项目。
作为这个项目长期的负责人,诸葛亮的个人立场其实很尴尬。
这就好比,你在公司负责一个项目。但这个项目被砍了,你在此时不管是说正话,还是说反话,都会很尴尬。
你说老板英明神武,砍的好,别人会讥讽你是马屁精。你骂刘备傻缺,不该砍项目,老板又会觉得你在搞本位主义,居然敢反驳自己?无论你是居于什么立场,哪怕是大公无私,老板心里也会膈应。这指不定哪天,老板就扔过一双小鞋来。你穿还是不穿?
因此,虽然刘备信任诸葛亮贵,但在东征伐吴的问题上,诸葛亮说话,并不好使。
既然说话不好使,那干脆别说了。
其二,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身居高位之人。
而且很“巧”的是:在东吴负责“孙刘联盟”项目的负责人,先是鲁肃,待鲁肃死后,就改成了诸葛瑾。
孙权可能也是知道诸葛兄弟的关系,所以长期以来,他便一直在刻意利用诸葛瑾,令他负责与刘备交涉。
比如,关羽、张飞死后,写信给刘备,劝刘备不要兴兵的人就是诸葛瑾。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三国志·诸葛瑾传》
自己的亲哥哥写信给自己主君,劝自己的主君息事宁人,这太尴尬了。如果这时候诸葛亮还敢说话,劝刘备罢兵,那他简直就是在作死——居然帮东吴说话,居心何在?是不是奸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刘备兴兵前,秦宓敢劝诫刘备,赵云敢劝诫刘备,而诸葛亮自己却不劝的原因。
赵云、秦宓不需要避嫌,诸葛亮要避嫌。有些话赵云可以说,诸葛亮就不行。
试问,诸葛亮连劝住的话都不敢说。他又怎么可能随军东征呢?
刘备应该也知道诸葛亮的难处,所以他压根也没打算让诸葛亮随军。但他也照顾了诸葛亮的面子,让他守家。这是对他最大的信任。(估计这也是后来诸葛亮愿意为刘备鞠躬尽瘁,为蜀汉政权耗尽毕生光热的原因。刘备在皇帝中,确实是很够意思的一个人,懂得照顾兄弟)
额外一提。孙刘联盟破裂时,诸葛瑾在东吴的情况,其实也很尴尬。
比如公元215年,孙刘联盟第一次因利益出现裂痕时,诸葛瑾去荆州谈判,诸葛亮负责接待,兄弟两人在公馆会谈公事,从头到尾都没敢谈一句私事。
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三国志·诸葛瑾传》
诸葛亮与诸葛瑾关系不差,但时势逼得他们形同陌路。这也是造化弄人。
又比如,刘备出兵后,荆州迅速就有流言蜚语传出,说诸葛瑾派亲信与刘备私会,有造反嫌疑。这一消息传到孙权耳中,孙权为了避免后院起火,信誓旦旦的说诸葛瑾不是那种人,他忠于我,我必信任他。
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三国志·诸葛瑾传》
其实,孙权真是绝对信任诸葛瑾,当时就不会流言蜚语了。
就如在益州,什么时候传出过诸葛亮要造反的流言蜚语?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包括刘备。
所有人都不信,流言蜚语自然传播不开。
所以说,相比于诸葛亮,他哥哥诸葛瑾在东吴的情况更尴尬。他必须要比任何人都敌视刘备,不能流露出一点同情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和睦的意思。如不然,他就会被别人视为是东吴的奸细。
他与刘备本来无冤无仇,假装是仇人,可比真正的有仇,要痛苦多了。
刘备死后,“孙刘联盟”恢复。诸葛亮和诸葛瑾这才恢复正常来往。
诸葛亮曾给诸葛瑾写信,说自己膝下无子,诸葛瑾想也没想,就把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
后来诸葛乔病死,诸葛亮也有了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诸葛亮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尽管立场不同。但亲兄弟,始终还是亲兄弟。
刘备在关羽死后,贸然出兵攻打东吴为何不带上诸葛亮?
夷陵之战,刘备率五万大军伐吴,给关羽报仇,没想到,输了个底朝天,全军覆没,蜀汉元气大伤,蜀汉的中青年将领冯习、张南等全部阵亡,傅肜和蛮王沙摩柯战死,谋士马良和程畿也遇害,刘宁和杜路投降东吴,黄权也投降曹魏。
这一战,刘备损失惨重,那么,刘备为何会战败?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试想,夷陵之战,如果换成诸葛亮去打,会输给东吴吗?
先说刘备伐吴,战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刘备轻敌。
刘备自认为自己能打败孙权,所以,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诸葛亮和秦宓劝阻,刘备不听,赵云劝阻,刘备也不听,后来,孙权向刘备求和,刘备大怒,没有同意。刘备觉得吃定了孙权。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其二,刘备连营七百里,战线太长。
刘备连营七百里,这么长的战线,后勤补给也很长,首尾很难及时策应。连曹丕都知道,怎么可能七百里连营能打败敌人呢?这是兵家大忌啊!结果,果然没过几天,就传来了刘备战败的消息。
《三国志 文帝纪》记载: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其三,扎营四十余座,不能集中优势兵力。
刘备扎下四十多座营寨,导致兵力分散,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所以,被陆逊各个击破了。兵法上,集中优势兵力,抓住机会,给敌人致命一击,这才是关键,兵力分散,只能是被人各个击破。
《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这一战,刘备几乎输光了家底,四十余座大营被烧,大将冯习、张南、沙摩柯战死,杜路、刘宁投降,兵马死伤无数,尸体都堵塞了江面,刘备只身逃入白帝城,可以说,非常狼狈。不久,刘备羞愤交加,病死在白帝城。
《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再说如果换成诸葛亮,会输吗?
诸葛亮肯定不会输,首先,诸葛亮不会连营七百里,将战线拉这么长,本来蜀道运粮就非常困难,七百里战线,那是打仗,不是游山玩水。
其次,诸葛亮用兵,不会如此分散兵力,诸葛亮可能会一虚一实,或者水路并进,两路策应,而刘备扎了四十多座营寨,兵力太分散了。
最后,诸葛亮不会在茂密的树林里扎营,诸葛亮善于使用火攻,他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只要不在树林中扎营,陆逊就没机会实施火攻。换句话说,诸葛亮是用火攻的高手,而陆逊在诸葛亮面前只是小学生,他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刘备在关羽死后,贸然出兵攻打东吴为何不带上诸葛亮?
这件事要分二个方面来讲。
一方面,刘备伐吴,起倾国之兵为二个兄弟报仇,是因私废公。另外,伐吴等于撕破了蜀吴的联盟关系,因此,诸葛亮竭力劝阻刘备伐吴,引起刘备对诸葛亮的不满,所以没有让诸葛亮一起去。
另一方面,刘备去伐吴,阿斗乳臭未干,不能担当大任。如果遇大事发生,刘备远在千里之外,无力可为。所以,只能留诸葛丞相辅佐之。这样,刘备才能安心伐吴。
刘备在关羽死后,贸然出兵攻打东吴为何不带上诸葛亮?
刘备为什么不派孔明进攻东吴?诸葛亮有用兵奇谋,又善于统领全局。如果是由他率军讨伐东吴,或许胜算会大一些!
刘备之所以没有派诸葛亮讨伐东吴,是因为下述几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是:刘备因为受到了荆州失陷和关羽之死的剌激,而丧失了理智。一心要重新夺回战略要地荆州,并试图一举攻灭孙权的势力!这与诸葛亮制定的“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既定政策,产生了根本性分歧。
在诸葛亮看来:荆州固然重要,关羽也不能白死!蜀汉当然应该报仇、收复失地。然而,这却绝不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摆在面前的最紧迫任务是对付篡夺了东汉政权的曹魏,此乃国恨!而与孙权的仇恨是家仇!所以诸葛亮才会屡次谏阻刘备的东佂之举,认为不能两面树敌。应该集中力量先讨魏,后伐吴!既然两人的观点不合,刘备又岂能派遣诸葛亮东佂孙权?
第二个原因是:刘备既己决定伐吴,就必将集中一切优势兵力、物力、人才于东部战线!而这样就必然会在北部面对曹魏的战线上露出破绽!有可能会给曹魏以可乘之机。
面对这样所局面,又该怎么办呢?只有留下蜀汉政权的第二位灵魂人物——诸葛亮坐镇成都,居中调度才能稳定住局面!蜀汉立国未久,内部尚未完成整合。外部又有曹魏政权的压力,况且刘备大军东佂时的粮草后勤也要有切实的保障!这都需要身负丞相重任的诸葛亮善加运筹帷幄!因此诸葛亮也走不开,更不能走!
第三个原因是:刘备的东佂之举,也有负气的成份在内!他这种不顾大局、感情用事的做法,正犯了“主不可因愠而兴师”的兵家大忌!更有摆脱对诸葛亮的依赖,独自建功、稳固帝位的私心在内!而且刘备自恃用兵半生经验老到,也颇有轻敌之心!
从他拒绝孙权的乞和请求和对陆逊的评价便可看出,刘备在称帝后,己经不复当年的谦虚谨慎、礼贤下士之风了!刘备评价陆逊为“此黄口孺子也,朕用兵半生,岂不如黄口小儿耶?”由此可见刘备不用诸葛亮东佂,也是因为自信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足以为关羽报仇,重新夺回荆州,甚至于剿灭东吴,从而与曹魏形成“夹江对峙”的态势!
以上几个原因便是刘备不用诸葛亮东佂,而是要“御驾亲佂”的內外原因的所在。【期望能够和大家共同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